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道理,误以为言是表意的,所以通过言可以直接窥见圣人之意,而专注于语言文字,这是很可悲的。因 为,圣人之言和圣人之意犹如“迹”与“所以迹”;“迹”非“所以迹”,“履迹”并非“履”之本身,所以,不能把 二者看作一事。他说:“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久矣,孰知 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 邪?’老子曰:4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言,犹迹也。夫 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天运》)可以说,这既是对“言不尽意”论赖以立论的主体、语言和 存在之间的非同一关系的理论建构,同时也是对儒墨名法诸家“以名举实,以辞抒意”,“循所闻而得其 意”,“执所言而意得见”的“文以载道”的“言尽意”论赖以立论的主体、语言和存在之间的同一关系问题 上的理论和方法的解构。而无论是解构或建构其目的都是要引导人们以“意”(“道”)为体,以“言”为用, “得意忘言”。他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意”是“体”、是“本”,“言”是 用”是“末”,不能化体为用,本末倒置。“言”是表“意”的手段和工具,“得意”不能离开“言”,但又不能 拘泥于“言”,所以,要“得意”就必须实现对“言”的超越,这种超越的方法,庄子称之为“忘”。而“忘”则既 是对“言”的超越,又是对“意”的领悟和把握,其最高境界就是“物我两忘”。他说:“与其誉尧而非桀,不 如两忘而化道”(《庄子·大宗师》)。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忘”呢?庄子讲到两种“忘”法:其一,“坐忘” 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其二,“道忘”。“泉 涸,鱼相与处于陆,相熙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又说:“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 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如 果说“坐忘”相对于“外物”而言,是一种个体精神修养的境界的话,那么“道忘”则以破除各家“道术”和 成心”为核心,以“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而达到同于“大通”、“大道”的境界。其所针对的正是“各 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现实状况。可以说,“得意忘言”的方法论的提出,以其对 主体、语言和存在的非同一关系的正确理解为基础,既是对蕴涵在老子思想中的“言道悖论”的合理解 决,又是以后“儒道会通”与“释道合流”的基本方法和内在机制。尽管其中蕴涵着“物”的层面上的“言尽 意”和“道”的层面上的“意”的表达不能离开“言”的思想,但就其总体性质而言,其与老子一样,都属于 言意之辨”中的“言不尽意”论者 以老庄道家的“言不尽意”论立论,《易传》作者不仅从“道”(圣人之意)的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将言意 关系进一步扩展为“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而且首创“立象以尽意”之说,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思想 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但问题是,《易传》作者为什么要(会)提出这样的命题?其根据何在?从理论是 说,《易传》“立象以尽意”以老庄道家的“言不尽意”为基础,是对“言道悖论”的一种理性超越,但就这 命题或思想的提出而言,显然又来源于《易经》本身所固有的结构,是对《周易》作者之所以要以“卦画”符 号系统摹拟和象征天地之道,从而揭示圣人之意的一种诠释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易传》是对《周易》古经的哲学化诠释,而《周易》古经则是一部笈书。 《周易》古经的重要性及其“众经之首”的经典地位的确立,依赖于《易传》对其所作的哲学化的诠释。而 《周易》古经作为《易传》诠释的对象和文本,其中必然蕴涵着作为诠释对象和文本的元价值。那么《周 易》古经的元价值究竟何在?大体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周易》古经占筮的特殊结构和篮法; 种观点认为,是其所建构的“象”思维。然而,在我们看来,所谓的“象”思维,并非《周易》古经所固有,它 不过是《易传》对《周易》古经卦画符号系统形成原因的一种解释,是《易传》的思想和思维,而不是《周易 古经的思想和思维;而就《周易》古经占筮的特殊结构和筮法而言,其所提供给《易传》作者的也不仅仅是 种抽象的数理逻辑关系因为,除了这些卦画符号之外,还有篮辞,而《周易》筮辞除了占卜的记录以 外,还有一部分不是占卜的记录,而是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比如:“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 君子几,不舍,往吝。”(《屯卦》六三爻辞)“师出以律,否减凶。”(《师卦》初六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ip:/www.cnki.net道理 , 误 以为言是表意的 , 所 以通 过 言可 以直接窥见圣人之意 , 而专 注 于语 言文 字 , 这是很 可悲 的 。 因 为 , 圣人 之言和圣人之意犹如 “ 迹 ”与 “ 所 以迹 ” “ 迹 ”非 “ 所 以迹 ” , “ 履迹 ”并非 “ 履 ”之本身 , 所 以 , 不能把 二者看作一事 。 他说 “ 孔子谓老腆 曰 ‘ 丘治《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六 经 , 自以久 矣 , 孰知 其故矣 , 以奸者七 十二君 , 论先王 之道 而 明周召之迹 , 一君无所 钩用 。 甚矣夫 人 之难说也 , 道 之难明 邪 ’老子 日 ‘ 幸矣 , 子之不 遇治世之君 。 夫六经 , 先王之陈迹也 , 岂其所 以迹哉 今子 之言 , 犹迹也 。 夫 迹 , 履 之所 出 , 而迹 岂履哉 尸 ” 庄子 · 天运 可 以说 , 这 既是对 “ 言不尽 意 ”论赖 以立论 的主体 、 语 言和 存在之间的非同一关 系的理论建构 , 同时也是对儒墨 名 法诸家 “ 以名举 实 , 以辞 抒 意 ” , “ 循 所 闻而得其 意 ” , “ 执所 言而意得见 ”的 “ 文 以载道 ” 的 “ 言尽 意 ”论赖 以立 论 的主体 、 语 言和存在 之 间 的 同一关系 问题 上 的理论和方法的解构 。 而无论是解构或建构其 目的都是要引导人们 以 “ 意 ” “ 道 ”为体 , 以 “ 言 ”为用 , “ 得意忘言 ” 。 他说 “ 签者所 以在鱼 , 得鱼而忘 签 蹄者所 以在兔 , 得兔 而忘 蹄 言者所 以在意 , 得 意而忘 言 。 吾安得夫 忘言之人而 与之言哉 ” 庄子 · 外物 》 “ 言者所 以在意 ” , “ 意 ” 是 “ 体 ” 、 是 “ 本 ” , “ 言 ” 是 “ 用 ” 、 是 “ 末 ” , 不能化体为用 , 本末倒置 。 “ 言 ”是表 “ 意 ” 的手段 和工具 , “ 得 意 ” 不 能离开 “ 言 ” , 但 又不 能 拘泥 于 “ 言 ” , 所 以 , 要 “ 得意 ”就必须实现对 “ 言 , , 的超越 , 这种超越 的方法 , 庄子 称之为 “ 忘 ” 。 而 “ 忘 ”则 既 是对 “ 言 ” 的超越 , 又是对 “ 意 ” 的领悟和把握 , 其最高境界就是 “ 物我两忘 ” 。 他说 “ 与其誉 尧而非莱 , 不 如两 忘而化道 ” 庄子 · 大宗师 》 。 那么 , 如何才能做到 “ 忘 ” 呢 庄子讲到两种 “ 忘 ” 法 其一 , “ 坐忘 ” 。 “ 何谓 坐忘 ”“ 堕肢体 , 黝聪 明 , 离形 去知 , 同于大通 , 此谓 坐 忘 。 ” 庄子 · 大宗 师 其二 , “ 道 忘 ” 。 “ 泉 涸 , 鱼相与处 于陆 , 相熙 以湿 , 相濡 以沫 , 不 如相忘 于江 湖 。 ”又说 “ 鱼相 造乎水 , 人相造乎道 。 相造乎水 者 , 穿池而养给 相造乎道者 , 无事而生定 。 故 日 鱼相忘乎江湖 , 人 相 忘 乎道术 。 ” 庄 子 · 大宗 师 》如 果说 “ 坐忘 ”相对于 “ 外物 ”而言 , 是 一种 个体精 神修养的境 界 的话 , 那 么 “ 道 忘 ”则 以 破 除各 家 “ 道术 ” 和 “ 成 心 ” 为核心 , 以 “ 和之 以天倪 , 因之 以曼衍 ” , 而达 到 同于 “ 大通 ” 、 “ 大道 ” 的境 界 。 其所针对 的正是 “ 各 是其所是 , 各非其所非 ” , “ 道术将 为天下裂 ” 的现实状况 。 可 以说 , “ 得意忘言 ” 的方法 论 的提 出 , 以其对 主体 、 语言和存在 的非 同一关系的正 确理解 为基础 , 既是对 蕴 涵在老子 思 想 中的 “ 言道悖 论 ” 的合 理解 决 , 又是 以后 “ 儒道会通 ” 与 “ 释道合流 ” 的基本方法和 内在机制 。 尽 管其中蕴涵着 “ 物 ” 的层 面上 的 “ 言尽 意 ” 和 “ 道 ” 的层面上 的 “ 意 ” 的表达 不 能离 开 “ 言 ” 的思 想 , 但就其总体性 质而言 , 其与老 子一 样 , 都属 于 “ 言意之辨 ” 中的 “ 言不尽 意 ”论者 。 以老庄道家 的 “ 言不尽 意 ”论立论 ,《易传 》作者不仅从 “ 道 ” 圣人之意 的形而上学 的层面上 , 将言意 关系进一步扩展为 “ 言 ” 、 “ 象 ” 、“ 意 ” 之间的关系 , 而且首创 “ 立象 以尽 意 ” 之说 , 从而奠定 了其在 中国思 想 文化史 上 的重要地位 。 但 问题是 ,《易传 》作者 为什么要 会 提 出这 样 的命题 其根据何在 从理论是 说 ,《易传 》 “ 立象以尽 意 ” 以老庄道家的 “ 言不尽意 ” 为基 础 , 是对 “ 言道悖论 ” 的一 种理性超越 ,但就这一 命题或思想 的提 出而言 , 显然 又来源 于《易经 》本身所 固有 的结构 , 是对《周易 》作者之所 以要 以 “ 卦画 ”符 号系统摹拟 和象征天地之道 , 从 而揭示圣人之意的一种诊释 。 《周易 》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 《易传 》是对《周易 》古经 的哲学化诊 释 , 而《周易 》古经则 是一 部 盆 书 。 《周易 》古经 的重要性及其 “ 众经之首 ” 的经典地位的确立 , 依赖于《易传 》对其所作 的哲 学化 的诊 释 。 而 《周易 》古经作 为《易传 》诊释 的对象和文本 , 其中必然蕴涵着 作为设 释对 象 和文本 的元 价值 。 那 么《周 易 》古经 的元价值究竟何在 大体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 是《周易 》古经 占盆 的特殊结构和篮法 一 种观点认为 , 是其所建构的 “ 象 ”思 维 。 然而 , 在我们看来 , 所 谓 的 “ 象 ”思维 , 并 非《周 易 》古经所 固有 , 它 不过是《易传 》对《周易 》古经 卦画符号系统形成原因的一种解释 , 是《易传 》的思想 和思维 ,而不 是《周易 》 古经 的思想 和思维 而就《周易 》古经 占篮 的特殊结构和盆法而言 , 其所提供给《易传 》作者 的也不仅仅是 一种 抽象 的数理逻辑关 系 , 因为 , 除了这些 卦画符号之外 , 还 有盆辞 , 而《周易 》盆辞 除了 占 卜的记 录 以 外 , 还有一 部分不 是 占 卜的记 录 , 而是直接来源于现实生 活 的经验总结 , 比如 “ 即鹿无虞 , 惟 入于林 中 , 君子几 , 不 舍 , 往吝 。 ” 《屯卦 》六 三艾辞 “ 师 出以律 , 否减 , 凶 。 ” 师卦 》初六艾辞 “ 无平不 破 , 无往 不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