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材料)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8,文件大小:556.9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O5年第15卷第3期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15N0.32005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叶文虎宁森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中国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3亿人口中约有9亿是农村人口,因此所谓“中国人口问题”根本上 是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人口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则是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人口问题本质进行剖析发现,研究人口问题必须普眼 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杜会的关系,而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则必须普限于农村人口生存方式的改变。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的 生存方式和状况来看,中国的农村人口问题折射在农业、农村问题上,故统称为“三农”问题。为此,着眼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提出解决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的途径和建议。 关键词人口问题;三农问题:中国可持续发展;生存方式;统筹 中图分类号X22,C9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5)03-0026-06 由人类社会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在基本层面上可 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研究中国农村人口问题 以概括为三种生产一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 与可持续发展。 的联系,(见图1)。三大生产呈环状结构,物质流 在它们之间的畅通程度决定着世界系统的和谐程度,进而 决定着人类社会是否可持续发展。 生活资料 人口生产 物资生产 人的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质量与消费方 式,其中人口数量和消费方式共同决定了社会总消费(对 废物 物质生产产生的生活资料的消费与对环境生产产生的生 人类(社会)人 活 活资源的消费)。在传统的生存方式或模式中,社会的总 自然环境 源 力 消费决定着自然资源的消耗。社会总消费的无限提高与 环境生产 自然环境供给(产出)的有限性的矛盾日益严重,它导致世 界系统失控:人口素质涵括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 自然力 修养,它不但应决定人参加物质生产、环境生产的能力,而 图1三种生产概念图 且应表现为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因此,人口 Fig.1 Conceptual drawing of"three-production" 素质的提高,不仅会体现在单种生产,如物质生产和环境 生产的提高和人的生产的改善上,还会体现在调节三种生 1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 产的能力的提高上。由此可见,人既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动力与源泉,在某种意义上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负担, 1.1人口“问题”的实质 因此,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素质优良与人口结构合理的状 人口,就是人口,怎么成了“问题”,而且成了一个迫切 态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需要研究和去解决的“问题”?由上图可知,人是由自然 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基数大、素质低、结 “养活”的,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了土地、阳光、空气和水 构不合理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因此,可以说所谓“中国人口 等,同时还向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生物和矿产资源。人类 问题”从根本上说来就是中国农村人口的问题。要研究中 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在从自然界中攫取 收稿日期:2004-08-18 作者简介:叶文虎,教授,博土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理论 沥数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年 第15卷 第3期 CHINAPOt,【JI_,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 V01.15 No.3 2005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叶文虎宁淼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中潮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中霉13亿人口中约有9亿是农村人口,因此所谓“中国人口问题”根本上 是中国农村人口河飚。人口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则是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人口问题本质进行剖析发现.研究人口问题必须着眼 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贝|l必须着眼予农村人口生存方式的改变。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的 生存方式和状况来看,中国的农村人口问题折射在农业、农村问题上。故统称为“兰农”问题。为此,着眼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提出解决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的途径和建议。 关键词人口问题:三农问题;中国可持续发展;生存方式;统筹 中图分类号X22。圆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吆一2104(200S103一帅26—06 由人类社会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在基本层面上可 以概括为三种生产——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 ——的联系,¨1(见图1)。三大生产呈环状结构,物质流 在它们之间的畅通程度决定着世界系统的和谐程度,进而 决定着人类社会是否可持续发展。 人的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质量与消费方 式,其中人口数量和消费方式共同决定了社会总消费(对 物质生产产生的生活资料的消费与对环境生产产生的生 活资源的消费)。在传统的生存方式或模式中,社会的总 消费决定着自然资源的消耗。社会总消费的无限提高与 自然环境供给(产出)的有限性的矛盾Et益严重,它导致世 界系统失控;人口素质涵括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 修养,它不但应决定人参加物质生产、环境生产的能力,而 且应表现为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因此,人口 素质的提高,不仅会体现在单种生产,如物质生产和环境 生产的提高和人的生产的改善上,还会体现在调节三种生 产的能力的提高上。由此可见,人既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动力与源泉,在某种意义上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负担, 因此,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素质优良与人口结构合理的状 态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基数大、素质低、结 构不合理是其最基本的特点,因此,可以说所谓“中国人口 问题”从根本上说来就是中国农村人口的问题。要研究中 收稿日期:2004—08—18 作者简介:叶文虎,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理论 · 26· 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研究中国农村人口问题 与可持续发展。 图1三种生产概念图 Fig.1 Conceptual drawing of“three—production 1中国农村人口问题 1.1人口“问题”的实质 人口,就是人口,怎么成了“问题”,而且成了一个迫切 需要研究和去解决的“问题”?由上图可知,人是由自然 “养活”的,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了土地、阳光、空气和水 等,同时还向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生物和矿产资源。人类 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在从自然界中攫取 万方数据

叶文虎等: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并将其加工成满足人们生存、发展需要的产品。 重虽在不断下降,但仍远远高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见图 同时,人类在获取资源和形成产品的过程中还将大量废物 2①和表1②。 弃入环境,在消费过程中还将使用后的产品以废物的形式 另外,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基数太大,虽然占总人口的 弃入环境。人类的这种生存方式延续了几十万年,从原始 比重不断下降,但绝对数量仍一直在上升,见图2。与此同 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一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 时,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生产要素的耕地在我国快速工业化、 变,只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攫取资源与向环境中弃置废物的 城市化过程中不斯减少。从198-198年,我国耕地面积减 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其中许多都与环境不友 少了441.55万hm2,而同期中国农村人口却增加1.164亿,农 好),速度越来越快。随着人口的激增,人的这种生存方式 村人均耕地面积由0.124m2下降到0.10hm。 使自然环境产出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当前生 显然,伴随我国农村人口数量问题的是农村的人与自 产方式下经济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从而使 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如果继续扩展下去,将使我 人类社会的发展陷人各种各样资源、环境危机的包围之 国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逐渐丧失生存依托,而我国的城 中,如生活资料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市化与工业化又不可能及时吸收那么多从农村中转移出 这些危机深刻的影响到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上的生 来的人口,这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莫大的威胁。退 存与发展,于是“人口”才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一步说,即使我们想通过开荒造田来缓释这一矛盾,也是 由此可见“人口问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口”本身 无济于事的,因为我国现存的宜农荒地已经不到3500万 hm2了o 并不一定会构成问题,“人口问题”归根结底是相对于社会 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而言的,研 表12001年中国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农村人口的比较 究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但要着眼于人与人的关系,而 Tab.1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rural population to that of 且更根本地,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上所述可见, som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国别 总人口(亿人)农村人口(亿人)所占比重(%) 人口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所谓人的 世界 61.34 32.11 52.35 生存方式是指以某种形式相对固定下来的激励和制约行 中国 12.76 9.34 73.17 动者行动的结构化特征,包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生产 印度 10.25 7.39 72.13 方式和人群的组织方式,“生存方式”表征了人类社会与自 日本 1.27 0.27 21.11 然环境联系方式和特征。2] 埃及 0.69 0,4 57.33 1.2中国农村人口的状况 加拿大 0.31 0.06 21,07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地域、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之中的 美国 2.86 0.65 22.57 巴西 1.73 0.32 25.72 具有相应质量和素质的人的数量总和。据中国统计年鉴, 法国 0.59 0.15 24.47 2002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2.85亿,其中农民占72.8%。下 英国 0.59 0.06 10.63 面我们从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质量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俄罗斯 1.45 0.39 27.10 几个角度考察中国农村人口状况。 (2)人口素质。人的素质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在 94000 93500 农村人口◆一比重 0.79 0.78 不同历史时期,人口素质的内涵、要求及规格不同。在工 93000 92500 07 0.76 业文明时代,农民的素质应该包括文化素质,综合科技技 92D00 0.75海 91500 74出 能以及敏锐的商品意识与市场观念、创新的精神、与市场 000 0.731 90500 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所必备的法律 90000 0.72正 0.71 89500 0.7 意识和法制观念等等:就是说工业文明要求农民成为“复 合型”的全才,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既善于积累知识, 时间(年) 图2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又具有大胆实践的勇气和能力。这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农 Fig 2 The varying trend of gross rural population of 民而言,已经几乎是“奢望”。然而工业文明还不是人类文 China and its proportion to the whole population 明发展的终结,相应于即将到来的环境文明时代,农民的 (1)人口数量。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之多,比例之高, 在全世界是少有的。近几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 ②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3》 ·27· 万方数据

叶文虎等: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并将其加工成满足人们生存、发展需要的产品。 同时,人类在获取资源和形成产品的过程中还将大量废物 弃入环境,在消费过程中还将使用后的产品以废物的形式 弃入环境。人类的这种生存方式延续了几十万年,从原始 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一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 变,只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攫取资源与向环境中弃置废物的 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其中许多都与环境不友 好),速度越来越快。随着人口的激增,人的这种生存方式 使自然环境产出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当前生 产方式下经济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从而使 人类社会的发展陷入各种各样资源、环境危机的包围之 中,如生活资料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这些危机深刻的影响到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上的生 存与发展,于是“人口”才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由此可见“人口问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口”本身 并不一定会构成问题,“人口问题”归根结底是相对于社会 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而言的,研 究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但要着眼于人与人的关系,而 且更根本地,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上所述可见, 人口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所谓人的 生存方式是指以某种形式相对固定下来的激励和制约行 动者行动的结构化特征,包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生产 方式和人群的组织方式,“生存方式”表征了人类社会与自 然环境联系方式和特征。L2 J 1.2 中国农村人口的状况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地域、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之中的 具有相应质量和素质的人的数量总和。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2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2.85亿,其中农民占72.8%。下 面我们从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质量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几个角度考察中国农村人口状况。 94 93 酿12I 91 -<91 衰。900 89 时间(年) 图2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及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Fig 2 The varying trend of gross rural population of China and its proportion to the whole population (1)人口数量。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之多,比例之高, 在全世界是少有的。近几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虽在不断下降,但仍远远高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见图 2①和表1②。 另外,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基数太大,虽然占总人口的 比重不断下降,但绝对数量仍一直在上升,见图2。与此同 时,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生产要素的耕地在我国快速工业化、 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减少。从1978—1998年,我国耕地面积减 少了441.55万姘,而同期中国农村人口却增加1.164亿,农 村人均耕地面积由0.1捌击下降到0.10hm2。 显然,伴随我国农村人口数量问题的是农村的人与自 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如果继续扩展下去,将使我 国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逐渐丧失生存依托,而我国的城 市化与工业化又不可能及时吸收那么多从农村中转移出 来的人口,这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莫大的威胁。退 一步说,即使我们想通过开荒造田来缓释这一矛盾,也是 无济于事的,因为我国现存的宜农荒地已经不到3 500万 hIn2了。 表1 2001年中国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农村人口的比较 Tab.1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rural population to that of som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2)人口素质。人的素质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在 不同历史时期,人口素质的内涵、要求及规格不同。在工 业文明时代,农民的素质应该包括文化素质、综合科技技 能以及敏锐的商品意识与市场观念、创新的精神、与市场 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所必备的法律 意识和法制观念等等;就是说工业文明要求农民成为“复 合型”的全才,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既善于积累知识, 又具有大胆实践的勇气和能力。这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农 民而言,已经几乎是“奢望”。然而工业文明还不是人类文 明发展的终结,相应于即将到来的环境文明时代,农民的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 ②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3}} ·27 · ^毋v栅丑衄遮 阳他"伯佰M他他n, 0 0 0 0 0 0 0 0 0 0 万方数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3期 素质中还要增加天人和谐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少生优育的 岁年龄段有1.82亿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的23,5%,老少 人口意识等。 比大大超出了30%以上的规定。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我国 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都不容乐观。 农村是在经济欠发达背景下进人老年社会的,也就是说农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自、半 村人口的自然构成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沉 文盲占7.5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63%,初中程度的占 重负担。 49.33%,高中程度的占9.81%,中专程度的占2.09%,大 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是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包括对资 专以上的仅占0.56%。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西部地 源的利用方式有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到2002年,中国 区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3. 乡村劳动力中有近0%的乡村劳动力在从事初级农产品 10%,文盲、半文盲率超过16%。再看科技素质,目前我国 的生产活动,仅有1.65亿人从事非农产业,占乡村劳动力 平均200多个农业劳动力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量的34%。这种职业构成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收 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1999年,我国农科入增长极其缓慢。1997年以来初级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学院在校学生总计17,6万人,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只 农民实际纯收人人均增长4.6%,比上年回落了4.4个百 有两名大学生,而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平均每一万农业分点,1998、1999、2000年持续走低,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 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大学的在校生,美国为200多人,加拿收人只增长了2.1%。2001、2002年虽然实现了恢复性增 大为100多人,日本为50多人。3)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长,但仍然保持在4.6%的较低水平。 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对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的要1.3中国农村的生存方式 求在不断提高:同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 这里,生存方式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群的组织 市场营销、市场预测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也以较高的 方式。 文化素质为前提。显然,我国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现状 (1)生产方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人类 是不能满足这一方面要求的。由于文化科技素质低,我国 将自然界中的物质转换为可被人类直接使用的产品的方 多数农村仍然采用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浅层式。具体到农村来说,就是指利用土地获取生物资源,然 次的传统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致使效率、效益低下,经 后经过加工转变为商品的方式。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以 济增长缓慢,农民的收入也相对下降。一些生态本来就很 解决自身温饱为主要目的,完成于田间。而在市场经济条 脆弱的地区,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件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已不是为满足农民自己生活的 面。 需求,而是以市场交换为主要目的。为了增加农产品在市 不可否认,中国农业文明时期的传统文化大量积淀在场上的竞争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就必须对农产品进行深 农村人口中,其中不乏一些优良的传统,如勤劳、俭朴、注 度加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于是农村中的 重经验以及安天而守常道、自在而不失创造性等等。但同农业生产系统也就扩展为获取、加工、流通、销售的全过 时农业文明的保守性又使得农民素质滞后于“工业文明” 程。但在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中的主要生产方式仍局限于 以及即将到来的“环境文明”的要求。中国农民数千年来 “获取生物资源”这一个基础环节上,最多有一点初级加 以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方式生产生活,逐渐 工。而可获得高附加值的加工、流通、销售环节都被排除 养成了墨守成规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相当稳固的文化观 在农村生产方式之外,因而农业生产所形成的财富大多不 念,无论是地理上的迁徙,或是职业角色的变更,对于农民 能进入农村,更到不了农民手里。 来说都是难以接受和难以适应的。长期的乡村社区生活 (2)人群组织方式。人群组织方式指的是人在物质和 方式形成的村落意识抵制文化交流,排斥外来进步因素, 非物质活动中结成的秩序化关系,其中生产单元是人群组 禁锢了农民的思想。致使中国很多农民都缺少与市场经 织方式的基础内容。农村人口数量增长导致的农业资源 济要求相符合的敢于创新的精神、敏锐的商品意识、质量 相对稀缺以及家庭联产承包下的“均田制”决定了农业生 观念、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等。 产的基本单元还是“农户”。农户分散小规模经营的格局 (3)人口的构成与分布。人口构成包括自然构成和社 与农产品流通大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一方面,分 会经济构成。从人口的自然构成来看,我国农村已经进人 散的农户生产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分散 老年型社会。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2年我国有的农户生产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也难以抵挡市场波 7.72亿农民(不包括1964年以后的新建制镇人口),其中 动带来的风险:最后,凭借一家一户的力量,农业生产的管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6305.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 理和技术无法更上一层楼。这些矛盾严重制约农民收入 的8.1%,超过联合国规定的老年型社会7%的标准:0~14 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十分重视 ‘方数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3期 素质中还要增加天人和谐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少生优育的 人口意识等。 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都不容乐观。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盲、半 文盲占7.5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63%,初中程度的占 49.33%,高中程度的占9.81%,中专程度的占2.09%,大 专以上的仅占0.56%。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西部地 区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3. 10%,文盲、半文盲率超过16%。再看科技素质,目前我国 平均2 000多个农业劳动力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1999年,我国农科 学院在校学生总计17.6万人,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只 有两名大学生,而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平均每一万农业 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大学的在校生,美国为200多人,加拿 大为100多人,日本为50多人。13J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 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对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的要 求在不断提高;同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 市场营销、市场预测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也以较高的 文化素质为前提。显然,我国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现状 是不能满足这一方面要求的。由于文化科技素质低,我国 多数农村仍然采用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浅层 次的传统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致使效率、效益低下,经 济增长缓慢,农民的收入也相对下降。一些生态本来就很 脆弱的地区,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 面。 不可否认,中国农业文明时期的传统文化大量积淀在 农村人口中,其中不乏一些优良的传统,如勤劳、俭朴、注 重经验以及安天而守常道、自在而不失创造性等等。但同 时农业文明的保守性又使得农民素质滞后于“工业文明” 以及即将到来的“环境文明”的要求。中国农民数千年来 以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方式生产生活,逐渐 养成了墨守成规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相当稳固的文化观 念,无论是地理上的迁徙,或是职业角色的变更,对于农民 来说都是难以接受和难以适应的。长期的乡村社区生活 方式形成的村落意识抵制文化交流,排斥外来进步因素, 禁锢了农民的思想。致使中国很多农民都缺少与市场经 济要求相符合的敢于创新的精神、敏锐的商品意识、质量 观念、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等。 (3)人口的构成与分布。人口构成包括自然构成和社 会经济构成。从人口的自然构成来看,我国农村已经进入 老年型社会。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有 7.72亿农民(不包括1964年以后的新建制镇人口),其中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6 305.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 的8.1%,超过联合国规定的老年型社会7%的标准;0~14 · 28 · 岁年龄段有1.82亿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的23.5%,老少 比大大超出了30%以上的规定。值得特另Ⅱ注意的是我国 农村是在经济欠发达背景下进入老年社会的,也就是说农 村人口的自然构成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沉 重负担。 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是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包括对资 源的利用方式有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到2002年,中国 乡村劳动力中有近70%的乡村劳动力在从事初级农产品 的生产活动,仅有1.65亿人从事非农产业,占乡村劳动力 总量的34%。这种职业构成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收 入增长极其缓慢。1997年以来初级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农民实际纯收入人均增长4.6%,比上年回落了4.4个百 分点,1998、1999、2000年持续走低,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 收入只增长了2.1%。2001、2002年虽然实现了恢复性增 长,但仍然保持在4.6%的较低水平。 1.3中国农村的生存方式 这里,生存方式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群的组织 方式。 (1)生产方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人类 将自然界中的物质转换为可被人类直接使用的产品的方 式。具体到农村来说,就是指利用土地获取生物资源,然 后经过加工转变为商品的方式。传统的农村生产方式以 解决自身温饱为主要目的,完成于田间。而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已不是为满足农民自己生活的 需求,而是以市场交换为主要目的。为了增加农产品在市 场上的竞争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就必须对农产品进行深 度加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于是农村中的 农业生产系统也就扩展为获取、加工、流通、销售的全过 程。但在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中的主要生产方式仍局限于 “获取生物资源”这一个基础环节上,最多有一点初级加 工。而可获得高附加值的加工、流通、销售环节都被排除 在农村生产方式之外,因而农业生产所形成的财富大多不 能进入农村,更到不了农民手里。 (2)人群组织方式。人群组织方式指的是人在物质和 非物质活动中结成的秩序化关系,其中生产单元是人群组 织方式的基础内容。农村人口数量增长导致的农业资源 相对稀缺以及家庭联产承包下的“均田制”决定了农业生 产的基本单元还是“农户”。农户分散小规模经营的格局 与农产品流通大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一方面,分 散的农户生产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分散 的农户生产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也难以抵挡市场波 动带来的风险;最后,凭借一家一户的力量,农业生产的管 理和技术无法更上一层楼。这些矛盾严重制约农民收入 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十分重视 万方数据

叶文虎等: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特续发展 组织创新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表2中国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民已经出现了一种 构成(%) 主动寻求合作的要求,而且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不同类 Tab.2 The average living expenditure structure per people of Chinese rural family 别的农民组织,比如各类协会、研究会、促进会等等。许多 项目 199019952000 20012002 地方政府出于服务农民、获取利润的双重考虑,也开始积 食品 58.858.6249.1347.7145.25 极地参与到各类农民组织中。新成长起来的农村经济合 衣着 7.7 6.85 5.75 5.67 5.72 居住 17.3413.9115.4716.0316.36 作组织都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框架:龙头企业+基地+农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5.295.234.52 4.42 4.38 户,但由于龙头企业的性质不同,以及与农户的连接方式 医疗保健 3.25 3.24 5.24 5.55 5.67 不同,又构成了不同的组织形式。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 5.377.8111.1811.0611.47 0.741.763.143.243.14 (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通常的理解是:人除了进行 其它商品及服务 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外其余的时间都在做什么?以怎样 当然,转变农村的生活方式,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向城 的方式去做?意即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可以概括日 市看齐,更不是要完金否定传统农村生活习俗,因为其中 常生活全貌的若干方面,以及社会分层间日常生活面貌的 积淀着许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农村生活方式的 差异的抽象。 转变既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又必须立足农村实际。 能概括农村人口日常生活全貌的代表性方面很多,比 1.4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 如生活消费的走向、生活时间的分割、生活目标的寻绎、生 的表现 活交往的转轨等等。其中生活消费的水平与方式是生活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农村人口问题折射在农 方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体现,农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业、农村问题上,最终形成“三农”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 与变更,突出表现在他们的生活消费的变革及其走向上, 的基础已经成为共识,在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 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更新,演示着生活方式的 家,只有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才 新旧交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 有可能壮大城市化的基础,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发生了很大变化,见图3四、表.2② 所以“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 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又必须从农村人口人手抓起来。 500 450 故本文认为“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可持续发 400 358 展的问题,不解决以农村人口问题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就 250 200 谈不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50 100 50 2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破解途径的思考 0 19781985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 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就是转变我国农村的生存方 时间(年) 式的问题,而关键或突破口就在于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 图3主要年份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指数变化趋势 Fig.3 The varying trend of Chinese rural residents 要使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一个较高的水平和境界,首要 consumption index in the main years 的条件是有一大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则、掌握一定的生产技 术、了解信息、精通管理、善与于经营,并且能够随着形势、 这些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从消费结构 条件的改变及时变换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组合方式的人 来看,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注意力,已经开始往精神生活、 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这类人基本上不是原来的农村人口, 文化娱乐和作为生活主体的人的发展上。具体表现为,一 而是城市中有志于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干一番事业的能人。 是食物支出不断下降,文化服务、医疗保健支出明显增长; 从表面上看来,鼓励城市能人进农村似乎是与帮助农村剩 二是生存空间即住房条件的日益改善。虽然农民消费水 余劳动力进城市是相反的举措。其实这是完全一致的, 平的绝对值不断增加,但另一个方面,与城市相比的相对 “意欲取之,必先与之”,城市能人进农村将有助于提高农 值却一直在下降,1978年全国城乡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为 民的素质,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可以使农村 2.9,2002年上升到3.5,西部地区某些省份如宁夏、青海农 村人均消费水平不足150元,农村卫生条件、医疗条件差 的情况在全国仍普遍存在。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 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 ·29· 万方数据

叶文虎等: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组织创新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民已经出现了一种 主动寻求合作的要求,而且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不同类 别的农民组织,比如各类协会、研究会、促进会等等。许多 地方政府出于服务农民、获取利润的双重考虑,也开始积 极地参与到各类农民组织中。新成长起来的农村经济合 作组织都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框架:龙头企业+基地+农 户,但由于龙头企业的性质不同,以及与农户的连接方式 不同,又构成了不同的组织形式。 (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通常的理解是:人除了进行 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外其余的时间都在做什么?以怎样 的方式去做?意即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可以概括13 常生活全貌的若干方面,以及社会分层间日常生活面貌的 差异的抽象。 能概括农村人口日常生活全貌的代表性方面很多,比 如生活消费的走向、生活时间的分割、生活目标的寻绎、生 活交往的转轨等等。其中生活消费的水平与方式是生活 方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体现,农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与变更,突出表现在他们的生活消费的变革及其走向上, 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更新,演示着生活方式的 新旧交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 发生了很大变化,见图3①、表.2Q 籁 靶 耜 瘿 呕 噢 宾 《 978 1985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时间(年) 图3主要年份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指数变化趋势 Fig.3 The varying trend of Chines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dex in the main years 这些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从消费结构 来看,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注意力,已经开始往精神生活、 文化娱乐和作为生活主体的人的发展上。具体表现为,一 是食物支出不断下降,文化服务、医疗保健支出明显增长; 二是生存空间即住房条件的日益改善。虽然农民消费水 平的绝对值不断增加,但另一个方面,与城市相比的相对 值却一直在下降,1978年全国城乡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为 2.9,2002年上升到3.5,西部地区某些省份如宁夏、青海农 村人均消费水平不足150元,农村卫生条件、医疗条件差 的情况在全国仍普遍存在。 表2中国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 构成(%) Tab.2 The average living expenditure structure per people of Chinese rural ramny 当然,转变农村的生活方式,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向城 市看齐,更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农村生活习俗,因为其中 积淀着许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农村生活方式的 转变既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又必须立足农村实际。 1.4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 的表现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农村人口问题折射在农 业、农村问题上,最终形成“三农”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 的基础已经成为共识,在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 家,只有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才 有可能壮大城市化的基础,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的 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又必须从农村人口入手抓起来。 故本文认为“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可持续发 展的问题,不解决以农村人口问题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就 谈不上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破解途径的思考 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就是转变我国农村的生存方 式的问题,而关键或突破口就在于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 要使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一个较高的水平和境界,首要 的条件是有一大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则、掌握一定的生产技 术、了解信息、精通管理、善与于经营,并且能够随着形势、 条件的改变及时变换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组合方式的人 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这类人基本上不是原来的农村人口, 而是城市中有志于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干一番事业的能人。 从表面上看来,鼓励城市能人进农村似乎是与帮助农村剩 余劳动力进城市是相反的举措。其实这是完全一致的, “意欲取之,必先与之”,城市能人进农村将有助于提高农 民的素质,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可以使农村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 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 · 29· O O 0 0 0 O O O O 0 0 1 ∞惦加跖∞幻加垢∞o 万方数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3期 出现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有更强的转移到 (3)注意建设小城镇,夯实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 城市就业的能力,因而也更加有助于农村的现代化与城乡 展的载体。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 的协调发展。 是带动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 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利于这批人进 其实就是要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功能,把大量的生活资料、 入农村的障碍。也就是说,农村人口进城市有很高的门 工业原料聚集在一起,将城市的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流 槛,城里“能人”进人农村也存在着许多很高的“门槛”。诸 入农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彻底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 如户籍制度问题、土地经营权问题、生产贷款问题、社会保 离开了这一点,小城镇、乡镇企业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 障问题等等,这种种障碍都不利于城市“能人“的进入,为义了。 了克服这些障碍,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小城镇作为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空间载体, (1)打通一,二、三产,大力发展“龙头+基地+农户” 其建设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如通讯、交 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①。农村经济难以得到迅速发 通、电力、供水、房产、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 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 为当地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提供诸如产品的价格、技 业之间的人为分割,而“龙头+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组 术、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信息,以及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的 织则可以打通一、二、三产,使得原来分别从事农产品的生 建设。功能日趋完善的小城镇将通过提升乡镇企业的规 产、加工、销售与售后服务的各企业与农户联合起来,形成 模化,来吸引城市科技人员向小城镇流动,为农村经济的 一个一体化的企业利益主体,使它们成为同一个企业内部 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了促进这些“能人”向小城镇的有 的不同生产部门或生产车间。而他们如果分属于不同的 序流动,还必须对小城镇中的财政、社会保障、户籍制度、 利益主体,就必然会因交易成本的增加和市场风险而降低 劳动人事制度等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并通过贷款、用地、 总效益,且使它们之间的分配不合理:这就必然会使它们 税收等优惠政策与奖励,使“能人”能在小城镇中得到更为 各自承担市场风险而难以追求规模效益。打通一、二、三 宽松的环境与发展空间,使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得以提 产不但可以提高社会总效益,而且可以增加农民在盈利中 高,为城市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的分成,提高农民的收入:不但可以根据市场信息合理配 总之,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必须从转变农村的生产 置生产链上各个环节的资源,从而减少生产的肓目性、增 方式、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方式入手,逐步消除城乡生存 加效益、降低风险,而且还可以将分散在农村中的农户组 方式上的差异。我们以为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的手段 织起来,实行规模经营。特别是,这种农业生产组织模式 必须通过统筹,实现共赢,以达到和谐。“共赢”是指人口 能有效地克服土地经营权难以流转的障碍。 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的共赢,社会、经济、环境的效益 (2)制定有利于“三流转”的制度与政策,大力扶持新 共赢,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共赢,“共赢”是处理一切问 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三流转”是指人(人力、人才)、财 题的准则。“和谐”则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集体 (资金)、物(土地、生产装备)的流转。由上文所述可见如 (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既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 果农民不被组织起来,农村就不可能走上现代化的生产轨 所要达到的目标,更是各种行政管理手段整合的准则。 道、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加强。而农民 (编辑:于杰) 能够被组织起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土地的经营权能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流转,因为土地经普权的流转才能使农业生产逐渐形成规 [1]王奇,叶文虎.从两种生产理论到三种生产理论[J],生态经济,2, 模化,也才可能创造出吸引“能人”进人农村创业的条件。 (1):28-30.[Wang Qi,Ye Wenbu.From To-production Theory toThree- 另外,城市“能人”进入农村创业还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 production Theory[J].Eoological Ecoomics,202,(1):28-3.] [2]叶文虎,邓文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建新的生存方式[J].中 对于农业生产这种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无疑需要更大的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l,(3):1~4.[Ye Wenhu,Deng Wenbi.l 资金投入。如果城市里的人员、资金、技术、信息不能持续 is Vita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Build up a New Kind of Survival 不断地流入农村,农村的发展就将旷日持久,城市化与现 Style[J.Chinese Joumal of Population Resourees and Environment. 代化也将遥遥无期。因此制定有利于“三流转”的制度与 2001,(3):14.] 政策,大力扶持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解决中国农村人 [3]刘斌,张兆刚,雷功著.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一问题·现状挑战对策 口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4.40-42.[Liu Bin,wnga ①引自叶文虎,王奇,中国小城镇建设:南阳模式(绿色城镇体系)战略设计提纲(内部资料)2001.3 9方数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3期 出现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有更强的转移到 城市就业的能力,因而也更加有助于农村的现代化与城乡 的协调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利于这批人进 入农村的障碍。也就是说,农村人口进城市有很高的门 槛,城里“能人”进入农村也存在着许多很高的“门槛”。诸 如户籍制度问题、土地经营权问题、生产贷款问题、社会保 障问题等等,这种种障碍都不利于城市“能人”的进入,为 了克服这些障碍,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打通一、二、三产,大力发展“龙头+基地+农户” 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①。农村经济难以得到迅速发 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 业之间的人为分割,而“龙头+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组 织则可以打通一、二、三产,使得原来分别从事农产品的生 产、加工、销售与售后服务的各企业与农户联合起来,形成 一个一体化的企业利益主体,使它们成为同一个企业内部 的不同生产部门或生产车问。而他们如果分属于不同的 利益主体,就必然会因交易成本的增加和市场风险而降低 总效益,且使它们之间的分配不合理;这就必然会使它们 各自承担市场风险而难以追求规模效益。打通一、二、三 产不但可以提高社会总效益,而且可以增加农民在盈利中 的分成,提高农民的收入;不但可以根据市场信息合理配 置生产链上各个环节的资源,从而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增 加效益、降低风险,而且还可以将分散在农村中的农户组 织起来,实行规模经营。特别是,这种农业生产组织模式 能有效地克服土地经营权难以流转的障碍。 (2)制定有利于“三流转”的制度与政策,大力扶持新 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三流转”是指人(人力、人才)、财 (资金)、物(土地、生产装备)的流转。L4J由上文所述可见如 果农民不被组织起来,农村就不可能走上现代化的生产轨 道、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加强。而农民 能够被组织起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土地的经营权能够 流转,因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才能使农业生产逐渐形成规 模化,也才可能创造出吸引“能人”进入农村创业的条件。 另外,城市“能人”进入农村创业还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 对于农业生产这种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无疑需要更大的 资金投入。如果城市里的人员、资金、技术、信息不能持续 不断地流人农村,农村的发展就将旷日持久,城市化与现 代化也将遥遥无期。因此制定有利于“三流转”的制度与 政策,大力扶持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解决中国农村人 口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3)注意建设小城镇,夯实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 展的载体。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 是带动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 其实就是要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功能,把大量的生活资料、 工业原料聚集在一起,将城市的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流 入农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彻底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 离开了这一点,小城镇、乡镇企业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 义了。 小城镇作为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空间载体, 其建设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如通讯、交 通、电力、供水、房产、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 为当地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提供诸如产品的价格、技 术、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信息,以及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的 建设。功能日趋完善的小城镇将通过提升乡镇企业的规 模化,来吸引城市科技人员向小城镇流动,为农村经济的 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了促进这些“能人”向小城镇的有 序流动,还必须对小城镇中的财政、社会保障、户籍制度、 劳动人事制度等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并通过贷款、用地、 税收等优惠政策与奖励,使“能人”能在小城镇中得到更为 宽松的环境与发展空间,使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得以提 高,为城市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必须从转变农村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方式人手,逐步消除城乡生存 方式上的差异。我们以为解决中国农村人口问题的手段 必须通过统筹,实现共赢,以达到和谐。“共赢”是指人口 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的共赢,社会、经济、环境的效益 共赢,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共赢,“共赢”是处理一切问 题的准则。“和谐”则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集体 (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既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 所要达到的目标,更是各种行政管理手段整合的准则。 (编辑:于 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奇,叶文虎.从两种生产理论到三种生产理论[J].生态经济,2002, (1):28~30.[Wang Qi,YeWenhu.FromTwo—productionTheorytoThree￾productionTheory[J].Ecological FA20no蕊cs,2002,(1):28~30.] [2 3叶文虎,邓文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建新的生存方式[J].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3):1~4.1Ye Wenhu,Deng Wenbi.It is Vital for Sustainable Devehipment to Build up a New Kind of Survival Style[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1,(3):1~4.] [3]刘斌,张兆刚,霍功著.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一问题·现状·挑战·对策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70~472.[Liu Bin,Zhang丑,n ①引自叶文虎,王奇.中国小城镇建设:南阳模式(绿色城镇体系)战略设计提纲(内部资料)2001.3 ·30·万方数据

叶文虎等: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ng.Huo Gong.Report of Chinese Faming-famer-countryside Problem: 中国发展,2001,(1):51-57.[Yen Wenhu,Wang Xinhai.Fee Problems,Actuality,Challeng and Countemeasures(M].Beijing:Chinese Combination of Three Elements and Farming-farmer-counryside Problem Development Press,2004.4-472.] in China[J.China Development,2001,(1):51-57.] [4]叶文虎,王鑫海.“三流转”制度与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Rural Population Proble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YE Wen-hu NING Miao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Population problem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being in the primary place among the problems with whi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confronted.The principleal part of Chinese population is about 9 hundred million farmers,soessentially Chinese population problem lies in rural population.It is this paper's focus why population should beome problem in China.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population problem,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researches on population problem should be caried onwith a view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nd that among human beings.That is to say,settlement of Chinese population problem should begin with the change of human beings'survival style,which involves life style (consumption style),production style and organization style of the society.It can be seen from current survival styles of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that Chinese rural population problem is manifested as"famer problem,agricultural problem and countryside problem",and becomes prerequisit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With a view to Chine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but the final way to solve rural population problem. Key words population problem;farming-famer-countryside proble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survival style;plan as a whole 我国发布了创建IS014000国家示范区条件 为积极推进S014000系列标准在我国的实施,促进S0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区城经济和环境协 调发展的水乎,凡符合本条件的可列入S014000国家示范区。 1各类开发区创建条件 示范区创建工作应与环保政策、环保制度实施相结合,要将有关管理职能融于环境管理体系之中。开发区应严格执行环 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总量控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环保制度。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开发区应保持并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开发区区域水、气、声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 开发区应具有污水收集和必要的处理系统等环保设备设施,环保设施运行率达10%,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70%,清洁能 源利用率大于50%;建立拉圾分类收集,处理处置系统,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达100%;已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5%。 开发区应鼓励区内企业实施S014000标准,从经济补贴、优惠政策、信息服务等方面建立引导、鼓励、奖励机制。 开发区内应有10%以上的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IS014001)。 开发区应促进开发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内GDP年增长率高于国家和当地GDP增长率,环保投资指数大于1.5%。 开发区应提高区内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加强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宜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2风景名胜区创建条件 遵守国家对国家凤景名胜区管理和保护的有关法徐法规。遵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有 关规定。遵守本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有关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相关的规定。 保持并健全自然生态系统。应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的有关要求。区内建设项目必 须严格莲守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区内污染源的污水、废气必须达标排放,垃圾分类收集、妥善区内机动车(船)尾气 排放必须达标,鼓励使用清洁燃料。应使用高效、低毒的杀灭病虫害的药剂,并尽量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对相关方进行风景名 胜资源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有,共同保持名胜区的生态环境。对区内的潜在危害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风景名胜区应 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区内组织实施IS014001标准。对区内风景名胜资源与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维护。 ·31· 万方数据

叶文虎等: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隅Hno Gong.Report 0f Chinese Famfing-fM-cmmtryside Problem: Problems,Actuality,Challenge and Countermeasm'es[M].Beijillg:Chinese Development Press,2004.470~472.] [4]叶文虎,王鑫海.“三流转”制度与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J]. 中国发展,2001,(1):51~57.[Yen Wenhu,Wang Xinhai.Free Combination of Three Elements and Fanning-farmer-counryside Problem in China[J].China Devdopment,2001,(1):51~57.] Rural Population Proble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YE耽肛^“Ⅳ删GM/ao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hstract Population problem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being in the primary place among the problems with whi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confronted.The principleal part of Chinese population is about 9 hundred million farmers,SO esse商aUy Chinese population problem lies in rural popolation.It is this paper’S focus why population should become a problem in China.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population pmHem,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researches on population problem should be carried Oil with a view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Ⅶ【mn beings and nature and that among hum.an beings.1hat is to say,settlement of Chinese population pmHem should be{咖with the ch且nge of human beings’survival style,which involves life style(consumption style),production style and organization style of the society.It can be seen from current survival styles of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that Chinese rural population problem is manifested as“farmer problem,agricultural problem and countryside problem”,and becomes prerequisite for the i∞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With a view to Chine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paper gives SOl/l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mal way to solve rural population pmblem. Key words popolation problem;fanning-fainter-countryside proble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survival style;plan as awhole 我国发布了创建IS014000国家示范区条件 为积极推进IS014000系列标准在我国的实施,促进IS0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和环境协 调发展的水平,凡符合本条件的可列入IS014000国家示范区。 1各类开发区创建条件 示范区创建工作应与环保政策、环保制度实施相结合,要将有关管理职能融于环境管理体系之中。开发区应严格执行环 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总量控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环保制度。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开发区应保持并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开发区区域水、气、声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 开发区应具有污水收集和必要的处理系统等环保设备设施,环保设施运行率达100%,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70%,清洁能 源利用率大于50%;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处置系统,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达100%;已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5%。 开发区应鼓励区内企业实施IS014000标准,从经济补贴、优惠政策、信息服务等方面建立引导、鼓励、奖励机制。 开发区内应有10%以上的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IS014001)。 开发区应促进开发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内GDP年增长率高于国家和当地GDP增长率,环保投资指数大于1.5%。 开发区应提高区内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加强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2风景名胜区创建条件 遵守国家对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有 关规定。遵守本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有关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相关的规定。 保持并健全自然生态系统。应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的有关要求。区内建设项目必 须严格遵守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区内污染源的污水、废气必须达标排放,垃圾分类收集、妥善区内机动车(船)尾气 排放必须达标,鼓励使用清洁燃料。应使用高效、低毒的杀灭病虫害的药剂,并尽量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对相关方进行风景名 胜资源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共同保持名胜区的生态环境。对区内的潜在危害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风景名胜区应 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区内组织实施IS014001标准。对区内风景名胜资源与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维护。 · 3】 · 万方数据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田万方数据 ANFANG DATA 文献链接 作者: 叶文虎,宁淼,YE Wen-hu,NING Miao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刊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STIC PKL)CSsC 英文刊名: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2005,15(3) 被引用次数: 15次 金考这献(亿条) 1.叶文虎:邓文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建新的生存方式[期刊论文]-中因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3) 2.王奇:叶文虎从两种生产理论到三种生产理论[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2(01) 3.中国统计年鉴2003 4.中因统计年鉴2003 5.叶文虎:王鑫海”三流转”制度与中国”三农”问愿的解决[期刊论文]-中国发展2001(01) 6.叶文虎:王奇中国小城镇建设:南阳模式(绿色城镇体系)战略设计提纲(内部资料)2001 7.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高松柏.GA0Song-bai关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人口学刊2007(⑤) 2.《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Working Group of Human Complete Development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口 问题的根本出路[期刊论文]-人口与发展2008,14(4) 3.董泽芳.D0NGZe-fang论我因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杜会科学版) 2009.48(3) 引证文献(16条) L.严画厕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初探[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2011(17) 2.熊雪梅.任贞玲.梁建平.宋娜梅对我因城乡体有失衡发展现状的研究[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0(4) 3.严丽丽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现状与发展对策初探[期刊论文]-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9) 4.郝成元.张永领。朱宗泽基于问卷调查的耕地利用问题感知研究[期刊论文]-资源科学2010(1) 5。卜林.全丽琴.曹明乐.孙庭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的社会心态浅议[期刊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2009(2) 6.史俊宏.赵立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 7.倪洪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口安全[期刊论文]-中国国情国力2008(9) 8.成彦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老人问题研究[期刊论文]-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9.范淑玉.杨向红我因护士排班状况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护理管理杂志2008(12) 10.杨雅娜.罗羽.刘秀娜.何孝崇我因社区护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期刊论文]-护理管理杂志2008(12) 11.王成超基于区域文化在我国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机制分析[期刊论文]-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 12.陆杰华.杜鹏.杨文庄新时期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点的调查与思考一以百万人口大县为例[期刊论文]- 人口研究2007(5)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作者: 叶文虎, 宁淼, YE Wen-hu, NING Miao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刊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英文刊名: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2005,15(3) 被引用次数: 15次 参考文献(7条) 1.叶文虎;邓文碧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塑建新的生存方式[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03) 2.王奇;叶文虎 从两种生产理论到三种生产理论[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02(01) 3.中国统计年鉴 2003 4.中国统计年鉴 2003 5.叶文虎;王鑫海 "三流转"制度与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期刊论文]-中国发展 2001(01) 6.叶文虎;王奇 中国小城镇建设:南阳模式(绿色城镇体系)战略设计提纲(内部资料) 2001 7.刘斌;张兆刚;霍功 中国三农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 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 高松柏.GAO Song-bai 关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考[期刊论文]-人口学刊2007(5) 2.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Working Group of Human Complete Development 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口 问题的根本出路[期刊论文]-人口与发展2008,14(4) 3. 董泽芳.DONG Ze-fang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48(3) 引证文献(16条) 1.严丽丽 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初探[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 2011(17) 2.熊雪梅.任贞玲.梁建平.宋娜梅 对我国城乡体育失衡发展现状的研究[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10(4) 3.严丽丽 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现状与发展对策初探[期刊论文]-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0(9) 4.郝成元.张永领.朱宗泽 基于问卷调查的耕地利用问题感知研究[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10(1) 5.卜林.全丽琴.曹明乐.孙庭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的社会心态浅议[期刊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2009(2) 6.史俊宏.赵立娟 牧区可持续发展的人口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8(6) 7.倪洪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口安全[期刊论文]-中国国情国力 2008(9) 8.成彦 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老人问题研究[期刊论文]-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9.范淑玉.杨向红 我国护士排班状况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护理管理杂志 2008(12) 10.杨雅娜.罗羽.刘秀娜.何孝崇 我国社区护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期刊论文]-护理管理杂志 2008(12) 11.王成超 基于区域文化在我国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机制分析[期刊论文]-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 12.陆杰华.杜鹏.杨文庄 新时期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点的调查与思考——以百万人口大县为例[期刊论文]- 人口研究 2007(5)

13.王小虎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期刊论文]-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4) 14.杨丽嫡.杨文选农村教育发展的经济学探析[期刊论文]-甘肃农业2006(11) 15.何喜军农民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6 16.廖志杰.刘岳中因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期刊论文]-地理学报2000(⑤)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rkzyyhj200503007.aspx

13.王小虎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期刊论文]-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4) 14.杨丽嫡.杨文选 农村教育发展的经济学探析[期刊论文]-甘肃农业 2006(11) 15.何喜军 农民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6.廖志杰.刘岳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rkzyyhj200503007.aspx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