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 我们都有个金色童年,回忆往事时,种种甜蜜的情景便会涌上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看一下著名语文 教育家一一于漪是怎样回忆自己的童年的 、学习目标 1.细心品读课文,认识作品中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 2.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要点 1.字词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 changyang):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mio):形容水面辽阔。淼,形容水大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 身历:亲身经历 重( chong)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雕镂(lou):雕刻。 雨晦(hui):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xuan)丽:灿烂美丽。 镌(juan):雕刻。 心旷神怡(y1):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r竟:未竟之时、有志者事竟成、竟然 L竞:竞争、竞赛、竞选 彩:五彩、喝彩 丰富多彩 采:采茶、采购 兴高采烈 2.文中诗句理解 “青女素娥(白)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on)娟”,唐代李商隐《霜月》中的诗句。意思是,青 女和嫦娥在严寒之中仍然自在快乐。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婵娟,美好的容态 “梅雪争舂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代卢梅坡《雪梅》中的诗句。后两句是:“梅须逊雪三分 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骚人,诗人、文人。评章,评论、品评。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代朱熹《春日》中的诗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唐代韩翃(hong)《寒食》中的诗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唐代高骈(pin)《山亭夏日》中的诗句 五月榴花照眼明”,宋代朱熹《题榴花》中的诗句 “橙黄橘绿”,宋代苏轼《冬景》中有“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诗句 3.作者简介
往事依依 我们都有个金色童年,回忆往事时,种种甜蜜的情景便会涌上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看一下著名语文 教育家――于漪是怎样回忆自己的童年的。 一、学习目标 1.细心品读课文,认识作品中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 2.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要点 1.字词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徜徉(chángyáng):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miǎo):形容水面辽阔。淼,形容水大。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身历:亲身经历。 重(chóng)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雕镂(lòu):雕刻。 雨晦(huì):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xuàn)丽:灿烂美丽。 镌(juān):雕刻。 心旷神怡(yí):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 竟:未竟之时、有志者事竟成、竟然 ┗ 竞:竞争、竞赛、竞选 ┏ 彩:五彩、喝彩、剪彩、丰富多彩 ┗ 采:采茶、采购、采取、兴高采烈 2.文中诗句理解 “青女素娥(é)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án)娟 ”,唐代李商隐《霜月》中的诗句。意思是,青 女和嫦娥在严寒之中仍然自在快乐。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婵娟,美好的容态。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代卢梅坡《雪梅》中的诗句。后两句是:“梅须逊雪三分 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骚人,诗人、文人。评章,评论、品评。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代朱熹《春日》中的诗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唐代韩翃(hóng)《寒食》中的诗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唐代高骈(pián)《山亭夏日》中的诗句。 “五月榴花照眼明”,宋代朱熹《题榴花》中的诗句。 “橙黄橘绿”,宋代苏轼《冬景》中有“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诗句。 3.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 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年 获“特级教师”称号。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九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学语文 教学研究会会长。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 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主要著作有《语 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 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书,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 4.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她撰 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5.课文简析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 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往事依依 (1)文章开头,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 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1)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首句用“年华似流水”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时光接连不 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断的特点。第二句将思绪一下子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 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 (2)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 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烈反差)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给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 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念 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 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 (2-6)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 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刃,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 《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 第2段,回忆之一: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 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 其中的情景。 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 先说观一幅山水画,再说观看《评注图像水浒传》的情 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形,然后用年龄增长后重读《水浒传》的体会反衬小时候读 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水浒传》形象之鲜明,最后点明形象思维在加深记忆方面 所起的作用 (3)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 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 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第3、4两段,回忆之二: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尤其是读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 年 2 月出生。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 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65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 年 获“特级教师”称号。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九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学语文 教学研究会会长。在 38 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 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160 多篇,总计 50 万字。主要著作有《语 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 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 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书,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 20 部。 4.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她撰 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 年第 7 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5.课文简析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 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往事依依 于漪 (1)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 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2)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 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 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 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 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 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 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 《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 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 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 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 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3)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 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 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一、(1)文章开头,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首句用“年华似流水”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时光接连不 断的特点。第二句将思绪一下子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 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 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 烈反差)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给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 念。 二、(2-6)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 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 2 段,回忆之一: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 其中的情景。 先说观一幅山水画,再说观看《评注图像水浒传》的情 形,然后用年龄增长后重读《水浒传》的体会反衬小时候读 《水浒传》形象之鲜明,最后点明形象思维在加深记忆方面 所起的作用。 第 3、4 两段,回忆之二: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尤其是读
《千家诗》而沉醉意境、美不胜收的情景。 (4)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 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 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 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 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活带来浓郁情趣。前两句用优美的语句赞颂祖国和家乡的自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然美,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激情, 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也交代了《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孕育的源头活水 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接下来回忆《千家诗》中歌咏祖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描 “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最后抒写读《千家诗》的美好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感受和浓郁情趣 浓浓郁郁。 (5)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 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 第5段,回忆之三: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 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 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长江水,先总写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及 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紧接着写两位国文老师讲课 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的生动场景及对“我”的熏染。这两堂课使“我”从此爱读 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辛弃疾的词,更喜爱新文学,而课上吟诵的诗词“我”至今 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能信口背出。最后用一句话作结,再次强调当年两位国文老 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师讲课情态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之深 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 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第6段,回忆之四: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 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 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 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 (7)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 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的激励作用 (6)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综上所述,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素 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 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 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7)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 进 三、深入探究 1.在写回忆性文章时,很多同学说“事情太多了,不知道写什么好”,试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点,对 你有何启发?
(4)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 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 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 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 “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 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 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 “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 浓浓郁郁。 (5)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 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 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 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 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 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 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 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 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 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 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 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 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 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 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 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6)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 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 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7)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 进。 《千家诗》而沉醉意境、美不胜收的情景。 第 3 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 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第 4 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 活带来浓郁情趣。前两句用优美的语句赞颂祖国和家乡的自 然美,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激情, 也交代了《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孕育的源头活水。 接下来回忆《千家诗》中歌咏祖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描 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最后抒写读《千家诗》的美好 感受和浓郁情趣。 第 5 段,回忆之三: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 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先总写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及 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紧接着写两位国文老师讲课 的生动场景及对“我”的熏染。这两堂课使“我”从此爱读 辛弃疾的词,更喜爱新文学,而课上吟诵的诗词“我”至今 能信口背出。最后用一句话作结,再次强调当年两位国文老 师讲课情态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之深。 第 6 段,回忆之四: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 三、(7)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 的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 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 明做人之理,做—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深入探究 1.在写回忆性文章时,很多同学说“事情太多了,不知道写什么好”,试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点,对 你有何启发?
纵观全文,会发现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是精当、要言不烦。以第5段而言,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 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 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激情。不同 之处在于,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脑, 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我”读了辛词每每“回顾千古 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这样写 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因此写类似的文章,在选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 、所选的材料一定要能突出主题。 二、选材不在多,而在精。 三、叙述时一定要简洁,切忌烦琐,以免喧宾夺主 2.为文犹如盖房子,间架结构很重要。试分析本文的结构,这样安排结构对文章主题有何好处 本文结构的特点是:前后照应。如第1段和第6段结尾相互照应,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 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又如,第3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5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 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用词 课文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往事”,第2至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 这样安排结构,既使文章显得浑然一体、完美统一,又能充实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 3.揣摩本文语言,欣赏其精彩之处。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阅读课文,犹 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 段)和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4段),描摹国文教师讲课的入神情态(第5段),文末概括依依往 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都宜我们反复诵读,体会。 中考解析 1.没有错别字的是( A.驽钝疏竣自出新裁 B.赡仰矫健锐不可挡 C.纠葛轩谢甘败下风 D.锤炼祖籍故弄玄虚 【考点】:形近字字形辨析 【分析】:答案为D项。辨识错别字,要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A项中“疏竣”应该写为“疏浚”, 自出新裁”应该写为“自出心裁”。B项中“赡仰”应该写为“瞻仰”,“锐不可挡”应该写为“锐不 可当”。C项中“轩谢”应该写为“轩榭”,“甘败下风”应该写为“甘拜下风”。 2.下列各句中红色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瑟夫用不着吃这牡蛎,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这话说得多么冠冕堂皇。 B无气陛下在陆地上乱发威风,在海洋上他更加肆无忌惮了
纵观全文,会发现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是精当、要言不烦。以第 5 段而言,所举两个事例都是初中国 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 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激情。不同 之处在于,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脑, 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我”读了辛词每每“回顾千古 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这样写, 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因此写类似的文章,在选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 一、所选的材料一定要能突出主题。 二、选材不在多,而在精。 三、叙述时一定要简洁,切忌烦琐,以免喧宾夺主。 2.为文犹如盖房子,间架结构很重要。试分析本文的结构,这样安排结构对文章主题有何好处? 本文结构的特点是:前后照应。如第 1 段和第 6 段结尾相互照应,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 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又如,第 3 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 5 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 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用词, 课文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往事”,第 2 至 5 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 这样安排结构,既使文章显得浑然一体、完美统一,又能充实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 3.揣摩本文语言,欣赏其精彩之处。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阅读课文,犹 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 l 段)和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 4 段),描摹国文教师讲课的入神情态(第 5 段),文末概括依依往 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都宜我们反复诵读,体会。 中 考 解 析 1.没有错别字的是( ) A.驽钝 疏竣 自出新裁 B.赡仰 矫健 锐不可挡 C.纠葛 轩谢 甘败下风 D.锤炼 祖籍 故弄玄虚 【考点】:形近字字形辨析 【分析】:答案为 D 项。辨识错别字,要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A 项中“疏竣”应该写为“疏浚”, “自出新裁”应该写为“自出心裁”。B 项中“赡仰”应该写为“瞻仰”,“锐不可挡”应该写为“锐不 可当”。C 项中“轩谢” 应该写为“轩榭”,“甘败下风”应该写为“甘拜下风”。 2.下列各句中红色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是瑟夫用不着吃这牡蛎,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这话说得多么冠冕堂皇。 B.无气陛下在陆地上乱发威风,在海洋上他更加肆无忌惮了
C黄老师没有偏见,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一视同仁 D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 【考点】:成语的正确使用 【分析】:答案为D项。“一窍不通”是比喻一点儿也不懂,与D句的句意不符,应改为“一无所 下列句子成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你应该意识到你是生活在幸福之中。(作宾语) B电脑已经广泛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补语) C这两篇文章,我来写。(作主语) D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作状语) 【考点】:分析句子成分 【分析】:答案为C项。C句中“这两篇文章”是主语,“我来写”是主谓短语作谓语 4.下面一个长单句不便于广播,请将它改成适合广播的一段话。要求 (1)分成4个短句;(2)每句包含一个要点:(3)句与句之间要连贯。 一座缩短了从淮南市到淮北市几百公里路程的淮河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今天在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下举 行了通车典礼。 ①②③④ 【考点】;长句变短句 【分析】:把长句变换为短句的一般方法有: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单独成句:把长句中的并列成 分拆开,分别与句中联系它们的共同成分组合,形成几个并列分句。根据题目的三点要求,可以把长句变 换为:①淮河大桥今天举行通车典礼,②这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③它的落成使淮南市到淮北市的路程 缩短了几百公里,④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了这个典礼。 【误外拓展】 课外阅读一一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 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 语文课程的萌芽。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课程作为教育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 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下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课程的内容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反映 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C.黄老师没有偏见,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一视同仁。 D.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 【考点】:成语的正确使用 【分析】:答案为 D 项。“一窍不通”是比喻一点儿也不懂,与 D 句的句意不符,应改为“一无所 知”。 3.下列句子成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你应该意识到你是生活在幸福之中。(作宾语) B.电脑已经广泛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补语) C.这两篇文章,我来写。(作主语) D.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作状语) 【考点】:分析句子成分 【分析】:答案为 C 项。C 句中“这两篇文章”是主语,“我来写”是主谓短语作谓语。 4.下面一个长单句不便于广播,请将它改成适合广播的一段话。要求: ⑴分成 4 个短句;⑵每句包含一个要点;⑶句与句之间要连贯。 一座缩短了从淮南市到淮北市几百公里路程的淮河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今天在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下举 行了通车典礼。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长句变短句 【分析】:把长句变换为短句的一般方法有: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单独成句;把长句中的并列成 分拆开,分别与句中联系它们的共同成分组合,形成几个并列分句。根据题目的三点要求,可以把长句变 换为:①淮河大桥今天举行通车典礼,②这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③它的落成使淮南市到淮北市的路程 缩短了几百公里,④省委领导同志参加了这个典礼。 【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 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 语文课程的萌芽。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课程作为教育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下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课程的内容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反映。 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 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 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己存在。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 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 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 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 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 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 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 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教育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所 有这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课程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突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 主体是“五经”。 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 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百、千、千” l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 作用是集中识字 1、《三字经》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 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压韵成文,读 起来琅琅上口,很有特色。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2、《百家姓》 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书集姓氏4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句 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 3、《千字文》 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全书对仗工整, 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4、《千家诗 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是在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广泛的有 王回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和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后来把这两种《千家诗》合二为 ,共选出200余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 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 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 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 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 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 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 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 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 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教育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所 有这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课程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突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 主体是“五经”。 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 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一)“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 作用是集中识字。 1、《三字经》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 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压韵成文,读 起来琅琅上口,很有特色。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2、《百家姓》 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书集姓氏 400 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句 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3、《千字文》 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全书对仗工整, 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 250 句,恰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4、《千家诗》 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是在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广泛的有 王回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和谢枋得选、王相注的《重订千家诗》,后来把这两种《千家诗》合二为 一,共选出 200 余首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四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五经”为课程,宋代以“四书”为课程。 1、“五经”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 称“六经”)。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 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的内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晢学、伦理 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2、“四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 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四书”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它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 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但它们对我们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 教育、哲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 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识字教学 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特点,决定了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左 右为宜(“三、百、千”三本书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主 要是字形、字音教学,也要进行适当的写字练习,字意教学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后可以结合阅读教 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韵语和对偶的使用符合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 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使用整齐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兴趣,又 容易记忆”,使用对偶“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 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
(二)“五经”、“四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五经”为课程,宋代以“四书”为课程。 1、“五经”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 称“六经”)。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 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的内容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 等方面,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2、“四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 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五经”、“四书”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它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 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但它们对我们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却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 教育、哲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 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 5 条。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特点,决定了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 2000 左 右为宜(“三、百、千”三本书合起来,单字在 2000 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主 要是字形、字音教学,也要进行适当的写字练习,字意教学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后可以结合阅读教 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韵语和对偶的使用符合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 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使用整齐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兴趣,又 容易记忆”,使用对偶“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 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1]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这在识字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如《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 宣先知。”194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2] 4、联系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内容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介绍说:“初入社学, 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习见闻 “便日用”、“有义理”,足见“三、百、千”等蒙学识字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这也是“三、 百、千、千”等蒙学读物流传于世,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 5、激发儿童的兴趣 儿童喜爱听故事、喜爱看图画,喜爱大声朗诵,适应儿童的这些特点,古代蒙学识字教材中编入简短 的故事、浅显的诗歌,有时配以插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蒙学读物中的孔融让梨、磨杵成针、 击瓮出儿等故事,明清时期蒙学的“歌诗”课程,不仅能教学识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树立志 向,促进智力和语言发展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主要有 熟读精思博览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 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 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 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 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 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 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 2、评点法 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 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写作教学 1、注重基本功训练 “蒙学教文,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基础练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这在识字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如《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 宜先知。”1944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2]。 4、联系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内容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介绍说:“初入社学, 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习见闻”、 “便日用”、“有义理”,足见“三、百、千”等蒙学识字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这也是“三、 百、千、千”等蒙学读物流传于世,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 5、激发儿童的兴趣。 儿童喜爱听故事、喜爱看图画,喜爱大声朗诵,适应儿童的这些特点,古代蒙学识字教材中编入简短 的故事、浅显的诗歌,有时配以插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蒙学读物中的孔融让梨、磨杵成针、 击瓮出儿等故事,明清时期蒙学的“歌诗”课程,不仅能教学识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树立志 向,促进智力和语言发展。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主要有: 1、熟读 精思 博览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 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 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 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 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 有益。”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 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 2、评点法 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 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写作教学 1、注重基本功训练。 “蒙学教文,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基础练
习,不尽是笼统地一篇一篇写去。”[3]蒙学写作练习,注重进行分解练习。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 对,先是“一字对”,渐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写议论文,往往要先练习写段落,先练习写“破题” 然后练习写“承题”,直至整篇的文章。尽管格律化、公式化对写作来说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训练扎实 可谓古代写作教学的长处。在写作训练中,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的训练,也体现了写作教学的 一般规律 2、多读多写多改 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的说法,十分重视“多读”对写作的作用,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符合语文教学 的规律。但读不能代替写,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练就。古代流传着“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谚语, 还流传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阿6]。古代的写作教学,基本上体 现了这一原则。 我国古代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颇有可取之处,概其要点如下:其一,先生改文 要“随其立意而改之”,[7]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当,“唯可改之处,宜细小笔削,令有 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8]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 3、作文从模仿入手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⑨这是对前人写作 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对写作规律的一般认识。实践证明,人们练习写作都是要经过模仿,而后才有 创新 4、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是历代学者主张的写作指导原则。苏轼说:“凡文字少中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 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10]谢枋得也主张:“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 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 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l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 》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 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 境界,室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习,不尽是笼统地一篇一篇写去。”[3]蒙学写作练习,注重进行分解练习。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 对,先是“一字对”,渐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写议论文,往往要先练习写段落,先练习写“破题”, 然后练习写“承题”,直至整篇的文章。尽管格律化、公式化对写作来说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训练扎实, 可谓古代写作教学的长处。在写作训练中,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的训练,也体现了写作教学的 一般规律。 2、多读多写多改 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5]的说法,十分重视“多读”对写作的作用,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符合语文教学 的规律。但读不能代替写,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练就。古代流传着“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谚语, 还流传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6]。古代的写作教学,基本上体 现了这一原则。 我国古代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颇有可取之处,概其要点如下:其一,先生改文 要“随其立意而改之”,[7]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当,“唯可改之处,宜细小笔削,令有 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8]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 3、作文从模仿入手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9]这是对前人写作 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对写作规律的一般认识。实践证明,人们练习写作都是要经过模仿,而后才有 创新。 4、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是历代学者主张的写作指导原则。苏轼说:“凡文字少中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 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10]谢枋得也主张:“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 —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 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11]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 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 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 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学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只听任一条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统 的读写理论指导,等等。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 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变化: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变化着。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2、脱离应用实际。 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读书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 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元虞韶编的《日纪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师 书过目辄不忘。一日,问于师曰:“读书欲何为?”师曰:“应科第耳。”复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 之,谓其父曰:“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固辞而去 3、忽视文学教育 基础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当然,也 不排除为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奠定当文学家的基础。这就要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这是 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一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语文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视知识教育 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 如文章教育,曾经总结出一个“起 转—一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 股文程式。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就只能用“文无定法”来抵制规律性的知识,其实是很无 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75-7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2]《(三字经)在国外》,《华商时报》,1994年6月17日 [3]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杜甫:《奉赠韦左亟丈二十二韵》 [5]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 6]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 7吕本中:《宋诗话辑佚》卷下。 [8]唐彪:《父师善诱法》下卷 [9]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10]梁章钜:《退庵论文》引苏轼《与住简书》。 []l谢枋得:《文章轨范》,第一卷
3、教学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只听任一条暗胡同里摸索, 缺乏系统 的读写理论指导,等等。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两 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变化;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变化着。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2、脱离应用实际。 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读书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 囹狱,视师长如寇仇。[元]虞韶编的《日纪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师, 书过目辄不忘。一日,问于师曰:“读书欲何为?”师曰:“应科第耳。”复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 之,谓其父曰:“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固辞而去。 3、忽视文学教育。 基础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当然,也 不排除为具有文学天赋的学生奠定当文学家的基础。这就要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这是 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语文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视知识教育。 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例 如文章教育,曾经总结出一个“起——承——转——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 股文程式。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就只能用“文无定法”来抵制规律性的知识,其实是很无 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 -------------------------------------------------------------------------------- [1]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75-77 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2 年版。 [2] 《(三字经)在国外》,《华商时报》,1994 年 6 月 17 日。 [3]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 [4] 杜甫:《奉赠韦左亟丈二十二韵》。 [5]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二。 [6] 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 [7] 吕本中:《宋诗话辑佚》卷下。 [8] 唐彪:《父师善诱法》下卷。 [9]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10] 梁章钜:《退庵论文》引苏轼《与住简书》。 [11] 谢枋得:《文章轨范》,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