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黄瓜黑星病 Cucumber scab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仅在东北地区温室中零星发生 80年代以来,随着保护地黄瓜的发展,这种病害迅速蔓延和加重,目前已扩展到了黑龙江、 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内蒙古、上海、四川和海南等12省市区 目前此病已成为我国北方保护地及露地栽培黄瓜的常发性病害,一般损失可达10%~20%, 严重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该病除危害黄瓜外,还侵染南瓜、西葫芦、甜瓜、冬瓜等 葫芦科蔬菜,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其中嫩叶、嫩茎及幼瓜易感病,真叶较子叶敏感。子叶受害,产 生黄白色近圆形斑,发展后引致全叶干枯:嫩茎发病,初呈现水渍状暗绿色梭形斑,后变暗 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生长点附近嫩 茎被害,上部干枯,下部往往丛生腋芽。成株期叶片被害,开始出现褪绿的近圆形小斑点, 干枯后呈黄白色,容易穿孔,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且具黄晕,穿孔后的病斑边缘一般呈星 纹状:叶柄、瓜蔓被害,病部中间凹陷,形成疮痂状病斑,表面生灰黑色霉层;卷须受害 多变褐色而腐烂;生长点发病,经两三天烂掉形成秃桩。病瓜向病斑内侧弯曲,病斑初流半 透明胶状物,以后变成琥珀色,渐扩大为暗绿色凹陷斑,表面长出灰黑色霉层,病部呈疮痂 状,并停止生长,形成畸形瓜 病原 无性态为瓜枝孢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et 1 Arthur,属半知菌亚门枝孢属。菌丝白色至灰色,具分隔。分 生孢子梗细长,丛生,褐色或淡褐色,顶部、中部稍有分枝 或单枝,大小160~520μm×45.5um。分生孢子圆柱状、 近梭形至长梭形,形成分技的长链,单生或串生,单孢、双 胞、少数3胞,有0-2个隔膜,褐色或橄榄绿色,光滑或具 微刺。单胞平均为11.5178μm×45um;双胞平均为 19.5~24.5m×4.5~5.5um 图15-6黄瓜黑星病菌 病菌对碳源的利用以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最好,利用 淀粉及山梨糖的能力较差。该菌在pH2.5-110范围内均可生 长及产孢,最适pH为60。病菌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单色光 处理有利于孢子产生。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25~35℃,适温20~22℃。52℃处理45min 可使孢子及菌丝致死。分子孢子在12.5~325℃之间均能萌发,最适温度20℃;碱性条件下 孢子发芽受抑制,以pH5.5-70对孢子发芽最好,最适pH60。黑暗处理有利于孢子萌发; 碳源可促进孢子萌发,其中以麦芽糖、乳糖和木糖为佳;几种氨基酸中以天门冬氨酸有利于 孢子萌发,孢子在无机盐中不萌发。孢子萌发对湿度反应敏感,随着湿度増加,萌发率逐渐 提高。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率较高,81%以下则较低,66%以下孢子不萌发。 病菌有明显的角变现象,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将病菌划分为5种菌落类型。5种菌落回 接黄瓜叶片后引起相似的症状,角变菌落1、2型具有遗传的稳定性。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 分化现象,在重病区,强、中致病力菌株分布比例偏高:而发病轻的地区则中、弱致病力菌 株分布比例偏高。有人研究认为,该病菌可能存在2或3个生理小种。图 15-6 黄瓜黑星病菌 1.分生孢子梗; 2.分生孢子 黄瓜黑星病 Cucumber Scab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20 世纪 70 年代前我国仅在东北地区温室中零星发生, 80 年代以来,随着保护地黄瓜的发展,这种病害迅速蔓延和加重,目前已扩展到了黑龙江、 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内蒙古、上海、四川和海南等 12 省市区。 目前此病已成为我国北方保护地及露地栽培黄瓜的常发性病害,一般损失可达 10%~20%, 严重可达 50%以上,甚至绝收。该病除危害黄瓜外,还侵染南瓜、西葫芦、甜瓜、冬瓜等 葫芦科蔬菜,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其中嫩叶、嫩茎及幼瓜易感病,真叶较子叶敏感。子叶受害,产 生黄白色近圆形斑,发展后引致全叶干枯;嫩茎发病,初呈现水渍状暗绿色梭形斑,后变暗 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生长点附近嫩 茎被害,上部干枯,下部往往丛生腋芽。成株期叶片被害,开始出现褪绿的近圆形小斑点, 干枯后呈黄白色,容易穿孔,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且具黄晕,穿孔后的病斑边缘一般呈星 纹状;叶柄、瓜蔓被害,病部中间凹陷,形成疮痂状病斑,表面生灰黑色霉层;卷须受害, 多变褐色而腐烂;生长点发病,经两三天烂掉形成秃桩。病瓜向病斑内侧弯曲,病斑初流半 透明胶状物,以后变成琥珀色,渐扩大为暗绿色凹陷斑,表面长出灰黑色霉层,病部呈疮痂 状,并停止生长,形成畸形瓜。 病原 无 性 态 为 瓜枝 孢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 et Arthur,属半知菌亚门枝孢属。菌丝白色至灰色,具分隔。分 生孢子梗细长,丛生,褐色或淡褐色,顶部、中部稍有分枝 或单枝,大小 160~520μm×4~5.5μm 。分生孢子圆柱状、 近梭形至长梭形,形成分技的长链,单生或串生,单孢、双 胞、少数 3 胞,有 0~2 个隔膜,褐色或橄榄绿色,光滑或具 微刺。单胞平均为 11.5~17.8μm×4~5μm ;双胞平均为 19.5~24.5μm×4.5~5.5μm。 病菌对碳源的利用以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最好,利用 淀粉及山梨糖的能力较差。该菌在 pH2.5~11.0 范围内均可生 长及产孢,最适 pH 为 6.0。病菌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单色光 处理有利于孢子产生。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 2.5~35℃,适温 20~22℃。52℃处理 45min 可使孢子及菌丝致死。分子孢子在 12.5~32.5℃之间均能萌发,最适温度 20℃;碱性条件下 孢子发芽受抑制,以 pH 5.5~7.0 对孢子发芽最好,最适 pH6.0。黑暗处理有利于孢子萌发; 碳源可促进孢子萌发,其中以麦芽糖、乳糖和木糖为佳;几种氨基酸中以天门冬氨酸有利于 孢子萌发,孢子在无机盐中不萌发。孢子萌发对湿度反应敏感,随着湿度增加,萌发率逐渐 提高。相对湿度 90%以上孢子萌发率较高,81%以下则较低,66%以下孢子不萌发。 病菌有明显的角变现象,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将病菌划分为 5 种菌落类型。5 种菌落回 接黄瓜叶片后引起相似的症状,角变菌落 1、2 型具有遗传的稳定性。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 分化现象,在重病区,强、中致病力菌株分布比例偏高;而发病轻的地区则中、弱致病力菌 株分布比例偏高。有人研究认为,该病菌可能存在 2 或 3 个生理小种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