正在加载图片...
因为,“道”作为老子思想中的“意”,显然只能属于“不可名”、“不可道”的非名言之域的形而上学的范域。 可以说,正是从这一基本前提或初始问题出发,而有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言不尽意”论的 提出和“得意忘言”的方法论对“言道悖论”的解构和超越。庄子说:“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 默,议有其极。”(《庄子·则阳》)就此而论,庄子在言意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贡献,我认为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道”与“物”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明确区分。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面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 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又说:“凡有貌象声色者, 皆物也。”(《庄子·应帝王》)那么“道”与“物”的区别究竟何在?他说:“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 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有其物也。犹有其物 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也。”(《庄子·知北游》)道,“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是不 能用生死循环的方式来推论的。“物物者,非物。”“道”不是“物”,但又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之中都有 道。道遍存于万物之中,与万物没有分界,而这没有分界又是分界。“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 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 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庄子·知北游》) 其二,设定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并对名言之域和非名言之域作了明确的界分。而这种设定或界分并 非无的放矢,可以说主要是针对以儒墨为代表的知识论观点和“为学”之道而言的。老子说:“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老子》三十章)庄子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何乎至?有 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 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庄子·知北游》可见,“道”不仅不是一个言说的对象,而 且正是它构成了人类知识的界限。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 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庄子·齐物论》)所以说:“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庄子·齐 物论》)而“圣人行不言之教”(《庄子·知北游》)。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们对“道”的把握只能诉诸于“心 斋”、“坐忘”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悟觉思维或直觉思维 其三,不仅对“言不尽意”论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和论证,而且对“贵言传书”的传统的和世俗的“言尽 意”论进行了强有力的解构,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诠释方法,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说: 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 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不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 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 世岂识之哉!”《庄子·天道》)“贵言传书”以“言尽意”论为基础,而“言尽意”论则主要以名实关系的概 念论立论,主张“以名举实,以辞抒意”(《墨经·经说上》);“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辨也”(《墨经·经说 上》);“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然而,在庄子看来 “意之所随”者,即“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可以言传者,物之粗也”,“道”者,物之精也,是不可以“言 传”的。据此,庄子认为,载于典籍的语言文字只能是可视、可见,或可听、可闻的形色名声之“物”,而不 是“道”,不是圣人之“意”。因为按照传统观点,圣人之言,即圣人之意,是圣人对宇宙人生之道的体验和 感悟,属于不可言传的形而上的非名言之域。也就是说,圣人固然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心中之 “意”:自己对宇宙人生之道的体验和感悟,但语言文字对于圣人之意而言不具有直接性的表述功能,不 能完全表达圣人之意。换言之,既然“道”只能由“意”来把握,那么相对于“意”而言,“言”只能是工具和 手段,甚至是“糟粕”和“粗迹”。轮扁行年七十,斫轮数十年,技艺精湛。轮有斫轮之“数”,即对轮技艺的 特定体验,亦即其意所在。但斫轮之“数”只存在于轮扁的心中,轮扁既无法传授给别人,别人也无法通 过语言的形式理解它接受它。圣人之意也是如此。圣人之意作为圣人对宇宙人生的体验,只能存在于 圣人的心中,圣人之意是与圣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圣人已逝,圣人之意也随之而去。因此,典籍中的 语言文字并不是圣人之意所在,相对于圣人之意而言,它不过是糟粕而已,所以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文 字:即重“言”轻“意”,而应当以“意”为本。因为“言”和“意”并不是同一个东西。而世人往往不懂得这个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因为 , “ 道 ” 作为老子思想 中的 “ 意 ” , 显然只能属于 “ 不可名 ” 、“ 不可道 ” 的非名言之域 的形 而上 学 的范域 。 可 以说 , 正是从这一基本前提或初始 问题 出发 , 而 有庄 子 “ 意之所 随者 , 不可 以言 传 ” 的 “ 言不 尽意 ” 论 的 提 出和 “ 得 意忘 言 ”的方法论对 “ 言道悖论 ” 的解构和超越 。 庄子说 “ 道 , 物之极 , 言默不 足 以载 。 非 言非 默 , 议有其极 。 ” 庄子 · 则 阳 就此而论 , 庄子在言意关 系 问题上 的基 本 观点和 理论 贡献 , 我认 为主要 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其一 , 对 “ 道 ” 与 “ 物 ”的关系作 了进 一 步 明确 区 分 。 他说 “ 夫 道 , 有 情有 信 , 无 为无 形 , 可传而不 可 受 , 可得而不可见 。 自本 自根 , 未有天地 , 自古以 固存 神鬼神帝 , 生天生地 。 在太极 之上 而不为高 , 在 六 极 之下 而不为深 , 先天地生而不 为久 , 长于上古而不 为老 。 ” 庄 子 · 大宗师 又说 “ 凡有 貌 象声 色者 , 皆物也 。 ” 庄子 · 应帝王 》那 么 “ 道 ” 与 “ 物 ” 的 区 别究竟何在 他说 “ 不 以生 生 死 , 不 以死死 生 。 死 生 有待邪 皆有 所一体 。 有 先 天 地 生者 , 物 邪 物物者 非物 。 物 出不得先物也 , 犹有 其 物也 。 犹有 其 物 也 , 无 已 。 圣人之爱人也终无 已者 , 亦乃取 于是也 。 ” 庄子 · 知北 游 道 , “ 无古无今 , 无 始无终 ” , 是不 能用生 死循环 的方式来推论的 。 “ 物物者 , 非物 。 ”“ 道 ”不是 “ 物 ” , 但 又 存在 于 万 物 之 中 。 万 物之 中都有 道 。 道遍存于万物之 中 , 与万物没有分界 , 而这没有 分界 又是 分界 。 “ 物物者 与物无 际 , 而物有 际者 , 所 谓物 际者也 。 不 际之际 , 际之不 际者 。 谓盈 虚衰杀 , 彼 为盈 虚 非 盈 虚 , 彼 为 衰杀 非衰 杀 , 彼 为本 末非 本 末 , 彼 为积散非积散也 。 ” 《庄子 · 知北游 其二 , 设定了人类知识 的界 限 , 并对名言之域和非名言之域作了 明确的界分 。 而 这种设定或界分并 非无 的放矢 , 可 以说主要 是针对 以儒墨 为代表的知识论观点和 “ 为学 ”之道而言的 。 老子说 “ 始制有名 , 名亦既有 , 夫亦将知止 , 知止 可 以不殆 。 ” 《老子 》三 十章 庄子说 “ 古 之人 , 其知有所 至矣 。 何乎 至 有 以为未始有物者 , 至矣 , 尽矣 , 不 可 以加矣 。 其次 , 以为有物矣 , 而 未始有封也 。 其次 , 以为有封焉 , 而未 始有是非也 。 是非之彰也 , 道之所 以亏也 。 ” 《庄子 · 知 北游 可见 , “ 道 ”不 仅 不是 一 个 言说 的对象 , 而 且正是 它构成 了人类 知识 的界 限 。 他说 “ 道不 可 闻 , 闻而非也 , 道 不 可见 , 见 而 非 也 道不 可 言 , 言 而非 也 。 知形形之不形乎 道不 当名 。 ” 《庄子 · 齐物论 所 以说 “ 孰知 不 言之辩 , 不 道 之 道 ” 《庄 子 · 齐 物论 》而 “ 圣人行不言之教 ” 庄子 · 知北游 》 。 因而 , 在庄子 看来 , 人们对 “ 道 ” 的把 握 只能诉诸 于 “ 心 斋 ” 、 “ 坐忘 ”这种带有神秘色彩 的悟觉思维或直觉思维 。 其三 , 不仅对 “ 言不尽意 ”论进行 了系统 的阐发和论证 , 而且 对 “ 贵言传书 ” 的传统 的和世俗 的 “ 言尽 意 ”论进行 了强有力 的解构 , 第一次 明确提 出 了 “ 得 意忘 言 ” 的诊 释 方法 , 并 产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 他说 “ 世之所贵者书也 , 书不过语 , 语有贵也 。 语之所贵者意也 , 意有所 随 。 意之所 随者 , 不可 以言传也 , 而世 因贵言传书 。 世虽 贵之 , 我犹不 足也 , 为其贵非其贵也 。 故视而 不 见者 , 形 与色也 , 听 而可 闻者 , 名与声 也 。 悲夫 , 世人 以形色名声 为足 以得彼之情 夫形色名声果 不足 以得彼 之情 , 则知者不 言 , 言者不知 , 而 世 岂识 之哉 ” 庄 子 · 天道 “ 贵言传书 ” 以 “ 言尽 意 ”论 为基础 , 而 “ 言尽 意 ”论则 主要 以名 实关 系 的概 念论立论 , 主张 “ 以名举实 , 以辞抒意 ” 墨 经 · 经说上 》 “ 执所 言而 意 得 见 , 心 之辨 也 ” 墨 经 · 经 说 上 “ 名也者 , 所 以期 累实也 。 辞也者 , 兼异实 之名 以论 一 意也 , , 《荀子 · 正 名 。 然而 , 在 庄 子看 来 , “ 意之所 随 ”者 , 即 “ 可 以意致者 , 物之精也 ” , “ 可 以 言传者 , 物 之粗也 ” , “ 道 ” 者 , 物 之精也 , 是 不 可 以 “ 言 传 ”的 。 据此 , 庄子认 为 , 载于典籍的语 言文字只能是可 视 、 可见 , 或可 听 、 可 闻 的形 色名声之 “ 物 ” , 而不 是 “ 道 ” , 不是圣人之 “ 意 ” 。 因为按 照传统观点 , 圣人之 言 , 即圣人之意 , 是圣人对宇宙人生之道 的体验 和 感悟 , 属 于不可言传 的形 而 上 的非 名言之 域 。 也 就 是 说 , 圣 人 固然 需 要 借 助 语 言 文 字 来 表 达 心 中之 “ 意 ” 自己 对宇宙人生 之道 的体验和感悟 , 但语言文 字对 于圣人 之意而 言不具有 直接性 的表 述 功 能 , 不 能完全表达圣人 之意 。 换言之 , 既然 “ 道 ” 只能 由 “ 意 ” 来 把握 , 那 么 相对 于 “ 意 ” 而 言 , “ 言 ”只 能是 工具 和 手段 , 甚 至是 “ 糟粕 ”和 “ 粗迹 ” 。 轮扁行年七 十 , 祈 轮数 十年 , 技艺精湛 。 轮有研轮之 “ 数 ” , 即对 轮技艺 的 特定 体验 , 亦 即其意所在 。 但祈 轮之 “ 数 ” 只存在 于轮扁 的心 中 , 轮扁 既无法 传授给别人 , 别人也 无法 通 过语 言 的形 式理解它接受它 。 圣人 之意也是如此 。 圣 人 之意作 为圣人 对 宇 宙人 生 的体验 , 只 能存在 于 圣人 的心 中 , 圣人之意是 与圣人 的生命联 系在一起 的 , 圣人 已 逝 , 圣人之 意也 随之 而去 。 因此 , 典籍 中的 语言文 字并不是圣人 之意所在 , 相对 于圣人 之意而言 , 它不过是糟粕 而 已 , 所 以不 能仅仅局 限于语 言文 字 即重 “ 言 ”轻 “ 意 ” , 而应 当以 “ 意 ” 为本 。 因为 “ 言 ” 和 “ 意 ”并不是同一个东西 。 而世人往往不懂得这 个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