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材料)中国的城市化问题_中国的城市化及带来的挑战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537.9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中国的城市化及带来的挑战 王大用 (国家开发银行,北京100000) 摘要:我国未来15~20年,以城市化为重点的国民财富快速积累,将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显著 特征。本文分析这一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及未来前景,指出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提出我国应对挑 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社会结构;挑战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4)01-0004-05 一、城市化进程及未来前景 测认为,即使长期坚持当时力度的计划生育政 (一)未来的人口预测。巨大的人口基数是 策,也要到2040年才能达到人口增长的顶峰, 我国在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中面对最大的国情因 顶峰时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6亿。现在看来情况 素。人口数量到达增长顶峰的时间越早,顶峰时 要比20年前的预测乐观了许多,起作用的关键 的人口总量也就越小,对未来的发展就越有利。 因素是城市化。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结 70年代末开始严格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 构变迁、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合理结 效控制了人口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80年代基 果。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上述过程逐步加速, 本上控制到15%左右。90年代中期后我国的城 引起人口迁移,城市化过程加速。人口出生率的 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化对控制人口增长的作 进一步下降正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用比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更大,大量农村居民进 (二)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变迁。改革开 入城市后,生育率明显降低,使全国整体的人口 放给我国带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25年的 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003年为6.01%。从 经济快速增长,尽管存在明显的增长率波动,但 1995年到200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每年降 至今还没有看到增长率降低的趋势。 低0.5个千分点,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速率下 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结果,产业结构发生了 降,2005年该增长率就将降低到5%左右,2015 明显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从1978年的28.1%降 年将实现人口总量的零增长。按这一趋势预测, 低到2003年的14.6%;第三产业从23.7%升高 2015年,当中国人口达到13.36亿时就到了人 到33.1%;第二产业比重从1978年的48.2%下 口最大值的峰顶,此后人口转向减少,2020年 降到1990年的41.6%,此后由于我国产品的国 下降到13.26亿。假设在2006-2010期间人口 际竞争力加强和跨国公司的来华投资,第二产业 自然增长率降低到平均为5%,2011-2020期间比重逐年升高,2003年上升到52.3%。第一产 降低到平均为4%,那么,2020年的中国人口总 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长期、持续下降,是出现 量将接近14亿。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认为,到本 城市化趋势的基本原因。首先,产业结构的变迁 世纪20年代,我国的人口增长能达顶峰,顶峰 使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演变,非农产业的就业 时的人口可能在14亿上下。 人数不断增加;其次,非农产业生产单位的聚集 上世纪80年代,专业机构对中国人口的预 程度比农业高,带来劳动力和人口的迁徙和聚 收稿日期:2004-12-13 作者简介:王大用(1950-),男,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贷款委员会专职委员、开发银行监事会监 事。 万万数据

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中国的城市化及带来的挑战 王大用 (国家开发银行,北京100000) 摘要:我国术来15--20年,以城市化为重点的国民财富快速积累,将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显著 特征。本文分析这一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及未来前景,指出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提出我国应对挑 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社会结构;挑战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4)01—0004—05 一、城市化进程及未来前景 (一)未来的人口预测。巨大的人口基数是 我国在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中面对最大的国情因 素。人口数量到达增长顶峰的时间越早,顶峰时 的人口总量也就越小,对未来的发展就越有利。 70年代末开始严格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 效控制了人口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80年代基 本上控制到15%o左右。90年代中期后我国的城 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化对控制人口增长的作 用比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更大,大量农村居民进 入城市后,生育率明显降低,使全国整体的人口 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003年为6.01%o。从 1995年到200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每年降 低0.5个千分点,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速率下 降,2005年该增长率就将降低到5‰左右,2015 年将实现人口总量的零增长。按这一趋势预测, 2015年,当中国人口达到13.36亿时就到了人 口最大值的峰顶,此后人口转向减少,2020年 下降到13.26亿。假设在2006—2010期间人口 自然增长率降低到平均为5‰,2011—2020期间 降低到平均为4‰,那么,2020年的中国人口总 量将接近14亿。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认为,到本 世纪20年代,我国的人口增长能达顶峰,顶峰 时的人口可能在14亿上下。 上世纪80年代,专业机构对中国人口的预 测认为,即使长期坚持当时力度的计划生育政 策,也要到2040年才能达到人口增长的顶峰, 顶峰时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6亿。现在看来情况 要比20年前的预测乐观了许多,起作用的关键 因素是城市化。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结 构变迁、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合理结 果。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上述过程逐步加速, 引起人口迁移,城市化过程加速。人口出生率的 进一步下降正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二)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变迁。改革开 放给我国带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25年的 经济快速增长,尽管存在明显的增长率波动,但 至今还没有看到增长率降低的趋势。 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结果,产业结构发生了 明显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从1978年的28.1%降 低到2003年的14.6%;第三产业从23.7%升高 到33.1%;第二产业比重从1978年的48.2%下 降到1990年的41.6%,此后由于我国产品的国 际竞争力加强和跨国公司的来华投资,第二产业 比重逐年升高,2003年上升到52.3%。第一产 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长期、持续下降,是出现 城市化趋势的基本原因。首先,产业结构的变迁 使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演变,非农产业的就业 人数不断增加;其次,非农产业生产单位的聚集 程度比农业高,带来劳动力和人口的迁徙和聚 收稿日期:2004—12—13 作者简介:王大用(1950一),男,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贷款委员会专职委员、开发银行监事会监 事。 ——a—— 万方数据

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集。 资计算,总投资为1500亿元。如果假设全国 (三)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劳 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每年每市完成20亿 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的变化是历史性的,它正在 元投资,合计是6000亿元以上;2800多个县级 彻底改变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社会结构。农业劳动 行政区平均每年每县1亿元投资,合计约3000 力的比重从1978年的70.5%降低到2002年的 亿元。加在一起就是约10000亿元投资。实际的 44.1%。1978-2002这24年间,全国劳动力从 投资要比这个数字大许多。在中等以上城市的建 4.02亿增加到7.37亿,增加了3.36亿,但其 设中,20亿元的投资量并不算很大,不过是投 中的农业劳动力只增加4170万,90年代以来农 资建设几座大楼或几条街道的路面和管网系统而 业劳动力的总量已经有所减少。在24年里新增 已。在大城市的立体交通建设中,20亿元不过 的3.36亿劳动力中,有2.9亿在非农产业获得 是4公里地铁的建设投资。在城市化过程中,还 了就业岗位,基本上是受过教育的劳动力。过去 有大量的其它投资,如:水资源供应、环境保 20多年,平均每年我国要增加约1200万个非农 护、跨区域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 产业就业机会。24年间,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下 设,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大量资本性投资等。 降26.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因此,快速城市化的时期也必然是高强度固定资 如果此后的18年继续以这样的平均速率下降, 产投资的时期。 到2020年,农业劳动力将只占24.3%。 快速城市化发生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 (四)城镇人口比重(城市化率)的提高。 以上等级的时期,这也正是国民财富快速积累的 80年代,我国曾试图靠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工业 时期,除基础设施等公共财富的积累外,住房、 化,让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及家庭人口“离 汽车等家庭财富也加快积累,还有机器设备、运 土不离乡”,实质是把工业化与城市化两个进程 输车船等企业财富的积累。财富的积累是通过投 割裂开,希望实现工业化而不提高城市化水平。 资活动实现的,所以,这个时期的投资强度之大 尽管如此,城市化的水平仍逐年提高,城市人口 要超过其它发展阶段。 的比例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3年的 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对钢铁、建材、设 40.5%,平均每年提高0:88个百分点。城市化 备、车辆等投资品的极旺盛的需求,在市场信号 进程是逐渐加速的,从1978至1995这17年, 的引导下,生产投资品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扩大, 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5个百分点,1995至 生产能力增强,产量增加。而这些产品基本上是 2003这八年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这个 由对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的重工业提供的,由 时期的城市化还是在严格的迁徒限制的状况下实 此造成对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和矿石、原材料的 现的。也就是说,过去25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巨大需求。除快速城市化的带动,还有全球制造 是在户籍制度的阻遏下实现的。2003年改革户 业向我国集中的因素,也在加大对我国能源电力 籍制度,今后没有了制度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城 和交通运输的需求。在人均收入达到中等以上国 市化进程势必要加速,即比现在每年提高1.44 家的水平前,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个百分点更快。假设2010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 始终比较强,国际资本向我国的转移会维持较长 率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1至2020年 时间。两个重大因素共同作用,第二产业在我国 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的城 经济中将长期保持较高比例,形成对能源电力和 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若依据最乐 交通运输的压力。 观的预测,2020年时我国人口只有13.26亿, (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挑战。在持续高强 按67%-70%的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为8.9 度投资时期,发生经济过热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9.3亿,17年内将增加3.6-4.0亿城镇人口。 出现房地产泡沫的概率也比较高,这就对宏观经 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济政策的调控能力提出了比较强的挑战。 (一)对能源和交通的压力。快速城市化导 城市建设投资是容易大幅波动的。地方政府 致高投资率。面对城市人口大量的增加,各地必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地 须加快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投资量巨大,其中 方财政多年的剩余财力为偿债资金来源,形成地 包括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投资。1998 方政府的信用基础,负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将 年以后实行投资拉动政策,我国平均每年建成 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特别突出的投资和融资形式。 5000公里高速公路,按平均每公里3000万元投 地方政府行为的短期化可能使某些城市在一届政 万方数据

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集。 (三)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劳 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的变化是历史性的,它正在 彻底改变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社会结构。农业劳动 · 力的比重从1978年的70.5%降低到2002年的 44.1%。1978—2002这24年问,全国劳动力从 4.02亿增加到7.37亿,增加了3.36亿,但其 中的农业劳动力只增加4170万,90年代以来农 业劳动力的总量已经有所减少。在24年里新增 的3.36亿劳动力中,有2.9亿在非农产业获得 了就业岗位,基本上是受过教育的劳动力。过去 20多年,平均每年我国要增加约1200万个非农 产业就业机会。24年间,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下 降26.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如果此后的18年继续以这样的平均速率下降, 到2020年,农业劳动力将只占24.3%。 (四)城镇人口比重(城市化率)的提高。 80年代,我国曾试图靠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工业 化,让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及家庭人口“离 土不离乡”,实质是把工业化与城市化两个进程 割裂开,希望实现工业化而不提高城市化水平。 尽管如此,城市化的水平仍逐年提高,城市人口 的比例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3年的 40.5%,平均每年提高0.88个百分点。城市化 进程是逐渐加速的,从1978至1995这17年, 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5个百分点,1995至 2003这八年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这个 时期的城市化还是在严格的迁徒限制的状况下实 现的。也就是说,过去25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是在户籍制度的阻遏下实现的。2003年改革户 籍制度,今后没有了制度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城 市化进程势必要加速,即比现在每年提高1.44 个百分点更快。假设2010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 率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1至2020年 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的城 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若依据最乐 观的预测,2020年时我国人口只有13.26亿, 按67%一70%的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为8.9 —9.3亿,17年内将增加3.6—4.0亿城镇人口。 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一)对能源和交通的压力。快速城市化导 致高投资率。面对城市人口大量的增加,各地必 须加快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投资量巨大,其中 包括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投资。1998 年以后实行投资拉动政策,我国平均每年建成 5000公里高速公路,按平均每公里3000万元投 资计算,总投资为1500亿元。如果假设全国 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每年每市完成20亿 元投资,合计是6000亿元以上;2800多个县级 行政区平均每年每县1亿元投资,合计约3000 亿元。加在一起就是约10000亿元投资。实际的 投资要比这个数字大许多。在中等以上城市的建 设中,20亿元的投资量并不算很大,不过是投 资建设几座大楼或几条街道的路面和管网系统而 已。在大城市的立体交通建设中,20亿元不过 是4公里地铁的建设投资。在城市化过程中,还 有大量的其它投资,如:水资源供应、环境保 护、跨区域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 设,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大量资本性投资等。 因此,快速城市化的时期也必然是高强度固定资 产投资的时期。 快速城市化发生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 以上等级的时期,这也正是国民财富快速积累的 时期,除基础设施等公共财富的积累外,住房、 汽车等家庭财富也加快积累,还有机器设备、运 输车船等企业财富的积累。财富的积累是通过投 资活动实现的,所以,这个时期的投资强度之大 要超过其它发展阶段。 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对钢铁、建材、设 备、车辆等投资品的极旺盛的需求,在市场信号 的引导下,生产投资品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扩大, 生产能力增强,产量增加。而这些产品基本上是 由对能源、原材料消耗较大的重工业提供的,由 此造成对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和矿石、原材料的 巨大需求。除陕速城市化的带动,还有全球制造 业向我国集中的因素,也在加大对我国能源电力 和交通运输的需求。在人均收入达到中等以上国 家的水平前,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始终比较强,国际资本向我国的转移会维持较长 时间。两个重大因素共同作用,第二产业在我国 经济中将长期保持较高比例,形成对能源电力和 交通运输的压力。 (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挑战。在持续高强 度投资时期,发生经济过热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出现房地产泡沫的概率也比较高,这就对宏观经 济政策的调控能力提出了比较强的挑战。 城市建设投资是容易大幅波动的。地方政府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地 方财政多年的剩余财力为偿债资金来源,形成地 方政府的信用基础,负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将 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特别突出的投资和融资形式。 地方政府行为的短期化可能使某些城市在一届政 万方数据 一5一

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府任期内用完下届政府的负债空间,造成本届政 要靠燃煤火电提供。我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 府任期内的投资高潮和下届政府任期内的投资衰 3.8亿千瓦,而受来水不均影响,水电设备全年 退,成为投资波动的根源之一。城市房地产的投 利用小时数比火电和核电少得多,大力发展核电 资也容易大幅波动。房产的投资品性质使房价上 及可再生新型能源受到技术、投资和资源等多种 升时引来投机,房价滚动攀高,带动大量房地产 因素制约,因此未来我国的电能主要依靠燃煤火 投资,直至形成泡沫。泡沫一旦破裂,将出现较 电的格局无法改变。 长时间的房地产投资萧条。因此,快速城市化时 我国石油储藏不足,未来大量进口已成定 期发生投资波动的概率较高。 局。为适当减少石油进口量,交通运输中应增加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是“熨平”经济波动, 以电力为动力源的交通工具,如电气化铁路、城 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未来一、二十年是 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或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 我国高强度投资时期,由投资波动引发的经济波 实际上还是用多燃煤来取代一部分石油消费。 动难以完全避免。这是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 燃煤排放的烟尘、硫氧化物和氨氧化物可以 控能力和调控水平的一个重大挑战。 通过技术手段处理,以保护大气环境,但所排放 (三)对金融系统健康发展的挑战。我国的 的二氧化碳无法回收,排入大气后会造成温室效 资本市场不发达,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相当 应。不仅仅是燃煤,城市大量的汽车、密集的人 缓慢,市政债券市场尚不存在,使大量的债务融 口、直接燃烧各种燃料也在排放二氧化碳。因此 资仍基本上依赖银行系统。国有银行体制改革滞 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日益严重。 后,面对较大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 (五)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我国城市现 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有人群在10-20年内就要进人老龄社会,现有 不良资产较多,资本充足率偏低。国内银行健康 社会保障体系收费不足,没有历史积存的储蓄积 程度不高,威胁金融系统的健康发展,成为威胁 累,服务体系不健全,已难以面对老龄社会到达 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宁的隐患。 时的需要。现有城市社保体系只能采用“现收现 国民财富快速积累时期需要大量长期债务融 付”制的方式运行,不可能依靠投资收益来保证 资,我国居民很高的储蓄率提供了充沛的资金, 支付。由于老龄社会很快到来,社保体系不仅难 这些资金主要通过银行系统融通到投资领域。这 以顺利过渡到储蓄投资制,连“现收现付”制也 里既包括政府和企业为基础设施、房地产和设备 可能遇到危机。更重要的是,我国农村居民没有 投资举借的长期贷款,也包括个人家庭为购买住 社会保障制度,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也没有得到与 房和汽车等举措的按揭贷款。近年国内银行特别 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待遇。未来十几年,当 是国有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比例日益升高,中长期 数以亿计的农村居民变成城镇居民后,将意味未 贷款比例越来越高,具有较高流动性的信贷工具 来近半数的城镇居民没有社会保障,这就给未来 不足,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平均期限延长,周 的中国社会埋下了巨大的不安定根源。 转减慢,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问题日益严重 (六)对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挑战。城市建 化,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即发生没有足够的流动 设是地方政府的事权,也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出 性资金兑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加大。特别是加入 于表现政绩的动机,地方政府也有抓城市建设的 WTO之后,外国银行将在2006年以后全面参 积极性。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建设的投资规 加我国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在市场竞争面前,好 模比较大,只靠地方财政的当年收人节余很难在 银行和坏银行经营绩效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今后 合理工期内完成建设工程,负债建设在所雄免。 经营较差且流动性风险较高的银行很可能会突然 地方政府负债与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是冲 出现兑付危机。 突的,《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资, (四)对环境保护的挑战。未来的发展阶段 《担保法》不许行政机构对外出具担保,财政部 重工业和加工制造工业比重较高,用电多,对环 更明确规定地方财政机关不得出具担保。但现在 境保护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预计2020年我国耗 的事实是,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负债,在合理的建 电在4.4万亿千瓦时以上,发电装机要达到10 设负债后面,各种不合理的负债也大量存在。由 亿千瓦以上。到时能建成投产的水电、核电、可 于是向金融机构举债,债务不透明,各级地方政 再生新型能源发电及天然气发电装置等可提供略 府究竟累积了多大规模的负债,过度负债形成的 多于30%的电能,另外三分之二以上的电能仍 财政管理隐患有多大,几乎无法搞清楚。 万方数据

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府任期内用完下届政府的负债空间,造成本届政 府任期内的投资高潮和下届政府任期内的投资衰 退,成为投资波动的根源之一。城市房地产的投 资也容易大幅波动。房产的投资品性质使房价上 升时引来投机,房价滚动攀高,带动大量房地产 投资,直至形成泡沫。泡沫一旦破裂,将出现较 长时间的房地产投资萧条。因此,快速城市化时 期发生投资波动的概率较高。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是“熨平”经济波动, 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未来一、二十年是 我国高强度投资时期,由投资波动引发的经济波 动难以完全避免。这是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 控能力和调控水平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对金融系统健康发展的挑战。我国的 资本市场不发达,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相当 缓慢,市政债券市场尚不存在,使大量的债务融 资仍基本上依赖银行系统。国有银行体制改革滞 后,面对较大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 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不良资产较多,资本充足率偏低。国内银行健康 程度不高,威胁金融系统的健康发展,成为威胁 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宁的隐患。 国民财富快速积累时期需要大量长期债务融 资,我国居民很高的储蓄率提供了充沛的资金, 这些资金主要通过银行系统融通到投资领域。这 里既包括政府和企业为基础设施、房地产和设备 投资举借的长期贷款,也包括个人家庭为购买住 房和汽车等举措的按揭贷款。近年国内银行特别 是国有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比例日益升高,中长期 贷款比例越来越高,具有较高流动性的信贷工具 不足,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平均期限延长,周 转减慢,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问题日益严重 化,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即发生没有足够的流动 性资金兑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加大。特别是加入 WTO之后,外国银行将在2006年以后全面参 加我国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在市场竞争面前,好 银行和坏银行经营绩效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今后 经营较差且流动性风险较高的银行很可能会突然 出现兑付危机。 (四)对环境保护的挑战。未来的发展阶段 重工业和加工制造工业比重较高,用电多,对环 境保护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预计2020年我国耗 电在4.4万亿千瓦时以上,发电装机要达到10 亿千瓦以上。到时能建成投产的水电、核电、可 再生新型能源发电及天然气发电装置等可提供略 多于30%的电能,另外三分之二以上的电能仍 —— 6—— 要靠燃煤火电提供。我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 3.8亿千瓦,而受来水不均影响,水电设备全年 利用小时数比火电和核电少得多,大力发展核电 及可再生新型能源受到技术、投资和资源等多种 因素制约,因此未来我国的电能主要依靠燃煤火 电的格局无法改变。 我国石油储藏不足,未来大量进口已成定 局。为适当减少石油进口量,交通运输中应增加 以电力为动力源的交通工具,如电气化铁路、城 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或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 实际上还是用多燃煤来取代一部分石油消费。 燃煤排放的烟尘、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可以 通过技术手段处理,以保护大气环境,但所排放 的二氧化碳无法回收,排人大气后会造成温室效 应。不仅仅是燃煤,城市大量的汽车、密集的人 口、直接燃烧各种燃料也在排放二氧化碳。因此 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日益严重。 (五)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我国城市现 有人群在10—20年内就要进入老龄社会,现有 社会保障体系收费不足,没有历史积存的储蓄积 累,服务体系不健全,已难以面对老龄社会到达 时的需要。现有城市社保体系只能采用“现收现 付”制的方式运行,不可能依靠投资收益来保证 支付。由于老龄社会很快到来,社保体系不仅难 以顺利过渡到储蓄投资制,连“现收现付”制也 可能遇到危机。更重要的是,我国农村居民没有 社会保障制度,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也没有得到与 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待遇。未来十几年,当 数以亿计的农村居民变成城镇居民后,将意味未 来近半数的城镇居民没有社会保障,这就给未来 的中国社会埋下了巨大的不安定根源。 (六)对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挑战。城市建 设是地方政府的事权,也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出 于表现政绩的动机,地方政府也有抓城市建设的 积极性。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建设的投资规 模比较大,只靠地方财政的当年收入节余很难在 合理工期内完成建设工程,负债建设在所难免。 地方政府负债与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是冲 突的,《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资, 《担保法》不许行政机构对外出具担保,财政部 更明确规定地方财政机关不得出具担保。但现在 的事实是,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负债,在合理的建 设负债后面‘,各种不合理的负债也大量存在。由 于是向金融机构举债,债务不透明,各级地方政 府究竟累积了多大规模的负债,过度负债形成的 财政管理隐患有多大,几乎无法搞清楚。 万方数据

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快速城市化将使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及法律与 突然加速扩张,大量的信贷承诺鼓励地方政府和 现实之间的矛盾加剧,如何在新形势下调整管理 企业大规模铺开了建设摊子。当时中央银行应尽 思想,对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做必要的修改,在 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银行业的放贷能力, 保证发展的同时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是必须正视 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适当收回银行系统过多的流 的重大问题。 动性。中央银行如此操作了,但假如作得更早一 (七)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带来的挑战。 点,态度更坚决一点,效果会更好,也可避免后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给城市带来美学效果, 来较强的行政方式的调控。 更重要的是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改善 行政方式的调控往往会加大投资波动的幅 城市的人居环境。规划的失误是不可更改的失 度,而且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财富损失和国民收人 误。建筑物若设计不合理,以后还可拆除,而城 损失,并造成银行系统新的不良资产,应尽量 市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其布局的缺陷就难以再改 少使用。 变。 (三)发展资本市场,保障金融体系安全。 以往我国不重视对城市规划的科研和教学的 为应对大量长期债务对我国金融系统安全性提出 支持,相关基础比较薄弱,规划理念陈旧,专业 的挑战,应认真考虑以下出路:其一,加快债券 规划人员不足,影响到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市场发展,改变目前只靠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 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国城市规划缺乏国家法治的 支撑债券市场的状态。取消对企业债券发行和上 严格约束,规划制定受行政长官意志左右,导致 市交易的行政审批管理,规范化地加快企业债券 规划的粗糙简陋,政府换届或政府领导人更替往 市场的发展;修改《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在 往引起城市规划的频繁变更,使城建规划失去严 合理限度内规范化地发行可上市流通的市政建设 肃性和长期性。 债券。取消对债券市场交易资格的准人限制, 近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规划工作的缺 接通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加快发展信用评 陷已成为十分紧迫的突出问题。 级等市场中介机构以及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等市 三、应对挑战的措施 场服务和投资主体。其二,支持特殊目的中介机 (一)加强能源电力和交通设施的建设。 构(SPV)发展ABS,即资产证券化。由SPV 1978-2002这24年中,我国的电力弹性系数平 向债券市场发行ABS债券筹资,收购银行的长 均为0.81,即GDP每增长10%,需要发电增长 期贷款,以所收购贷款的还本付息现金流及这些 8.1%。但从2000年以后,这个弹性系数开始大 贷款原有的担保措施作ABS债券的信用保障。 于1,2003年已高达1.65。根据上述分析,估 这样可把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贷款变成在市场上交 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的电力弹性系数大于 1的可能性非常高,即要求发电能力的增长等于 易的、有高度流动性的证券,从而降低银行的长 或快于GDP的增长。因此电力建设的投资应加 期信贷资产比例,改善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强。我国的发电只能主要依靠燃煤,故大型煤炭 (四)加强绿化和和环境保护投资。科学发 生产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强。 展观和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对环境和生态 过去几年,随着3万多公里高速公路的建 的保护。高投资强度发展阶段对环境和生态的保 成,我国的公路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铁路 护提出了非常强的挑战,面对挑战,唯一的选择 建设和港口建设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 是更加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在恢复并保护生态 快速城市化时期,重大长笨物件和材料的运输量 平衡、增加环保设施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较大,铁路运输的重要地位还不能减弱。我国越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 来越深地卷入全球生产体系,进出口贸易量巨 的,因此,提高森林覆盖率、恢复草原植被、保 大,对扩大港口吞吐能力的要求也是长期的。故 护农田、加大城市绿化面积,不仅仅具有保护生 下一步交通建设的重点在铁路和港口。 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意义,还具有保护大气 (二)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和灵活性。政府 环境的意义。除大气环境问题,城市化带来城市 的宏观经济政策应积极、主动地调控经济运行, 面积扩大、人口增多,相应要解决城市水资源平 尽可能减小波动的幅度。在投资和经济活动上升 衡(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水处理回用、城市垃 期,政府应积极、主动地防止投资过热。2003 圾无害化处理、城市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变得 年开始出现的投资过热,起因于国内银行贷款的 非常具有挑战性,必须在城市建设中及时解决。 7 万方数据

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快速城市化将使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及法律与 现实之间的矛盾加剧,如何在新形势下调整管理 思想,对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做必要的修改,在 保证发展的同时维护国家财政安全,是必须正视 的重大问题。 (七)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带来的挑战。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给城市带来美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改善 城市的人居环境。规划的失误是不可更改的失 误。建筑物若设计不合理,以后还可拆除,而城 市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其布局的缺陷就难以再改 变。 以往我国不重视对城市规划的科研和教学的 支持,相关基础比较薄弱,规划理念陈旧,专业 规划人员不足,影响到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国城市规划缺乏国家法治的 严格约束,规划制定受行政长官意志左右,导致 规划的粗糙简陋,政府换届或政府领导人更替往 往引起城市规划的频繁变更,使城建规划失去严 肃性和长期性。 近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规划工作的缺 陷已成为十分紧迫的突出问题。 三、应对挑战的措施 (一)加强能源电力和交通设施的建设。 1978—2002这24年中,我国的电力弹性系数平 均为0.81,即GDP每增长10%,需要发电增长 8.1%。但从2000年以后,这个弹性系数开始大 于1,2003年已高达1.65。根据上述分析,估 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的电力弹性系数大于 1的可能性非常高,即要求发电能力的增长等于 或快于GDP的增长。因此电力建设的投资应加 强。我国的发电只能主要依靠燃煤,故大型煤炭 生产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强。 过去几年,随着3万多公里高速公路的建 成,我国的公路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铁路 建设和港口建设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 快速城市化时期,重大长笨物件和材料的运输量 较大,铁路运输的重要地位还不能减弱。我国越 来越深地卷入全球生产体系,进出口贸易量巨 大,对扩大港口吞吐能力的要求也是长期的。故 下一步交通建设的重点在铁路和港口。 (二)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和灵活性。政府 的宏观经济政策应积极、主动地调控经济运行, 尽可能减小波动的幅度。在投资和经济活动上升 期,政府应积极、主动地防止投资过热。2003 年开始出现的投资过热,起因于国内银行贷款的 突然加速扩张,大量的信贷承诺鼓励地方政府和 企业大规模铺开了建设摊子。当时中央银行应尽 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银行业的放贷能力, 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适当收回银行系统过多的流 动性。中央银行如此操作了,但假如作得更早一 点,态度更坚决一点,效果会更好,也可避免后 来较强的行政方式的调控。 行政方式的调控往往会加大投资波动的幅 度,而且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财富损失和国民收人 损失,并造成银行系统新的不良资产,应尽量 少使用。 (三)发展资本市场,保障金融体系安全。 为应对大量长期债务对我国金融系统安全性提出 的挑战,应认真考虑以下出路:其一,加快债券 市场发展,改变目前只靠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 支撑债券市场的状态。取消对企业债券发行和上 市交易的行政审批管理,规范化地加快企业债券 市场的发展;修改《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在 合理限度内规范化地发行可上市流通的市政建设 债券。取消对债券市场交易资格的准入限制, 接通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加快发展信用评 级等市场中介机构以及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等市 场服务和投资主体。其二,支持特殊目的中介机 构(SPV)发展ABS,即资产证券化。由SPV 向债券市场发行ABS债券筹资,收购银行的长 期贷款,以所收购贷款的还本付息现金流及这些 贷款原有的担保措施作ABS债券的信用保障。 这样可把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贷款变成在市场上交 易的、有高度流动性的证券,从而降低银行的长 期信贷资产比例,改善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四)加强绿化和和环境保护投资。科学发 展观和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对环境和生态 的保护。高投资强度发展阶段对环境和生态的保 护提出了非常强的挑战,面对挑战,唯一的选择 是更加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在恢复并保护生态 平衡、增加环保设施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 的,因此,提高森林覆盖率、恢复草原植被、保 护农田、加大城市绿化面积,不仅仅具有保护生 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意义,还具有保护大气 环境的意义。除大气环境问题,城市化带来城市 面积扩大、人口增多,相应要解决城市水资源平 衡(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水处理回用、城市垃 圾无害化处理、城市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变得 非常具有挑战性,必须在城市建设中及时解决。 ——1—— 万方数据

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五)完善并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完善 度,这是主要的改进方向。此外,通过PPP(公 社会保障体制,把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到所有从农 私合作参与)的方式引入民间和外国资本进入城 村地区进城的新移民,已经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 市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国家法律和政府的政策对 务。城市的新移民相对比较年轻,还将在城市就 此施以一定的鼓励和规范,可减少地方政府在城 业工作多年,他们加入社会保障体系,可带来更 市建设中的负债,保障地方财政的安全。 多的社保资金,有助于防止社保“现收现付”制 (七)加强城市规划,完善城市管理。首先, 危机的发生,有助于向储蓄投资制过渡。应抓紧 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的法治管理。对城市规划的管 把他们纳人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这件事情不能 理仅靠传统的上级行政审批已暴露出诸多弊端, 久拖不决,到了新移民中一大部分人也逐渐接近 城市规划要经当地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批准, 退休年龄的时候,如果他们仍没有社会保障,问 使其具备地方法治地位。任何行政长官不得随意 题就几乎无法顺利解决了。 变更经人大批准的规划,确需修改也必须经过人 (六)让地方政府负债合法化。今后城市化 大批准。其次,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先 的进程还要加快,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地 进性,城市建设规划必须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方政府负债已经是普遍现象,不尽早把地方政府 规划为基本依据。规划的制订和修编工作必须依 的负债建设问题合法化,财政管理的法治将名存 照科学的程序进行,必须经过充分的专业论证。 实亡。面对快速城市化的发展现实,国家法律应 城市管理的民主和透明程度应大大提高,以 承认地方政府合理的建设负债,并在法治和依托 便在市民的监督和促进下尽快提高城市政府管理 资本市场的基础上令地方债务公开化,且规定地 现代化城市的能力和水平。 方政府负债的安全限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 修改《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合法地发行市政 教学和科研应予以强化,为提升城市规划和管理 建设债券,并依托国家法律和资本市场的纪律, 的水平提供人才及知识基础。 约束地方政府的负债行为,提高地方债务透明 (责任编辑:间春英) (上接第3页)回流农村的很少,这对农村的发 建设欠帐很多,灌溉排涝设施老化损毁严重,农 展极为不利。应看到,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以 业科技储备不足,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社会化服 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 务体系不健全,许多地方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 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 局面。这不仅是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 普遍性趋向。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 也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迫切 元,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重要台 需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阶,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的物质基础。近几年中 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尽快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国出台的有关支农政策也表明,国家正在按照统 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下决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四是深化农村改革。2004年中国的农村改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和国民收人分配结构,切实向 革迈出了重要步伐,粮食流通完全放开,信用社 农业和农村倾斜。但总体上看,投人不足的问题 改革试点扩大到29个省份,农村税费改革步伐 远未解决,依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这 加快。但农村改革远远没有大功告成,许多制约 方面需要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开辟稳定 农村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并未完全消除, 的支农资金渠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改革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三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总体上 方案还没有出台,粮食市场的调控和稳定机制还 看,目前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不存在突出 有待完善,农村金融改革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 的紧缺问题。但是,长远发展很不乐观。人口增 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攻坚还没有真正破题,农村 加、耕地减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主要 改革还亟待深化。 制约因素,保持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任务日趋 紧迫。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田水利 (责任编辑:耿玉春) 万方数据

经济纵横·2005年第1期 (五)完善并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完善 社会保障体制,把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到所有从农 村地区进城的新移民,已经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 务。城市的新移民相对比较年轻,还将在城市就 业工作多年,他们加入社会保障体系,可带来更 多的社保资金,有助于防止社保“现收现付”制 危机的发生,有助于向储蓄投资制过渡。应抓紧 把他们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这件事情不能 久拖不决,到了新移民中一大部分人也逐渐接近 退休年龄的时候,如果他们仍没有社会保障,问 题就几乎无法顺利解决了。 (六)让地方政府负债合法化。今后城市化 的进程还要加快,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地 方政府负债已经是普遍现象,不尽早把地方政府 的负债建设问题合法化,财政管理的法治将名存 实亡。面对快速城市化的发展现实,国家法律应 承认地方政府合理的建设负债,并在法治和依托 资本市场的基础上令地方债务公开化,且规定地 方政府负债的安全限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修改《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合法地发行市政 建设债券,并依托国家法律和资本市场的纪律, 约束地方政府的负债行为,提高地方债务透明 度,这是主要的改进方向。此外,通过PPP(公 私合作参与)的方式引入民间和外国资本进入城 市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国家法律和政府的政策对 此施以一定的鼓励和规范,可减少地方政府在城 市建设中的负债,保障地方财政的安全。 (七)加强城市规划,完善城市管理。首先, 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的法治管理。对城市规划的管 理仅靠传统的上级行政审批已暴露出诸多弊端, 城市规划要经当地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批准, 使其具备地方法治地位。任何行政长官不得随意 变更经人大批准的规划,确需修改也必须经过人 大批准。其次,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先 进性,城市建设规划必须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为基本依据。规划的制订和修编工作必须依 照科学的程序进行,必须经过充分的专业论证。 城市管理的民主和透明程度应大大提高,以 便在市民的监督和促进下尽快提高城市政府管理 现代化城市的能力和水平。 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 教学和科研应予以强化,为提升城市规划和管理 的水平提供人才及知识基础。 (责任编辑:闰春英) (上接第3页)回流农村的很少,这对农村的发 展极为不利。应看到,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以 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 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 普遍性趋向。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 元,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重要台 阶,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的物质基础。近几年中 国出台的有关支农政策也表明,国家正在按照统 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下决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向 农业和农村倾斜。但总体上看,投入不足的问题 远未解决,依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这 方面需要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开辟稳定 的支农资金渠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三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总体上 看,目前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不存在突出 的紧缺问题O但是,长远发展很不乐观。人口增 加、耕地减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主要 制约因素,保持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任务日趋 紧迫。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田水利 一8一 建设欠帐很多,灌溉排涝设施老化损毁严重,农 业科技储备不足,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社会化服 务体系不健全,许多地方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 局面。这不仅是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 也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迫切 需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尽快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是深化农村改革。2004年中国的农村改 革迈出了重要步伐,粮食流通完全放开,信用社 改革试点扩大到29个省份,农村税费改革步伐 加快。但农村改革远远没有大功告成,许多制约 农村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并未完全消除, 改革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方案还没有出台,粮食市场的调控和稳定机制还 有待完善,农村金融改革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 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攻坚还没有真正破题,农村 改革还亟待深化。 (责任编辑:耿玉春) 万方数据

中国的城市化及带来的挑战 田万方数据 ANFANG DATA 文献链接 作者: 王大用 作者单位: 国家开发银行,北京,100000 刊名: 经济纵横PKUCSSC] 英文刊名: ECONOMIC RECIEW 年,卷(期): 2005(1) 被引用次数: 14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0条) 1.赖明建设数字城市实现科学发展[期刊论文]-建设科技2009(21) 2.青木昌彦中因城市化面临三大挑战[期刊论文]-上海经济2010(4) 3.李婷婷.LI Ting--ting浅议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和挑战[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35(23) 4.徐树林.李军孝.马豪杰.朱向民.孙晓兰李迎春.沈子行.陈易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与实践[期刊论文]- 信息系统工程2009(6) 5.陈倬.李鸣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构造数字北京基础平台[期刊论文]-北京测绘2004(2) 6.王雪丽.Wang XueLi双重挑战下的中因城市化未来发展问题初探[期刊论文]-理论与现代化2010(4) 7.王大用中因的城市化及所带来的挑战[期刊论文]-因际经济评论2004(⑤) 8.歌挺数字上海从信息化迈向智能化[期刊论文]-苏南科技开发2006(9) 9.王荣国浅谈“数字城市”的建设[期刊论文]-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z1) 10.姜湘南微型乘用车市场:竞争激烈挑战新高[期刊论文]-汽车工业研究2010(4④) 引证文献(14条) 1.罗建玲.王青我国城镇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动态评价[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12(11) 2.刘冰凌现阶段我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因科技纵横2010(7) 3.樊荣农民工代际转换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 4.徐丽梅.王胎志地方政府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创新研究[期刊论文]-社会科学2009(11) 5.柴洪辉.晋洪涛农村城市化研究:一个综述[期刊论文]-华东经济管理2009(7) 6.王光荣.宗文红.庞连智全科团队建设中的压力管理一基于DCS模式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2008(3) 7.曲别拉布.王栋.张瑾如何满足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需求[期刊论文]-中因卫生事业管理2007(1) 8.廖敏辉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分析[期刊论文]-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9.霍丽姬中因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暂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0.程培旻浅议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期刊论文]-城市问题2006(1) 11.黄辉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带土壤资源数量及质量变化研究一以南通市为例[学位论文]硕士2006 12.林创彬试论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13.孟海贵从经营城市上升到经略城市[期刊论文]-城市2005(6) 14.王丽婧西部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规划优化研究一以贵阳市为例[学位论文]硕士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jzh200501002.aspx

中国的城市化及带来的挑战 作者: 王大用 作者单位: 国家开发银行,北京,100000 刊名: 经济纵横 英文刊名: ECONOMIC RECIEW 年,卷(期): 2005(1) 被引用次数: 14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赖明 建设数字城市实现科学发展[期刊论文]-建设科技2009(21) 2. 青木昌彦 中国城市化面临三大挑战[期刊论文]-上海经济2010(4) 3. 李婷婷.LI Ting-ting 浅议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和挑战[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35(23) 4. 徐树林.李军孝.马豪杰.朱向民.孙晓兰.李迎春.沈子行.陈易 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与实践[期刊论文]- 信息系统工程2009(6) 5. 陈倬.李鸣 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构造数字北京基础平台[期刊论文]-北京测绘2004(2) 6. 王雪丽.Wang XueLi 双重挑战下的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问题初探[期刊论文]-理论与现代化2010(4) 7. 王大用 中国的城市化及所带来的挑战[期刊论文]-国际经济评论2004(5) 8. 耿挺 数字上海从信息化迈向智能化[期刊论文]-苏南科技开发2006(9) 9. 王荣国 浅谈"数字城市"的建设[期刊论文]-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z1) 10. 姜湘南 微型乘用车市场:竞争激烈挑战新高[期刊论文]-汽车工业研究2010(4) 引证文献(14条) 1.罗建玲.王青 我国城镇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动态评价[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12(11) 2.刘冰凌 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0(7) 3.樊荣 农民工代际转换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2) 4.徐丽梅.王贻志 地方政府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创新研究[期刊论文]-社会科学 2009(11) 5.柴洪辉.晋洪涛 农村城市化研究:一个综述[期刊论文]-华东经济管理 2009(7) 6.王光荣.宗文红.庞连智 全科团队建设中的压力管理——基于JDCS模式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08(3) 7.曲别拉布.王栋.张瑾 如何满足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需求[期刊论文]-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1) 8.廖敏辉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分析[期刊论文]-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2) 9.霍丽娅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期刊论文]-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 10.程培旻 浅议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期刊论文]-城市问题 2006(1) 11.黄辉 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带土壤资源数量及质量变化研究——以南通市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2.林创彬 试论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6) 13.孟海贵 从经营城市上升到经略城市[期刊论文]-城市 2005(6) 14.王丽婧 西部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规划优化研究——以贵阳市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jzh200501002.aspx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