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训练 基础演练 1.加粗字不破读的一项是 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B.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2.对加粗的多义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A.诸{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兼词,“之于”的合音。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 B.疾{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疾病。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厌恶,憎恨。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和,跟,同。 C.与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句末语气助词 庄暴见孟子拜见 D.见暴见于王召见 他日,见于王召见。 3.对加粗虚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其若是,孰能御之?②则齐国 其庶几乎。③王语暴以好乐④暴未有以对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4.加粗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疾其君者,皆欲赴王愬于王。 B.曰:“可得闻与? C.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D.今王田猎于此 5.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能力训练 基础演练 1.加粗字不破读的一项是 [ ] 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B.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2.对加粗的多义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 .诸 不识有 ? 兼词,“之乎”的合音。 言举斯心加 彼而已。 兼词,“之于”的合音。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 ? 兼词,“之乎”的合音。 诸 诸 诸 B .疾 吾王庶几无 病与 疾病。 举 首蹙额而相告曰 疾病。 天下之欲 其君者厌恶,憎恨。 疾 疾 疾 C.与 不为者 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和,跟,同。 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句末语气助词。 与 与 与 D .见 庄暴 孟子 拜见。 暴 于王 召见 他日, 于王 召见。 见 见 见 3.对加粗虚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其若是,孰能御之?②则齐国 其庶几乎。③王语暴以好乐④暴未有以对也 [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4.加粗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疾其君者,皆欲赴王愬于王。 B.曰:“可得闻与? C.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D.今王田猎于此 5.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B.曰:“可得闻与?” 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C.王变乎色曰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大王把他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我却没有什么话回答 他 B.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独自欣赏音乐是快乐的,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是快乐的, 那一种更快乐呢 C.臣请为王言乐。 请允许我给您讲讲真正的快乐吧 D.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生病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 课内纵横 阅读文段,完成7-11题。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 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 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 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 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田猎也?’此无他, 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7.对加粗字读音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臣请为王言乐(yu8欣赏音乐)。 B.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w4ng动词,称王)矣。 C.夫(f*句首发语词)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D.吾王庶几无疾病与(y*揣测语气)? 8.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今王鼓乐于此 B.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今王田猎于此 C.臣请为王言乐 吾王之好鼓乐 D.吾王之好田猎
B.曰:“可得闻与?” 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C.王变乎色曰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6.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大王把他嗜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我却没有什么话回答 他。 B.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独自欣赏音乐是快乐的,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是快乐的, 那一种更快乐呢? C.臣请为王言乐。 ——请允许我给您讲讲真正的快乐吧! D.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生病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 课内纵横 阅读文段,完成 7—11 题。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 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 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 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 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田猎也?’此无他, 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7.对加粗字读音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臣请为王言乐(yu8 欣赏音乐)。 B.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w4ng 动词,称王)矣。 C.夫(f*句首发语词)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D.吾王庶几无疾病与(y*揣测语气)? 8.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 A.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今王鼓乐于此 B.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今王田猎于此 C.臣请为王言乐 吾王之好鼓乐 D.吾王之好田猎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9.“臣请为王言乐”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10.孟子为齐王描绘出两幅图景,它们相同处在哪,不同处在哪 孟子给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 11.尽管这两幅图景都是使用的“示现”手法,但一幅是现实的反 映,一幅则是孟子的期许,试分析之 答 应用实践 阅读文段,完成12-15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 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指出文段中“非”字的两种意义并举例 1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一句中,“乐”有哪些意义和用法? “其”指代什么? 答 14.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恢复为正常语序,并翻译之。 答 15.“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在这两“者”之间,孟子究竟认为谁“非” 答 阅读文段,完成16-19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 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 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6.释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其麋鹿者如(如同、等于)杀人之罪 B.则是方四十里为阱(陷阱,比喻诱人犯罪)于国中 C.雉兔者往蒼(兼词,于是) D.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棼(禁忌) 17.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9.“臣请为王言乐”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孟子为齐王描绘出两幅图景,它们相同处在哪,不同处在哪, 孟子给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尽管这两幅图景都是使用的“示现”手法,但一幅是现实的反 映,一幅则是孟子的期许,试分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阅读文段,完成 12—15 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 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2.指出文段中“非”字的两种意义并举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一句中,“乐”有哪些意义和用法? “其”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恢复为正常语序,并翻译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在这两“者”之间,孟子究竟认为谁“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完成 16—19 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 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 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6.释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杀其麋鹿者如(如同、等于)杀人之罪 B.则是方四十里为阱(陷阱,比喻诱人犯罪)于国中 C.雉兔者往焉(兼词,于是) D.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禁忌) 17.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B.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是以后世无传焉 C.民犹以为大,何也?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D.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若是其大乎? 18.将“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并翻译之。 答 19.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答 参考答案 1.B2.B(疾,痛)3.C4.C5.A6.D(鼓:弹奏) 7.A(乐|8快乐)8.BD 9.从谈如何欣赏音乐,转换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一一与民同乐 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一句起到了转换话题,借题发挥,揭示主题的作用。 10.都描写了齐王娱乐游冶的情景,不同之处在于百姓的感受和态 度。原因在于是否与民同乐。 11.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是现实的;而后一幅“黎庶安乐图” 则是孟子对齐王的期许,是对齐王的诱导和鼓励:“与民同乐”就能争取 民心,统一天下。 12.第一,意动用法,认为不对,指责、责怪。例如“则非其上者 第二,错误,不正确,例如“非也”“亦非也” 13.第一,意动用法,以……为乐。第二,快乐。“其”指代”乐民 之乐者”。 14.以天下乐,以天下忧。译为: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 忧。 孟子真正要指责的是“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因为正是他们 不与民同乐,才造成了“人不得”的现实。 16.D17.B 18.其大若是乎?译为:它的广大像这样吗? 19.主旨:与民同之,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 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论证方法:对比文王与齐王的不同做法,对比由 此产生的百姓的不同反应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B.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是以后世无传焉 C.民犹以为大,何也?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D.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若是其大乎? 18.将“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并翻译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B(疾,痛) 3.C 4.C 5.A 6.D(鼓:弹奏) 7.A(乐 l8 快乐) 8.BD 9.从谈如何欣赏音乐,转换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与民同乐, 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一句起到了转换话题,借题发挥,揭示主题的作用。 10.都描写了齐王娱乐游冶的情景,不同之处在于百姓的感受和态 度。原因在于是否与民同乐。 11.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是现实的;而后一幅“黎庶安乐图” 则是孟子对齐王的期许,是对齐王的诱导和鼓励:“与民同乐”就能争取 民心,统一天下。 12.第一,意动用法,认为不对,指责、责怪。例如“则非其上者”。 第二,错误,不正确,例如“非也”“亦非也”。 13.第一,意动用法,以……为乐。第二,快乐。“其”指代”乐民 之乐者”。 14.以天下乐,以天下忧。译为: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 忧。 15.孟子真正要指责的是“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因为正是他们 不与民同乐,才造成了“人不得”的现实。 16.D 17.B 18.其大若是乎?译为:它的广大像这样吗? 19.主旨:与民同之,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 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论证方法:对比文王与齐王的不同做法,对比由 此产生的百姓的不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