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灵”说(1分)。公安派的“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的惟一规定是“真”,“真” 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只有表达真性灵的作品才能流传下去。(2分)由于 各个时代有不同的面貌,因而反映时代真面貌的诗歌必然,而且应该有变化,所以袁宏道又主 张诗歌要“变”,变是真的必然结果。(1分)。袁宏道的“性灵”说对清代袁枚的“性灵”说有一 定影响(1分)。(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袁宏道诗文论选”)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到周朝衰亡,秦朝兴起,废弃了(设立)采诗官(的制度),上面的统治者不用(采集)诗歌 来补救考察时政的得失,下面的诗人百姓也不用作诗歌唱来宣泄疏导民情。于是使得谄媚歌 颂的风气兴盛了,补救缺陷的道路丧失了。在此时《诗经》“六义”的传统开始削弱了。…到 了南朝的梁、陈之际,诗歌大都不过是吟弄风雪花草而已。唉!风雪花草这些东西,《诗经》三 百篇中岂舍弃过吗?(当然没有!)只是看用得怎么样罢了。比如,“北风其凉”,是借北风的严 寒来讽刺卫国统治者的残酷暴虐啊;“雨雪霏霏”,是用雪来怜悯征役的痛苦啊:“棠棣之花”,是 受到花的感触而讽劝兄弟啊;“采采芣莒”,是赞美妇人有子的欢乐啊。(这些风雪花草)都是受 到此物的感发,而寄托着另外的意义。与此相反的作法,(难道)可以吗!(当然不可以!)这样 说来,“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的诗句,美丽倒是美丽了,只是我 不明白它们讽谏寄托的意义何在!所以只不过是我所说的吟弄风雪花草而已。在此时诗经》 “六义”的传统已经完全丧失了。(10分) 2.在这段文论里,白居易批评了“周衰秦兴”之后,特别是齐、梁时诗歌创作的弊端在于 《诗经》“六义”传统的消亡丧失,提出了他的诗歌“美刺”观,主张诗歌应该“补察时政”、“泄导人 情”,这是正确的。但是,他把谢跳“徐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这样的千古名句都看成是“嘲风 雪、弄花草”,那就过于偏激了,说明他对诗歌作品应该讲究含蓄蕴藉,讲究辞藻美重视不够,他 的一些诗歌作品过于直白浅露,与他的这一诗论主张不无关系(10分)。 四、问答题(三题中任选两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答题要点: (1)“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 《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5分) (2)《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写本朝史,但对开国皇帝汉高 祖刘邦和当代皇帝汉武帝刘彻的描写就既不无原则的歌颂,也不凭空的批评,而是本着“不虚 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15分) 656灵”说 (1分)。公安派的“性灵”与李蛰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 的惟 一规定是“真”,“真” 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只有表达真性灵的作品才能流传下去。<2分)由于 各个时代有不同的面貌,因而反映时代真面貌的诗歌必然,而且应该有变化,所以袁宏道又主 张诗歌要“变”,变是真的必然结果 。(1分)。袁宏道的“性灵 ”说对清代袁枚的“性灵”说有一 定影响(<1分)。(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袁宏道诗文论选”)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 10分 ,共 20分) 1.到周朝衰亡 ,秦朝兴起 ,废弃了(设 立)采诗官(的制度),_上面的统治者不用 (采集)诗歌 来补救考察时政 的得失,下面的诗人百姓也不用作诗歌唱来宣泄疏导 民情。于 是使得i}Y.}媚歌 颂的风气兴盛了,补救缺陷的道路丧失了。在此时《诗经》“六义”的传统开始削弱了。……到 了南朝的梁 、陈之际,诗歌大都不过是吟弄风雪花草而已。唉!风雪花草这些东西,《诗经》三 百篇中岂舍弃过吗,!(当然没有 !)只是看用得怎么样罢了。比如 ,“北风其凉 ”,是借北风 的严 寒来讽刺卫国统治者的残酷暴虐啊;“雨雪霏霏”,是用雪来怜悯征役的痛苦啊;“棠棣之花”,是 受到花的感触而讽劝兄弟啊 ;“采采苹苔”,是赞美妇人有子的欢乐啊。(这些风雪花草)都是受 到此物的感发,而寄托着另外的意义。与此相反的作法,(难道)可以吗!(当然不可以!)这样 说来,“徐霞散成绮 ,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 ,别叶乍辞风”的诗句 ,美丽倒是美丽 了,只是我 不明白它们讽谏寄托的意义何在!所 以只不过是我所说的吟弄风雪花草而已。在此时《诗经》 “六义”的传统已经完全丧失了。(10分) 2.在这段文论里,白居易批评了“周衰秦兴”之后,特别是齐、梁时诗歌创作的弊端在于 《诗经》“六义”传统的消亡丧失,提出了他的诗歌“美刺”观,主张诗歌应该“补察时政”、“泄导人 情”,这是正确的。但是,他把谢眺“徐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这样的千古名句都看成是“‘嘲风 雪、弄花草”,那就过于偏激了,说明他对诗歌作品应该讲究含蓄蕴藉,讲究辞藻美重视不够,他 的一些诗歌作品过于直白浅露,与他的这一诗论主张不无关系(10分)。 四、问答题 (三题 中任选两题 ;每小题 25分 ,共 50分) 1,答题要点: <l)+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 《史记}{4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5分) <2>((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写本朝史,但对开国皇帝汉高 祖刘邦和当代皇帝汉武帝刘彻的描写就既不无原则的歌颂,也不凭空的批评,而是本着“不虚 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15分) 656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