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田间的病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成为翌 年初侵染源。黄瓜种子的带菌率随品种、地点有异,最高可达37%,种子各部位带菌率以 种皮为多;由病苗带到定殖的温室也是一种重要的初侵染源之一。对于一些距离较远的地区 带菌种子是唯一侵染源 北方保护地黄瓜,定植后的3月中旬至下旬为叶部黑星病的始发期,该时期叶部黑星病 平稳上升。3月下旬以后,随着幼瓜的出现,瓜条上开始感染黑星病,至4月中旬为叶部及 瓜部黑星病的上升期,此时病害上升速度加快。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病害发生的高峰期 5月中旬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及温室开始大放风,病害开始下降,为病害发生的衰退期。 般幼嫩叶、茎和果被害严重,而老叶和老瓜发病轻。幼苗带病率高则后期发病重。潜育期 随温度而异,一般棚室为3~6d,露地9~10d。该菌在相对湿度93%以上,平均温度15~30°℃ 之间较易产生分生孢子;相对湿度100%产孢最多;分生孢子在5~30℃均可萌发,最适温度 15~25℃,并要求有水滴和营养。 发病条件 黄瓜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北方一般以中农13、中农1抗病性强,耐低温、弱光、早 熟、产量高;而山东密刺比较感病。一般认为,寄主对病菌的抗性是病菌侵染抗病品种后激 发了细胞壁木质素和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的合成与沉积,进而在细胞壁外层形成 层防护性屏障,即寄主细胞壁的修饰。利用植物细胞壁降解的产物寡聚半乳糖醛酸(约 11个半乳糖醛酸单位)作为激发子同样可诱导木质素的合成,进行细胞壁的修饰。还有人 研究发现,在抗性植株中存在一种抑制因子,钝化了病原菌所分泌的果胶酶。此外,过氧化 物酶等也参与了对黑星病菌的防御反应。黄瓜对黑星病菌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Ccu)控制, 也有研究认为抗性是由不完全显性控制的。抗性品种的抗性相当稳定,有的品种保持抗性长 该病属于低温、耐弱光、高湿病害。当棚内最低温度超过10℃,相对湿度从下午4时 到次日10时均高于90%,棚顶及植株叶面结露,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 5~30℃均可发病,最适温度为20-22℃。当寄主处于15~25℃范围内低温-高温交替的环境时 病害发生非常严重。据报道,在22~24℃以上的较高温度下,所有黄瓜品种均表现出抗性 只在17~20℃下,感病品种才能表现感病。离体接种试验表明,低于10℃或高于25℃时发 病减轻,品种抗感差异不明显,因此15~20℃为最佳侵染温度。在人工接种条件下,保湿的 时间越长,潜育期越短,发病越重。黑暗或弱光比较强光下更易侵染,发病严重。露地发病 与雨量和雨日数多少有关。如遇降雨量大、次数多,田间湿度大及连续冷凉条件发病就重。 病害控制 1加强检疫,选用无病种子严禁在病区繁种或从病区调种。做到从无病地留种,采用 冰冻滤纸法检验种子是否带菌。带病种子进行消毒,可采用温汤浸种法,即50℃温水浸种 30min,或5560℃恒温浸种15min,取出冷却后催芽播种,亦可用0.4%的50%多菌灵或克菌 丹可湿性粉粉剂拌种 2选用抗病品种如青杂1号、青杂2号,白头霜,吉杂1、吉杂2号、中农1l中农 13,津研7号等。 3加强栽培管理覆盖地膜,采用滴灌等节水技术,轮作倒茬,重病棚(田)应与非瓜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田间的病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成为翌 年初侵染源。黄瓜种子的带菌率随品种、地点有异,最高可达 37%,种子各部位带菌率以 种皮为多;由病苗带到定殖的温室也是一种重要的初侵染源之一。对于一些距离较远的地区, 带菌种子是唯一侵染源。 北方保护地黄瓜,定植后的 3 月中旬至下旬为叶部黑星病的始发期,该时期叶部黑星病 平稳上升。3 月下旬以后,随着幼瓜的出现,瓜条上开始感染黑星病,至 4 月中旬为叶部及 瓜部黑星病的上升期,此时病害上升速度加快。4 月中旬至 5 月中旬为病害发生的高峰期。 5 月中旬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及温室开始大放风,病害开始下降,为病害发生的衰退期。 一般幼嫩叶、茎和果被害严重,而老叶和老瓜发病轻。幼苗带病率高则后期发病重。潜育期 随温度而异,一般棚室为 3~6d,露地 9~10d。该菌在相对湿度 93%以上,平均温度 15~30℃ 之间较易产生分生孢子;相对湿度 100%产孢最多;分生孢子在 5~30℃均可萌发,最适温度 15~25℃,并要求有水滴和营养。 发病条件 黄瓜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北方一般以中农 13、中农 11 抗病性强,耐低温、弱光、早 熟、产量高;而山东密刺比较感病。一般认为,寄主对病菌的抗性是病菌侵染抗病品种后激 发了细胞壁木质素和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的合成与沉积,进而在细胞壁外层形成 一层防护性屏障,即寄主细胞壁的修饰。利用植物细胞壁降解的产物寡聚半乳糖醛酸(约 11 个半乳糖醛酸单位)作为激发子同样可诱导木质素的合成,进行细胞壁的修饰。还有人 研究发现,在抗性植株中存在一种抑制因子,钝化了病原菌所分泌的果胶酶。此外,过氧化 物酶等也参与了对黑星病菌的防御反应。黄瓜对黑星病菌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Ccu)控制, 也有研究认为抗性是由不完全显性控制的。抗性品种的抗性相当稳定,有的品种保持抗性长 达 30 年之久。 该病属于低温、耐弱光、高湿病害。当棚内最低温度超过 10℃,相对湿度从下午 4 时 到次日 10 时均高于 90%,棚顶及植株叶面结露,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 5~30℃均可发病,最适温度为 20~22℃。当寄主处于 15~25℃范围内低温-高温交替的环境时, 病害发生非常严重。据报道,在 22~24℃以上的较高温度下,所有黄瓜品种均表现出抗性; 只在 17~20℃下,感病品种才能表现感病。离体接种试验表明,低于 10℃或高于 25℃时发 病减轻,品种抗感差异不明显,因此 15~20℃为最佳侵染温度。在人工接种条件下,保湿的 时间越长,潜育期越短,发病越重。黑暗或弱光比较强光下更易侵染,发病严重。露地发病 与雨量和雨日数多少有关。如遇降雨量大、次数多,田间湿度大及连续冷凉条件发病就重。 病害控制 1.加强检疫,选用无病种子 严禁在病区繁种或从病区调种。做到从无病地留种,采用 冰冻滤纸法检验种子是否带菌。带病种子进行消毒,可采用温汤浸种法,即 50℃温水浸种 30min,或 55~60℃恒温浸种 15min,取出冷却后催芽播种,亦可用 0.4%的 50%多菌灵或克菌 丹可湿性粉粉剂拌种。 2.选用抗病品种 如青杂 1 号、青杂 2 号,白头霜,吉杂 1、吉杂 2 号、中农 11、中农 13,津研 7 号等。 3.加强栽培管理 覆盖地膜,采用滴灌等节水技术,轮作倒茬,重病棚(田)应与非瓜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