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14卷第4期 POPULATION DEVELOPMENT Vol.14 No.4 2008 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100871) 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在外延上包括了人本体的全面发展 和人关系的全面发展。人本体(需求)的全面发展包括了:(1)人的身心健康发展;(2)人的知识技能发 展:(3)人的道德伦理发展;(4)人的审美素质发展;(5)人的价值实现发展。人关系的全面发展包括了: (1)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2)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3)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目前中国人 口问题主要已非人口增量问题,而是人的发展不足。我国人口发展战略要确立三大目标:其一、人口发 展的安全目标(风险最小化):其二、人口发展的健康目标(潜能最大化):其三、人口发展的效益目标(效 益最大化)。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人口问题:人口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68(2008)04-0002-12 Discussion on the Human Complete Development and the Way out of Chinese Population Problems Working Group of Human Complete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earch,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Promoting Human complete development is the key valu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uman complete development means to meet the needs of human beings,personality and rights scurity,consists of the complet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tself,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ealth,knowledge,morality,preference,value,and social relationship,includes the har- monius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human and society,human and human.At present,the main challenge of Chinese population problems is not the population growth,but the shortage of Human development.Three Targets of Chinese Population develop- ment strategy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first,minimization of risk,maxmization of human ca- pacity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benefit. Key words:human complete development;population problems;population development strat- egy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总体目标。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 考察工作期间,第一次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 收稿日期:2008-04-22 作者简介:本课题系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之一,总负责人是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郑晓瑛教授,本报告主笔人是北京大学人 口所穆光宗教授,参加本课题研究讨论的主要还有北京大学人口所陈功副教授、庞丽华副教授、武继磊博土,文中的图1、图2 以及公式表达式由武继磊博士帮助绘制和给出,特此说明和鸣谢。 ·2 万方数据
人13与发展2008年第14卷第4期 POPULAllON&DEVELOPMENT V01.14 No.4 2008 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 (北京大学人13研究所,北京100871) 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在外延上包括了人本体的全面发展 和人关系的全面发展。人本体(需求)的全面发展包括了:(1)人的身心健康发展;(2)人的知识技能发 展;(3)人的道德伦理发展;(4)人的审美素质发展;(5)人的价值实现发展。人关系的全面发展包括了: (1)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2)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3)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目前中国人 口问题主要已非人口增量问题,而是人的发展不足。我国人口发展战略要确立三大目标:其一、人口发 展的安全目标(风险最小化);其二、人口发展的健康目标(潜能最大化);-Xt-三、人口发展的效益目标(效 益最大化)。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人口问题;人口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68(2008)04一0002—12 Discussion on the Human Complete Development and the Way out of Chinese Population Problems Working Group of Human Complete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Population Research,Peking University,眈彬昭100871,China) Abstract:Promoting Human complete development is the key valu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uman complete development means to meet the needs of human beings,personality and rights scurity,consists of the complet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tself,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ealth,knowledge,morality,preference,value,and social relationship,includes the harmonius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human and society,human and human.At present,the main challenge of Chinese population problems is not the population growth,but the shortage of Human development.Three Targets of Chinese Population develop— ment strategy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first,minimization of risk,maxmization of human ca. pacity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benefit. Key words:human complete development;population problems;popul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总体目标。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 考察工作期间,第一次正式提出“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 收稿日期:2008—04—22 作者简介:本课题系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之一,总负责人是北京大学人I:I研究所郑晓瑛教授,本报告主笔人是北京大学人 口所穆光宗教授,参加本课题研究讨论的主要还有北京大学人13所陈功副教授、庞丽华副教授、武继磊博士,文中的图l、图2 以及公式表达式由武继磊博士帮助绘制和给出,特此说明和鸣谢。 ·2· 万方数据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再次 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办法是统筹兼 顾”。近年来,国内人口学界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口问题与其说是“口”的问题,不如说是“人”的 问题。传统人口控制观的理论基础受到挑战,现代人口发展观的理论基础需要建立。本文试图通过对“人 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命题的全面论述来探询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1.1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开发 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中国古 代哲学家则将人看作是天地之秀、万物之灵。《礼运》日:“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气也。”“人者,天 地之心也。”《春秋繁露》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 贵于人”。清朝名儒戴震说:“人之才,得天地之全能,通天动之全德。”中国古代的三才(同“材”)理论所说 的“三才”即天、地、人。天动地静,人禀天地之气始生。三才具而万物兴荣,天地始现生机。“三才”是中国 传统哲学的一种宇宙模式,它把天、地,人看成是字宙组成的三大要素,并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应用到各个领 域。这三大要素的功能和本质,人们习惯用天时、地利、人力(或人和)这种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它。总之,人 得自然之精华,乃天地之杰作。 以人为本(Human-centered/oriented)的价值观基础是由来已久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简单说,就是 把世界上一切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学术、道德等等都还原、归结到一个大写的“人”字上,一切以人为 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终的目的。2以人的权利、需要、尊严和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据说,恩格 斯临终前曾经说过,马克思系列著作最精粹的部分就是“人的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 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 当是自由的,马克思称之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 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 早在1848年,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 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人的全面发展 可以理解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或者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发展。 人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人的发展也是历史的范畴。人的畸形发展是与社会分工相联系的。随着资本 主义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的畸形发展也越来越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废除私有制,人的 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城市和乡村、工人和农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 动之间的差别已不复存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迫使人们奴 隶般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 紧密相关的。 人的本质既可以理解为社会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性的社会化实现。人是社会的人,是文化的人。正是 通过社会化,人成为与动物相区别的、懂得社会文化规范的人。真正的人性其实是人的本能在一定的社会 条件下通过文化的熏陶和制度的规范形成的。人性的优良发展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机结合、 良性转化的过程。其中,优良的社会文化的熏陶、教化和引领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意志得到自由体现、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人的 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人的尊严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过程。简单 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最大多数人的人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开发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离不开 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与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良性发展以及人本身的有效社会化。简单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 ·3· 万方数据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再次 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办法是统筹兼 顾”。…近年来,国内人口学界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口问题与其说是“口”的问题,不如说是“人”的 问题。传统人口控制观的理论基础受到挑战,现代人口发展观的理论基础需要建立。本文试图通过对“人 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命题的全面论述来探询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1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1.1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开发 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i,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中国古 代哲学家则将人看作是天地之秀、万物之灵。《礼运》日:“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气也。”“人者,天 地之心也。”《春秋繁露》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 贵于人”。清朝名儒戴震说:“人之才,得天地之全能,通天动之全德。”中国古代的三才(同“材”)理论所说 的“三才”即天、地、人。天动地静,人禀天地之气始生。三才具而万物兴荣,天地始现生机。“三才”是中国 传统哲学的一种宇宙模式,它把天、地,人看成是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并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应用到各个领 域。这三大要素的功能和本质,人们习惯用天时、地利、人力(或人和)这种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它。总之,人 得自然之精华,乃天地之杰作。 以人为本(Human—centered/oriented)的价值观基础是由来已久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简单说,就是 把世界上一切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学术、道德等等都还原、归结到一个大写的“人”字上,一切以人为 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终的目的。旧。以人的权利、需要、尊严和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据说,恩格 斯临终前曾经说过,马克思系列著作最精粹的部分就是“人的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 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 当是自由的,马克思称之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 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 早在1848年,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 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1因此,人的全面发展 可以理解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或者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发展。 人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人的发展也是历史的范畴。人的畸形发展是与社会分工相联系的。随着资本 主义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的畸形发展也越来越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废除私有制,人的 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城市和乡村、工人和农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 动之间的差别已不复存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迫使人们奴 隶般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4 o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 紧密相关的。 人的本质既可以理解为社会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性的社会化实现。人是社会的人,是文化的人。正是 通过社会化,人成为与动物相区别的、懂得社会文化规范的人。真正的人性其实是人的本能在一定的社会 条件下通过文化的熏陶和制度的规范形成的。人性的优良发展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机结合、 良性转化的过程。其中,优良的社会文化的熏陶、教化和引领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意志得到自由体现、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人的 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人的尊严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过程。简单 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最大多数人的人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开发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离不开 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与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良性发展以及人本身的有效社会化。简单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 ·3· 万方数据
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4期 在人与社会和自然关系良好的状况下实现人性的充分发展、潜能的充分开发、人权的充分保障。 既然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发展,而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本课题将“人的全面发展” 的深刻内涵定义如下:在确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状态下,使最大多数人的人性需要终 其一生都能得到自由表达、公正对待、充分保障和全面实现的过程,其实质是生命潜能的充分开发。对中国 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需要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充分开发人力潜能。 本课题组所理解的人性需求以国内外公认的人性需求理论为坚实基础。最著名的人性需求理论当推美 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名著《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所详尽阐述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他认 为人类的需求是一个次第展开、逐步满足的层次结构:首先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尔后依次发展起来的是安全 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黎鸣先生提出,人类的原欲 包括了食欲,性欲和知欲三大类。如果细分的话,人性需求的内容则更为丰富,包括了基本生存的需求、人 身安全的需求、身心健康的需求、人格尊严的需求、婚姻家庭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休闲娱乐的需求、价值 实现的需求。 人权保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人的全面发展本身,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 件。人类生命潜能的充分开发才是衡量一定历史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状况的有效尺度。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所在。真正涉及 人自身(“社会平均人”概念)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同潜能开发结合起来,一定要落实到“生命潜能开发”这个 核心问题上。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完全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更是社会设计和社会发展的结果。所以,政府在促进国 民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最大的责任。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政府在人性需要、人格尊重和人权保障三个环 节上做好文章。中央修改宪法的建议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有力的 保障。 对人权、人性、人意的尊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虽然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但并 不是只有到想像中的光明而遥远的彼岸才能实现,而是取决于一个简单的真理:就是对人的尊重程度。只有 在权利本位、潜能本位、文化本位的思想指引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可能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相对于历史条件而言的。实际的发展总是接近于理想中的全面发展而永远不可能达到一个绝对的全 面发展的境界。因此,在任何历史条件下,人类都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 全面发展就变成了一个变幻或持续的拾级而上过程。在一个相对的尺度中,我们看到了人的发展的希 望。唐诗宋词所达到的文学高峰难道不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写照吗?没有大唐雄汉的气度,这么璀 璨的文学气象是不可能出现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虽成今人凭吊对象,但历史发展曾经出现的高峰却使 我们深信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全是未来发展的图景,也是历史发展的路标。人的全面发展也完全遵循继往 开来的历史逻辑。 1,2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了人本体的发展和人关系的发展 根据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定义,即“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性充分发展、潜能充分开发、人权充分保 障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离不开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化方式和进程;由此我们可以 进一步引申出:人的全面发展在外延上包括了人本体的全面发展和人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本体(需求)的全面发展包括了:(1)人的身心健康发展:(2)人的知识技能发展;(3)人的道德伦 理发展;(4)人的审美素质发展;(5)人的价值实现发展。人需求的全面发展序列是以健康需求知识 需求—道德需求一审美需求一价值需求为线索来理解和构建的。其中,人权保障是人需求的全面 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层次的需求满足和人类发展中,人权保障都是必要的和首要的 前提。 这五个方面构成了发展的序列。下图构造了一个发展的阶梯和序列。人是社会的人,其生存和发展都 4 万方数据
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4期 在人与社会和自然关系良好的状况下实现人性的充分发展、潜能的充分开发、人权的充分保障。 既然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发展,而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本课题将“人的全面发展” 的深刻内涵定义如下:在确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状态下,使最大多数人的人性需要终 其一生都能得到自由表达、公正对待、充分保障和全面实现的过程,其实质是生命潜能的充分开发。对中国 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需要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充分开发人力潜能。 本课题组所理解的人性需求以国内外公认的人性需求理论为坚实基础。最著名的人性需求理论当推美 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名著《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所详尽阐述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他认 为人类的需求是一个次第展开、逐步满足的层次结构:首先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尔后依次发展起来的是安全 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51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黎鸣先生提出,人类的原欲 包括了食欲、性欲和知欲三大类。怕1如果细分的话,人性需求的内容则更为丰富,包括了基本生存的需求、人 身安全的需求、身心健康的需求、人格尊严的需求、婚姻家庭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休闲娱乐的需求、价值 实现的需求。 人权保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人的全面发展本身,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 件。人类生命潜能的充分开发才是衡量一定历史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状况的有效尺度。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所在。真正涉及 人自身(“社会平均人”概念)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同潜能开发结合起来,一定要落实到“生命潜能开发”这个 核心问题上。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完全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更是社会设计和社会发展的结果。所以,政府在促进国 民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最大的责任。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政府在人性需要、人格尊重和人权保障三个环 节上做好文章。中央修改宪法的建议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有力的 保障。 对人权、人性、人意的尊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虽然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但并 不是只有到想像中的光明而遥远的彼岸才能实现,而是取决于一个简单的真理:就是对人的尊重程度。只有 在权利本位、潜能本位、文化本位的思想指引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可能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相对于历史条件而言的。实际的发展总是接近于理想中的全面发展而永远不可能达到一个绝对的全 面发展的境界。因此,在任何历史条件下,人类都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 全面发展就变成了一个变幻或持续的拾级而上过程。在一个相对的尺度中,我们看到了人的发展的希 望。唐诗宋词所达到的文学高峰难道不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写照吗?没有大唐雄汉的气度,这么璀 璨的文学气象是不可能出现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虽成今人凭吊对象,但历史发展曾经出现的高峰却使 我们深信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全是未来发展的图景,也是历史发展的路标。人的全面发展也完全遵循继往 开来的历史逻辑。 1.2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了人本体的发展和人关系的发展 根据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定义,即“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性充分发展、潜能充分开发、人权充分保 障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离不开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化方式和进程;由此我们可以 进一步引申出:人的全面发展在外延上包括了人本体的全面发展和人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本体(需求)的全面发展包括了:(1)人的身心健康发展;(2)人的知识技能发展;(3)人的道德伦 理发展;(4)人的审美素质发展;(5)人的价值实现发展。人需求的全面发展序列是以健康需求——知识 需求——道德需求——审美需求——价值需求为线索来理解和构建的。其中,人权保障是人需求的全面 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层次的需求满足和人类发展中,人权保障都是必要的和首要的 前提。 这五个方面构成了发展的序列。下图构造了一个发展的阶梯和序列。人是社会的人,其生存和发展都 ·4· 万方数据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涉及人权保障问题,任何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是在权利发展基础上的具体化。所以,这里我们没有单列人权保 障的发展,因为一方面,这不属于人本体的发展范畴,而是属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实际上图列 的每一种发展都与人权保障有关,这五大方面的背后隐伏着生命权、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就业 权、参与权等各种权利。也可以说,人的本体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各种权利的发展问题。 在排序上,我们之所以将道德伦理的发展放在比知识技能的发展更基础的位置上,是考虑到了“先成人 后成材”的社会认知。实际上,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人的道德的发展也早于知识的发展。所以,比起智力 和知识的发展,道德和伦理的进步更为基础。此外,审美的发展与人性中对美的天然向往也是结合的。人是 感情动物,对美有着特殊的情感需求和人性需要。臂如,孔子提倡“以德为先”。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让· 雅克·卢梭就十分强调对儿童的情感培养应先于理智培养,强调儿童通过体验来学习的意义,他的思想对后 世的教育理念有重大影响。其实,人类的幸福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审美素质的发展相关联的,能欣赏 美才可能创造美。法国大作家雨果则留下名言:“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目前,中国教育的 一大危机是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只重视和强调认知能力,忽略了情绪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对脑科学的研 究证实,关系一个孩子未来成败的关键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教育变成了对人性的 摧残,这是屡见不鲜的事实。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直言道:“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不研 究科学,也不相信科学。反而常常出于所谓善意的愿望变本加厉地对孩子进行无情摧残。想想看一个成年 人一天连续工作十一二个小时都受不了,让孩子们每天学习十三四个小时,而且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样 的罪谁受得了?”1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包括这五个方面,而且 可分出人的基础性发展(健康、知识、审美和道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德)和人的贡献性发展(价值实现)。“人的价值 发展”是人的解放、自由和文明程度的终结性测 度,是人的发展的发展。 在永恒的意义上,人总是具备了自然和社会 本体的全面 的双重属性。所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密不可分,还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谐息息相 人的道铺伦理发展 关。在这个意义上,根据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社会 关系的总和,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人的 大的知识技能发限 全面发展所应该包括的外延,即人关系的全面发 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展,具体包括了群我关系的发展(社群与自我关 系的发展、社会与本我关系的发展)、人人关系的 发展(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发展,当代人与未来人 到系累唑阳¥关丫与 关系的发展)、天人关系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 发展)。下图展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维度、边界、 空间和潜力。图中的原点是“自我”的存在,个体 图1人本体的全面发展 自我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这句话来印证:欲人文社 会,必先人文自己;欲人文他者,必先人文自身。酊 人关系的全面发展包括了:(1)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2)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3)人与人关 系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是始终处在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中,始终面临在冲突中寻求和谐、在困境中谋求发展的历史挑战中。 如果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D的最大化,人的发展空间的最大化。从图2 可见,虚线所框和实线所框标志着“社会平均人”不同的发展空间。 5 万方数据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VI问题的根本出路 涉及人权保障问题,任何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是在权利发展基础上的具体化。所以,这里我们没有单列人权保 障的发展,因为一方面,这不属于人本体的发展范畴,而是属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实际上图列 的每一种发展都与人权保障有关,这五大方面的背后隐伏着生命权、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就业 权、参与权等各种权利。也可以说,人的本体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各种权利的发展问题。 在排序上,我们之所以将道德伦理的发展放在比知识技能的发展更基础的位置上,是考虑到了“先成人 后成材”的社会认知。实际上,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人的道德的发展也早于知识的发展。所以,比起智力 和知识的发展,道德和伦理的进步更为基础。此外,审美的发展与人性中对美的天然向往也是结合的。人是 感情动物,对美有着特殊的情感需求和人性需要。譬如,孔子提倡“以德为先”。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让· 雅克·卢梭就十分强调对儿童的情感培养应先于理智培养,强调儿童通过体验来学习的意义,他的思想对后 世的教育理念有重大影响。其实,人类的幸福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审美素质的发展相关联的,能欣赏 美才可能创造美。法国大作家雨果则留下名言:“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目前,中国教育的 一大危机是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只重视和强调认知能力,忽略了情绪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对脑科学的研 究证实,关系一个孩子未来成败的关键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教育变成了对人性的 摧残,这是屡见不鲜的事实。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直言道:“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不研 究科学,也不相信科学。反而常常出于所谓善意的愿望变本加厉地对孩子进行无情摧残。想想看一个成年 人一天连续工作十一二个小时都受不了,让孩子们每天学习十三四个小时,而且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样 的罪谁受得了?”C7】 图1人本体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包括这五个方面,而且 可分出人的基础性发展(健康、知识、审美和道 德)和人的贡献性发展(价值实现)。“人的价值 发展”是人的解放、自由和文明程度的终结性测 度,是人的发展的发展。 在永恒的意义上,人总是具备了自然和社会 的双重属性。所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密不可分,还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谐息息相 关。在这个意义上,根据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社会 关系的总和,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人的 全面发展所应该包括的外延,即人关系的全面发 展,具体包括了群我关系的发展(社群与自我关 系的发展、社会与本我关系的发展)、人人关系的 发展(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发展,当代人与未来人 关系的发展)、天人关系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 发展)。下图展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维度、边界、 空间和潜力。图中的原点是“自我”的存在,个体 自我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这句话来印证:欲人文社 会,必先人文自己;欲人文他者,必先人文自身。¨o 人关系的全面发展包括了:(1)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2)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3)人与人关 系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是始终处在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中,始终面临在冲突中寻求和谐、在困境中谋求发展的历史挑战中。 如果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D的最大化,人的发展空间的最大化。从图2 可见,虚线所框和实线所框标志着“社会平均人”不同的发展空间。 一 ·5· 万方数据
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4期 群体 D=Rdd4,=用Rded4 式中,R一人的权利,包括了天赋人权和 人赋人权,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E一包括 了地理、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在内自然环境因 素:S一包括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 在内的社会文化因素;I一人际关系等社会关 系因素。任何一个因素为“零”的话,人的全面 社会事 发展都无从谈起。 谈到“群我关系的发展”,西方的理念是“人 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中国的理念是“我为人 人、人人为我”。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指出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人,是将人放 自然 在伦理规范中来考虑的。不是肯定个人价值,而 是肯定个人对其他人的意义。它的积极意义就 困2人关系的全面发展 是重视人的历史使命,它讲人对社会、对别人的 关系,强调人要对社会、对别人做出贡献。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就是忽视了人本身的权利,它把人的价值过 分地放在对别人的关系上,而不在自己本身。它讲伦常关系、君臣、父子、夫妇等这一类,都是在讲人和别人 应处在一种什么关系中,但是这个社会给人以什么保障呢?它忽略了这一点。” 在处理好群我关系的过程中,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成功的教育往往在人格塑造方面成绩显著,就是成 材先成人。实际上是一个涵化正确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激发生命潜能的过程,而潜能的激发离 不开对个性的肯定和张扬。因为个性意味着多样性,也意味着创造力。个性是活力和生机,是民主和科学的 酵母。历史事实表明,凡成就卓著者,大都个性峥嵘。任何压抑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实际上都是在扼杀创造 力和想象力,因而实际上也就是在断送自己的竞争力。但同时教育也需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儒学所讲 的“克己复札”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际和谐的追求,有历史的局限性,现代人所讲的“双赢”概念、“各美其 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则进一步弘扬了中华和合文化。 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过程中,我们要追求的是个人与社会共同进步、良性循环条件下的人的全面发 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但实际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诸多的限制条件,所以现实的人的 全面发展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条件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十分重视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摆脱分工所造成的片 面发展,培养人的各种能力,促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全面发展的教育。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包括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内容,认 为通过这几方面的教育,人的体力和智力就可以得到和谐发展,成为身心健康、体脑结合、各种才能全面发展 的新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没有提到德育,这是因为他们当时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 谈到“人人关系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在集体中实现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 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集体而发展,而是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 约,要吸收前人的成果,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发展。离开了集体,个人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因而也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己所不欲、勿使于人”是正确处理中国人关系的文 化原则。“人人关系的发展”在横向上是指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纵向上是指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 既不能过分牺牲后代人,也不能过分辆牲当代人。如果说以辆牲后代人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6. 万方数据
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4期 图2人关系的全面发展 D=鬟鬟娶R·dEdSdl=髓R-dEdsdJ . 西 式中,R——人的权利,包括了天赋人权和 人赋人权,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E——包括 了地理、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在内自然环境因 素;S——包括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 在内的社会文化因素;I——人际关系等社会关 系因素。任何一个因素为“零”的话,人的全面 发展都无从谈起。 谈到“群我关系的发展”,西方的理念是“人 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中国的理念是“我为人 人、人人为我”。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指出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人,是将人放 在伦理规范中来考虑的。不是肯定个人价值,而 是肯定个人对其他人的意义。它的积极意义就 是重视人的历史使命,它讲人对社会、对别人的 关系,强调入要对社会、对别人做出贡献。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就是忽视了人本身的权利。它把人的价值过 分地放在对别人的关系上,而不在自己本身。它讲伦常关系、君臣、父子、夫妇等这一类,都是在讲人和别人 应处在一种什么关系中,但是这个社会给人以什么保障呢?它忽略了这一点。”【9J 在处理好群我关系的过程中,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成功的教育往往在人格塑造方面成绩显著,就是成 材先成人。实际上是一个涵化正确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激发生命潜能的过程,而潜能的激发离 不开对个性的肯定和张扬。因为个性意味着多样性,也意味着创造力。个性是活力和生机,是民主和科学的 酵母。历史事实表明,凡成就卓著者,大都个性峥嵘。任何压抑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实际上都是在扼杀创造 力和想象力,因而实际上也就是在断送自己的竞争力。但同时教育也需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儒学所讲 的“克己复礼”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际和谐的追求,有历史的局限性,现代人所讲的“双赢”概念、“各美其 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则进一步弘扬了中华和合文化。 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过程中,我们要追求的是个人与社会共同进步、良性循环条件下的人的全面发 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但实际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诸多的限制条件,所以现实的人的 全面发展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条件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十分重视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摆脱分工所造成的片 面发展,培养人的各种能力,促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全面发展的教育。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包括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内容,认 为通过这几方面的教育,人的体力和智力就可以得到和谐发展,成为身心健康、体脑结合、各种才能全面发展 的新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没有提到德育,这是因为他们当时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 谈到“人人关系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在集体中实现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 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集体而发展,而是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 约,要吸收前人的成果,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发展。离开了集体,个人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因而也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己所不欲、勿使于人”是正确处理中国人关系的文 化原则。“人人关系的发展”在横向上是指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纵向上是指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 既不能过分牺牲后代人,也不能过分牺牲当代人。如果说以牺牲后代人来满足当代入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6· 万方数据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发展,那么反之以过分牺牲当代人来予留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就是“逆持续发展”一表面上是持续发展,实 质上却破坏了代际公平的原则。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发展并不能拒绝竞争,而是需要健康的竞争,双赢的竞 争,需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双赢。 经济发展讲究“效率”,社会发展讲究“公平”。人人关系必须放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里思考。 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地方往往只重视效率,不重视公平。一些强势群体的发展是以另一些弱势群体的不发展 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公平性。这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新发展观突出发展是以人为本, 正是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和本质。公平对待贫困群体、失业群体和弱势群体,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 之义。 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文化的限界,在一个崇尚人道主义的文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自己”痛快 “别人”痛苦的发展,而是在一定的社会规则下的发展,是人人和谐条件下的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不自由的, 正如伏尔泰所说:人是生而自由的,然而有无时不刻处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 一切更是奴隶。但正是遵循了规则下的不自由,人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发展。 谈到“天人关系的发展”,按达尔文的观点,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首先是在自然进化中实现的,人从动物 界裂变出来,但本身并没有脱离高等生物的本质。人类永远属于自然链条中的一环,其发展自然必须遵循自 然规律,只有与自然的发展保持和谐的状态才能确保其发展,而任何凌驾自然之上的做法都可能导致人的发 展的不可持续性。否则,人类对自然掠夺得愈厉害,为自己的发展设置的障碍也越多。实际上,人类对自身 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经历过非常曲折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科学技术尚处于 萌芽状态,人们深受自然力的压迫,不知如何对付和控制自然力,只好处于依赖自然的阶段。随着社会的文 明进步,人们不再简单地屈从于自然力,而希望把自然当作奴仆、把人当作自然的主人,却往往碰得头破血 流,而且两败俱伤。这是人与自然矛盾和对抗的阶段。后来人们总结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在现代社会生活 中改变对自然界残酷掠夺的行为,因而树立起人与生物圈、人与自然界共同进化的新观念,力求人的全面发 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谐。这是现代觉醒的新阶段。 关于大自然对人类的制约作用,恩格斯的一段话经常被引用以至于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要过分陶醉于 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 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一相 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决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决不能打断人与自然相连的生物链条,而是要在社会化过程 中尽量保持人的良好的自然本性(真、善、美),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切告诉我们:决不能再走发达国 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找到一条生态 与经济“双赢”的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 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际上,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 平上,人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在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天人关系和谐状态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 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状态。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认真处理好三重关系的演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越和谐,则人的发展 越全面: (1)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关键是要确立“敬畏自然、关爱生命”的生态道德。 (2)人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关键是要建设“公民有责任意识、社会有人文关怀”的伦理秩序。 (3)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关键是要发展“仁爱、互助、奉献”的社会风尚。 “人的全面发展”的外延包括人本体(自我)的全面发展(或人需求的全面满足)和人关系的全面发展。 结合起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平均人”的全面发展。前面所述已涉及人本体全面发展。归根结底, 我们要实现的是在良好的关系网络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本体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 ·7 万方数据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发展,那么反之以过分牺牲当代人来予留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就是“逆持续发展”——表面上是持续发展,实 质上却破坏了代际公平的原则。Do]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发展并不能拒绝竞争,而是需要健康的竞争,双赢的竞 争,需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双赢。 经济发展讲究“效率”,社会发展讲究“公平”。人人关系必须放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里思考。 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地方往往只重视效率,不重视公平。一些强势群体的发展是以另一些弱势群体的不发展 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公平性。这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新发展观突出发展是以人为本, 正是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和本质。公平对待贫困群体、失业群体和弱势群体,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 之义。 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文化的限界,在一个崇尚人道主义的文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自己”痛快 “别人”痛苦的发展,而是在一定的社会规则下的发展,是人人和谐条件下的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不自由的, 正如伏尔泰所说:人是生而自由的,然而有无时不刻处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 一切更是奴隶。但正是遵循了规则下的不自由,人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发展。 谈到“天人关系的发展”,按达尔文的观点,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首先是在自然进化中实现的,人从动物 界裂变出来,但本身并没有脱离高等生物的本质。人类永远属于自然链条中的一环,其发展自然必须遵循自 然规律,只有与自然的发展保持和谐的状态才能确保其发展,而任何凌驾自然之上的做法都可能导致人的发 展的不可持续性。否则,人类对自然掠夺得愈厉害,为自己的发展设置的障碍也越多。实际上,人类对自身 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经历过非常曲折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科学技术尚处于 萌芽状态,人们深受自然力的压迫,不知如何对付和控制自然力,只好处于依赖自然的阶段。随着社会的文 明进步,人们不再简单地屈从于自然力,而希望把自然当作奴仆、把人当作自然的主人,却往往碰得头破血 流,而且两败俱伤。这是人与自然矛盾和对抗的阶段。后来人们总结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在现代社会生活 中改变对自然界残酷掠夺的行为,因而树立起人与生物圈、人与自然界共同进化的新观念,力求人的全面发 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谐。这是现代觉醒的新阶段。 关于大自然对人类的制约作用,恩格斯的一段话经常被引用以至于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要过分陶醉于 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 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 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0州¨1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决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决不能打断人与自然相连的生物链条,而是要在社会化过程 中尽量保持人的良好的自然本性(真、善、美),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切告诉我们:决不能再走发达国 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找到一条生态 与经济“双赢”的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 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际上,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 平上,人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在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天人关系和谐状态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 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状态。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认真处理好三重关系的演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越和谐,则人的发展 越全面: (I)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关键是要确立“敬畏自然、关爱生命”的生态道德。 (2)人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关键是要建设“公民有责任意识、社会有人文关怀”的伦理秩序。 (3)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关键是要发展“仁爱、互助、奉献”的社会风尚。 “人的全面发展”的外延包括人本体(自我)的全面发展(或人需求的全面满足)和人关系的全面发展。 结合起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平均人”的全面发展。前面所述已涉及人本体全面发展。归根结底, 我们要实现的是在良好的关系网络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本体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 ·7· 万方数据
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4期 在人的基本权利上的全面发展,是具有关系网络视角、生命周期视角、性别年龄(代内代际)视角的全面 发展。 综上,我们所理解的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了人的本体发展的五大方面,而且这五大方面自由、充分、有 效的发展是在群我关系、人人关系、天人关系协同并进的条件下实现的。人的本体发展与人的关系发展相辅 相成。真正理想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有秩序的、有条件的、有约束的。相反地,如果没有这三重良好关系的构 造与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就可能演变成人的无序发展、人的畸形发展、人的负向发展,最终可能陷入“人类异 化”和“文明异化”的双重困境而难自拔。 2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解决现实的和未来的中国人口问题具有纲举目张的关键作用。人口人口,一人一口, 人口的主体性特征是代表了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存在,人口的规模性特征才是人口数量的存在。人的全面 发展需要我们高度认识人口主体性特征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人本主义人口观认为:源头是人,从人的问题出 发来谈口的问题,围绕人的问题来解决好浅表的口的问题。 2.1重视人口的主体性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这的确是一个很基本的理论问题。需要搞清楚,否则就会导致理论上的混乱。说 得形象些,“人”与“人口”的关系就是“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没有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存在,“人口森 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一步地,如果我们不了解具体历史环境下的具体的人,就很难了解“人 口森林”的特质和问题所在。 诚然,人口最基本的含义是对人类群体的数量抽象,但在我们具体的研究中,人口一般来讲总是具体的 (除了假设条件下的抽象的理论研究以外),而具体的人口绝对离不开对具体人群的分析。譬如,对生育率 的计算是人口统计学的事情,而对生育率高低和走势原因的分析则是人口理论的事情。 在大人口的视野里,在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生态学等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在现时代蓬勃发展的 今天,我们更愿意将人口看作是人群的一个集合概念,是具有深厚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社会环境的人群的概 念,而数量表现只是人群最表象、最基本的表征。离开对具体历史环境中的人的分析,人口学就只能停留在 表象的分析上。 在西文中,“人口”指的是某一个地区居民的总数,有的时候,也指居民中的一部分,如学龄人口,又可称 “亚人口”(sub-population)。任何一个人口,无论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都有四个基本特征,即规模 (size)-一数量特征;结构(structure)一结构特征:第三个特征是“分布”(distribution)。第四个特征是“发 展”(development)一任何一个人口都处在发展的动态当中,所以这里的“发展”有特定的含义,系指过程的 展开。出生、死亡、移动、婚姻等人口事件都会影响“人口发展”的动态。]人口当然离不开数,但人口并不是 人数的简单相加。人口的结构特征表明构成一定规律人口的人们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一定的社 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之中的,他们必然要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社会学意义的“互动”,总是被赋予一定的性别年 龄特征和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同样是规模的人口,其人口问题表现决不会相同。即便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相同,也依然如此。这一点很重要,它提醒我们:在分析人口现象,研究人口问题时,我们不能只看到“数”而 忽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存在,当然更离不开对社会经济及环境“参照系”的分析。离开对“人”的 理解,“人口”就会变成一个混沌的表象。 完整的人口需要我们看到三层意思:表面是数的多少,深层是人的存在,再次是人群所处的社会经济环 境的差异。 2.2目前中国人口问题主要已非人口增量问题 对一个增长型的人口来说,人口的总量是由人口的存量和人口的增量共同组成的。人口的增量可以通 过人口的平衡公式来表达,就是出生减去死亡,再加上流迁人减去流迁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我国的 人口基数大,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加之生育率比较高,导致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恶性循环。 …8 万方数据
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4期 在人的基本权利上的全面发展,是具有关系网络视角、生命周期视角、性别年龄(代内代际)视角的全面 发展。一 综上,我们所理解的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了人的本体发展的五大方面,而且这五大方面自由、充分、有 效的发展是在群我关系、人人关系、天人关系协同并进的条件下实现的。人的本体发展与人的关系发展相辅 相成。真正理想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有秩序的、有条件的、有约束的。相反地,如果没有这三重良好关系的构 造与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就可能演变成人的无序发展、人的畸形发展、人的负向发展,最终可能陷入“人类异 化”和“文明异化”的双重困境而难自拔。 2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意义 . 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解决现实的和未来的中国人口问题具有纲举目张的关键作用。人口人口,一人一口, 人口的主体性特征是代表了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存在,人口的规模性特征才是人口数量的存在。人的全面 发展需要我们高度认识人口主体性特征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人本主义人口观认为:源头是人,从人的问题出 发来谈口的问题,围绕人的问题来解决好浅表的口的问题。 2.1重视人口的主体性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这的确是一个很基本的理论问题。需要搞清楚,否则就会导致理论上的混乱。说 得形象些,“人”与“人口”的关系就是“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没有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存在,“人口森 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一步地,如果我们不了解具体历史环境下的具体的人,就很难了解“人 口森林”的特质和问题所在。 诚然,人口最基本的含义是对人类群体的数量抽象,但在我们具体的研究中,人口一般来讲总是具体的 (除了假设条件下的抽象的理论研究以外),而具体的人口绝对离不开对具体人群的分析。譬如,对生育率 的计算是人口统计学的事情,而对生育率高低和走势原因的分析则是人口理论的事情。 在大人口的视野里,在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生态学等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在现时代蓬勃发展的 今天,我们更愿意将人口看作是人群的一个集合概念,是具有深厚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社会环境的人群的概 念,而数量表现只是人群最表象、最基本的表征。离开对具体历史环境中的人的分析,人口学就只能停留在 表象的分析上。 在西文中,“人口”指的是某一个地区居民的总数,有的时候,也指居民中的一部分,如学龄人口,又可称 “亚人口”(sub—population)。任何一个人口,无论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都有四个基本特征,即规模 (size)——数量特征;结构(structure)——结构特征;第三个特征是“分布”(distribution)。第四个特征是“发 展”(development)——任何一个人口都处在发展的动态当中,所以这里的“发展”有特定的含义,系指过程的 展开。出生、死亡、移动、婚姻等人口事件都会影响“人口发展”的动态。【123人口当然离不开数,但人口并不是 人数的简单相加。人口的结构特征表明构成一定规律人口的人们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一定的社 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之中的,他们必然要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社会学意义的“互动”,总是被赋予一定的性别年 龄特征和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同样是规模的人口,其人口问题表现决不会相同。即便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相同,也依然如此。这一点很重要,它提醒我们:在分析人口现象,研究人口问题时,我们不能只看到“数”而 忽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存在,当然更离不开对社会经济及环境“参照系”的分析。离开对“人”的 理解,“人口”就会变成一个混沌的表象。 完整的人口需要我们看到三层意思:表面是数的多少,深层是人的存在,再次是人群所处的社会经济环 境的差异。 ,。 2.2 目前中国人口问题主要已非人口增量问题 对一个增长型的人口来说,人口的总量是由人口的存量和人口的增量共同组成的。人口的增量可以通 过人口的平衡公式来表达,就是出生减去死亡,再加上流迁人减去流迁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我国的 人口基数大,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加之生育率比较高,导致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恶性循环。 ·8· 万方数据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但随着低生育水平的实现,中国人口的数量问题主要就变成了一个存量问题,中国人口固然是多,但那是明 清以来人口数量逐步积累的一个历史过程,历史人口的存量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消解。历史的问题需要历 史的过程来解决。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已经将生育率控制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我们已经实现了一个 相对稳定的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内在机制和外部条件都有了进一步的成熟。2000年,中国政府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稳定低生节水平。五年过后,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事实判断:我们已经到了一 个相对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发展时期,国人的意愿生育水平也大致接近了更替水平生育率,甚至在一些发达地 区,可以肯定地说,生儿育女的需求已经大为弱化,很多人的意愿生育水平开始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低生育水平。低生育水平有 助于人口增长的诚速,有助于早日实现适度人口的日标,有助于未来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现在的更替水平生育率(大 约是2.1)以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生育水平整体上呈现平稳下降态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分别由1990年的21.06%c和14.39%c下降到2004年的12.29%和5.87%0,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长久稳定在 更替水平以下。 国家统计局的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转人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世界 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根据2002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数据,世界上比较发达地区的总和生育率是1.5,我 国也接近这个数字(1.7),而美国是2.0,加拿大是1.5,澳大利亚是1.7,法国是1.9,英国是1.6,世界平均 水平是2.8,不发达地区(含中国)是3.1,不发达地区(不含中国)是3.5。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2000年祖 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10年零4个月增加了13215万 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比80年代末下降了4个千分点。大致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现在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实现, 我国开始从人口的转变增长转向人口的惯性增长,进入一个低生育率先导的新人口发展期。 从政策要求的尺度说,目前所实现的低生育水平似乎还不稳定。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宣教司和北 京零点指标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进行的“2002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被调查人口的意愿生育水 平与国家所要求的政策生育水平尚有一定距离。但是从低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大致为2.1左右)本身的 尺度来衡量,可以说中国人的意愿生育水平已经达到甚至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根据“2002年城乡居民生育 意愿调查”,无生育政策限制的意愿子女数是2.04,略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参见表1)。 表】被调查者按市、镇和乡分的 根据多家估计,目前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普遍的生 意愿生有子女平均数(个) 育数量意愿是平均来看不会超过2个孩子。不要孩子 有生育政策意愿 无生育政策意愿 和想要更多孩子的家庭都是少数。即便在一些并不十 地区 子女数(个) 子女数(个) 分发达的农村,也有很多调查发现:很多家庭主动放弃 城市 1.39 1.70 或者推迟了二胎生有,他们的考虑一方面是出于生养 小城镇 1.53 1.78 成本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出于生育观念的 农村 2.01 2.23 总体 1.78 2.04 转变,“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计划生育文化对新一 资料来源:陈胜利、张世琨(主编).当代择偶与生育意 代农民的生育观念影响很深。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 愿研究一2002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M].北京:中 两个调查能说明一些问题: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人口出版社,2003.120. “中国家庭经济和生育研究”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 市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65左右,农村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89左右。1997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组织的全国人口和生殖健康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城市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56左右,农村妇女平均期 望生育数为1.80左右。两相比较,清楚说明多数群众的生育观念并没有超过2个,而且在90年代微有下降 趋势。 但稳定低生育水平并不是进一步下降已经很低的生育水平,并没有包含着“生育率越低越好”的价值取 9 万方数据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121问题的根本出路 但随着低生育水平的实现,中国人口的数量问题主要就变成了一个存量问题,中国人口固然是多,但那是明 清以来人口数量逐步积累的一个历史过程,历史人口的存量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消解。历史的问题需要历 史的过程来解决。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已经将生育率控制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我们已经实现了一个 相对稳定的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内在机制和外部条件都有了进一步的成熟。2000年,中国政府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稳定低生宣:水平。五年过后,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事实判断:我们已经到了一 个相对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发展时期,国人的意愿生育水平也大致接近了更替水平生育率,甚至在一些发达地 区,可以肯定地说,生儿育女的需求已经大为弱化,很多人的意愿生育水平开始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低生育水平。低生育水平有 助于人口增长的减速,有助于早日实现适度人口的目标,有助于未来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现在的更替水平生育率(大 约是2.1)以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生育水平整体上呈现平稳下降态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分别由1990年的21.06%o和14.39%o下降到2004年的12.29%o和5.87%0,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长久稳定在 更替水平以下。 国家统计局的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转入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世界 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根据2002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数据,世界上比较发达地区的总和生育率是1.5,我 国也接近这个数字(1.7),而美国是2.0,加拿大是1.5,澳大利亚是1.7,法国是1.9,英国是1.6,世界平均 水平是2.8,不发达地区(含中国)是3.1,不发达地区(不含中国)是3.5。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2000年祖 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10年零4个月增加了13215万 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比80年代末下降了4个千分点。大致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现在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实现, 我国开始从人口的转变增长转向人口的惯性增长,进入一个低生育率先导的新人口发展期。 从政策要求的尺度说,目前所实现的低生育水平似乎还不稳定。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宣教司和北 京零点指标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进行的“2002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被调查人口的意愿生育水 平与国家所要求的政策生育水平尚有一定距离。但是从低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大致为2.1左右)本身的 尺度来衡量,可以说中国人的意愿生育水平已经达到甚至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根据“2002年城乡居民生育 意愿调查”,无生育政策限制的意愿子女数是2.04,略低于更替水平生育率(参见表1)。 表1被调查者按市、镇和乡分的 意愿生育子女平均数(个) 城市 小城镇 农村 总体 1.39 1.53 2.01 1.78 1.70 1.78 2.23 2.04 资料来源:陈胜利、张世琨(主编).当代择偶与生育意 愿研究—喇2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M].北京:中 国人口出版社,2003.120. 根据多家估计,目前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普遍的生 育数量意愿是平均来看不会超过2个孩子。不要孩子 和想要更多孩子的家庭都是少数。即便在一些并不十 分发达的农村,也有很多调查发现:很多家庭主动放弃 或者推迟了二胎生育,他们的考虑一方面是出于生养 成本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出于生育观念的 转变,“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计划生育文化对新一 代农民的生育观念影响很深。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 两个调查能说明一些问题: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家庭经济和生育研究”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城 市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65左右,农村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89左右。1997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组织的全国人口和生殖健康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城市妇女平均期望生育数为1.56左右,农村妇女平均期 望生育数为1.80左右。两相比较,清楚说明多数群众的生育观念并没有超过2个,而且在90年代微有下降 趋势。 ’ 但稳定低生育水平并不是进一步下降已经很低的生育水平,并没有包含着“生育率越低越好”的价值取 ·9· 万方数据
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4期 向。国内外先锋人口学者已经注意到“超低生育率”现象。可以说,如果这种现象不是偶发的,而是有着内 在的和顽强的机制,那就意味着新的人口减少危机梢然出现了。生育固然需要很多投资,但生育对一个家庭 和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十分独特和重要的资源。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防止某些地区、某些人口生育 率不负责任的反弹(如未婚生子现象、歧视女孩情势下的超生行为),要在新型生育文化发展的导向上做好 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防范长期的超低生育率水平(总和生育率低于1.5甚至1,3)可能带来的很多负 面影响一譬如,劳动力人口的持续减少,而且一个超低的生育水平一旦形成稳定的内生机制之后就很难回 升,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多前车之鉴。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其实是一柄“双刃剑”,在人口减速的同时也隐 伏着人口萎缩的危险,对此,我们需要在人口安全发展战略的理论框架里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时纠偏、统 筹解决。 2.3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不足 人口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相对性。“相对性”不仅是说人口问题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而且是说 人口问题也取决于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或说“人口质量”)之间的替代关系,马寅初先生早年就指出过中国 人口问题的一个重大症结就是“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质量过低”的两不相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较高的 人口素质(或说人口质量)均可缓解人口数量过多的问题。 中国人口问题中最要害的是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和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两大问题。两千多年前,中国的祖 先就认识到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并将人力资本投资看作是一本万利的事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管 仲就说过一句光耀千秋的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 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还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他认为:“夫霸王之 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人口是资源还是负担、是财富还是包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人口的品质,取决于人口的健康、知识技能和道德的存量和增量。人力资本包含了健康存量、知识存量、 技能存量甚至道德存量。对于那些缺乏物质性和生产性资产的人,劳动力或健康的身体构成了大多数生存 策略的核心内容。国外调查证实,贫困人口对严重疾病的恐惧,超过其他一切事物。疾病使劳动力丧失, 继而将一个家庭推向贫困。在政府不能提供医疗保障的地方,家庭中一个人生病就可能影响到一家人的生 计。教育改善人口的品质,提升人口适应环境的能力,文盲、半文盲人口越来越被阻隔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 根据世界银行对孟加拉国和印度贫闲人口的调查,穷人普遍认为高文盲率是低就业率的关键。5其实,这种 关系在其它地区也能观察到,可以说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下岗现象就与下岗 者的受教育程度有关。 历史表明,成功的经济追赶,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本的先行追赶。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知识技能的发展 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知识已成经济价值的主要来源。发展是否成功的定义已经变化,最重要的衡量尺 度是创新能力。人类发展指数大致可以用来测度人的全面发展的情况。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性指标,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指标:一是人均收人,通常是指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国际美元值,反映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可资利用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二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以 反映卫生发展状况:三是总入学率和识字率,以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国际上通常将人类发展国家分为三类: 一是低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0-0.5之间;二是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0.51-0.79之间:三是高水平人 类发展国家,在0.81-1.0之间。从图3.1可见,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1950年的0.159增加到1975年的 0.523,1980年的0.554,1985年的0.591,1990年的0.625,1995年的0.681,2000年的0.726,开始进人中等 水平人类发展国家。人类发展指数的提升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意义,体现了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 展的成果。 如图3所示,我国人类发展指数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工业发 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 根据历史的经验,人的全面发展要建筑在历史文化反思的基础之上。中国传统文化对等级、人伦秩序的 ·10… 万方数据
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4期 向。国内外先锋人口学者已经注意到“超低生育率”现象。可以说,如果这种现象不是偶发的,而是有着内 在的和顽强的机制,那就意味着新的人口减少危机悄然出现了。生育固然需要很多投资,但生育对一个家庭 和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十分独特和重要的资源。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防止某些地区、某些人口生育 率不负责任的反弹(如未婚生子现象、歧视女孩情势下的超生行为),要在新型生育文化发展的导向上做好 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防范长期的超低生育率水平(总和生育率低于1.5甚至1.3)可能带来的很多负 面影响——譬如,劳动力人口的持续减少,而且一个超低的生育水平一旦形成稳定的内生机制之后就很难回 升,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多前车之鉴。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其实是一柄“双刃剑”,在人口减速的同时也隐 伏着人口萎缩的危险,对此,我们需要在人口安全发展战略的理论框架里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时纠偏、统 筹解决。 ● 2.3 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不足 人口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相对性。“相对性”不仅是说人口问题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而且是说 人口问题也取决于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或说“人口质量”)之间的替代关系,马寅初先生早年就指出过中国 人口问题的一个重大症结就是“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质量过低”的两不相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较高的 人口素质(或说人口质量)均可缓解人口数量过多的问题。 中国人口问题中最要害的是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和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两大问题。两千多年前,中国的祖 先就认识到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并将人力资本投资看作是一本万利的事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管 仲就说过一句光耀千秋的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 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l引管子还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他认为:“夫霸王之 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人口是资源还是负担、是财富还是包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人口的品质,取决于人口的健康、知识、技能和道德的存量和增量。人力资本包含了健康存量、知识存量、 技能存量甚至道德存量。对于那些缺乏物质性和生产性资产的人,劳动力或健康的身体构成了大多数生存 策略的核心内容。国外调查证实,贫困人口对严重疾病的恐惧,超过其他一切事物。¨41疾病使劳动力丧失, 继而将一个家庭推向贫困。在政府不能提供医疗保障的地方,家庭中一个人生病就可能影响到一家人的生 计。教育改善人口的品质,提升人口适应环境的能力,文盲、半文盲人口越来越被阻隔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 根据世界银行对孟加拉国和印度贫困人口的调查,穷人普遍认为高文盲率是低就业率的关键。【…其实,这种 关系在其它地区也能观察到,可以说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下岗现象就与下岗 者的受教育程度有关。 ’ 历史表明,成功的经济追赶,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本的先行追赶。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知识技能的发展 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知识已成经济价值的主要来源。发展是否成功的定义已经变化,最重要的衡量尺 度是创新能力。人类发展指数大致可以用来测度人的全面发展的情况。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D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性指标,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指标:一是人均收入,通常是指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国际美元值,反映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可资利用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二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以 反映卫生发展状况;三是总入学率和识字率,以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国际上通常将人类发展国家分为三类: 一是低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0—0.5之间;二是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0.51—0.79之间;三是高水平人 类发展国家,在0.81一I.0之间。从图3.I可见,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1950年的0.159增加到1975年的 0.523,1980年的0.554,1985年的0.591,1990年的0.625,1995年的0.681,2000年的0.726,开始进入中等 水平人类发展国家。人类发展指数的提升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意义,体现了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 展的成果。 如图3所示,我国人类发展指数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工业发 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 根据历史的经验,人的全面发展要建筑在历史文化反思的基础之上。中国传统文化对等级、人伦秩序的 ·10· 万方数据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追求与现在所推 0.9 崇的将个体生命 0.8 的发展作为人的 0.7 全面发展的基础 0.6 和前提的认知在 0.5 本质上是抵触的。 0.4 ■一美国 中国文化先天欠 0.3 日本 缺对“个人权利” 0.2 中国 0.1 来一印度 的尊重和保障。 这也是历史上中 195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国知识创新总量 困3人类发展的国别比较 不足的重要原因。 知能发展(知 资料来源:http://www.undp.org/hdr2002/indicator.1950年数据:Crafts N.,2000,Global- ization and Growth in the 20th Century,Imf Working Paper Wp/00/4. 识与能力的发展)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 核心发展。中国最 0.8 0.679 0.721 大的隐忧就是在控 0.7 0.624 0.591 0.554 制人口的同时却不 0.6 0.521 能很好地投资人 0.5 口,长此以往,人口 0.4 必成包栿。国际比 0.3 较表明,中国的人 0.2 类发展潜力巨大。 人脑是最重要的资 0.1 源。投资人口、优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1 化人口才是一个社 图4中国人类发晨指数的时序比较 会的出路。从生命 周期视角看知能的 发展。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既包括了素质培育期和能力发挥期。人的培养是不能耽误的,特别是对处在就学年 龄段(0-24岁)的人口来说就更是如此。人口是资源还是包袱取决于“素质的养成”,人口是财富还是问题取 决于“能力的发挥”。 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知识人口”的养成。“知识经济”需要“知识人口”的推动。知识人口包括知识创 新、管理,传播和消费的人口。知识经济实质是头脑经济,是知识发生器的经济,是开发人的思维的经济。中 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的知识人口队伍,现在的战略选择是要打造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尊重知识、渴望知识、 创新知识的知识人口。这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分重大的历史使命。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阶段已经从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的阶段演进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阶段。 人口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生育率迅疾下降至更替水平 并不意味着的中国人口问题的终结。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条件包括适度的人口规模、较高的国民素质和合理 的人口结构。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适度的人口控制意味着并非生育率、出生率越低越好,人口控制要以遵 循人口健康发展的规律为前提,合理的人口控制不仅应当兼顾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社会要求和个人意愿, 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而且要以捍卫和保障基本人权为人口控制的重要支点。 ·11+ 万方数据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组:试论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国人13问题的根本出路 图3人类发展的国别比较 资料来源:http://www.undp.org/hdr2002/indicator.1950年数据:Crafts N.,2000,Globalization and Growth in the 20th Century,Imf Working Paper Wp/00/4. O.8 0.7 0.6 0.5 0.4 O.3 0.2 0.1 O / n c7n 0.721 / O.62 4 藤%薅7 V 矗蟹‰ 縻 n式01 露 / ,、。。, u·oaq二磊荔:二j 霪 / 盔i. 鬟 i 篱 霪 i / i 霆 雾 。”搿黪‘#尹 一 ’:穸’ / 雾 l l 震 i l 覆 磁黟器鬻 雾 ”镶《秽㈣ 雾 ~锈絮雾霉 / 篱 ?嚣黪∥嚣0 雾 曩嚣嬲 。《滋&k女●, 霉?g烹 ☆口#瀛《≥黜 /。 兹,癸’嚣≈糍 t‰g“∞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1 , 图4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的时序比较 追求与现在所推 崇的将个体生命 的发展作为人的 全面发展的基础 和前提的认知在 本质上是抵触的。 中国文化先天欠 缺对“个人权利” 的尊重和保障。 这也是历史上中 国知识创新总量 不足的重要原因。 知能发展(知 识与能力的发展)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 核心发展。中国最 大的隐忧就是在控 制人口的同时却不 能很好地投资人 口,长此以往,人口 必成包袱。国际比 较表明,中国的人 类发展潜力巨大。 人脑是最重要的资 源。投资人口、优 化人口才是一个社 会的出路。从生命 周期视角看知能的 发展。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既包括了素质培育期和能力发挥期。人的培养是不能耽误的,特别是对处在就学年 龄段(0—24岁)的人口来说就更是如此。人口是资源还是包袱取决于“素质的养成”,人口是财富还是问题取 决于“能力的发挥j’。 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知识人口”的养成。“知识经济”需要“知识人口”的推动。知识人口包括知识创 新、管理、传播和消费的人口。知识经济实质是头脑经济,是知识发生器的经济,是开发人的思维的经济。中 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的知识人口队伍,现在的战略选择是要打造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尊重知识、渴望知识、 创新知识的知识人口。这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分重大的历史使命。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阶段已经从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的阶段演进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阶段。 人口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生育率迅疾下降至更替水平 并不意味着的中国人口问题的终结。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条件包括适度的人口规模、较高的国民素质和合理 的人口结构。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适度的人口控制意味着并非生育率、出生率越低越好,人口控制要以遵 循人口健康发展的规律为前提,合理的人口控制不仅应当兼顾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社会要求和个人意愿, 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而且要以捍卫和保障基本人权为人口控制的重要支点。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