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 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 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 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 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 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 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 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 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 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 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 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 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 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作者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 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 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 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 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 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 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 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 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 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 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 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 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 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 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作者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 年 10 月 28 日生于江苏苏州,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 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 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 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 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 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88 年 2 月 16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金华的双龙洞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