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有厂商的成本趋于提高。其次,贬值促成出口增加促使相关资源向贸易部门转移,从而减少 非贸易品生产部门的可用资源,随之导致非贸易品供给量的下降与价格的上升,进而对社会 一般物价水平产生强大的上升推动力。 基于上述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一个国家实施货币贬值时,其国内价格要想保持不变是 很困难的,通常情况是国内价格不仅要很快发生变化,还极有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这一点我们从现实中的各国汇率贬值政策实施的直观观察中可以得到验证。 如果某国采取货币贬值,但随之情况是上面所提到的国内价格上升,甚至出现较为严重 的通货膨胀,那么通过货币贬值所带来的名义货币的贬值会被国内价格提高而导致的实际汇 率的下降所抵消。最终的结局是整个调整只导致国内价格的提高,国际收支得不到预期的改 善。由于这种原因,人们一直对弹性论还存有疑惑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方法( Absorption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R Payments)是西德尼·亚 历山大( Sidney Alexander)于1952年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提出的,该分析方法是指, 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的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 善。这里“吸收”一词系指国内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 这种分析方法的新颖之处,在于当它被运用于分析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这 问题时,要比前面所介绍的弹性分析方法更为完善。这一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乘数理 论与弹性分析法的结合,它的理论基础源于凯恩斯的收入支出决定理论 凯恩斯的乘数原理与收入调整机制 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关键在于确定是什么造成本国居民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偏差。能够达 到这一目的的主要理论之一便是众所周知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模型。该模 型分析的要旨在于商品、劳务的产出是随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凯恩斯主义的分析中 价格假设(开放经济中还包括汇率)是给定的,不随总需求而变动。为使这些假定完全合理, 必须假设所考虑的均衡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收入水平,从而产出能对需求的变动 作出反应,并且确保不对价格水平形成压力 该模型的基本点是凯恩斯的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恒等式,该恒等式形式为: Y=C+I+G+X-M (16.10) 其中I、G、X为外生变量,C与M为内生变量并且均为国民收入Y的递增函数,其线有厂商的成本趋于提高。其次,贬值促成出口增加促使相关资源向贸易部门转移,从而减少 非贸易品生产部门的可用资源,随之导致非贸易品供给量的下降与价格的上升,进而对社会 一般物价水平产生强大的上升推动力。 基于上述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一个国家实施货币贬值时,其国内价格要想保持不变是 很困难的,通常情况是国内价格不仅要很快发生变化,还极有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这一点我们从现实中的各国汇率贬值政策实施的直观观察中可以得到验证。 如果某国采取货币贬值,但随之情况是上面所提到的国内价格上升,甚至出现较为严重 的通货膨胀,那么通过货币贬值所带来的名义货币的贬值会被国内价格提高而导致的实际汇 率的下降所抵消。最终的结局是整个调整只导致国内价格的提高,国际收支得不到预期的改 善。由于这种原因,人们一直对弹性论还存有疑惑。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方法(Absorption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R Payments)是西德尼·亚 历山大(Sidney Alexander)于 1952 年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提出的,该分析方法是指, 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的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 善。这里“吸收”一词系指国内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 这种分析方法的新颖之处,在于当它被运用于分析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这一 问题时,要比前面所介绍的弹性分析方法更为完善。这一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乘数理 论与弹性分析法的结合,它的理论基础源于凯恩斯的收入支出决定理论。 一、凯恩斯的乘数原理与收入调整机制 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关键在于确定是什么造成本国居民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偏差。能够达 到这一目的的主要理论之一便是众所周知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模型。该模 型分析的要旨在于商品、劳务的产出是随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凯恩斯主义的分析中, 价格假设(开放经济中还包括汇率)是给定的,不随总需求而变动。为使这些假定完全合理, 必须假设所考虑的均衡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收入水平,从而产出能对需求的变动 作出反应,并且确保不对价格水平形成压力。 该模型的基本点是凯恩斯的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恒等式,该恒等式形式为: Y=C+I+G+X-M (16. 10) 其中 I、G、X 为外生变量,C 与 M 为内生变量并且均为国民收入 Y 的递增函数,其线 249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