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其智力资本,评论道: 般的商业公司都是按他们的财务资产、销售额、不动产以及其他可见资产 来评估自身的价值。尽管实际情况在几十年前已经开始改变,但这种“工业时代” 的观点,一直主宰着我们对商业运作的根本认识 今天,企业的创新力量多来自他们的服务部门,而服务部门的可见资产却比 较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创造力、服务水平,以及与众不同的电脑系统定价 呢? 更确切地说,人们应怎样对知识定价,怎样对比知识更重要的、用来驱动员 工利用知识来增加企业收益的情绪定价呢?目前,一般企业的年度报告只能约略 提及员工的知识及情绪资本为公司带来的贡献。那么,这类举足轻重的资产到什 么时候才得以准确定价呢?我想我们不会等得太久。 在会计这个行业,情形已经出现了转机,世界上最大的几家会计企业已经充 分认识到了情绪资本的重要性。纽约永道会计师事务所( Coopers& Lybrand)副董 事长埃伦·娜普( Ellen Knap)曾坦言:“我们公司所有的资产都是知识资产。”毕 马威国际会计公司(KPM(G)首席科技长官艾伦·弗兰克( Allen frank)也有类似的观 点:“我们的公司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大脑袋,对我们来说,知识管理系统是 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 娜普和弗兰克这两位在情绪资本的命名上堪称先驱的著名会计专家一致认 为,他们公司的资产仅由知识组成。想必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会计师都会为顾 客的知识与情绪资本制定精准的价格。 六大会计公司中的另外一家一普华会计师事务所( Price Waterhouse)[永道会 计师事务所已于1998年7月1日同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成普华永道会计师事 务所( Pricewaterhouse Coopers),成为国际五大会计所的龙头老大一译者注]则发 现,衡量知识与情绪资本的最好时机,是在公司失去它们的时候。普华开发出 套名为“知识因素”( K Factor)的简便测量法,以估量知识的损失(见表1-2)。依 此类推,知识的损失,即知识因素中的K,也意味着情绪的流失,即情绪因素(E Factor)中的E。 表1-2知识因素: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开发的知识管理测量方法 ……这取决于进出企业的知识量。用粗略的方式计量,即是指一个企业新进 或离职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百分比。知识因素所占的比例,突现了知识管理在企 业中的重要地位 资料来源:《策略的沟通管理》(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1997 年5月其智力资本,评论道: 一般的商业公司都是按他们的财务资产、销售额、不动产以及其他可见资产 来评估自身的价值。尽管实际情况在几十年前已经开始改变,但这种“工业时代” 的观点,一直主宰着我们对商业运作的根本认识。 今天,企业的创新力量多来自他们的服务部门,而服务部门的可见资产却比 较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创造力、服务水平,以及与众不同的电脑系统定价 呢? 更确切地说,人们应怎样对知识定价,怎样对比知识更重要的、用来驱动员 工利用知识来增加企业收益的情绪定价呢?目前,一般企业的年度报告只能约略 提及员工的知识及情绪资本为公司带来的贡献。那么,这类举足轻重的资产到什 么时候才得以准确定价呢?我想我们不会等得太久。 在会计这个行业,情形已经出现了转机,世界上最大的几家会计企业已经充 分认识到了情绪资本的重要性。纽约永道会计师事务所(Coopers & Lybrand)副董 事长埃伦·娜普(Ellen Knapp)曾坦言:“我们公司所有的资产都是知识资产。” 毕 马威国际会计公司(KPMG)首席科技长官艾伦·弗兰克(Allen Frank)也有类似的观 点:“我们的公司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大脑袋,对我们来说,知识管理系统是 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 娜普和弗兰克这两位在情绪资本的命名上堪称先驱的著名会计专家一致认 为,他们公司的资产仅由知识组成。想必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会计师都会为顾 客的知识与情绪资本制定精准的价格。 六大会计公司中的另外一家—普华会计师事务所(Price Waterhouse)[永道会 计师事务所已于 1998 年 7 月 1 日同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成普华永道会计师事 务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成为国际五大会计所的龙头老大—译者注]则发 现,衡量知识与情绪资本的最好时机,是在公司失去它们的时候。普华开发出一 套名为“知识因素”(K Factor)的简便测量法,以估量知识的损失(见表 1-2)。依 此类推,知识的损失,即知识因素中的 K,也意味着情绪的流失,即情绪因素(E Factor)中的 E。 表 1-2 知识因素: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开发的知识管理测量方法 ……这取决于进出企业的知识量。用粗略的方式计量,即是指一个企业新进 或离职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百分比。知识因素所占的比例,突现了知识管理在企 业中的重要地位。 资料来源:《策略的沟通管理》(Strategic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1997 年 5 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