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材料)中国的城市化问题_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2000年以来的实证研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8,文件大小:544.7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25卷第2期 统计研究 Vol.25,No.2 208年2月 Statistical Research Feb.2008 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 ——2000年以来的实证研究 许抄军罗能生 内容提要: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分 析了中国2000年以来城市化及人口迁移的特征。从全国整体上看:200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较快, 但有诚缓的趋势:新增城镇人口和农村一城慎净迁入人口规模仍然较大,但都趋于递减,且净迁人人口对城市人口 增长的贡献奉也在下降。从城市层面上看: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净迁移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 献就越大:东、西部城市的净迁人率、净迁人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都大于中部城市。进一步在分析其成因 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人口迁移:人口增长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08)02-0046-06 Urbanization and Migration in China:An Empirical Analysis since 2000 Xu Chaojun Luo Nengsheng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related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 of urbanization and migration in China ince 2000.From the whole country we conclude as follows:(a)the growth rate of urbanization of China has increased fast,but the trend isslowing down;(b)the increaed population and rral-uban migration isstil large,but the trend isdecreasing.and the conribution ratio ofinrement to the population growth in city is declining.The of citylevel asfolows:(athe larger the city is,the greater the fore of atractiontomigration is,and the higher the contribioatio o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migrations(b)the ratio of net immigration and its conribution ratio to the population grwth in eateand wester cities is higher than the central cities of china.On the base of results,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me advices to make urbanization of China rapid development. Key words:Urbanization;Migration:Population growth 城市化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含着人口 有: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 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变迁、社会进步、地域空间 城镇行政区划变动及统计口径变化。与其他工业化 变化、生产要素聚集等多方面的内容,且这些内容在 早期的国家一样,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也是中国城 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呈 慎人口增长的主要部分。K.H.Zhang和S.Song 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 (2003)的计算表明:在1978一1999年期间,中国农村 研究角度出发,给城市化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许学 向城镇人口迁移占其城镇人口增长的75%。人 强、周一星(1997)等认为在众多的城市化定义中,为 口迁移,指人的居住位置在地理空间中的移动,包 学界所普遍接受的定义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括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人和国家之间居住位置的移 并进一步阐述了城市化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中之一 动。本研究在全国范围着重考察农村向城镇人口迁 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移,在城市层面着重考察城市的净迁入人口。 Barey Cohen(2006)认为:在未来的30多年里,世界 的人口增长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2,中国 ①本文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完全同义,文中“城镇”即“城 的城市则首当其冲。引起城市人口变动的原因一般 市”、“城铺人口”即“城市人口”。 万方数据

第2s卷第2期 2006年2月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V01.笛.No.2 Feb.2∞8 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 ——2000年以来的实证研究 许抄军 罗能生 内窖提要: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分 析了中国2000年以来城市化及人口迁移的特征。从全国整体上看:200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较快, 但有减缓的趋势;新增城镇人口和农村一城镇净迁入人口规模仍然较大,但都趋于递减,且净迁入人口对城市人口 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从城市层面上看: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净迁移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 献就越大;东、西部城市的净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都大于中部城市。进一步在分析其成因 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人口迁移;人口增长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08)02一0046—06 Urbanization and Migration in China:An Empirical Analysis since 2000 Xu Chaojun&Luo Nengsheng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related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China,this paper analy粥the feature of urbanization and migration in China since 2000.From the whole country we conclude a8 follows:(a)the growth rate of urbanization of China has increased fast,but the trend is slowing down;(b)the increased population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s still large。but the trend is also decreasing,and the contribution ratio of increment Io the population growth in city is declining.The conclusion of city level a8 follows:(a)the larger the city is,the greater the force of attraction to migration is,and the higher the contribution ratio to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migration is;(b)the ratio of net immigr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ratio tO the population growth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ities is higher than the central cities of china.On the base of results,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80me advices to make urbanization of China rapid development. Key words:Urbanization;Migration;Population growth 城市化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含着人口 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变迁、社会进步、地域空间 变化、生产要素聚集等多方面的内容,且这些内容在 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呈 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 研究角度出发,给城市化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许学 强、周一星(1997)等认为在众多的城市化定义中,为 学界所普遍接受的定义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并进一步阐述了城市化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中之一 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J。 Barney Cohen(2006)认为:在未来的30多年里,世界 的人口增长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陋】,中国 的城市则首当其冲。引起城市人口变动的原因一般 有: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 城镇行政区划变动及统计口径变化。与其他工业化 早期的国家一样,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也是中国城 镇人口增长的主要部分。K.H.Zhang和S.Song (2003)的计算表明:在1978--1999年期间,中国农村 向城镇人口迁移占其城镇人口增长的75%¨3。人 口迁移,指人的居住位置在地理空间中的移动H1,包 括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人和国家之间居住位置的移 动。本研究在全国范围着重考察农村向城镇人口迁 移,在城市层面着重考察城市的净迁入人口。 ①本文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完全同义,文中。城镇”即。城 市”、。城镇人口”即“城市人口”。 万方数据

第25卷第2期 许抄军罗能生: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 *47· 一、中国城市化状况及趋势 增长了13.42%,年平均增长了1.342个百分点。表 (一)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后,增长速度保持着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6)和全国经济与 较高的水平,符合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但进人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06)中的相关数据①,计 2000年以来,城市化水平的增长趋势表现出了递减 算得到中国1990一2006年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及农 的势头。从城市化水平的绝对量看,年平均增长了 村向城镇人口迁移的相关数据(见表1、图1、图2)。 1.303个百分点,远高于1981一1996年的平均水平 其中城镇人口自然增长数等于上一年末城镇人口数 0.688,但低于1996一1999年的年平均增长值1.435; 乘以当年的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新增人口减 增长速度表现出了减缓的趋势,由2000年的4.14% 去城镇自然增长人口即为农村向城镇净迁移人口。 诚少到了2006年的2.09%。 自然增长贡献率等于城镇自然增长人口与城镇新增 图1是我国2000一2006年期间城市化水平的 人口的比值;农村向城镇净迁人贡献率等于农村向 相对增长率(年增长率)与绝对速度(年增长量)的柱 城镇迁人人口与城镇新增人口的比值。 状图,从图中可直观地看出,不管是相对增长率还是 表10一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及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情况 绝对速度,都表现出了递减的趋势。 越布化 城镇人口(万人自情 自格增长 发村向斌铺净迂入 日年增长率 ▣年增长量 水军增长率 总 新增 增长率 人日数贡献人日数费献率 (》 人口 人4 ()(万人)率()《万人) (年) 10 0.41 0.76 30195655 10.43 306.1047.04 46.90 52.6 20,94 2.01 3引200 1006 9.99 301.65 29.93 06.35 0.m 27.46 32175 97m 9.70 3.6 31.14 69.33 27.9 1.93 3313 998 9.8 301.0 30.24 696.20 9.76 28.51 1.86 34169 96 9.0 31第.46 31.7 677.54 6醇.03 29.04 1.6 35174 00 9,23 35.3 3引38 6的.62 68.62 30.48 4.% 37304 2130 8 310.23 14.57 119.7 85.43 31.明 4.60 39449 21特 保.到 31.30 5.55 111.50 84.45 1 33.35 4.51 41608 2I9 8.6 39.79 15.28 1829.21 84.72 9 2000 2001 2002 200320042005 2006 34.7% 4.29 43748 2140 7.67 39.13 14.91 1820.87 5,09 平均健 2.86 1420.50 314.0m 26.20 1106.3 75.0 20 36.2 4.14 459%06 25 7.358 331.61 15.37 1826.39 84.63 图12000一200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年增长量 20 3.% E04 2158 39.05 4.78 85.2 与年增长率变化图 9.0用 3,0 0212 2148 6.45 30.01 14.43 187.9 B5.57 52376 164 6.01 01.77 13.95 1862.23 86.00 204 4.76 3.03 542图 1907 5.87 307.5 16.2 15w.35 3.器 2,农村向城镇净迁入人口规模仍然较大,但趋 2005 0.00 2.1 56212 1929 5.9 39.7 16.57 13.27 3.43 43.0 于递减。新增城镇人口和农村向城市净迁人人口规 2.09 5706 1494 5.23 206.0 19.87 1197.20 0,13 平均值 3.38 32.3515.8716@.6684.13 模仍然较大,但都趋于递减,且农村向城镇净迁人人 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0》、 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 《2005年国民经济和杜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2006年全国及地方 城镇总人口由2000年的45906万人增加到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的57706万人,年平均新增人口为1994万 表1中城市化水平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 人,高于1990年代的年平均水平1420.80万人,但低 1990一1999年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取自《中国统计 于1996-1999年的年平均水平2143.50万人。城镇 年鉴2000》,2000一2006年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没有 年新增人口在递减,由2000年的2158万人减少到 对应的数据,表中以对应年份全国的自然增长率代 2006年的1494万人。 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应 2000一2006年期间,农村向城镇净迁人人口的 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即实际城镇自然增长人口要 年平均值为1681.65万人,高于1990年代的平均值 少于表中对应数据。其余数据通过相关计算得到。 1106.73万人,低于1996一1999年的平均值1820.34 (二)城市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万人:增长趋势在递减,由2000年的1826.39万人减 1.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较快,但有减缓的趋 少到2006年的1197.21万人。 势。1981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20.16%,1996年为 农村向城镇净迁人人口对城镇新增人口的贡献 30.48%,从1981一1996年的15年期间增加了 10.32%,年平均增长0.688个百分点。之后,由 ①本文所涉及的城市统计资料,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 1996年的30.48%增长到2006年的43.90%,10年 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西藏自治区。 万方数据

第笛卷第2期 许抄军罗能生: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 -47· 一、中国城市化状况及趋势 (一)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6)和全国经济与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06)中的相关数据①,计 算得到中国1990----2006年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及农 村向城镇人口迁移的相关数据(见表1、图l、图2)。 其中城镇人口自然增长数等于上一年末城镇人口数 乘以当年的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新增人口减 去城镇自然增长人口即为农村向城镇净迁移人口。 自然增长贡献率等于城镇自然增长人口与城镇新增 人口的比值;农村向城镇净迁入贡献率等于农村向 城镇迁入人口与城镇新增人口的比值。 表l 1990--2111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及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情况 城市化 城镇人口(万人) 自然 自然增长 农村向城镇净迁入 年份 水平 增长率 总 新增 增长率 人口数 贡献 人口散 贡献睾 (%) (%) 人口 人U (%一) (万人) 辜(%) (万人) (%) 1990 26.41 0.76 30195 655 10.43 躺10 47.04 346.90 52.96 l孵I 26.94 2.0l 31203 l嘲 9.99 ∞I.舒 ∞.93 惭.35 70.07 19蛇 27.46 I.93 321"/5 972 9.70 302.67 31.14 鲫,33 鹋.86 1993 27.99 I.93 33173 嘲 9.弘 301.帅 ∞.24 晰.∞ 曲.76 1994 28.5I I.铂 34169 9% 9.∞ 318.46 31.97 677.54 鹋.∞ 1995 29.04 1.拍 35174 1005 9.23 315.勰 31.38 鲫.砣 醴.62 J9% 30.48 4.96 3730I 2I∞ 8.救 310.23 14.57 1819.丁, 暑5.43 19" 3i.91 4.矗9 鲫哪 2145 S.94 333.加 t5.55 1811.,0 84.45 19粥 33.35 4.5l 4I嘲 2l,9 8.36 埘.79 15.28 I啷.2I 辨.72 1999 34.78 4.29 437111 2l柚 7.67 319.13 14.9l 1820.87 髓.09 平均值 —— 2.鹪 14∞∞ —— 314.07 26∞ 1106.73 73.∞ 2【l∞ 36 22 4.14 45906 2158 7.S8 331.6l lS 37 1826.39 84.63 2∞I 37.66 3.% 480斛 2158 6.95 319.05 14."/8 1838.95 犯.22 20∞ 39.∞ 3.舳 50212 2148 6.45 3lO.0I 14 43 1837.99 85.57 姗 柏.53 3.鹋 52376 2164 6.OI 301.77 13.95 1862.23 硒.05 删 41.76 3.03 54283 1907 5.舯 307.45 16.12 I湖55 踮鼹 础 43.∞ 2.97 56212 1929 5.静 319.73 16.57 16∞27 83.43 撕 43.90 2.09 577嘶 1494 5.勰 撕.∞ 19.97 1197.加 ∞.13 平均值 3.弘 1994 —— 312.35 15.87 I胡I.酌 84.13 注:致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0)、 、‘2006年全国及地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l中城市化水平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 1990m1999年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取自《中国统计 年鉴2000),211130---2006年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没有 对应的数据,表中以对应年份全国的自然增长率代 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应 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即实际城镇自然增长人口要 少于表中对应数据。其余数据通过相关计算得到。 (二)城市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1.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较快,但有减缓的趋 势。1981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20.16%,1996年为 30.48%,从198l—1996年的15年期间增加了 10.32%,年平均增长0.688个百分点。之后,由 1996年的30.48%增长到2006年的43.90%,10年 增长了13.42%,年平均增长了1.342个百分点。表 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后,增长速度保持着 较高的水平,符合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但进入 2000年以来,城市化水平的增长趋势表现出了递减 的势头。从城市化水平的绝对量看,年平均增长了 1.303个百分点,远高于1981—1996年的平均水平 0.688,但低于1996--1999年的年平均增长值1.435; 增长速度表现出了减缓的趋势,由2000年的4.14% 减少到了2006年的2.09%。 图1是我国2000--2006年期间城市化水平的 相对增长率(年增长率)与绝对速度(年增长量)的柱 状图,从图中可直观地看出,不管是相对增长率还是 绝对速度,都表现出了递减的趋势。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圈1加O卜20嘶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年增长量 与年增长率变化图 2.农村向城镇净迁人人口规模仍然较大,但趋 于递减。新增城镇人口和农村向城市净迁入人口规 模仍然较大,但都趋于递减,且农村向城镇净迁入人 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 城镇总人口由2000年的45906万人增加到了 2006年的57706万人,年平均新增人口为1994万 人,高于1990年代的年平均水平1420.80万人,但低 于1996--1999年的年平均水平2143.50万人。城镇 年新增人口在递减,由2000年的2158万人减少到 2006年的1494万人。 2000----2006年期间,农村向城镇净迁入人口的 年平均值为1681.65万人,高于1990年代的平均值 1106.73万人,低于1996--1999年的平均值1820.34 万人;增长趋势在递减,由2000年的1826.39万人减 少到2006年的1197.21万人。 农村向城镇净迁人人口对城镇新增人口的贡献 ①本文所涉及的城市统计资科,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 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西藏自治区。 4 3 2 ● O 万方数据

…48 统计研究 2008年2月 率由84.63%降低到80.13%。尽管城镇人口自然 经过上述处理后,对应年份所取的城市样本个数分 增长量也呈递诚趋势,但在城镇新增人口中的份额 别为:254、253、254、253、273、270。不同规模及区域 却有所上升,2006年比2000年上升了4.5个百分 的城市样本个数分别见表2和表3。 点。即便如此,净迁人人口(农村向城镇迁移人口) (二)人口迁移特点分析 仍然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提升的主要贡献,农村向城 经过对表2中数据的分析可知,从人口迁入地 镇迁移人口占城镇人口增长的百分比,2000一2006 城市的角度看,2000年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 年期间的平均值为84.13%,高于1978一1999年的 具有以下特征: 平均值75%)。如果考虑到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 1.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就越大。 率要低于全国平均自然增长率的现实情况,实际比 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就越大;而且迁 例还应有所提高。 移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也越大。 图2是我国20002006年城市化水平与农村 从人口净迁入率数据看,大部分年份都表现出 向城镇净迁移人口柱状图,由图2可以看出:进人 城市规模大净迁人率高、城市规模小净迁人率低的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逐年上升,但农 特点。净迁人率最高的是超大城市2002年对应的 村向城镇净迁移人口的数量却有逐年递减的趋势。 数据5.27%,净迁入率最低的是小城市2005年所对 应的数据0.25%。依据表2中的相应数据,求出 日就巾化水平 ▣农H-城的迁移人川 45 2000一2005年间不同规模城市的平均净迁入率,得 40 到图3所示的柱状图。从5年的平均净迁人率看, 35 也表现出了上述趋势,只有中等城市相对于大城市 而言是例外的。净迁人率高说明同样的城镇人口基 25 数能吸引更多的迁移人口,城镇人口越多能吸引的 20 迁移人口的绝对量就越大。 2D00 2001 2902 2003 2004 2005 2005 表22000一2005年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净迁入情况 图22000一200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农村 藏市分用 1000 01 2001 a01 204 5 06 向城镇净迁移人口变化比较 作近人人山贡献率[鼻} 月.20 %,8 %.4 暖填8人口(万人) 2.19 2 2. .10 3. 二、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特点分析 屏小城市个看 13.0 14.00 50 1800 的.0 净迁入人口(万人) 拉 0.31 1明.0 9列55 10.3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净正人人口献率(》 城银总人山(方人) 49.44 34W.7 72别蚊 辽3a 34.2 4152.3 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一2006)中的有关 海正入率(%】 2.45 2.65 401 27 1.3 33n 25.0 27.00 25.00 0.的 数据,以历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城市规 净迁人人山(万人) 674w 0.2 8R47 125.5塘 绳.89 的51 净进人人口直献率(备》 15.10 0.0 模①和区域计算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净迁入人口、净 镇总人(万人 310.43 4 净进入率(华】 11 2.15 216 1.04 1.45 迁入人口贡献率及净迁人率(见表2和表3)。净迁 样本过由个置 53.m TZ.00 70.0 海人人口(万人) 31,16 . 04 5 人人口等于城镇新增人口减去自然增长人口:净迁 净进人人山营献率(%》 11.1 m15 5.5 3,64 2. 城编总人口(万人) 2%.5引 入人口贡献率等净迁入人口与城镇新增人口的比 净进人率(多) 43 抑本城市个数 75.0 4.0 3.0 50 值;净迁移率等于城镇的净迁人人口与城镇总人口 净量人人口万人》 37.67 34 41 m 净人人口献率() 2.7 n.61 的比值。在具体的数据处理时,为避免城镇行政区 城维然人口(万人) 转1T 14.1 14商 17561 刚.57 90.n 净正人率(%】 20 1.3 130 划变动所引起的城镇人口大幅度变动对迁移人口的 屏本城市个量 .0 .0 0.00 5.0 影响,把一年中城镇人口增长幅度达到30%及以上 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 -2006)相关数据 计算得到。 的城市样本从总样本中别除:同时考虑到城市发展 的延续性,新增加地级市的前一年相关数据用对应 的县级市或镇级数据代替;数据不全的城市样本也 ①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分组:超大城市:200万人口以上: 从总样本中删除。实际上,2000-2005年我国地级 特大城市:100万至200万人口:大城市:50万至100万人口:中等城 及以上城市个数分别为:262、267、278、284、286、286, 市20万至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以下人口。数据来源:《中国城市 统计年鉴2000》。 万方数据

·48· 统计研究 20惦年2月 率由84.63%降低到80.13%。尽管城镇人口自然 增长量也呈递减趋势,但在城镇新增人口中的份额 却有所上升,2006年比2000年上升了4.5个百分 点。即便如此,净迁人人口(农村向城镇迁移人口) 。仍然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提升的主要贡献,农村向城 镇迁移人口占城镇人口增长的百分比,2000一2006 年期间的平均值为84.13%,高于1978--1999年的 平均值75%¨1。如果考虑到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 率要低于全国平均自然增长率的现实情况,实际比 例还应有所提高。 图2是我国2000--2006年城市化水平与农村 向城镇净迁移人口柱状图,由图2可以看出: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逐年上升,但农 村向城镇净迁移人口的数量却有逐年递减的趋势。 圈2 20∞一200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农村 向城镇净迁移人口变化比较 二、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特点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2006)中的有关 数据,以历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城市规 模①和区域计算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净迁入人口、净 迁入人口贡献率及净迁入率(见表2和表3)。净迁 入人口等于城镇新增人口减去自然增长人口;净迁 入人口贡献率等于净迁入人口与城镇新增人口的比 值;净迁移率等于城镇的净迁人人口与城镇总人口 的比值。在具体的数据处理时,为避免城镇行政区 划变动所引起的城镇人口大幅度变动对迁移人口的 影响,把一年中城镇人口增长幅度达到30%及以上 的城市样本从总样本中剔除;同时考虑到城市发展 的延续性,新增加地级市的前一年相关数据用对应 的县级市或镇级数据代替;数据不全的城市样本也 从总样本中删除。实际上,2000—2005年我国地级 及以上城市个数分别为:262、267、278、284、286、286。 经过上述处理后,对应年份所取的城市样本个数分 别为:254、253、254、253、273、270。不同规模及区域 的城市样本个数分别见表2和表3。 (二)人口迁移特点分析 经过对表2中数据的分析可知,从人口迁入地 ——城市的角度看,2000年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 具有以下特征: 1.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就越大。 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就越大;而且迁 移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也越大。 从人口净迁入率数据看,大部分年份都表现出 城市规模大净迁入率高、城市规模小净迁入率低的 特点。净迁入率最高的是超大城市2002年对应的 数据5.27%,净迁入率最低的是小城市2005年所对 应的数据0.25%。依据表2中的相应数据,求出 2000--2005年问不同规模城市的平均净迁入率,得 到图3所示的柱状图。从5年的平均净迁入率看, 也表现出了上述趋势,只有中等城市相对于大城市 而言是例外的。净迁入率高说明同样的城镇人口基 数能吸引更多的迁移人口,城镇人口越多能吸引的 迁移人口的绝对量就越大。 表2 2000--2005年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净迁入情况 城巾分组 2∞0 200l m 烈m 2004 Ⅲ 净迁^人u(万^) 32D.23 M∞ 354.66 超 净迁^人u贡献奉(%) 96.H 97.∞ 蚰.5l 99.∞ 96 58 大 城镇总^Ⅱ(万^) 5M.∞ 5m.髓 ∞帅.10 鳢蛇.悖 8012.秘 0Ⅻ.13 城 击 净迁人半(%】 3.46 2.94 ,27 3.10 3.73 4.托 样奉城市个救 13.∞ 14∞ 15∞ 18∞ ∞.00 净迁人^口(万人) 82.“ 90 31 95.酆 140 03 特 净迁人人口贡献事‘%) 8I.∞ 85 6l 89.62 88.舅 大 城镇总人口(万人, 3349.44 3728.妮 3323.酿 3814 52 4152I, 城 市 净迁人奉(%) 2.45 2.盯 I.昭 3.3"/ 样车墟巾十赣 25∞ 25.∞ 27.∞ 鍪.∞ 28.∞ 30.00 狰迁人人口(万人) 67 48 80.72 丈 净迁人人口兜献事(*) 82.3l 83.'0 89鳄 82.∞ 77.37 城 城镇总人n(万人' ∞30.43 35∞6, 9644.” ,Ⅲ.67 4796 77 市 净迁人事(%) I.9I 2.拍 2.26 3.驾 1.4, 样奉城市个教 53.∞ ,5 00 56 00 鞠.∞ 72.∞ 70.∞ 净迁^人口(万人) ,1.16 66 95 77.黯 66.M 秘.盱 南 净迁^人u贾献辛(%) 71.2I 83.弱 86 22 ".站 ∞.64 救.0l 等 城镇总人口(万人) 2m∞ Z∞.∞ 2∞.∞ 刁*列 2I,14.强 城 市 净迁^事(%) -.蛐 2.45 2.99 2.76 2.∞ 样车城市个教 ".∞ 的.∞ 64.GO 舒.110 净迁^人口(万人) 们.67 18.79 弭.” 41 00 23.妮 4.72 小 净赶^^口贡献率(%) 72.27 65.48 77.6l 80.04 7I.皿 28.鲳 城 城镇总人口(万人) l髂l,7 lⅢ.53 17“.呻 1785.61 -俺I.” lⅫ.72 市 摩在^率(%) 2.∞ 1.0B 1.孵 2.∞ 1.57 0.嚣 样奉城巾个教 舒.∞ 88 00 ∞.∞ %.00 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C20ar-2006)相关数据 计算得到。 ①城市市区非农业人i:l规模分组:超大城市:200万人口以上; 特大城市:100万至200万人口;大城市:50万至ioo万人口;中等城 市20万至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以下人口。数据来源:‘中国城市 统计年鉴2000)。 驺 帅 孙 鲫 舱 ∞ 万方数据

第25卷第2期 许抄军罗能生:中国的嫩市化与人口迁移 49· 表32000一2005年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的净迁入情况 3.8 藏布什细 20 210 20d m4208 作任A人山万人) z61 贝 3打4M 4111 作正A人口方献家(多】 9. 红.4 95,16 02 …艺2…… 城A总人1(万人) 2T.0仅 号10237 927T4 I50.44 1360.73 .2 作4A平) 314 4 2.1 3.5 10 0航 9% 11 "15 年本塘市个教 净正入人(方人 05.11 92.5 14.4 127,45 73,61 作正入人口商献率(%) 0, n. 4打 59 刀.0 城维编人白(万人) 5W035 68 96.7刀 6168.42 610m43 661.43 作迁人(】 1.9 1. 2.51 2.09 1.7 保煮城巾个数 10的 1 作进人人山《万人》 590m 0.1n 122M .5 102.04 27.00 超人城巾特人城巾 人城市中等城巾 小城市 净迁人人口献率( .h3 9.0 减该总人n(万A》 244.66 0g.44 24.26 .2 图32000-205年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平均净迁入率比较 区净证人事(事) 2.14 2.30 4.70 39 3.2 3.1 45 4 61 从净迁入人口对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一2006)相关数据 城市规模越大,净迁人人口占新增城镇人口的比重 计算得到。 越大,即迁人人口对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越大。 图东部城市日中部城市▣西部城市 2000一2005年期间城市净迁人人口的贡献率,超大 城市在96%以上、特大城市在81%一91%之间、大 城市在75%一90%之间、中等城市在71%一87%之 间,小城市大部分年份在65%一81%之间,但2005 年只有28.58%。说明城市的规模越大,其人口的 自然增长率有趋于减少的势头,迁移人口对城市人 200D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口的增长起着绝对的作用,而小城市的净迁移人口 的的贡献率则相对较低。2000一2005年期间,在所 图4三大地区城市人口净迁入率比较 考察的城市样本中,出现净迁人人口是负数的小城 市个数依次为:15、16、14、15、20、31;而超大城市中 三、原因分析 只有2003年的广州市和2004年的汕头市出现了净 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了 迁人负数。这说明小城市的迁人率低,甚至是人口 30%,按照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的理论,我国城市化 的净迁出地。 正处于加速阶段。冯俊新(2006)的研究也表明我国 2.东、西部城市的净迁人率大于中部城市。由 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而且这一高速发展的 表3中的数据可知,在2000一2005年期间,东部城 态势还将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城市化水平 市的净迁移率介于2.81%一4.83%之间,西部城市 的年增长量看,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维持在 的在2.14%一4.7%之间,中部城市的在1.17%一 1.43一1.44个百分点之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 2.51%之间,中部城市净迁人率明显低于东、西部城 2000年来的前4年仍然维持着前期的增长水平,但 市。东部地区城市净迁人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 之后就逐年递减,2006年的增长量只有0.9个百分 献率介于89.84%一96.06%之间,西部地区的介于 点。从城市化水平的年增长率看,1996年为最大值 79.45%-一92.11%之间,中部地区的介于70.48%一 4.96%,之后就出现了缓馒的递减势头,进人21世 86.47%之间。从分区域的角度来看,东、西部地区 纪递减趋势更为明显,由2000年的4.14%减少到 城市的迁移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要大于中 2006年的2.09%。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人 部地区的城市。图4是对应年份东、中、西三大地区 30%以来的10年,整体上看城市化的增长要快于前 城市人口净迁人率的柱状图,图中可直观地显示出 期,但无论是年增长量还是年增长率,都表现出递减 中部城市的净迁人率与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性。这 的趋势。陈彦光和罗静(2006)对中国城市化速度和 种差异说明东、西部城市对迁移人口的吸引作用高 城市化水平饱和值的研究表明:2005年之后,中国 于中部城市。 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在理论上应该减缓。形成上 述变化趋势的原因分析如下: 万方数据

第笛卷第2期 许抄军 罗能生: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 ·49· 超人城rb" 特人抛巾 人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巾 图3∞00一∞略年我国不同规模城市平均净迁入率比较 从净迁入人口对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城市规模越大,净迁入人口占新增城镇人口的比重 越大,即迁入人口对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越大。 2000--2005年期间城市净迁入人口的贡献率,超大 城市在96%以上、特大城市在8l%一91%之间、大 城市在75%一90%之间、中等城市在71%一87%之 间,小城市大部分年份在65%--81%之间,但2005 年只有28.58%。说明城市的规模越大,其人口的 自然增长率有趋于减少的势头,迁移人口对城市人 口的增长起着绝对的作用,而小城市的净迁移人口 的的贡献率则相对较低。2000---2005年期间,在所 考察的城市样本中,出现净迁入人口是负数的小城 市个数依次为:15、16、14、15、20、31;而超大城市中 只有2003年的广州市和2004年的汕头市出现了净 迁入负数。这说明小城市的迁入率低,甚至是人口 的净迁出地。 2.东、西部城市的净迁入率大于中部城市。由 表3中的数据可知,在2000----2005年期间,东部城 市的净迁移率介于2.81%--4.83%之间,西部城市 的在2.14%一4.7%之间,中部城市的在1.17%一 2.5l%之间,中部城市净迁入率明显低于东、西部城 市。东部地区城市净迁入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 献率介于89.84%一96.06%之间,西部地区的介于 79.45%-'-92.11%之间,中部地区的介于70.48%一 86.47%之间。从分区域的角度来看,东、西部地区 城市的迁移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要大于中 部地区的城市。图4是对应年份东、中、西三大地区 城市人口净迁入率的柱状图,图中可直观地显示出 中部城市的净迁入率与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性。这 种差异说明东、西部城市对迁移人口的吸引作用高 于中部城市。 袭3 2000---2005年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的净迁入情况 艘巾丹坦 加m 2002 2∞, 净迁^人‘1(万人) 258∞ 439 40 302 4I 东 净r王^人【】霸献半(%) 92 34 %∞ 90数 92 58 靠 城镇总人【1l万人) 盯87 02 8546 75 9277 24 115帅44 ¨607.73 地 K 净J壬^’l(%) 3 14 3.∞ 4 8, 3 26 2 8I 3 55 样4.蛀市十敦 102 96 95 lll 105 净辽人人¨(乃^) 89 7l 95.7I 154 54 127 45 73.6l 中 净ⅡA人口蠡糠宰f%) 70,档 77.强 77,47 116 47 85 39 73.46 部 城镇总人口‘万人) 55∞格 5665.58 ,916.77 61鹋.配 6l蛇43 6267.45 地 R 净迁人事(*) 63 l 69 2 09 I.17 悻本麓巾十敦 99 103 l∞ I惦 净迁人人u<万人) 53 07 IlI 25 127116 西 净赶^人Ⅱ贡献事(%J 79.45 83 79 92.II 如.86 帅酷 雠 地 城镇甚人n(万人) 2Ⅲ66 2824.26 麓58.23 3I酗.丝 3m.97 E 净迁^辛(%) 2 14 2.3l 3.神 3.22 样奉城市十豉 " ” 59 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2006)相关数据 计算得到。 2000 200 I 2002 2003 2004 2005 图4三大地区城市人口净迁入率比较 三、原因分析 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了 30%,按照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的理论,我国城市化 正处于加速阶段。冯俊新(2006)的研究也表明我国 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而且这一高速发展的 态势还将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1。从城市化水平 的年增长量看,在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维持在 1.43—1.44个百分点之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 2000年来的前4年仍然维持着前期的增长水平,但 之后就逐年递减,2006年的增长量只有0.9个百分 点。从城市化水平的年增长率看,1996年为最大值 4.96%,之后就出现了缓慢的递减势头,进入21世 纪递减趋势更为明显,由2000年的4.14%减少到 2006年的2.09%。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入 30%以来的10年,整体上看城市化的增长要快于前 期,但无论是年增长量还是年增长率,都表现出递减 的趋势。陈彦光和罗静(2006)对中国城市化速度和 城市化水平饱和值的研究表明:2005年之后,中国 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在理论上应该减缓№J。形成上 述变化趋势的原因分析如下: 万方数据

·50 统计研究 2008年2月 (一)影响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的原因 一系列社会问题。 农村人口基数巨大,而且自然增长率高,是影响 (三)引起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 我国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的阻碍因素。 为获得更高收人是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之一,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以户籍管理为 所以地区间的收人差距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经济 核心、严格控制人口迁移(特别是控制农村向城镇人 原因。Nong ZHU(2002)的研究支持了收人差距对移 口迁移)的政策,使得大批有条件脱离农业生产的农 民决策有重要影响的假设;Zhongmin WU和Shujie 业人口仍然滞留在农村,致使农村人口基数大。尽 YA0(20O3)的研究证明了人口迁移与城镇产出和工 管改革开放后户籍管理等相关政策有所松动,出现 资正相关、与农村收人负相关o;K.H.Zhang和S 了大量农村向城镇迁移人口,经过20多年快速的城 Sog(2003)认为经济增长是移民产生的原因1。进 市化发展,我国乡村人口仍然十分庞大,2000年为 人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势 80837万人,2006年为73742万人,比西方工业七国 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44%。而东部地区仍 2003年的总人口70929万人还要多。另外,我国在 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龙头,东部城市又是东部地区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农村和城市存在事实上的差 经济增长极,东部城市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对迁移 别,导致农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要高于城镇,使乡村 人口产生了持续的吸引作用。同时,随着城市规模 人口自然增长的绝对数量大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的 的不断扩大,对资源的聚集效应越有优势:参与对外 绝对数量,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经济交流、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等都不断提升, (二)中国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减慢的原因 使得大城市的经济增长水平优越于中、小城市,收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的发 水平较高,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大。 展战略。尽管为配合国家的生产力宏观布局和结构 (四)西部城市的发展 调整,新建了一批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如包 头、鞍山、攀枝花、兰州等,老的工业基地如上海、北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的 京、天津等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 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赵永典和李未无(2004) 进了大城市的发展。但总体上是抑制城市化发展 的计量研究表明: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 的。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把城市的功能定位 原因之一在于东部地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不是西 于生产,忽视了城市的其他功能,使得城市的基础设 部经济发展变慢,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 施建设严重不足。这导致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 西部固定资产投资、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还是起到 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 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否则东西部经济差距远比目前 供给出现相对不足。一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城市 大得多。表4是一些年份西部12省市城镇居民 病”,同时也阻碍了农村人口非农化转变,不利于城 可支配收入比较表,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尽管西 市化水平的提高。由于城市无法接纳大量的农村向 部12省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占全国平均水平的 城镇迁移人口,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工潮和流动人 比例在持续降低,由1990年的0.92降低到2005年 口①现象。大量的流动人口和城市移民已成为中 的0.84,但增长的绝对量是显著的,增加了7394.47 国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杜会问题)。进人21世纪 元,2005年西部12省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是 以后,人口流动的数量持续增加,2000年12100万 1990年的6.32倍,增加了5.32倍。在实施西部大 人,2001年12600万人,2002年13200万人,2003年 开发战略中,固定资产投资对西部经济发展的促进 13600万人,2004年14200万人,2005年14735万人。 作用最大,特别是国家在基础设施和一些重大项目 由此可见,大规模省区内和跨省区的人口流动已经 上的投资,这对该地区短期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明 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种不可逆转的社 显,同时也促使了西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升级, 会经济现象。如果我国的城市供给充裕,能接纳 大量的农村向城镇迁移人口,使这些流动人口的绝 ①流动人口是指离开了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 大部分转变成为迁移人口,将显著地提高我国的城 区花围、在某一地区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常住地的 人口。其鲜明的特点在于人口移动中没有伴随户籍的移动。只有在 市化水平,同时也能缓解诸如交通、社会治安之类的 人口移动中作随户籍移动的,才属迁移人口切。 万方数据

·50· 统计研究 2008年2月 (一)影响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的原因 农村人口基数巨大,而且自然增长率高,是影响 我国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的阻碍因素。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以户籍管理为 核心、严格控制人口迁移(特别是控制农村向城镇人 口迁移)的政策,使得大批有条件脱离农业生产的农 业人口仍然滞留在农村,致使农村人口基数大。尽 管改革开放后户籍管理等相关政策有所松动,出现 了大量农村向城镇迁移人口,经过20多年快速的城 市化发展,我国乡村人口仍然十分庞大,2000年为 80837万人,2006年为73742万人,比西方工业七国 2003年的总人口70929万人还要多。另外,我国在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农村和城市存在事实上的差 别,导致农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要高于城镇,使乡村 人口自然增长的绝对数量大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的 绝对数量,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二)中国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减慢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的发 展战略。尽管为配合国家的生产力宏观布局和结构 调整,新建了一批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如包 头、鞍山、攀枝花、兰州等,老的工业基地如上海、北 京、天津等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 进了大城市的发展。但总体上是抑制城市化发展 的。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把城市的功能定位 于生产,忽视了城市的其他功能,使得城市的基础设 施建设严重不足。这导致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 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 供给出现相对不足。一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城市 病”,同时也阻碍了农村人口非农化转变,不利于城 市化水平的提高。由于城市无法接纳大量的农村向 城镇迁移人口,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工潮和流动人 口①现象。大量的流动人口和城市移民已成为中 国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j。进入2l世纪 以后,人口流动的数量持续增加,2000年12100万 人,2001年12600万人,2002年13200万人,2003年 13600万人,2004年14200万人,2005年14735万人。 由此可见,大规模省区内和跨省区的人口流动已经 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种不可逆转的社 会经济现剩副。如果我国的城市供给充裕,能接纳 大量的农村向城镇迁移人口,使这些流动人口的绝 大部分转变成为迁移人口,将显著地提高我国的城 市化水平,同时也能缓解诸如交通、社会治安之类的 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引起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 为获得更高收入是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之一, 所以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经济 原因。Nong zHU(2002)的研究支持了收入差距对移 民决策有重要影响的假设归1;Zhongmin WU和Shujie YAO(2003)的研究证明了人口迁移与城镇产出和工 资正相关、与农村收入负相关n们;K.H.Zhang和S. Song(2003)认为经济增长是移民产生的原因¨1。进 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势 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44%。而东部地区仍 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龙头,东部城市又是东部地区 经济增长极,东部城市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对迁移 人口产生了持续的吸引作用。同时,随着城市规模 的不断扩大,对资源的聚集效应越有优势;参与对外 经济交流、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等都不断提升, 使得大城市的经济增长水平优越于中、小城市,收入 水平较高,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大。 (四l西部城市的发展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的 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赵永典和李未无(2004) 的计量研究表明: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 原因之一在于东部地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不是西 部经济发展变慢,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 西部固定资产投资、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还是起到 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否则东西部经济差距远比目前 大得多¨¨。表4是一些年份西部12省市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入比较表,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尽管西 部12省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全国平均水平的 比例在持续降低,由1990年的0.92降低到2005年 的0.84,但增长的绝对量是显著的,增加了7394.47 元,2005年西部12省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 1990年的6.32倍,增加了5.32倍。在实施西部大 开发战略中,固定资产投资对西部经济发展的促进 作用最大,特别是国家在基础设施和一些重大项目 上的投资,这对该地区短期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明 显,同时也促使了西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升级, ①流动人El是指离开了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 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常住地的 人口。其鲜明的特点在于人口移动中没有伴随户籍的移动。只有在 人口移动中伴随户籍移动的,才属迁移人口【7J。 万方数据

第25卷第2期 许抄军罗能生: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 51· 使得作为西部经济增长级的各类城市对西部地区的 要的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种类型城市 迁移人口乃至东、中部地区的迁移人口产生了越来 内涵式发展。按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功能分区 越大的吸引作用。 原则,在东部地区建立城市密集的都市经济区,成为 表4一些年份西部12省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表 我国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在中、西部地区主要通过内 年份190195200200320042005 涵式的发展,提高现有城市接纳农村向城市迁移人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88.703765.065486.217235.39799%6.0%8783.17 占全8比例全国为100.20.830.870850.850.84 口的能力,同时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3)西部 注:数据来源:址p:n.tats.gv.cm/jsj/bmaj/中国统计年鉴 大开发要致力经济增长极的培养。在西部,要把一 2005)。 些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培养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极,使这些城市有能力吸纳大部分西部地区的农村 通过对中国2000年以来的城市化与农村向城 向城镇迁移人口,使西部地区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缓 镇人口迁移特征及原因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从全国 解人口对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 整体上看:(1)200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 参考文献 速度较高,但有降低的趋势:(2)新增城镇人口和农 [1]许李强,周一显,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离等教育出版壮, 1997. 村向城市净迁人人口规模仍然较大,但都趋于递减, 2 ]Barney Cohen.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urrent trends, 且农村向城市净迁人人口的贡献率也在下降。从城 future projections and key challenge for uinability Technology 市层面看:(1)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迁 in Society,2006(28):63-80. 移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就越大:(2)东、西部 3 ]Kevin Honglin ZHANGa,Shunfeng SONG.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城市的净迁人率、净迁人人口的贡献率都大于中部 urbaniz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imries andctio analyscs[J].Chinn Economie Review 14(2003)38-400. 城市。其原因在于:(1)农村人口基数巨大、自然增 [4]张暮余.中国人口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53. 长率高,是影响我国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的阻碍因 【5]冯使新。中国城市化所处除股分析一茶于面板数据率线性横 素:(2)城市供给不足是我国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减 型的降国比较分新[J】.清华大学半报(哲学社会科乎版), 慢的直接原因:(3)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是引起人口 2006,(1):38-44. 迁移的经济原因;(4)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 [6]陈彦光,罗静,城市化水平与藏市化速度的关系操讨一中国 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饱和值的初步推斯[」].地理研究, 西部城市的发展。 2006,(25)6:1063-1072. 根据城市化过程的Logistic方程,城市化水平的 [7】王建民,胡葉.中国流动人口[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 增长速度与自身规模成比例,故城市化必然具有加 199%.36. 速过程;又由于减速因子的作用,加速过程不可能持 [8】帮峰华,李世素,杨爱兼,黄丽萍.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分南的 续太久。中国的实证数据也符合这一规律。根据 空网格局及其对区城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地理,2006,(26) 上述规律,在实际工作中不应一味地追求城市化的 6:974978. 高增长速度,而更应注重城市化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9 ]Nong ZHU.The impacts of income gape o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China Economie Review 13(002)213-30. 针对中国城市化与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原 [10]Zhongmin WU,Shujie YAO.Intermigration and intramigration in 因,要进一步促使我国的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人 China: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yi Chin Economie Review 14 口迁移合理布局,可采取以下措施:(1)采取有效措 (2003)371一385. 施降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农村向城市人口迁 [11]超永典,李未无.从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分新西部大开发绩效 移是城市化水平提高、农村人口诚少的主要途径,农 [J1.开研究,2004,(1):14-16 作者简介 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则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着 许抄军,另,1968年生,湖南永兴人,2004年半业于湖南 阻碍作用。要降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一方面 大学经贸学院,莪项士学位,现为湖南大学经贸学院在读博 要继续实施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关键是要提高 士、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投,研究方向:城市化与可持峡 农民收人、建立完善农村医疗养老体制,改变农村养 发展。 儿防老的传统观念。(2)加大城市供给的力度。城 罗能生,男,1957年生,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经贸学院 市供给的扩大一方面要适当地增加城市数量、扩大 耐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与制度经济学。 现有城市建城区面积这种外延式发展方式:但更重 (责任编辑:赵曾琪) 万方数据

第笛卷第2期 许抄军 罗能生: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 ·51· 使得作为西部经济增长级的各类城市对西部地区的 迁移人口乃至东、中部地区的迁移人口产生了越来 越大的吸引作用。 表4一些年份西部12省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表 年份 1990 1995 2000 舢 2c04 2005 人均可支配收人(元)l 1388.70 3765.∞ 5486.21 7235.39 7996.嘴 9783.17 占全国比纠(全国为1)J 0.92 0.88 0.87 0.85 O.85 O.84 注: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tjsj,br鹏j“中国统计年鉴 2005)。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中国2000年以来的城市化与农村向城 镇人口迁移特征及原因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从全国 整体上看:(1)200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 速度较高,但有降低的趋势;(2)新增城镇人口和农 村向城市净迁入人口规模仍然较大,但都趋于递减, 且农村向城市净迁入人口的贡献率也在下降。从城 市层面看:(1)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迁 移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就越大;(2)东、西部 城市的净迁入率、净迁入人口的贡献率都大于中部 城市。其原因在于:(1)农村人口基数巨大、自然增 长率高,是影响我国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的阻碍因 素;(2)城市供给不足是我国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减 慢的直接原因;(3)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是引起人口 迁移的经济原因;(4)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 西部城市的发展。 根据城市化过程的Logistic方程,城市化水平的 增长速度与自身规模成比例,故城市化必然具有加 速过程;又由于减速因子的作用,加速过程不可能持 续太久哺1。中国的实证数据也符合这一规律。根据 上述规律,在实际工作中不应一味地追求城市化的 高增长速度,而更应注重城市化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针对中国城市化与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原 因,要进一步促使我国的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人 口迁移合理布局,可采取以下措施:(1)采取有效措 施降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农村向城市人口迁 移是城市化水平提高、农村人口减少的主要途径,农 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则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着 阻碍作用。要降低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一方面 要继续实施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关键是要提高 农民收入、建立完善农村医疗养老体制,改变农村养 儿防老的传统观念。(2)加大城市供给的力度。城 市供给的扩大一方面要适当地增加城市数量、扩大 现有城市建城区面积这种外延式发展方式;但更重 要的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种类型城市 内涵式发展。按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功能分区 原则,在东部地区建立城市密集的都市经济区,成为 我国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在中、西部地区主要通过内 涵式的发展,提高现有城市接纳农村向城市迁移人 口的能力,同时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3)西部 大开发要致力经济增长极的培养。在西部,要把一 些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培养成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极,使这些城市有能力吸纳大部分西部地区的农村 向城镇迁移人口,使西部地区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缓 解人口对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 参考文献 [I]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Barney C.ohen.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urrent trends, future projections,and key challenges for删nabaity[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6(28):63一∞. [3】Kevin Honglin ZHANC,a,Shunfeng SONG.Rand—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nB8一section analyses[J】.China Economic Review 14(2003)386---400. [4]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53. [5]冯俊新.中国城市化所处阶段分析——基于面板数据非线性模 型的跨国比较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38—44. [6]陈彦光,罗静.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关系探讨——中国 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饱和值的初步推断[J].地理研究, 2006.(25)6:1063一1072. [7]王建民,胡琪.中国流动人口[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 1996,36. [8】孙峰华,李世泰,杨爱荣,黄丽萍.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分布的 空问格局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6,(26) 6:974—_978. [9]Nong ZHU.The impacts 0f income gaps∞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 13(2002)213--230. [10]Zhongmm WU。Shujie YAO.Intermigration and intramigration in China: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China Economic Review 14 (2003)371—385. [11]赵永典,李未无.从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分析西部大开发绩效 【J】.开发研究。2004,(1):14一16. 作者简介 许抄军,男,1968年生,湖南永兴人,2004年毕业于湖南 大学经贸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湖南大学经贸学院在读博 士、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化与可持续 发展。 罗能生,男。1957年生,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经贸学院 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与制度经济学。 (责任编辑:赵曾琪) 万方数据

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一2000年以来的实证研究 田万方数据 ANFANG DATA 文献链接 作者: 许抄军,罗能生,Xu Chaojun,Luo Nengsheng 作者单位: 许抄军,X和Chaojun(湖南大学经贸学院),罗能生,Luo Nengsheng(南大学经贸学院) 刊名: 统计研究PKUCSSC] 英文刊名: STATISTICAL RESEARCH 年,卷(期): 2008,25(2) 被引用次数: 5次 参考文献(15条)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1997 2.Nong ZHU The impacts of income gaps o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外文期f刊]2002(2/3) 3.孙峰华:李世泰:杨爱荣:黄丽萍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经 济地理2006(06) 4.王建民:胡琪中因流动人口1996 5.陈意光:罗静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关系探讨-一中因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饱和值的初步推断[期刊论文] -地理研究2006(06) 6.冯俊新中国城市化所处阶段分析-一基于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的跨国比较分析2006(01) 7.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2003 8.Kevin Honglin ZHANGa:Shunfeng SONG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 2003 9.Barney C.ohen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urrent trends,future projections,and key challenges for sustainability[外文期f刊]2006(28) 10.流动人口是指离开了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间 内返回常住地的人口.其鲜明的特点在于人口移动中没有伴随户籍的移动.只有在人口移动中伴随户籍移动的,才属 迁移人口 11.中因城市统计年鉴2000 12.本文所涉及的城市统计资料,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西藏自治区 13.本文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完全同义,文中.城镇“即.城市”、“城镇人口“即“城市人口” 14.赵永典:李未无从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分析西部大开发绩效[期刊论文]-开发研究2004(01) 15.Zhongrm WU:Shujie YAO Intermigration and intramigration in China:A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段敏芳城市化发展与人口迁移[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2005(4) 2.蔡建明.王国霞.杨振山.Cai Jianming..Wang Guoxia.Yang Zhenshan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期刊论 文]-人口研究2007,31(⑤) 引证文献(5条) 1.张立城镇化新形势下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讨论[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11(2) 2.管明乡城迁移式农民市民化界定与实现路径探析[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⑤) 3.李学斌我国大城市现行户籍制度与突破的理性思考[期刊论文]-上海城市管理2010(4)

中国的城市化与人口迁移——2000年以来的实证研究 作者: 许抄军, 罗能生, Xu Chaojun, Luo Nengsheng 作者单位: 许抄军,Xu Chaojun(湖南大学经贸学院), 罗能生,Luo Nengsheng(南大学经贸学院) 刊名: 统计研究 英文刊名: STATISTICAL RESEARCH 年,卷(期): 2008,25(2) 被引用次数: 5次 参考文献(15条)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 1997 2.Nong ZHU The impacts of income gaps o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外文期刊] 2002(2/3) 3.孙峰华;李世泰;杨爱荣;黄丽萍 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经 济地理 2006(06) 4.王建民;胡琪 中国流动人口 1996 5.陈彦光;罗静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饱和值的初步推断[期刊论文] -地理研究 2006(06) 6.冯俊新 中国城市化所处阶段分析--基于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的跨国比较分析 2006(01) 7.张善余 中国人口地理 2003 8.Kevin Honglin ZHANGa;Shunfeng SONG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 2003 9.Barney C.ohen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urrent trends,future projections,and key challenges for sustainability[外文期刊] 2006(28) 10.流动人口是指离开了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间 内返回常住地的人口.其鲜明的特点在于人口移动中没有伴随户籍的移动.只有在人口移动中伴随户籍移动的,才属 迁移人口 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 12.本文所涉及的城市统计资料,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西藏自治区 13.本文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完全同义,文中.城镇"即.城市"、"城镇人口"即"城市人口" 14.赵永典;李未无 从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分析西部大开发绩效[期刊论文]-开发研究 2004(01) 15.Zhongrm WU;Shujie YAO Intermigration and intramigration in China:A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 段敏芳 城市化发展与人口迁移[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2005(4) 2. 蔡建明.王国霞.杨振山.Cai Jianming.Wang Guoxia.Yang Zhenshan 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期刊论 文]-人口研究2007,31(5) 引证文献(5条) 1.张立 城镇化新形势下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讨论[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11(2) 2.管明 乡城迁移式农民市民化界定与实现路径探析[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5) 3.李学斌 我国大城市现行户籍制度与突破的理性思考[期刊论文]-上海城市管理 2010(4)

4.梁青浅析我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期刊论文]-中因电子商务2010(9) 5.王冬梅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研究[期刊论文]-管理与财富2009(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ong jy j200802009.aspx

4.梁青 浅析我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 2010(9) 5.王冬梅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研究[期刊论文]-管理与财富 2009(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ongjyj200802009.aspx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