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e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0 ·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 中国的城市化及其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周宏春李新2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10:2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100124)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加速阶段:在城市化的 不同阶段城市化率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预计2020年中国嫩市化率将达到60%。在我国城市化 进程中面临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严重、垃圾图城、噪卢污染等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这与墟 市布局不合理、嫩市规模扩大、产业污柒和生活污染治理投入不足等密切相关。因此,应统筹规划 建设低碳城市、推进城市垃授减量化和能源化利用、建设供排水设施、倡导低碳消费,形成城市可 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污染;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调整,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经济建设成就 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据统计,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 3645亿元增长到30.0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CDP 总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高新技术产业蓬勒发展, 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 在加快,2008年我国有661座城市,城市化率为45.7%,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87座,大中型城市发 展迅速,全国城镇人口已达6.067亿;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城市病”,如人口膨胀、 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资源和能源供应紧张等,城市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 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建设环境 保护基础设施,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中国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 重大课题。 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其预测 (一)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划分 城市化水平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杜会小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建国 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人21世纪,我国进人了高速 城市化阶段。按照城市化率划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李善同,2008)。 第一阶段,城市化起步时期(1949-1957)。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成千上万的 农村劳动力投身于城市建设中,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949年,中国仅有城市120个,城镇人口 5765万,城市化水平为10.6%:到1957年末城市发展到176个,城市化水平达到15.4%。1953- 3 万方数据
·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 JoI瓜NAI.OF NANJING咖RSITY (Philoso也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04 r 2010 中国的城市化及其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周宏春1 李新2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10;2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100124)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加速阶段;在城市化的 不同阶段城市化率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预计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在我国城市化 进程中面临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严重、垃圾围城、噪声污染等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这与城 市布局不合理、城市规模扩大、产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治理投入不足等密切相关。因此,应统筹规划 建设低碳城市、推进城市垃圾减量化和能源化利用、建设供排水设施、倡导低碳消费,形成城市可 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污染;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调整,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经济建设成就 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据统计,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 3 645亿元增长到30.0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GDP 总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 在加快,2008年我国有661座城市,城市化率为45.7%,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87座,大中型城市发 展迅速,全国城镇人口已达6.067亿;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城市病”,如人口膨胀、 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资源和能源供应紧张等,城市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 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建设环境 保护基础设施,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中国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 重大课题。 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其预测 (一)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划分 城市化水平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小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建国 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2l世纪,我国进入了高速 城市化阶段。按照城市化率划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李善同,2008)。 第一阶段,城市化起步时期(1949—1957)。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成千上万的 农村劳动力投身于城市建设中,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949年,中国仅有城市120个,城镇人口 5 765万,城市化水平为10.6%;到1957年末城市发展到176个,城市化水平达到15.4%。1953— 万方数据
1957年,全国GDP年均增长6.7%,城镇人口年均增长6.25%。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 和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基本适应的。城市化体现在城市数量和布局两个方 周宏春 面:从城市数量上看,1949年我国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98个,1957年增加到140个:从城市布局 等 上看,除东部沿海外,中西部地区兴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城市,如包头、兰州、西安、太原、郑州、株 必 洲、成都、乌鲁木齐等。 国 第二阶段,城市化波动发展时期(1958-1978)。在这20年间,我国城市化率经历了三起两 落的变化:三次上升时期分别是1958-1960年,163-1964年及1972-1978年,两次回落时期分 季 市 别是1960-1963年和1964-1972年。受“大跃进”影响,1957-1961年期间,全国城市由176个 增加到208个,城镇人口由9949万增长到12707万,城市化水平由15.40%上升到19.29%。随 产 着“大跃进”受挫,再加上自然灾害、农业歉收等多种因素,全国经济从过热迅速进人紧缩阶段,城 市发展也同样呈现出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从1962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撤销了一大批城市, 年 到1965年底只剩下168个城镇,比19%1年减少了40个,城市化水平由161年的19.29%下降到 可 165年的17.98%。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不前状态,农业发展缓慢, 续 城市化进程处于低迷发展阶段。1966-1978年的13年间,城市只增加25个,城市化水平在 17.3%上下波动。 研 第三阶段,城市化稳定快速发展时期(1979-1999)。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得 到了快速稳定发展。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1999年的666个,新增城市473个。城 市化率从18.96%提高到34.78%,增加15.8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9个百分点。这一期间,农 村生产率大幅提高,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第四阶段,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2000-至今)。进人新世纪,国家对推进城市化和促进劳动 力转移更加重视,出台了多种政策,如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完善对农民进城 就业的职业介绍服务和培训工作,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等。目 前,全国城市数量稳定在660个左右。2000-2008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从36.2%提高到45.7%, 平均每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二)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一些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第一,城市间的竞争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城市化是经 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过去30年地区间的竞争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未来5-10年经济可持续增 长的动力也将主要来自于城市间的竞争。 第二,在大中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已呈现大城市群、城镇化、省直管县等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2008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海峡两岸六大城市群已经成形,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12.38%,人口占全国22.3%;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全国城镇人口 已达6.067亿人。 第三,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化将全面推进,且重点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2008年,全国城市化 率为45.7%,其中东部地区为55.15%,中部和西部地区仅为39.41%和36.96%,中西部地区城 市化的发展空间巨大。例如,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代表的中部六大城市群正在全面推 进;成都、重庆等西部城市群的发展,将成为连接东部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接口。 第四,与城市化进程相对应,中国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也呈现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流 经城市的河段受到污染,如辽宁本溪的太子河、江苏徐州的奎河、上海的苏州河等,夏季出现河水 黑臭现象:到20世纪90年代,80%的城市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时环境保护公报常见 万方数据
1957年,全国GDP年均增长6.7%,城镇人口年均增长6.25%。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 和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基本适应的。城市化体现在城市数量和布局两个方 面:从城市数量上看,1949年我国50万人El以下的城市98个,1957年增加到140个;从城市布局 上看,除东部沿海外,中西部地区兴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城市,如包头、兰州、西安、太原、郑州、株 洲、成都、乌鲁木齐等。 第二阶段,城市化波动发展时期(1958—1978)。在这20年间,我国城市化率经历了三起两 落的变化:三次上升时期分别是1958—1960年、1963—1964年及1972—1978年,两次回落时期分 别是1960—1963年和1964—1972年。受“大跃进”影响,1957—1961年期间,全国城市由176个 增加到208个,城镇人口由9 949万增长到12 707万,城市化水平由15.40%上升到19.29%。随 着“大跃进”受挫,再加上自然灾害、农业歉收等多种因素,全国经济从过热迅速进入紧缩阶段,城 市发展也同样呈现出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从1962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撤销了一大批城市, 到1965年底只剩下168个城镇,比1961年减少了40个,城市化水平由1961年的19.29%下降到 1965年的17.98%。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不前状态,农业发展缓慢, 城市化进程处于低迷发展阶段。1966—1978年的13年间,城市只增加25个,城市化水平在 17.3%上下波动。 第三阶段,城市化稳定快速发展时期(1979—1999)。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得 到了快速稳定发展。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1999年的666个,新增城市473个。城 市化率从18.96%提高到34.78%,增加15.8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9个百分点。这一期间,农 村生产率大幅提高,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第四阶段,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2000一至今)。进入新世纪,国家对推进城市化和促进劳动 力转移更加重视,出台了多种政策,如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完善对农民进城 就业的职业介绍服务和培训工作,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等。目 前,全国城市数量稳定在660个左右。2000-2008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从36.2%提高到45.7%, 平均每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二)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一些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间的竞争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城市化是经 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过去30年地区间的竞争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未来5一10年经济可持续增 长的动力也将主要来自于城市间的竞争。 第二,在大中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已呈现大城市群、城镇化、省直管县等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2008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海峡两岸六大城市群已经成形,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12.38%,人口占全国22.3%;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全国城镇人121 已达6.067亿人。 第三,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化将全面推进,且重点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2008年,全国城市化 率为45.7%,其中东部地区为55.15%,中部和西部地区仅为39.41%和36.96%,中西部地区城 市化的发展空间巨大。例如,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代表的中部六大城市群正在全面推 进;成都、重庆等西部城市群的发展,将成为连接东部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接口。 第四,与城市化进程相对应,中国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也呈现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流 经城市的河段受到污染,如辽宁本溪的太子河、江苏徐州的奎河、上海的苏州河等,夏季出现河水 黑臭现象;到20世纪90年代,80%的城市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时环境保护公报常见 ◇周宏春等中国的城市化及其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群参F驴#。∞#擎、,》£#雾,象簪带#教≯矿§§擎致醚缵§《秀《≤≥溪蘧w墨溅 万方数据
的表述是,我国环境质量局部有改善,总体在恶化,并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 南京大学学 移。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则表现为尘污染、煤烟型污染、流动源污染等。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我国 的一些大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已经明显好转,如北京、上海、南宁、贵阳等。 (三)中国城市化的未来趋势及其预期 哲学 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30%后将进人城市化加速阶段,达到 人 60%后进人平缓发展阶段。换句话说,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是城市化的黄金时期。根据有 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有望提高10多个百分点,达到60%左右;如果这个时期城乡一 学 体化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有重大突破,城市化率有可能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65%左右。据 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49%左右,到2020年达到60%(如表1 会科学 所示)。 表1中国主要年份的城市化水平 年份 总人口(亿) 城镇人口(亿)城市人口(亿)城镇化率(%) 每年新增城镇人口(万) 2003 12.92 5.4 3.8 40.5 2164 年第四 2005 13.07 5.6 3.5 43.3 2154 2008 13.28 6.07 3.7 45.7 128 2010 13.30 6.1 4.9 49.2 2122 2020 14.39 8.63 6.47 60.0 1920 注:2003-2008年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2020年数据来源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预测。 另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08)发布的报告,按城市化的现有发展趋势,城市在未来经济发展 中将占据更加主导的地位。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出现221个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3个5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和成都等8个城市,将成为人口超 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中国城市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9.26亿,66%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 2030年将突破10亿,其中70%的城市人口增长将由流动人口构成。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膨胀。由于城市有限的资 源供给与纳污能力,城市人口剧增和城市经济加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 题,城市污染物排放远远超过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容纳能力。城市环境问题不仅给居民的日 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也制约着城市化进程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城市环境,实现城市 化与生态化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周民良,2008)。 (一)城市缺水与水源污染并存 淡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其他大国。目前,我国年缺水量达40亿立方米, 缺水城市遍及全国,其中华北、东北、西北和沿海地区较为突出。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 600多个城市中存在供水不足问题的有420多个,占城市总数的2/3,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有110 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70亿立方米,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元至3000亿元,一些 特大城市出现供水紧张,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万方数据
的表述是,我国环境质量局部有改善,总体在恶化,并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 移。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则表现为尘污染、煤烟型污染、流动源污染等。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我国 的一些大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已经明显好转,如北京、上海、南宁、贵阳等。 (三)中国城市化的未来趋势及其预期 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30%后将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达到 60%后进入平缓发展阶段。换句话说,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是城市化的黄金时期。根据有 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有望提高10多个百分点,达到60%左右;如果这个时期城乡一 体化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有重大突破,城市化率有可能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65%左右。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49%左右,到2020年达到60%(如表l 所示)。 表1 中国主要年份的城市化水平 注:2003-2008年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2020年数据来源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预测。 另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08)发布的报告,按城市化的现有发展趋势,城市在未来经济发展 中将占据更加主导的地位。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出现221个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3个5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和成都等8个城市,将成为人口超 过1 000万的巨型城市,中国城市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9.26亿,66%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 2030年将突破10亿,其中70%的城市人口增长将由流动人口构成。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膨胀。由于城市有限的资 源供给与纳污能力,城市人口剧增和城市经济加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 题,城市污染物排放远远超过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容纳能力。城市环境问题不仅给居民的日 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也制约着城市化进程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城市环境,实现城市 化与生态化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周民良,2008)。 (一)城市缺水与水源污染并存 淡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其他大国。目前,我国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 缺水城市遍及全国,其中华北、东北、西北和沿海地区较为突出。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 600多个城市中存在供水不足问题的有420多个,占城市总数的2/3,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有1 10 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70亿立方米,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 000亿元至3 000亿元,一些 特大城市出现供水紧张,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曰 南京大学学报一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v 二。一O年第四期 鬻㈡麟觳羹 万方数据
在城市供水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仇宝兴,2007)。我国30% 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Ⅲ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0个 周宏春 城市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50%。一些城市周围的湖泊,如太湖、巢湖、滇池等也出现 等 大面积的藻类污染。一些城市内湖,除北京的昆明湖为Ⅳ类水外,武汉东湖、杭州西湖、南京玄武 湖、济南大明湖均为劣V类水质,总氨或总磷污染严重,不仅影响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也影响 中 城市景观。 城市污水处理率水平较低,中水回用不足(如表2所示)。2008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 市 65.3%,而欧美发达国家都在80%以上,美国、荷兰等国家的污水处理率甚至超过90%。①生活 化 污水集中处理率普遍较低,一些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到50%,一些中小城市还没有建设污水处 理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 环 境 表22000-2007年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 可 指标 2000 2001 2004 2005 2006 2007 续 废水排放总量(亿吨) 415.2 432.9 482.4 524.5 536.8 556.8 研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194.2 202.6 221.1 243.1 240.2 246.6 生活污水排放总量 220.9 230.2 261.3 281.4 29%.6 310.2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 1445 1404.81339.21414.21428.2 1381.8 氨氮排放量(万吨) 125.2 133 149.8 141.4 132.3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76.9 85.2 90.7 91.2 90.7 91.7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去除量(万吨) 819.81045.81043.91088.3 1099.3 1265.4 工业废水中氨氮去除量(万吨) 34.1 46.6 48.3 55.3 51.8 废水治理设施(万套) 6.45 6.13 6.63 6.92 7.58 7.82 败据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整理而得 在城市污水项目建设方面,B0T(建设一运营一移交)方式占主导地位(卢中原、郭兴旺, 2009)。原建设部关于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调查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城市污水处理B0T项 目数达到50%以上,其次为中西部地区,其他地区所占比例较小:从城市污水处理厂B0T项目的 规模来看,大多集中在1-3万立方米/日的项目上,超过5万立方米/日的项目不足20%。城市 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及处理能力的不足造成了城市用水的紧张。 (二)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烟尘及粉尘等。《中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 显示,2008年全国废气排放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991.3 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8%;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9.9万吨,占排放总量的14.2%。 烟尘排放量901.6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70.7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4.4%:生活烟尘 排放量230.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5.6%(见下页表3)。 二氧化硫排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排放量增加加重了我国城市酸雨污染程度。我国酸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9:(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ttp:/nw.1000 efya.cn/download/20090720 pd);国家统计局,2009:(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btp:/www.时ats.x.cn/j中/ndjg中/qgndtjg中/20090226 402540710.htm)。 万方数据
在城市供水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仇宝兴,2007)。我国30% 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Ⅲ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0个 城市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50%。一些城市周围的湖泊,如太湖、巢湖、滇池等也出现 大面积的藻类污染。一些城市内湖,除北京的昆明湖为Ⅳ类水外,武汉东湖、杭州西湖、南京玄武 湖、济南大明湖均为劣V类水质,总氮或总磷污染严重,不仅影响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也影响 城市景观。 城市污水处理率水平较低,中水回用不足(如表2所示)。2008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 65.3%,而欧美发达国家都在80%以上,美国、荷兰等国家的污水处理率甚至超过90%。①生活 污水集中处理率普遍较低,一些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到50%,一些中小城市还没有建设污水处 理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 表2 2000—2007年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整理呵碍。 在城市污水项目建设方面,BOT(建设一运营一移交)方式占主导地位(卢中原、郭兴旺, 2009)。原建设部关于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调查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城市污水处理BOT项 目数达到50%以上,其次为中西部地区,其他地区所占比例较小;从城市污水处理厂BOT项目的 规模来看,大多集中在1—3万立方粑日的项目上,超过5万立方粑日的项目不足20%。城市 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及处理能力的不足造成了城市用水的紧张。 (二)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烟尘及粉尘等。《中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 显示,2008年全国废气排放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321.2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 991.3 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8%;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9.9万吨,占排放总量的14.2%。 烟尘排放量901.6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70.7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4.4%;生活烟尘 排放量230.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5.6%(见下页表3)。 二氧化硫排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排放量增加加重了我国城市酸雨污染程度。我国酸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9:Ooos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1000dya.on/download/20090720. pdf);国家统计局,2009:(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lS.g呻.en/tjgb/ndtjgh/qgndtjgb/t20090226 _402540710.htm)。 ◇周宏春等中国的城市化及其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删爹务≯弘移豁嚣貉镪篓蒙致瓣静豁辫繁∞嚣鼽p鍪缓■罐磁秀。铭豢;。磁囊镁。滋 万方数据
雨控制区由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其中以华中酸雨区为重,覆 京大学学 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在监测的447个 城市中,出现酸雨的252个,占52.8%。部分城市逢雨即酸,湖南的常德,江西的德兴,浙江的丽 水、安吉、开化的酸雨概率高达100%。 学 表32000-2008年中国城市废气排放情况(万吨) 文 指标 2000 2001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二氧化硫排放址 1995.11947.22254.9 2549.4 2588.8 2468.1 2321.2 工业 1612.51566 1891.42168.42234.82140 1991.3 会科学) 生活 382.6 381.2 363.5 381.0 354.0 328.1 329.9 烟尘排放总量 1165.4 1069.91095 1182.51088.8 986.6 901.6 6 工业 953.3 852.1886.5 948.9 864.5 771.1 670.7 生活 212.1 217.9 208.5 233.6 224.3 215.5 230.9 O年第四期 工业粉尘排放量 1092 990.6 904.8 911.2 808.4 698.7584.9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回家统计局及国家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整理而得。 废气排放也导致了城市空气质量变化。在全国重点监测的51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 级标准的21个(占4.0%),二级标准的378个(占72.8%),三级标准的113个(占21.8%),劣于 三级标准的7个(占1.4%),受到污染的城市达23.2%。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废气排放量 大,如上海2008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364416吨,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达到37138 吨和48390吨。 环境污染已造成不良影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形象。我国一些城市 的大气污染已影响儿童的肺功能。世界银行(2007)指出,空气污染尤其是大城市空气污染,是导 致肺癌等疾病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中国主要城市中每年约有17.8万人因大气污染过早死亡,每 年因此致病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钟南山(2002)也曾经指出,慢性阻塞肺疾病 (COPD)是中国人的主要杀手,我国COPD患病率为8.2%,而导致慢性阻塞肺疾病发生的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气污染。 (三)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处理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及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所产生的工业固体废 弃物及生活垃圾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08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9.0亿吨,比上年增 加8.3%。由于垃圾处理能力赶不上垃圾产生量,许多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现象。 在垃圾处理方式上,许多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平均为57.76%,约30%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全国危险废物(特指医疗垃圾)集 中处理率平均为60.44%,有30%城市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为零,而城市工业固体物综合利用 率仅为64.9%。以北京市为例,平均日产垃圾1.8万吨,并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现有设施处理 的总能力是1.041万吨/日,缺口达8000吨:北京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有94.1%采用卫生填埋方 式,垃圾围城现象相当突出。 在城市绿化环境方面,2007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仅为9平方米(如下页表4所示), 而主要发达国家的绿地面积都在40平方米以上,如华盛顿市居民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达40.8 平方米,柏林人均绿地面积达50.0平方米,而堪培拉人均绿地面积高达70.5平方米。 3 万方数据
黧p “ }1i i{ 蚤j: 魏菇 雨控制区由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其中以华中酸雨区为重,覆 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在监测的447个 城市中,出现酸雨的252个,占52.8%。部分城市逢雨即酸,湖南的常德。江西的德兴,浙江的丽 水、安吉、开化的酸雨概率高达100%。 表3 2000—2008年中国城市废气排放情况(万吨)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l訇冢统计局及国冢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整理而得。 废气排放也导致了城市空气质量变化。在全国重点监测的51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 级标准的21个(占4.0%),二级标准的378个(占72.8%),三级标准的113个(占21.8%),劣于 三级标准的7个(占1.4%),受到污染的城市达23.2%。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废气排放量 大,如上海2008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364 416吨,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达到37 138 吨和48 390吨。 环境污染已造成不良影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形象。我国一些城市 的大气污染已影响儿童的肺功能。世界银行(2007)指出,空气污染尤其是大城市空气污染,是导 致肺癌等疾病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中国主要城市中每年约有17.8万人因大气污染过早死亡,每 年因此致病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钟南山(2002)也曾经指出,慢性阻塞肺疾病 (COPD)是中国人的主要杀手,我国COPD患病率为8.2%,而导致慢性阻塞肺疾病发生的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气污染。 (三)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处理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及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所产生的工业固体废 弃物及生活垃圾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08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9.0亿吨,比上年增 加8.3%。由于垃圾处理能力赶不上垃圾产生量,许多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现象。 在垃圾处理方式上,许多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平均为57.76%,约30%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全国危险废物(特指医疗垃圾)集 中处理率平均为60.44%,有30%城市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为零,而城市工业固体物综合利用 率仅为64.9%。以北京市为例,平均日产垃圾1.8万吨,并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现有设施处理 的总能力是1.041万Ⅱ屯/日,缺口达8 000吨;北京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有94.1%采用卫生填埋方 式,垃圾围城现象相当突出。 在城市绿化环境方面,2007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仅为9平方米(如下页表4所示), 而主要发达国家的绿地面积都在40平方米以上,如华盛顿市居民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达40.8 平方米,柏林人均绿地面积达50.0平方米,而堪培拉人均绿地面积高达70.5平方米。 南京大学学报一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v 二。一。年第四期 万方数据
表42000-2007年城市环境情况 周宏春 指标 2000 2001 2004 2005 2006 2007 等 生活垃圾清运量(亿吨) 1.18 1.35 1.56 1.56 1.48 1.52 中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58.2 52.1 51.7 52.2 62.0 国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3.7 4.6 7.4 7.9 8.3 9.0 城 城市公园个数(万个) 0.45 0.64 0.71 0.69 0.79 化 数据来源:2000-2008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四)城市噪声环境污染 其 环 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不仅干扰居民的工作、学习、休息和睡眠,严重的还 境 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引起疾病和噪声性耳聋。虽然我国制定了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但由于工业生 可 产、交通运输的大规模发展,城市噪音愈发严重(见表5)。2007年对北京城市区域噪声监测结果 续 显示,北京的等效声级为54.1分贝,而北京市区的293条主要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9.5分 性 研 贝,远郊区县为68.4分贝,一些快速干道周边的住宅小区高达70分贝。噪声污染与防治成为城 市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表5我国城市噪声污染及治理情况 指标 2000 2001 2004 2005 2006 2007 建成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数(万个) 0.25 0.31 0.35 0.36 0.40 噪声达标区面积(万平方公里) 1.3 1.5 2.1 2.5 2.9 治理噪声资金投人(亿元) 1.4 0.6 1.3 3.1 3.0 1.8 数据来源:2000-2008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除了上述四种主要城市污染类型外,城市居民还面临着一 些其他环境污染,如由于化肥农药的施用,工业废水和废渣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填埋,造成城市 土地污染、侵蚀、酸化、硬化和闲置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直接危及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安 全。同时,城市扩展使土地的农业、生态等用途转向城市用途,使良田、湿地和森林等建成了住房 和道路,被水泥和柏油覆盖,产生“热岛”效应,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徐大勇,徐祖 信、金伟,2008)。 三、城市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 更烧 (一)城市布局不合理加大了污染治理的难度 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建设布局过程中缺乏内部功能分工,一些污染型企业长期存在于城市的 居民区周围,产生有害和最具扩散性的污染物,对城市的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同时,全国大约 70%的化学工业临江临河建设,许多化学工业具有较高的耗水性,原料和产品往往又依赖于水 运,如果没有好的环保标准加以约束,很可能发生少数企业污染整条河流的隐患。几年前松花江 的严重污染就是典型的例子。 除了历史上的布局以外,一些城市正在推行退二进三、退城进郊等政策,将工业向外围或周 E】 万方数据
表4 2000—2007年城市环境情况 数据来源:2000—2008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四)城市噪声环境污染 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不仅干扰居民的工作、学习、休息和睡眠,严重的还 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引起疾病和噪声性耳聋。虽然我国制定了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但由于工业生 产、交通运输的大规模发展,城市噪音愈发严重(见表5)。2007年对北京城市区域噪声监测结果 显示,北京的等效声级为54.1分贝,而北京市区的293条主要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9.5分 贝,远郊区县为68.4分贝,一些快速干道周边的住宅小区高达70分贝。噪声污染与防治成为城 市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表5我国城市噪声污染及治理情况 数据来源:2000—2008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除了上述四种主要城市污染类型外,城市居民还面临着一 些其他环境污染,如由于化肥农药的施用,工业废水和废渣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填埋,造成城市 土地污染、侵蚀、酸化、硬化和闲置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直接危及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安 全。同时,城市扩展使土地的农业、生态等用途转向城市用途,使良田、湿地和森林等建成了住房 和道路,被水泥和柏油覆盖,产生“热岛”效应,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徐大勇、徐祖 信、金伟,2008)。 三、城市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 I一)城市布局不合理加大了污染治理的难度 冬乏 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建设布局过程中缺乏内部功能分工,一些污染型企业长期存在于城市的 }‘i 居民区周围,产生有害和最具扩散性的污染物,对城市的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同时,全国大约 ;≤ 70%的化学工业临江临河建设,许多化学工业具有较高的耗水性,原料和产品往往又依赖于水 £麓 运,如果没有好的环保标准加以约束,很可能发生少数企业污染整条河流的隐患。几年前松花江 多l 的严重污染就是典型的例子。 ?,l 除了历史上的布局以外,一些城市正在推行退二进三、退城进郊等政策,将工业向外围或周茏麟 器:曩 ◇周宏春等中国的城市化及其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万方数据
边迁移。如果只是平行移动,没有相应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势必造成污染的空间移动,损害城市 京大学学 外围群众利益。此外,许多城市建立的各类园区都强调产业集中,但是在园区建设中,一些企业 圈占过多的土地,并过度强调企业之间的绿化带建设,造成外部集中、内部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不 高的问题,增大了环境集中治理的难度和成本。 哲学 由于人口与经济规模的扩大,许多城市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通行能力。由于城市在空间上 人 的扩展,工业区、商业区与生活区出现更大程度的分离,人员往返的在途时间拉长,造成交通运输 科学 工具尾气排放量的增加。研究表明,城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挥发性有机碳(VOC)和多芳 环烃(PAH),汽车尾气排放是PAH的主要来源。汽车尾气经阳光照射,还会产生严重的光化学 烟雾(臭氧),对环境产生进一步的破坏。由于我国汽车的尾气排放标准还相对较低,因此汽车尾 气带来的污染比较严重,在城市工业迁出入园和私人汽车数量增多的情况下,汽车尾气污染对城 市的影响正在增大。 (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剧了环境污染 一方面,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不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是把资源配置在相对高效的地 年第 区,保证城市化的规模,从而实现经济产出效率。我国2007年人均GDP为2400美元左右,是典 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仍以城市的规模扩大为基础,尤其以东部沿海城市及大城市最为典 期 型。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将会有更多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这必然会带来对原料 的更多需求,同时也会产生较多数量的废物排放。 另一方面,从城市人口增加角度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等土地面积上的中国 人是美国人的三倍多,俄罗斯的二十余倍,人的发展对资源的要求与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大。城市 化中遭遇到的许多环境污染问题,都与人的规模庞大造成的需求扩大有关。据加尔布雷思估计, 从2000年到210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重将由47%提高到80-90%(周民良,2008)。在城镇化吸 引和农村有限土地挤压的双重作用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口移动到城镇,也相应产生大量的废弃物 排放,对城市环境管理构成巨大压力。 (三)城市环境治理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会加大工业和服务业在城市中所占比重,我国大部分城市有重型化的 产业结构,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都是典型的重化工产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产业对 城市环境的影响面较广,包括城市的大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生物环境等。同 时,这些产业发展对电力等能源工业的需求巨大,又拉动城市周围电力工业乃至煤炭工业(如果 有的话)的迅速发展,进而带来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四川、贵州、广西等我国西南的一些重化工 城市已经成为酸雨污染严重地区。一些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重金属,如碑、镉和汞等, 对当地人群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近年来,人为活动加剧带来地面沉降、地裂缝、塌陷、耕地破 坏、建筑物受损等地质灾害现象,也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人们对城市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 -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人流量高,旅游业、餐饮业异常火爆,对城市交通 设施的压力不断增加。公共汽车和家庭私人轿车的数量也与日俱增。2009年,我国汽车保有量 达到7619万辆,而1990年我国人均汽车量仅为2.2台/万人,2007年增加到10.2台/万人;城市 平均出租车辆由11.1万台增加到96.0万台。此外,绝大多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 工具以油品为主要燃料,加大了石油对外依存度:随着私人小轿车的快速增加,交通拥堵增加了 城市的运行成本,汽车尾气排放则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流动源。2010年环境保护 部公布的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30%。 万方数据
边迁移。如果只是平行移动,没有相应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势必造成污染的空间移动,损害城市 外围群众利益。此外,许多城市建立的各类园区都强调产业集中,但是在园区建设中,一些企业 圈占过多的土地,并过度强调企业之间的绿化带建设,造成外部集中、内部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不 高的问题,增大了环境集中治理的难度和成本。 由于人口与经济规模的扩大,许多城市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通行能力。由于城市在空间上 的扩展,工业区、商业区与生活区出现更大程度的分离,人员往返的在途时间拉长,造成交通运输 工具尾气排放量的增加。研究表明,城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挥发性有机碳(VOC)和多芳 环烃(PAH),汽车尾气排放是PAH的主要来源。汽车尾气经阳光照射,还会产生严重的光化学 烟雾(臭氧),对环境产生进一步的破坏。由于我国汽车的尾气排放标准还相对较低,因此汽车尾 气带来的污染比较严重,在城市工业迁出入园和私人汽车数量增多的情况下,汽车尾气污染对城 市的影响正在增大。 (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剧了环境污染 一方面,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不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是把资源配置在相对高效的地 区,保证城市化的规模,从而实现经济产出效率。我国2007年人均GDP为2 400美元左右,是典 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仍以城市的规模扩大为基础,尤其以东部沿海城市及大城市最为典 型。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将会有更多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这必然会带来对原料 的更多需求,同时也会产生较多数量的废物排放。 另一方面,从城市人口增加角度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等土地面积上的中国 人是美国人的三倍多,俄罗斯的二十余倍,人的发展对资源的要求与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大。城市 化中遭遇到的许多环境污染问题,都与人的规模庞大造成的需求扩大有关。据加尔布雷思估计, 从2000年到210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重将由47%提高到80—90%(周民良,2008)。在城镇化吸 引和农村有限土地挤压的双重作用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口移动到城镇,也相应产生大量的废弃物 排放,对城市环境管理构成巨大压力。 (三)城市环境治理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会加大工业和服务业在城市中所占比重,我国大部分城市有重型化的 产业结构,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都是典型的重化工产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产业对 城市环境的影响面较广,包括城市的大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生物环境等。同 时,这些产业发展对电力等能源工业的需求巨大,又拉动城市周围电力工业乃至煤炭工业(如果 有的话)的迅速发展,进而带来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四川、贵州、广西等我国西南的一些重化工 城市已经成为酸雨污染严重地区。一些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重金属,如砷、镉和汞等, 对当地人群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近年来,人为活动加剧带来地面沉降、地裂缝、塌陷、耕地破 坏、建筑物受损等地质灾害现象,也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人们对城市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人流量高,旅游业、餐饮业异常火爆,对城市交通 设施的压力不断增加。公共汽车和家庭私人轿车的数量也与日俱增。2009年,我国汽车保有量 达到7 619万辆,而1990年我国人均汽车量仅为2.2台/万人,2007年增加到lO.2台/万人;城市 平均出租车辆由11.1万台增加到96.O万台。此外,绝大多数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 工具以油品为主要燃料,加大了石油对外依存度;随着私人小轿车的快速增加,交通拥堵增加了 城市的运行成本,汽车尾气排放则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流动源。2010年环境保护 部公布的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30%。 南京大学学报一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二。一O年第四期 麟H掰髓醚遴 万方数据
(四)自然禀赋不利于城市环境污染治理 中国是一个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相对贫乏、一些重要矿产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由于石 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不足,中国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不得不更多地依赖煤炭发电,空气污染 周宏春 等 随之而来。中国虽然地域面积广大,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是难以利用的高原和沙漠,城市和可以城 中 市化的地区相对有限而且集中,外围的环境空间不利于污染物的治理。北方面临的是沙漠或者 国 沙化土地,在多风季节,地面裸露的沙尘进人城市并与城市污染物混合,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复合 的 型污染,加大了污染治理的难度。在水资源及水污染方面,北方降雨较少,河流流量普遍偏小,有 城 市 限的城市污染进入河流,也会酿成河水污水事件。南方丘陵地形也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如遇到潮 湿、低压的天气条件,城市大气污染物更难以扩散,从而在上升冷却后以酸雨形式下降,形成从城 及 其 市中来到城市中去的污染回流。西部地区因为降雨偏少,城市绿地面积相对较少,因而不能有效 环 地吸纳污染物,进而加重了对人的健康损害。 境 (五)环境污染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持 我国城市存在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或者建设后不能有效运行的问题。如果污染物得不到有 续 效的处理,会顺势扩散,把环境污染的风险转嫁给无辜的城市居民和城市河流下游的群众。2008 性 研 年7月环境保护部通报,由于江西鹰潭、海南三亚、广西河池、云南玉溪四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建 究 设严重滞后、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行或者无故不运行的状况,决定自公告之日起到城市污水处理厂 整改完成以前,暂停上述四城市新增化学需氧量的环评审批。由此可见,环境保护部已经采用了 区域限批等政策工具,如何将这些政策工具更好地控制城市污染,特别是形成长效机制,尚需要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四、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可持续性的对策 总体上判断,我国已经到了城市化的“半山腰”,是继续“爬坡”还是穿越“隧道”,是继续被 “锁定”还是实现跨越发展,我们面临不同的路径选择。在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加速 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有着极大的机遇,也面临很多挑战。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应该积极应对 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城市化的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已经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加大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第一,燃料替代,即用燃气取代煤,进而降低城市烟尘排放:第二,增建污水处理厂:第三,建设垃 圾回收与分类体系,商务部重点推进了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都重视对居民 区生活垃圾的收集,建立起回收与循环利用体系:第四,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搬迁、集中,达到产 业集聚和污染集中治理的目的:第五,加大环保投入,加大对燃气、集中供热、排水、园林绿化、城 市市容卫生等方面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资;第六,采取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标准,增强环境保护 标准的约束力度;第七,形成环境保护的约束机制,推进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在建设项目动工 前,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加强环评力度,持续加重环境影响评价与约束的分量;第八,逐 步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市民可以提出不同意见,直至否决一些有严重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 程。通过前文的环境污染成因分析,我们认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设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为单元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开发低碳技术,达到最大限 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城市是消费最为集中的地域,有关研究表明,城市消费了全球能源 E3 万方数据
(四)自然禀赋不利于城市环境污染治理 I◇ 中国是一个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相对贫乏、一些重要矿产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由于石 f霎 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不足,中国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不得不更多地依赖煤炭发电,空气污染 l妻 随之而来。中国虽然地域面积广大,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是难以利用的高原和沙漠,城市和可以城 l。 市化的地区相对有限而且集中,外围的环境空间不利于污染物的治理。北方面临的是沙漠或者 l二 沙化土地,在多风季节,地面裸露的沙尘进入城市并与城市污染物混合,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复合 I的 型污染,加大了污染治理的难度。在水资源及水污染方面,北方降雨较少,河流流量普遍偏小,有 l翌 限的城市污染进入河流,也会酿成河水污水事件。南方丘陵地形也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如遇到潮 I化 湿、低压的天气条件,城市大气污染物更难以扩散,从而在上升冷却后以酸雨形式下降,形成从城 l及 市中来到城市中去的污染回流。西部地区因为降雨偏少,城市绿地面积相对较少,因而不能有效 l篆 地吸纳污染物,进而加重了对人的健康损害。 l境 (五)环境污染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l= 我国城市存在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或者建设后不能有效运行的问题。如果污染物得不到有 l续 效的处理,会顺势扩散,把环境污染的风险转嫁给无辜的城市居民和城市河流下游的群众。2008 l堡 年7月环境保护部通报,由于江西鹰潭、海南三亚、广西河池、云南玉溪四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建l丢 设严重滞后、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行或者无故不运行的状况,决定自公告之日起到城市污水处理厂 整改完成以前,暂停上述四城市新增化学需氧量的环评审批。由此可见,环境保护部已经采用了 区域限批等政策工具,如何将这些政策工具更好地控制城市污染,特别是形成长效机制,尚需要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四、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可持续性的对策 总体上判断,我国已经到了城市化的“半山腰”,是继续“爬坡”还是穿越“隧道”,是继续被 “锁定”还是实现跨越发展,我们面临不同的路径选择。在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加速 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有着极大的机遇,也面临很多挑战。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应该积极应对 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城市化的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已经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加大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第一,燃料替代,即用燃气取代煤,进而降低城市烟尘排放;第二,增建污水处理厂;第三,建设垃 圾回收与分类体系,商务部重点推进了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都重视对居民 区生活垃圾的收集,建立起回收与循环利用体系;第四,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搬迁、集中,达到产 业集聚和污染集中治理的目的;第五,加大环保投入,加大对燃气、集中供热、排水、园林绿化、城 市市容卫生等方面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资;第六,采取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标准,增强环境保护 标准的约束力度;第七,形成环境保护的约束机制,推进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在建设项目动工 前,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加强环评力度,持续加重环境影响评价与约束的分量;第八,逐 步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市民可以提出不同意见,直至否决一些有严重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 程。通过前文的环境污染成因分析,我们认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设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为单元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开发低碳技术,达到最大限 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城市是消费最为集中的地域,有关研究表明,城市消费了全球能源 鏊霭 酽,,;,;.乳;雾,。,;。,。。。%辩麟 簿{0墨女嘉蔷%%毫#罐锈鼍嬉囊镡e壤褥 万方数据
的75%,排放了80%的全球温室气体。因此,应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 南京大学学 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 纳人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 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 哲学 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人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 行管理两方面人手。将低碳理念引人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在建筑物建设中,推广利 科学 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推广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选用节能型 社 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坏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 会科学) 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发挥水运、铁路、城市公共交通的比 较优势,加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把控制私家车的使用和发展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 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自行车、机动车和行人和谐的交通道路体系。建立起城市专用、智能、高效 年第 的快速公交系统(BRT)和通向较大居住小区的公共交通网络,提供快捷,便利,舒适的交通运输 服务。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加强在用车管理,减少交通堵塞。加强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建 期 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诚少运输工具的空驶率,提高运输 效率:研发汽车新技术,开发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或替代能 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 (二)采取激励措施,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热利用 实践表明,城市垃圾收集并分类回收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垃圾 分类收集,不仅可直接回收大量废旧原料,实现垃圾减量化,而且还可以减少垃圾运输费用,简化 垃圾处理工艺,降低处理成本。受分类收集设施建设以及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 对可降解的有机垃圾分类收集难度较大:一些城市进行试点,但还没有取得明显进展,仍需要进 一步探索有效的途径。在垃圾处理技术方面,应该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渗滤液处理设施的改造,对 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解决二次污染问题。加快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综 合利用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使垃圾回收处理企业有利可 图,促进垃圾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从理论上说,垃圾由“放错地方”的各种资源构成:但从实 际出发,把这些“放错地方的资源”转变为可用的原料,将消耗能量并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我国 的大量垃圾填埋场产生的甲烷气体,大部分直接排放到空气而没有利用起来,原因之一是资金不 足,并与技术水平低有关。我国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许多关键技术和设备要从发 达国家购买,反过来又加剧了资金紧张,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一些城市通过清洁发展机制 (CDM)项目利用垃圾填埋气,不仅解决了垃圾围城问题,还获得一定的收益,需要进一步试点积 累经验,实现城市垃圾的减量化和能源化利用。 (三)推进城市建设多水源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建设 为满足城市用水的巨大需求,应鼓励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形成多水源的供水系统,切实提高 城市供水资源保证率:建立枯水季节和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应急预案:加强供水系统的安全和卫生 防护,提高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北方水资源短缺城市应建设污水处理再用设施,雨水收集与利用 设施,实现雨污分离:有海、咸水资源的城市应考虑充分利用淡化海咸水。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 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发挥供水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城市和城市郊区的供水普及率。 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封闭或半封闭的受纳水体应建立具有除磷脱氨功能的 万方数据
的75%,排放了80%的全球温室气体。因此,应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 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是将低碳技术研发 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 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 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 行管理两方面人手。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在建筑物建设中,推广利 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推广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选用节能型 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 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发挥水运、铁路、城市公共交通的比 较优势,加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把控制私家车的使用和发展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 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自行车、机动车和行人和谐的交通道路体系。建立起城市专用、智能、高效 的快速公交系统(BRT)和通向较大居住小区的公共交通网络,提供快捷、便利、舒适的交通运输 服务。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加强在用车管理,减少交通堵塞。加强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建 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的空驶率,提高运输 效率;研发汽车新技术,开发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或替代能 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 (二)采取激励措施,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热利用 实践表明,城市垃圾收集并分类回收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垃圾 分类收集,不仅可直接回收大量废旧原料,实现垃圾减量化,而且还可以减少垃圾运输费用,简化 垃圾处理工艺,降低处理成本。受分类收集设施建设以及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我国 对可降解的有机垃圾分类收集难度较大;一些城市进行试点,但还没有取得明显进展,仍需要进 一步探索有效的途径。在垃圾处理技术方面,应该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渗滤液处理设施的改造,对 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解决二次污染问题。加快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综 合利用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使垃圾回收处理企业有利可 图,促进垃圾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从理论上说,垃圾由“放错地方”的各种资源构成;但从实 际出发,把这些“放错地方的资源”转变为可用的原料,将消耗能量并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我国 的大量垃圾填埋场产生的甲烷气体,大部分直接排放到空气而没有利用起来,原因之一是资金不 足,并与技术水平低有关。我国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许多关键技术和设备要从发 达国家购买,反过来又加剧了资金紧张,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一些城市通过清洁发展机制 (CDM)项目利用垃圾填埋气,不仅解决了垃圾围城问题,还获得一定的收益,需要进一步试点积 累经验,实现城市垃圾的减量化和能源化利用。 (三)推进城市建设多水源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建设 为满足城市用水的巨大需求,应鼓励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形成多水源的供水系统,切实提高 城市供水资源保证率;建立枯水季节和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应急预案;JJn强供水系统的安全和卫生 防护,提高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北方水资源短缺城市应建设污水处理再用设施,雨水收集与利用 设施,实现雨污分离;有海、咸水资源的城市应考虑充分利用淡化海咸水。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 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发挥供水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城市和城市郊区的供水普及率。 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封闭或半封闭的受纳水体应建立具有除磷脱氮功能的 南京大学学报一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一 二。一。年第四期 万方数据
污水深度处理设施:独立于城市排水管网的居民区或工厂应采用分散的、多种人工与生态净化设 施相结合的方法就地处理(王金南、吴舜泽逯元堂,2008)。 周宏春 (四)依靠技术进步,形成低碳消费模式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侧,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 家 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 中 国 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0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 的 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 城 市 强有力的支撑。 化 应提倡适度消费。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加大公务接待活动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刹住 及 公款吃喝风:二是加强粮食和原材料采购、储存和加工管理,减少和防止腐烂变质造成浪费:三是 分 鼓励发展快餐业,推进以集中性厨房为主的集中生产、统一配送,建立健全餐饮服务标准等行规 行约,鼓励剩菜打包,减少浪费,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可 (五)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续 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关系,形成城市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追求城市可持续 研 发展,应从经济可持续发展入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 究 要实践。政府要重视制度安排,在法律法规、标准标识、市场准人、监督检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 用,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弥补“市场失效”:应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 经济的发展,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支撑城市运行,使城市走上 可持续之路。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要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 式:要不断追求生产成本的降低,不断追求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否则,企业难以发展,资源难以保 证,环境难以容纳,社会发展难以持续,生产方式难以转变,科学发展也就难以做到。 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参与,用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方式,维持人们的生活,使我们 过到一个低碳的健康生话。无论是城市主管、企业家,还是社会公众,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实践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参考文献: 李善同.2008:《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200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背景报告》,htp:/www.cdf.org.cn/ data/view.php?aid =522 麦背锡全球研究院,2008:《迎接中国十亿城市大军》,htp:/wnw,mckinsey.com/mg. 卢中原,郭兴旺,2009:《我国城市供排水现状与问题》,《城市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分 报告。 仇宝兴,2007:《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范例》,《城市规划》第6期。 世界银行,20O7:《中国环境污染损失》,h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g/INTEAPREGTOPENVIRONMENT/ Resources/China_Cost_of_Pollution.pdf. 徐大勇,徐祖信、金伟,2008:《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污染土地的治理研究一以美国城市棕色地块的治理为 例》,《河南科学》第1期。 王金南、吴舜泽、逯元堂,2008:《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初步预测及政策分析》,《环境规划与政策》第1期。 钟南山,2002,《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第8期。 周民良,2008:《中国城市化的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5期。 (责任编辑江静)) 1 万方数据
污水深度处理设施;独立于城市排水管网的居民区或工厂应采用分散的、多种人工与生态净化设 施相结合的方法就地处理(王金南、吴舜泽、逯元堂,2008)。 《四)依靠技术进步,形成低碳消费模式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 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 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 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 强有力的支撑。 应提倡适度消费。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加大公务接待活动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刹住 公款吃喝风;二是加强粮食和原材料采购、储存和加工管理,减少和防止腐烂变质造成浪费;三是 鼓励发展快餐业,推进以集中性厨房为主的集中生产、统一配送,建立健全餐饮服务标准等行规 行约,鼓励剩菜打包,减少浪费,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五)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关系,形成城市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追求城市可持续 发展,应从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实践。政府要重视制度安排,在法律法规、标准标识、市场准人、监督检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 用,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弥补“市场失效”;应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 经济的发展,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支撑城市运行,使城市走上 可持续之路。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要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 式;要不断追求生产成本的降低,不断追求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否则,企业难以发展,资源难以保 证,环境难以容纳,社会发展难以持续,生产方式难以转变,科学发展也就难以做到。 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参与,用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方式,维持人们的生活,使我们 过到一个低碳的健康生活。无论是城市主管、企业家,还是社会公众,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实践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参考文献: 李善同,2008:《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200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背景报告》,http://www.cdrf.org.ca/ data/view.php?aid=522.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08:《迎接中国十亿城市大军》,http://www.mckinsey.com/n喀i. 卢中原、郭兴旺,2009"-《我国城市供排水现状与问题》,《城市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分 报告。 仇宝兴,2007:《第三次城市化浪潮中的中国范例》,《城市规划》第6期。 世界银行,2007:《中国环境污染损失》,http://siteresource8.worldbank.org/INTEAPREGTOPENVIRONMENT/ 秽警 Resources/China_Cost_of_Pollution.pal. i j 徐大勇、徐祖信、金伟,2008:《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污染土地的治理研究——以美国城市棕色地块的治理为 :? 例》,《河南科学》第1期。 ■i 王金南、吴舜泽、逯元堂,2008:《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初步预测及政策分析》,《环境规划与政策》第1期。 ;锈 钟南山,2(102,《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第8期。 ,’; 周民良,2008:《中国城市化的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5期。 i j (责任编辑江静) 纭蠡 豳 ◇用宏春等中国的城市化及其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