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3期 素质中还要增加天人和谐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少生优育的 岁年龄段有1.82亿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的23,5%,老少 人口意识等。 比大大超出了30%以上的规定。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我国 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都不容乐观。 农村是在经济欠发达背景下进人老年社会的,也就是说农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自、半 村人口的自然构成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沉 文盲占7.5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63%,初中程度的占 重负担。 49.33%,高中程度的占9.81%,中专程度的占2.09%,大 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是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包括对资 专以上的仅占0.56%。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西部地 源的利用方式有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到2002年,中国 区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3. 乡村劳动力中有近0%的乡村劳动力在从事初级农产品 10%,文盲、半文盲率超过16%。再看科技素质,目前我国 的生产活动,仅有1.65亿人从事非农产业,占乡村劳动力 平均200多个农业劳动力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量的34%。这种职业构成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收 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1999年,我国农科入增长极其缓慢。1997年以来初级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学院在校学生总计17,6万人,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只 农民实际纯收人人均增长4.6%,比上年回落了4.4个百 有两名大学生,而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平均每一万农业分点,1998、1999、2000年持续走低,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 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大学的在校生,美国为200多人,加拿收人只增长了2.1%。2001、2002年虽然实现了恢复性增 大为100多人,日本为50多人。3)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长,但仍然保持在4.6%的较低水平。 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对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的要1.3中国农村的生存方式 求在不断提高:同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 这里,生存方式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群的组织 市场营销、市场预测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也以较高的 方式。 文化素质为前提。显然,我国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现状 (1)生产方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人类 是不能满足这一方面要求的。由于文化科技素质低,我国 将自然界中的物质转换为可被人类直接使用的产品的方 多数农村仍然采用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浅层式。具体到农村来说,就是指利用土地获取生物资源,然 次的传统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致使效率、效益低下,经 后经过加工转变为商品的方式。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以 济增长缓慢,农民的收入也相对下降。一些生态本来就很 解决自身温饱为主要目的,完成于田间。而在市场经济条 脆弱的地区,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件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已不是为满足农民自己生活的 面。 需求,而是以市场交换为主要目的。为了增加农产品在市 不可否认,中国农业文明时期的传统文化大量积淀在场上的竞争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就必须对农产品进行深 农村人口中,其中不乏一些优良的传统,如勤劳、俭朴、注 度加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于是农村中的 重经验以及安天而守常道、自在而不失创造性等等。但同农业生产系统也就扩展为获取、加工、流通、销售的全过 时农业文明的保守性又使得农民素质滞后于“工业文明” 程。但在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中的主要生产方式仍局限于 以及即将到来的“环境文明”的要求。中国农民数千年来 “获取生物资源”这一个基础环节上,最多有一点初级加 以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方式生产生活,逐渐 工。而可获得高附加值的加工、流通、销售环节都被排除 养成了墨守成规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相当稳固的文化观 在农村生产方式之外,因而农业生产所形成的财富大多不 念,无论是地理上的迁徙,或是职业角色的变更,对于农民 能进入农村,更到不了农民手里。 来说都是难以接受和难以适应的。长期的乡村社区生活 (2)人群组织方式。人群组织方式指的是人在物质和 方式形成的村落意识抵制文化交流,排斥外来进步因素, 非物质活动中结成的秩序化关系,其中生产单元是人群组 禁锢了农民的思想。致使中国很多农民都缺少与市场经 织方式的基础内容。农村人口数量增长导致的农业资源 济要求相符合的敢于创新的精神、敏锐的商品意识、质量 相对稀缺以及家庭联产承包下的“均田制”决定了农业生 观念、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等。 产的基本单元还是“农户”。农户分散小规模经营的格局 (3)人口的构成与分布。人口构成包括自然构成和社 与农产品流通大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一方面,分 会经济构成。从人口的自然构成来看,我国农村已经进人 散的农户生产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分散 老年型社会。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2年我国有的农户生产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也难以抵挡市场波 7.72亿农民(不包括1964年以后的新建制镇人口),其中 动带来的风险:最后,凭借一家一户的力量,农业生产的管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6305.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 理和技术无法更上一层楼。这些矛盾严重制约农民收入 的8.1%,超过联合国规定的老年型社会7%的标准:0~14 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十分重视 ‘方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3期 素质中还要增加天人和谐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少生优育的 人口意识等。 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都不容乐观。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盲、半 文盲占7.5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63%,初中程度的占 49.33%,高中程度的占9.81%,中专程度的占2.09%,大 专以上的仅占0.56%。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西部地 区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3. 10%,文盲、半文盲率超过16%。再看科技素质,目前我国 平均2 000多个农业劳动力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1999年,我国农科 学院在校学生总计17.6万人,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只 有两名大学生,而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平均每一万农业 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大学的在校生,美国为200多人,加拿 大为100多人,日本为50多人。13J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 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对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的要 求在不断提高;同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 市场营销、市场预测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也以较高的 文化素质为前提。显然,我国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现状 是不能满足这一方面要求的。由于文化科技素质低,我国 多数农村仍然采用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浅层 次的传统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致使效率、效益低下,经 济增长缓慢,农民的收入也相对下降。一些生态本来就很 脆弱的地区,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 面。 不可否认,中国农业文明时期的传统文化大量积淀在 农村人口中,其中不乏一些优良的传统,如勤劳、俭朴、注 重经验以及安天而守常道、自在而不失创造性等等。但同 时农业文明的保守性又使得农民素质滞后于“工业文明” 以及即将到来的“环境文明”的要求。中国农民数千年来 以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方式生产生活,逐渐 养成了墨守成规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相当稳固的文化观 念,无论是地理上的迁徙,或是职业角色的变更,对于农民 来说都是难以接受和难以适应的。长期的乡村社区生活 方式形成的村落意识抵制文化交流,排斥外来进步因素, 禁锢了农民的思想。致使中国很多农民都缺少与市场经 济要求相符合的敢于创新的精神、敏锐的商品意识、质量 观念、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等。 (3)人口的构成与分布。人口构成包括自然构成和社 会经济构成。从人口的自然构成来看,我国农村已经进入 老年型社会。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有 7.72亿农民(不包括1964年以后的新建制镇人口),其中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6 305.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 的8.1%,超过联合国规定的老年型社会7%的标准;0~14 · 28 · 岁年龄段有1.82亿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的23.5%,老少 比大大超出了30%以上的规定。值得特另Ⅱ注意的是我国 农村是在经济欠发达背景下进入老年社会的,也就是说农 村人口的自然构成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沉 重负担。 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是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包括对资 源的利用方式有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到2002年,中国 乡村劳动力中有近70%的乡村劳动力在从事初级农产品 的生产活动,仅有1.65亿人从事非农产业,占乡村劳动力 总量的34%。这种职业构成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收 入增长极其缓慢。1997年以来初级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农民实际纯收入人均增长4.6%,比上年回落了4.4个百 分点,1998、1999、2000年持续走低,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 收入只增长了2.1%。2001、2002年虽然实现了恢复性增 长,但仍然保持在4.6%的较低水平。 1.3中国农村的生存方式 这里,生存方式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群的组织 方式。 (1)生产方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人类 将自然界中的物质转换为可被人类直接使用的产品的方 式。具体到农村来说,就是指利用土地获取生物资源,然 后经过加工转变为商品的方式。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以 解决自身温饱为主要目的,完成于田间。而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已不是为满足农民自己生活的 需求,而是以市场交换为主要目的。为了增加农产品在市 场上的竞争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就必须对农产品进行深 度加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于是农村中的 农业生产系统也就扩展为获取、加工、流通、销售的全过 程。但在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中的主要生产方式仍局限于 “获取生物资源”这一个基础环节上,最多有一点初级加 工。而可获得高附加值的加工、流通、销售环节都被排除 在农村生产方式之外,因而农业生产所形成的财富大多不 能进入农村,更到不了农民手里。 (2)人群组织方式。人群组织方式指的是人在物质和 非物质活动中结成的秩序化关系,其中生产单元是人群组 织方式的基础内容。农村人口数量增长导致的农业资源 相对稀缺以及家庭联产承包下的“均田制”决定了农业生 产的基本单元还是“农户”。农户分散小规模经营的格局 与农产品流通大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一方面,分 散的农户生产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分散 的农户生产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也难以抵挡市场波 动带来的风险;最后,凭借一家一户的力量,农业生产的管 理和技术无法更上一层楼。这些矛盾严重制约农民收入 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十分重视 万方数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