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习,不尽是笼统地一篇一篇写去。”[3]蒙学写作练习,注重进行分解练习。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 对,先是“一字对”,渐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写议论文,往往要先练习写段落,先练习写“破题” 然后练习写“承题”,直至整篇的文章。尽管格律化、公式化对写作来说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训练扎实 可谓古代写作教学的长处。在写作训练中,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的训练,也体现了写作教学的 一般规律 2、多读多写多改 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的说法,十分重视“多读”对写作的作用,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符合语文教学 的规律。但读不能代替写,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练就。古代流传着“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谚语, 还流传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阿6]。古代的写作教学,基本上体 现了这一原则。 我国古代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颇有可取之处,概其要点如下:其一,先生改文 要“随其立意而改之”,[7]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当,“唯可改之处,宜细小笔削,令有 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8]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 3、作文从模仿入手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⑨这是对前人写作 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对写作规律的一般认识。实践证明,人们练习写作都是要经过模仿,而后才有 创新 4、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是历代学者主张的写作指导原则。苏轼说:“凡文字少中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 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10]谢枋得也主张:“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 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 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l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 》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 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 境界,室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习,不尽是笼统地一篇一篇写去。”[3]蒙学写作练习,注重进行分解练习。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 对,先是“一字对”,渐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写议论文,往往要先练习写段落,先练习写“破题”, 然后练习写“承题”,直至整篇的文章。尽管格律化、公式化对写作来说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训练扎实, 可谓古代写作教学的长处。在写作训练中,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的训练,也体现了写作教学的 一般规律。 2、多读多写多改 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5]的说法,十分重视“多读”对写作的作用,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符合语文教学 的规律。但读不能代替写,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练就。古代流传着“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谚语, 还流传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6]。古代的写作教学,基本上体 现了这一原则。 我国古代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颇有可取之处,概其要点如下:其一,先生改文 要“随其立意而改之”,[7]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当,“唯可改之处,宜细小笔削,令有 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8]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 3、作文从模仿入手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9]这是对前人写作 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对写作规律的一般认识。实践证明,人们练习写作都是要经过模仿,而后才有 创新。 4、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是历代学者主张的写作指导原则。苏轼说:“凡文字少中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 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10]谢枋得也主张:“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 —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 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11]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 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 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 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