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与美国相比,日本城市的特点是大城市所占比重要高得多。1985年,日本有城市人口 9321万人,只相当于美国的53%,但是却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11个,比美国多5 个,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四个,比美国多 。其中最大的 市东京有 840 万人, 比美 国最大的城市纽约还多出100多万人。1985年,日本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城市人口是居住有 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美国则只有八分之一。而日本有近40%的城市人口是居住在人口 40万以上的城市,美国却只有23%。 (四 为什么同样达到完成工业化任务的美日两国,却有者完全不同的区域经济结构呢? 当代杰出的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M·塞尔昆,在他们与S·鲁宾最合著的那本著 名著作(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利用39个战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1960一1980 年间的历史资料,建立 了多国 经济模 进行数到 所, 意图研究何以 同的国家会采 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以总结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经验。他们的研究结论是,经济结构的 变化,主要取决于两类因素的变化,即总需求的水平或人均收入水平,和生产要素的供给结 构,即资本、劳动力和人均资源条件。榄型表明,随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各国的需求结构都 表现出相当一致的变化,而要素供给结构不同则导致不同的贸易类型和技术结构的差别。比 如,人均资源匮乏和劳动力丰富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就不得不采取“贸易立国”的外向型发 展战略,以用劳动力换取工业化资源。而资源丰富的拉美国家,则由于其资源丰富采取了“进 口替代”战路。因此,供给结构不同是发展模式不同的主要原因,也是发展政策应当考虑的 重点。 钱纳里等人的研究集中在立业结构方面,但他们的结论对研究风域结构问顾也有借鉴 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各国这 种生 产要素的丰裕程度都存在考 差别,而现实生产力的构成则要受到这些差别的限制。贸易为摆脱这些限制提供了可能,但 只有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和农林矿产资源才可以流动,唯有土地不可以流动, 不能通过贸易来获得。城市是工业的载体,而土地是城市的载体,工业化的展开有赖于城市 化的推进,但是庞大的城市群不可能建立在山地和丘陵,只能建立在平原,所以对平原面积 匮乏的国家来说,只能在既有的平原面积上谋求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 在前面两节已经看到,美日两国的人均国士资源条件处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极端情况,美 国国土辽阁,平原广阁,人均国土面积和平原面积分别是日本的12倍和35倍。美国的耕地 面积在世界位列第一,但只占国土面积的16·9%,平原面积的24%,因而不存在与农业争 地的矛盾,所以美国的城市和交通网络的建设,基本上可以不受国土和平原面积的影响。美 国虽然人均城市面积高达1000平方米以上,几乎是日本的9倍,但在国土面积中所占比雪 却只有1·5%:美国虽然人均交通运输道路占地高达496平方米,是日本的5·5倍,但却 只占国土面积的1·2%,就是因为美国人口少而国土面积大。如果日本按照美国的人均占 地水平进行城市化建设和布局交通运输网络,1991年日木的城市占地就要相当于国土面积 的25·3%,交通网络占地就要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6·3%,两者相加高达41·6%,比日 本的全部平原面积比重还高出17·6个百分点以上。目前日本农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 14·5%,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国内农业生产在国内农产品总供给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按 美国的区域经济模式进行工业化建设,日本的农田面积全部被占掉还不够。 与美国相比,日本城市的特点是大城市所占比重要高得多。1985 年,日本有城市人口 9321 万人,只相当于美国的 53%,但是却有 1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11 个,比美国多 5 个,2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四个,比美国多一个。其中最大的城市东京有 840 万人,比美 国最大的城市纽约还多出 100 多万人。1985 年,日本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城市人口是居住在 1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美国则只有八分之一。而日本有近 40%的城市人口是居住在人口 40 万以上的城市,美国却只有 23%。 (四) 为什么同样达到完成工业化任务的美日两国,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区域经济结构呢? 当代杰出的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M·塞尔昆,在他们与S·鲁宾逊合著的那本著 名著作《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利用 39 个战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1960~1980 年间的历史资料,建立了多国经济模型,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意图研究何以不同的国家会采 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以总结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经验。他们的研究结论是,经济结构的 变化,主要取决于两类因素的变化,即总需求的水平或人均收入水平,和生产要素的供给结 构,即资本、劳动力和人均资源条件。模型表明,随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各国的需求结构都 表现出相当一致的变化,而要素供给结构不同则导致不同的贸易类型和技术结构的差别。比 如,人均资源匮乏和劳动力丰富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就不得不采取“贸易立国”的外向型发 展战略,以用劳动力换取工业化资源。而资源丰富的拉美国家,则由于其资源丰富采取了“进 口替代”战略。因此,供给结构不同是发展模式不同的主要原因,也是发展政策应当考虑的 重点。 钱纳里等人的研究集中在产业结构方面,但他们的结论对研究区域结构问题也有借鉴。 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各国这三种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都存在着 差别,而现实生产力的构成则要受到这些差别的限制。贸易为摆脱这些限制提供了可能,但 只有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和农林矿产资源才可以流动,唯有土地不可以流动, 不能通过贸易来获得。城市是工业的载体,而土地是城市的载体,工业化的展开有赖于城市 化的推进,但是庞大的城市群不可能建立在山地和丘陵,只能建立在平原,所以对平原面积 匮乏的国家来说,只能在既有的平原面积上谋求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 在前面两节已经看到,美日两国的人均国土资源条件处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极端情况,美 国国土辽阔,平原广阔,人均国土面积和平原面积分别是日本的 12 倍和 35 倍。美国的耕地 面积在世界位列第一,但只占国土面积的 16·9%,平原面积的 24%,因而不存在与农业争 地的矛盾,所以美国的城市和交通网络的建设,基本上可以不受国土和平原面积的影响。美 国虽然人均城市面积高达 1000 平方米以上,几乎是日本的 9 倍,但在国土面积中所占比重 却只有 1·5%;美国虽然人均交通运输道路占地高达 496 平方米,是日本的 5·5 倍,但却 只占国土面积的 1·2%,就是因为美国人口少而国土面积大。如果日本按照美国的人均占 地水平进行城市化建设和布局交通运输网络,1991 年日本的城市占地就要相当于国土面积 的 25·3%,交通网络占地就要相当于国土面积的 16·3%,两者相加高达 41·6%,比日 本的全部平原面积比重还高出 17·6 个百分点以上。目前日本农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14·5%,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国内农业生产在国内农产品总供给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按 美国的区域经济模式进行工业化建设,日本的农田面积全部被占掉还不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