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教学资源(阅读材料)当代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评述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379.2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北京行玫学院学提》2004年第2期 ●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文战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04)02-0092-05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评述 口李熠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Civil Society(市 民社会理论的评介和对概念移植问题的讨论上。 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的 1992年邓正来、景跃进发表的《建构中国的市民社 热点问题。由于这一问题与中国当代杜会政治的变 会》一文,堪称是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研究之滥觞。 迁密切相关,因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拟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刊物陆续发表了一系 对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研究状况作一简单评述。 列有影响的文章,围绕如何建构中国公民社会,以 一、中国公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兴起 及中国公民社会有无可能展开热烈讨论。 到了上个世纪末以后,随若世界范围内的治理 Civil Society(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是一个完 与善治的兴起,中国政府的治理变革、制度创新研 全源于西方的极富包容性和开放性且内涵不断变 究进人一个新的阶段,公民社会理论因与中国政治 化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对这 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符合而更加兴 一概念倾注了大量的热诚。学者们希望借助于这样 盛。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对 一个纯粹西方的概念来提供一个解决中国现代化 作为实体的公民社会进行实证研究,对国家与社会 发展路径及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一种理想框 之间疆域的确立、社会空间的建构及第三部门的发 架。 展展开切实的论证。 从中国内地的研究情况来看,公民社会理论的 兴起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二、市民杜会的概念及其建构 第一阶段,主要是从1992年开始到上个世纪 要建构中国的公民社会,对中国学者而言首先 末。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西化的概念植人中 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实层面的发展,迫 国的话语体系里。“Civil Society”一词在国内有“公 切需要重新认识和确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 民社会”、“市民社会”、“民间社会”三种常见的译 作为后进国家的中国,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也急需 名,每种译文都体现了译者对这个词的不同理解: 借用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来推动自己的发展。正是在 其实,在1992年以前,市民社会是一种广义的通行 这样一种大气候下,中国知识界在对西方理论进行 用法,中国知识界对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因为它来 甄别时,选中了公民社会这样一个发源于西方、与 源于马克思著作中使用的“bourgeois'”3。中国学者 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近些年在西方也得 具有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马克思著作中的市 到重新复苏的概念。 民社会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因此,对同一个德文 在这一阶段,中国知识界对公民社会的讨论主 单词,有的书有的地方翻译成市民社会,有的侧译 要围绕现代化的进程而展开,这与公民社会这一概 为资产阶级社会。随着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深人了 念的“舶来”性紧密相连。这一时期的成果,除了探 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市民社会的译名,并 讨建立中国的公民社会以外,主要集中在对西方公 同时注意不把它和资产阶级社会等同起来。不过, 收稿日期:2003-09-10 作老简介:李增耀(1970-),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美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92- 万方数据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理论综述 中圈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吏章编号:1008—7621(2004)02-0092-05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评述 口李熠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Civil Society(市 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的 热点问题。由于这一问题与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的变 迁密切相关,因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拟 对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研究状况作一简单评述。 一、中国公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兴起 Civil Society(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是一个完 全源于西方的极富包容性和开放性且内涵不断变 化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对这 一概念倾注了大量的热诚。学者们希望借助于这样 一个纯粹西方的概念来提供一个解决中国现代化 发展路径及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一种理想框 架。 从中国内地的研究情况来看,公民社会理论的 兴起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从1992年开始到上个世纪 末。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实层面的发展,迫 切需要重新认识和确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 作为后进国家的中国,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也急需 借用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来推动自己的发展。正是在 这样一种大气候下,中国知识界在对西方理论进行 甄别时,选中了公民社会这样一个发源于西方、与 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近些年在西方也得 到重新复苏的概念。 在这一阶段,中国知识界对公民社会的讨论主 要围绕现代化的进程而展开,这与公民社会这一概 念的“舶来”性紧密相连。这一时期的成果,除了探 讨建立中国的公民社会以外,主要集中在对西方公 民社会理论的评介和对概念移植问题的讨论上。 1992年邓正来、景跃进发表的《建构中国的市民社 会》一文,堪称是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研究之滥觞1‘。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刊物陆续发表了一系 列有影响的文章,围绕如何建构中国公民社会,以 及中国公民社会有无可能展开热烈讨论。 到了上个世纪宋以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治理 与善治的兴起,中国政府的治理变革、制度创新研 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公民社会理论因与中国政治 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符合而更加兴 盛。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对 作为实体的公民社会进行实证研究,对国家与社会 之间疆域的确立、社会空间的建构及第三部门的发 展展开切实的论证。 二、市民社会的概念及其建构 要建构中国的公民社会,对中国学者而言首先 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西化的概念植入中 国的话语体系里。“Civil Society”一词在国内有“公 民社会”、“市民社会”、“民间社会”三种常见的译 名,每种译文都体现了译者对这个词的不同理解. 其实,在1992年以前,市民社会是一种广义的通行 用法,中国知识界对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因为它来 源于马克思著作中使用的“bourgeois”口-。中国学者 具有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马克思著作中的市 民社会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因此,对同一个德文 单词,有的书有的地方翻译成市民社会.有的则译 为资产阶级社会。随着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深入了 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市民社会的译名,并 同时注意不把它和资产阶级社会等同起来。不过, 收稿日期:2003—09一10 作者简介:李熠煜(1970一),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92— 万方数据

《北京行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理论综迷 也仍然有学者遵照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的理解来谈 上,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显示出了重要的现代意 论这一含义丰富的概念·,还有学者仅从城市居民 义。而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的研究中,认识到黑 的狭义范围来理解市民社会,这样很容易在语言转 格尔的市民社会是一个作为规范和标准的“真正的 换时产生混乱。 自由”概念,是一个建立在互主体性哲学模式之上 随着对Civil Society的深入理解,及20世纪 的伦理实体的自由概念,表现为从“家庭"经过“市 90年代后西方公民社会的兴起,强调公民对政治 民社会”到“国家”的各个环节的辩证发展,这也是 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的学者,越 自由意识的发展。这一概念对于黑格尔的伦理概念 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公民社会的译法。从中国内地 及其辩证运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正是在伦 的研究状况来看,最近几年采用这一译名的比较普 理概念的运动过程中,“市民社会”表现出了深刻的 遍。而且,就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形来看,中国是一个 辩证性质?。在对伯恩斯坦的研究中,揭示出他是 拥有8,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如果采用市民社会的 提出建构市民社会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之关 术语,无形中就将广大农民排斥在外。再者,就 系问题的第一人,并探讨了他与马克思的观点的异 Civil Society的政治学意义而言,本来侧重的就是 同之处8。 公民权利和公民政治参与,所以在当下,公民社会 上述研究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个人的市 确实是一种较好且较为普遍的译名。至于民间社 民社会观念,而且主要是属于评介性质的,在这一 会,则是台湾学者的译法。这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为 层次上,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对经典原著的解读, 历史学家所喜欢,在分析近代中国的民间组织时尤 希望重现原著对这一论题解释的本来面貌。然后, 宜采用。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它过于边缘化,带有台 再有限地探讨马克思、黑格尔等的市民社会理论的 湾社会发展的显著痕迹,突出强调了官民对立和台 现代意义。这些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市民杜会的译 湾社会的那种自下而上的运动特征,是一个地域性 法,而且,在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时,往往把市民杜 的概念,不具备普遍性。 会等同于城市居民,并且把它当作一个历史性的概 对Civil Society的不同译法,其实代表了学者 念来理解,这样很容易产生歧义。 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从西方的传统来看,公民 除此以外,方朝晖从词源学的意义上详尽地阐 社会的概念不断发展变化,古希腊时期指城邦社 述了西方学者的两种不同的市民社会观念和两种 会,到近代出现不同的研究进路:有洛克式的社会 不同的理解趋势,指出现代市民社会是古希腊、罗 先于国家或外在于国家,有黑格尔式的国家高于社 马和中世纪的自治城市社会两种观念的融合,既是 会,还有孟德斯鸠式的以法治为核心的进路。到哈 一个“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又是“国家公民”的社 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之后,又有了从以市场经济转 会,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而成0:。 到以文化领域为划分点的变化。而要建构中国自己 邓正来曾对那一阶段的市民社会研究概况做 的公民杜会话语体系,就必须要对这个概念有自己 了一个批判性的总结。他针对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 本土性的理解。 发生学背景,指出市民社会研究其实是超出于原来 中国内地学者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可以分为两 的知识界讨论背景之外的一个全新领域,并指出市 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采用二分法,第二阶段主 民社会研究对学界来说有两大可以运用的资源:一 要是采用三分法。 是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实体社会的资源;一是作为认 由于国内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始于马 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解释式的资源。邓正来讨论的 克思的经典著作,所以国内相当多的研究文款集中 重点,是作为一种解释模式的市民社会在阐释中国 在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研究上,以及对与此相关的 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有多大的作用。 黑格尔、伯恩斯坦、葛兰西等人的市民社会研究上。 以此为出发点,他在分析了市民社会的中国化概念 这类研究一般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即 后,对中国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进行了深人的讨 从唯物史观出发,阐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点,并 论,指出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或发展的具体道路有 力图发掘出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的历史意义。在进行 两段论模式和三阶段三种动力滚动驱动式,中国市 这方面的研究时,有学者指出,马克思把“市民社 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应该是良性互动)据邓正来 会“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对应 总结,这一时期的市民社会的概念理解有以下几 物,看作是置于个人和国家之间、对私人利益和普 个特色:(1)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甚或私有产权 遍利益起调和作用的“中介体”。正是在这个意义 为基础的:(2)市民社会的内在联系是内生于市场 —93- 万方数据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理论综述 也仍然有学者遵照马克思的经典著作的理解来谈 论这一含义丰富的概念“,还有学者仅从城市居民 的狭义范围来理解市民社会,这样很容易在语言转 换时产生混乱。 随着对Civil Society的深入理解,及20世纪 90年代后西方公民社会的兴起,强调公民对政治 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的学者,越 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公民社会的译法。从中国内地 的研究状况来看,最近几年采用这一译名的比较普 遍。而且,就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形来看,中国是一个 拥有8、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如果采用市民社会的 术语,无形中就将广大农民排斥在外。再者。就 Civil Society的政治学意义而言,本来侧重的就是 公民权利和公民政治参与,所以在当下,公民社会 确实是一种较好且较为普遍的译名。至于民间社 会,则是台湾学者的译法。这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为 历史学家所喜欢,在分析近代中国的民间组织时尤 宜采用。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它过于边缘化,带有台 湾社会发展的显著痕迹,突出强调了官民对立和台 湾社会的那种自下而上的运动特征,是一个地域性 的概念,不具备普遍性j]。 对Civil Society的不同译法,其实代表了学者 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从西方的传统来看,公民 社会的概念不断发展变化,古希腊时期指城邦社 会,到近代出现不同的研究进路:有洛克式的社会 先于国家或外在于国家,有黑格尔式的国家高于社 会,还有盂德斯鸠式的以法治为核心的进路。到哈 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之后.又有了从以市场经济转 到以文化领域为划分点的变化。而要建构中国自己 的公民社会话语体系,就必须要对这个概念有自己 本土性的理解。 中国内地学者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可以分为两 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采用二分法,第二阶段主 要是采用三分法。 由于国内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始于马 克思的经典著作,所以国内相当多的研究文献集中 在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研究上,以及对与此相关的 黑格尔、伯恩斯坦、葛兰西等人的市民社会研究上。 这类研究一般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即 从唯物史观出发.阐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点,并 力图发掘出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的历史意义。在进行 这方面的研究时,有学者指出,马克思把“市民社 会”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对应 物,看作是置于个人和国家之间、对私人利益和普 遍利益起调和作用的“中介体”。正是在这个意义 一93 上,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显示出了重要的现代意 义。。而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的研究中,认识到黑 格尔的市民社会是一个作为规范和标准的“真正的 自由”概念,是一个建立在互主体性哲学模式之上 的伦理实体的自由概念,表现为从“家庭”经过“市 民社会”到“国家”的各个环节的辩证发展,这也是 自由意识的发展。这一概念对于黑格尔的伦理概念 及其辩证运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正是在伦 理概念的运动过程中,“市民社会”表现出了深刻的 辩证性质”。在对伯恩斯坦的研究中,揭示出他是 提出建构市民社会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之关 系问题的第一人,并探讨了他与马克思的观点的异 同之处8。 上述研究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个人的市 民社会观念,而且主要是属于评介性质的。在这一 层次上,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对经典原著的解读, 希望重现原著对这一论题解释的本来面貌。然后, 再有限地探讨马克思、黑格尔等的市民社会理论的 现代意义。这些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市民社会的译 法,而且,在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时,往往把市民社 会等同于城市居民,并且把它当作一个历史性的概 念来理解,这样很容易产生歧义。 除此以外,方朝晖从词源学的意义上详尽地阐 述了西方学者的两种不同的市民社会观念和两种 不同的理解趋势,指出现代市民社会是古希腊、罗 马和中世纪的自治城市社会两种观念的融合,既是 一个“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又是“国家公民”的社 会,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而成“…。 邓正来曾对那一阶段的市民社会研究概况做 了一个批判性的总结。他针对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 发生学背景,指出市民社会研究其实是超出于原来 的知识界讨论背景之外的一个全新领域,并指出市 民社会研究对学界来说有两大可以运用的资源:一 是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实体社会的资源;一是作为认 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解释式的资源。邓正来讨论的 重点,是作为一种解释模式的市民社会在阐释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有多大的作用。 以此为出发点,他在分析了市民社会的中国化概念 后,对中国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 论,指出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或发展的具体道路有 两段论模式和三阶段三种动力滚动驱动式,中国市 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应该是良性互动”“。据邓正来 总结,这一时期的市民社会的概念理解有以下几 个特色:(1)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甚或私有产权 为基础的;(2)市民社会的内在联系是内生于市场 万方数据

《北京行改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理论综述 经济的平等自治的契约性关系:(3)巾民社会遵 蕴:描述性的、分析性的和价值性的·。这是一种颇 循法治原则:(4)市民杜会奉行自治原则:(5)市民 有见地的看法。 社会通过公共传媒表达其意见和在公共空间交换 大体说来,在中国学术界,凡是采用公民社会 意见:(6)市民社会内部的民主发展进程2。 译法的学者,大多也都采用三分法。如何增科认为, 总而言之,邓正来主要是从二分法来谈论市民 “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 社会的,这也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普遍性认识。在 领域,这一领域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 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市民社会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 密切相关,人们急切希望借助这样一个纯粹西方的 自愿结合而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术语来找到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所以,这段时期的 他还提出,就公民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和文化特征及 文章尽管纷繁多杂,但都脱离不了二分法的框架, 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而言,它的结构性要素及其 都围绕现代化的进程而展开。这可以说是自由派的 特征有四个:(1)私人领域:(2)志愿性团体:(3)公 观点。 共领域;(4)社会运动。 在当时,之所以采用二分法,主要与社会经济 发展的大背景有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值 三、如何建构中国的公民杜会 市场经济方兴,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就是经济体制 在厘清了中国的市民社会概念之后,学者们就 顺利转轨的问题。其时,被压抑许久的社会这一概 如何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 念重新同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且人们习惯的还是它 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建构当下的国家与市民社 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必须说明的是,长期以来。我国 会的新型互动关系,如何正确理解处理国家和社 实行的其实是一种政社合一的社会,“社会"这一概 会,国家和个人的相互关系,建立各自相对独立而 念没有独立存在的空间。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 又共存一体的功能界限。有学者指出,关于公民社 国家和单位的管理下,没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任何 会和国家的关系,共有五种棋式,即公民社会制约 私人领域,所以知识界对市民社会是既期待又陌生 国家、公民社会对抗国家、公民社会和国家共生共 的。因此,在重新认识这一问题的时候,便自然而然 强、公民社会参与国家、公民社会和国家合作互补, 地采用了国家和社会的二分法。 这五种模式并不互相排斥,是对复杂现实的高度抽 到了上个世纪末,随着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进 象5。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上,首先,从中国的历史 一步深化,对西方理论的进一步了解,学界逐步对 来看,有学者通过历史性考察,否认中国有过市民 三分法产生了兴趣。国家一经济一市民社会三分 社会,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宗族社会,从来没有出 法,是由当代西方学者柯亨和阿拉托提出的。他们 现过类似西方历史上完善的市民社会阶层。还有 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 学者认为西方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宜于中国社会的 社会主要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我们把市民社 情况,因为西方社会是在权利高度分散化和多元化 会理解为经济与国家之间的杜会互动领域,它首先 的特定背景下形成的,一开始就表现出与现实杜会 是由私人领域(尤其是家庭)、结社的领域(尤其是 及政治结构的异质性,但其内部的理性化过程完成 志愿结社)、社会运动以及各种公共交往形式所构 较早;而对许多后进国家来说,市民社会与现实社 成的。”这一观点,反映了西方市民社会理论重心的 会和政治结构是同质的,因此内部的理性没有完 转移。 成,所以中国的市民社会不可能走西方那样的道 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介绍当代西方理论的文 路,也就是说,中国市民社会的健康发育必须依赖 章,如套世骏、陈晏清、王新生等分析了近、当代市 外部条件,尤其以政府的促进作用最大。当然,大 民社会观念的不同,指出市民社会观念由近代的因 多数学者从中国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出发,主张“良 商品交换关系而结合起来的私人自律的经济交往 性互动说”,认为这既是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运作 领域转为当代自主的社会文化领域。其中王新生在 方式,又是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想形态“。大 厘清近、当代市民社会的差别之后,力图表达出市 体说来,关于理解国家和市民杜会的互动关系,可 民社会是一个由家庭、“需要的体系”、公共领域三 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社会生活空间,而且这三个方面 (一)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 是一种历史递进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侧重 市民社会是和商品经济相伴而生的观念,黑格 点不同,他还提出市民社会的概念包括三种不同意 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就明确从市场经济出发来分 94 万方数据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理论综述 经济的平等自治的契约性关系;(3)市民社会遵 循法治原则;(4)市民社会奉行自治原则;(5)市民 社会通过公共传媒表达其意见和在公共空间交换 意见;(6)市民社会内部的民主发展进程”。。 总而言之,邓正来主要是从二分法来谈论市民 社会的.这也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普遍性认识。在 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市民社会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密切相关,人们急切希望借助这样一个纯粹西方的 术语来找到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所以,这段时期的 文章尽管纷繁多杂,但都脱离不了二分法的框架, 都围绕现代化的进程而展开。这可以说是自由派的 观点。 在当时,之所以采用二分法,主要与社会经济 发展的大背景有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值 市场经济方兴.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就是经济体制 顺利转轨的问题。其时.被压抑许久的社会这一概 念重新同到人们的生活中.而且人们习惯的还是它 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必须说明的是,长期以来。我国 实行的其实是一种政社合一的社会.“社会”这一概 念没有独立存在的空间。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 国家和单位的管理下,没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任何 私人领域.所以知识界对市民社会是既期待又陌生 的。因此,在重新认识这一问题的时候,便自然而然 地采用了国家和社会的二分法。 到了上个世纪末,随着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进 一步深化,对西方理论的进一步了解,学界逐步对 三分法产生了兴趣。国家一经济一市民社会三分 法,是由当代西方学者柯亨和阿拉托提出的。他们 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市民社会中分离出去.认为市民 社会主要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我们把市民社 会理解为经济与国家之间的社会互动领域,它首先 是由私人领域(尤其是家庭)、结社的领域(尤其是 志愿结社)、社会运动以及各种公共交往形式所构 成的。”这一观点,反映了西方市民社会理论重心的 转移。 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介绍当代西方理论的文 章。如童世骏、陈晏清、王新生等分析了近、当代市 民社会观念的不同,指出市民社会观念由近代的因 商品交换关系而结合起来的私人自律的经济交往 领域转为当代自主的社会文化领域。其中王新生在 厘清近、当代市民社会的差别之后,力图表达出市 民社会是一个由家庭、“需要的体系”、公共领域三 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社会生活空间,而且这三个方面 是一种历史递进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侧重 点不同,他还提出市民社会的概念包括三种不同意 蕴:描述性的、分析性的和价值性的”。这是一种颇 有见地的看法。 大体说来,在中国学术界,凡是采用公民社会 译法的学者,大多也都采用三分法。如何增科认为, “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 领域,这一领域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 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 自愿结合而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他还提出.就公民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和文化特征及 公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而言,它的结构性要素及其 特征有四个:(1)私人领域;(2)志愿性团体;(3)公 共领域;(4)社会运动。 三、如何建构中国的公民社会 在厘清了中国的市民社会概念之后.学者们就 如何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 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建构当下的国家与市民社 会的新型互动关系,如何正确理解处理国家和社 会、国家和个人的相互关系,建立各自相对独立而 又共存一体的功能界限。有学者指出,关于公民社 会和国家的关系,共有五种模式,即公民社会制约 国家、公民社会对抗国家、公民社会和国家共生共 强、公民社会参与国家、公民社会和国家合作互补, 这五种模式并不互相排斥,是对复杂现实的高度抽 象”5『。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上,首先,从中国的历史 来看,有学者通过历史性考察,否认中国有过市民 社会,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宗族社会,从来没有出 现过类似西方历史上完善的市民社会阶层”…。还有 学者认为西方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宜于中国社会的 情况,因为西方社会是在权利高度分散化和多元化 的特定背景下形成的,一开始就表现出与现实社会 及政治结构的异质性,但其内部的理性化过程完成 较早;而对许多后进国家来说,市民社会与现实社 会和政治结构是同质的,因此内部的理性没有完 成,所以中国的市民社会不可能走西方那样的道 路,也就是说,中国市民社会的健康发育必须依赖 外部条件,尤其以政府的促进作用最大”J。当然,大 多数学者从中国的现实和历史状况出发,主张“良 性互动说”.认为这既是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运作 方式,又是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想形态“。大 体说来,关于理解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互动关系,可 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一)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 市民社会是和商品经济相伴而生的观念,黑格 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就明确从市场经济出发来分 94— 万方数据

《北京行政学院学投》2004年第2期 ●理论综述 析市民社会,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处在家庭和国家 协调中得以发展:而市民社会的多元权利有效地分 之间的差别的阶段”,是私人自律的商品交换领域: 解了国家权力,遏制了公权力的专断倾向,市民组 马克思则更进一步的将其理解为“物质的交换关 织的多元化、自主化发展,形成了对国家权力的分 系”,现代后自由主义者约翰·格雷把市场经济看做 割与制衡。市民社会多元利益的冲突、互动与整合 是市民社会的主要成分,认为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经 衍生了理性规则秩序,具有自由理性精神的公民意 济白由和人身白由 识构成了法治的非制度化要素。中国要真正走向法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草,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在 治,就必须重新构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确立 改革过程中,原来被压制的个人和社会开始凸现, 多元权利基础、公共权威和良善之法。 国家虽然仍然是社会资源的控制者,但与改革前相 (三)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 比,社会也已经成为控制资源的潜在力量,社会占 第三部门(third sector)或者称为非营利组织 有资源多元化,社会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出现了相 或非政府组织(NC0)的研究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 对独立的个人与社会力量,涌现出一大批非营利组 80年代。它最初只是在行政管理理论层面展开研 织和独立社团。这是由于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任 究,而随着公民社会理论家开始对作为一个社会实 何一种成功的市场体制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内在竞 体的公民社会进行实证研究,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 争机制和健全的法律制度,而且更需要一个完整的 部门的作用及其与国家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也受到 公民社会来配合:或者说,是市场经济造就了一个 关注。与公民社会研究侧重于理论性相比,在NG0 完善的公民社会:市场经济造就了市民社会的主 的研究中,实证性研究占主导地位。尽管角度不同, 体、拓宽了社会空间、培养了相应的意识形态、营造 两者其实是在看同样的问题,即都是想用政府与市 了相应的自治机制9。 场的框架、从公共事务和制度治理的角度来进行研 市场经济通过经济制约体系的自我构建,将社 究工作。因此,随着研究的深人,两种趋势逐渐结合 会成员以内在和外在两种方式整合成为经济有机 在一起。 共同体,并通过对企业、利益集团、社会组织、社区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的“公民社会"的构架中, 这些不同的组织机构的结构性整合,而使之形成为 社会基本结构发生的最根本变化是:由政府一单 一个形态完整的社会共同体,这就是市民社会。因 位一(作为单位人的)个人的单向、单维的关系,转 此,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市民 变为多元、互动、社会参与和自组织形式的结构。改 社会的胜利”。 府不再是一个全能的部门,它行使国家安全、公共 (二)市民社会与法治 政策、宏观调控等有限职能,并主要通过监督、规 市民社会是以一种普遍的契约关系和契约精 范、政策优惠等间接手段调控企业和非营利部门的 神建立起来的,并以此来保其良性运行。从市民 行为。这一改革过程首先从企业行为的独立开始, 社会的产生发展来看,它与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和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逐渐扩大了自主权,形成不同 近代法治的确立密切相关。 于政府下属的“工厂”的“法人”,而整个社会结构的 查尔斯·泰勒指出,早在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 变化最终还要归于社会自组织体系的形成。社会的 市民社会时期,孟德斯鸠就强调一种“来自国家并 组织结构以大量的公民自组织形式为基础,个人作 针对国家的自由”一政治自由,一个自由的社会 为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杜会的成员,形成广泛的自 总是和良好法制的国家相符合的,自由状态不是与 组织形式,构成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或称 生俱来的,而是来源于宪法。这种看法强调了市民 “非营利部门”,它们是大量具体社会功能的直接承 社会和法治的关系:实现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良 担者。所有这些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都以公民社 性发展,法治的约束作用必不可少。要想使市民社 会的发展为基石。贮, 会成为真正的文明社会,也必须要以法治为保障: 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效运作的体制条件是法 四、公民社会的研究方法 治,而法治也通过其两种作用来为市场经济提供制 在此,还需要对中国的公民社会研究的方法作 度保障:一是约束政府,二是约束经济人行为。 一概述。总体印象是,在研究的起始阶段,规范性研 有学者认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是法治运行 究占主导地位。因为公民社会理论一直是政治哲学 的基础和界限。法律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 的研究对象,格守一种社会政治理想,有强烈的现 矛盾互动发展中、在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冲突和 实批判作用,也是不同派别的理论家用以表达自己 -95 万方数据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2(1(14年第2期 ●理论综述 析市民社会,把『H民社会理解为“处在家庭和国家 之间的差别的阶段”,是私人自律的商品交换领域: 马克思则更进一步的将其理解为“物质的交换关 系”。现代后自由主义者约翰·格雷把市场经济看做 是市民社会的主要成分,认为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经 济自由和人身自由,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在 改革过程中,原来被压制的个人和社会开始凸现。 国家虽然仍然是社会资源的控制者,但与改革前相 比,社会也已经成为控制资源的潜在力量,社会占 有资源多元化,社会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出现了相 对独立的个人与社会力量,涌现出一大批非营利组 织和独立社团.这是由于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任 何一种成功的市场体制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内在竞 争机制和健全的法律制度,而且更需要一个完整的 公民社会来配合;或者说,是市场经济造就了一个 完善的公民社会:市场经济造就了市民社会的主 体、拓宽了社会空间、培养了相应的意识形态、营造 了相应的自治机制”。 市场经济通过经济制约体系的自我构建,将社 会成员以内在和外在两种方式整合成为经济有机 共同体,并通过对企业、利益集团、社会组织、社区 这些不同的组织机构的结构性整合,而使之形成为 一个形态完整的社会共同体,这就是市民社会。因 此.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市民 社会的胜利”。 (=)市民社会与法治 市民社会是以一种普遍的契约关系和契约精 神建立起来的,并以此来保障其良性运行。从市民 社会的产生发展来看,它与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和 近代法治的确立密切相关。 查尔斯·泰勒指出,早在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 市民社会时期,孟德斯鸠就强调一种“来自国家并 针对国家的自由”——政治自由,一个自由的社会 总是和良好法制的国家相符合的,自由状态不是与 生俱来的,而是来源于宪法。这种看法强调了市民 社会和法治的关系:实现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良 性发展,法治的约束作用必不可少。要想使市民社 会成为真正的文明社会,也必须要以法治为保障: 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效运作的体制条件是法 治,而法治也通过其两种作用来为市场经济提供制 度保障:一是约束政府,二是约束经济人行为。 有学者认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是法治运行 的基础和界限。法律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 矛盾互动发展中、在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冲突和 协调中得以发展;而市民社会的多元权利有效地分 解了.国家权力,遏制了公权力的专断倾向。市民组 织的多元化、自主化发展,形成了对国家权力的分 割与制衡。市民社会多元利益的冲突、互动与整合 衍生了理性规则秩序,具有自由理性精神的公民意 识构成了法治的非制度化要素。中国要真正走向法 治,就必须重新构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确立 多元权利基础、公共权威和良善之法。2“。 (三)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thircl sector)或者称为非营利组织 或非政府组织(NGO)的研究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 80年代。它最初只是在行政管理理论层面展开研 究,而随着公民社会理论家开始对作为一个社会实 体的公民社会进行实证研究.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 部门的作用及其与国家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也受到 关注。与公民社会研究侧重于理论性相比,在NGO 的研究中,实证性研究占主导地位。尽管角度不同, 两者其实是在看同样的问题,即都是想用政府与市 场的框架、从公共事务和制度治理的角度来进行研 究工作。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两种趋势逐渐结合 在一起。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的“公民社会”的构架中, 社会基本结构发生的最根本变化是:由政府一单 位一(作为单位人的)个人的单向、单维的关系,转 变为多元、互动、社会参与和自组织形式的结构。政 府不再是一个全能的部门,它行使国家安全、公共 政策、宏观调控等有限职能,并主要通过监督、规 范、政策优惠等间接手段调控企业和非营利部门的 行为。这一改革过程首先从企业行为的独立开始,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逐渐扩大了自主权,形成不同 于政府下属的“工厂”的“法人”,而整个社会结构的 变化最终还要归于社会自组织体系的形成。社会的 组织结构以大量的公民自组织形式为基础,个人作 为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社会的成员,形成广泛的自 组织形式,构成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或称 “非营利部门”,它们是大量具体社会功能的直接承 担者。所有这些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都以公民社 会的发展为基石。∞- 四、公民社会的研究方法 在此,还需要对中国的公民社会研究的方法作 一概述。总体印象是,在研究的起始阶段,规范性研 究占主导地位。因为公民社会理论一直是政治哲学 的研究对象,恪守一种社会政治理想,有强烈的现 实批判作用,也是不同派别的理论家用以表达自己 万方数据

《北京行政学院学技}2004年第2期 ●理论综述 政治理念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它主要是作为一种规 些都是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避免的问题。 范性的理论来加以研究的,公民社会概念被当作一 种研究方法和分析概念来运用。作为研究方法,它 参考文献: 以公民社会为中心来研究问题,一方面反对以国家 「1]邓正来,录联进.建构中国的方民社会[J].中国社全科学 为中心,另一方面也反对以经济为中心的研究方 季刊(香港),1992,(总1), 法。作为一种分析性的概念,它主要被视为一种社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会实体或历史实体,人们从不同学科分析其起源、 [3][10】方期晖,市民杜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J] 中国社会科学(北京),1994.(5). 发生发展过程及未来前景”。 [4[9]胡承槐.市民社会"及其历史地位[J].哲学研究(北京), 然而,随着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实证性的研 1999,(11), 究逐渐凸现。研究者们找到了共同的研究兴趣,而 {5][12][18]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一兼论中网市民 且实证性的研究极大地拓宽了公民社会研究的范 杜会研究「J],中国杜金科学季刊(香港),1994,(总8), 围,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民主 [6]王老.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探析一兼论“市民社全” 与全球化等专门问题的研究。一些学者还运用公民 理论的现代意义[J】.江海学利(南京),2000,(4) 社会理论,进行比较深人的社会调查和个案研究。 「7[20]郁建兴.黑格尔的布民社会理论[J].人文杂志(西安), 如1998年出版的《静悄悄的节命一中国当代市 2000,(3). 民社会》一书,就是实证性研究的一项代表性成果, [8]郁建兴,伯思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J].督学研 该书从四个层次一一个人层次、基层层次、阶层层 究(北京),1997,(4) 「11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一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J], 次、NC0组织(社团组织)层次一探讨了当代中 中国社会科学季列(香港),1996.(总15). 国市民社会发展的状况。大致结论是:中国改革开 [13]立世骏.第三个向度一一与政治、经济关系旅炒的“布民 放以来,个人的自由大大提高,在四个层次当中最 社会[小].欧洲(北京),1995,(3):陈晏清,王新生.市民社 为活跃:基层层次上的变化也非常活跃,如农村基 会观念的当代演变及其意义[」].南开学报(天津),2001, 层社会和城市单位组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阶层 (6). 层次和第四层次的变化则不太明显也不太活跃“。 【14]「15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J].马克恩 当然,与国外众多的成果相比,目前我国这一方面 主义与现实(北京),2000.(1), 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虽然这些年关于基层民主的研 【16]夏维中,市民社会:中国近期难圆的梦[订].中国社会科学 究已经成为显学,但研究层次显然还只停留在乡、 手刊(香港),1993,(总5). 「17]方朝耳,对90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J].天津社 村一级,而从中国的行政体制架构来看,乡显然不 会科学(天津),1999,(5). 属于一级政府,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需要我们把视 [19]特建国.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U].武汉大学学 野拓宽。 报(或汉),1999,(1). 另外,关于公民社会理论本身,仍然有一些问 21」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蒙:法治的基础和界限[J].法 题需要梳理清楚:比如,市民社会问题讨论中,往往 学研究(北京),2001,(3). 将近代市民社会观和当代市民社会混为一谈,以致 「22]玉名等,中国社图政革一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棒[M] 造成了概念的歧义。再如.仅仅将市民社会作为私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旗社,2001 人自主的经济交换领域,以及单纯将市民社会理解 [23]何增科.市民社会:民主化的希望还是偶像一80年代 为城市居民,剥夺了广大农村居民的权利,使的这 以来国外市民社会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季利 一概念过于狭隘、片面。又如,市民社会这个概念本 (香港),1998,(总22) [24]李凡.静满悄的羊命:中国当代市民社会「M].香港:明 身是源于西方语境的,在对中国现实的分析中,会 镜出版杜,1998 以西方模式为标准对中国的现状加以评判,或者是 简单地依据西方的概念框架去归纳中国的社会。这 (责任编样高寿仙) 96- 万方数据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理论综述 政治理念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它主要是作为一种规 范性的理论来加以研究的,公民社会概念被当作一 种研究方法和分析概念来运用。作为研究方法,它 以公民社会为中心来研究问题,一方面反对以国家 为中心,另一方面也反对以经济为中心的研究方 法。作为一种分析性的概念,它主要被视为一种社 会实体或历史实体,人们从不同学科分析其起源、 发生发展过程及未来前景。。 然而,随着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实证性的研 究逐渐凸现。研究者们找到了共同的研究兴趣,而 且实证性的研究极大地拓宽了公民社会研究的范 围,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民主 与全球化等专门问题的研究。一些学者还运用公民 社会理论.进行比较深入的社会调查和个案研究。 如1998年出版的《静悄悄的革命——中国当代市 民社会》一书,就是实证性研究的一项代表性成果, 该书从四个层次——个人层次、基层层次、阶层层 次、NGO组织(社团组织)层次——探讨了当代中 国市民社会发展的状况。大致结论是:中国改革开 放以来,个人的自由大大提高,在四个层次当中最 为活跃;基层层次上的变化也非常活跃,如农村基 层社会和城市单位组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阶层 层次和第四层次的变化则不太明显也不太活跃“·。 当然,与国外众多的成果相比,目前我国这一方面 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虽然这些年关于基层民主的研 究已经成为显学,但研究层次显然还只停留在乡、 村一级,而从中国的行政体制架构来看,乡显然不 属于一级政府,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需要我们把视 野拓宽。 另外,关于公民社会理论本身,仍然有一些问 题需要梳理清楚。比如,市民社会问题讨论中,往往 将近代市民社会观和当代市民社会混为一谈,以致 造成了概念的歧义:再如.仅仅将市民社会作为私 人自主的经济交换领域,以及单纯将市民社会理解 为城市居民.剥夺了广大农村居民的权利,使的这 一概念过于狭隘、片面。又如,市民社会这个概念本 身是源于西方语境的,在对中国现实的分析中,会 以西方模式为标准对中国的现状加以评判,或者是 简单地依据西方的概念框架去归纳中国的社会。这 些都是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避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 季刊(香港),1992,(总1)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10]方朝晖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度其在现代的汇合fJ] 中国社会科学(北京),1994.(5) [4][9]胡承槐“市民社会”厦其历史地位[J]哲学研究(北京), 1999,(i1) [5儿12儿18]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 社会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总8) [6]王岩马克思的“市民社舍”思想探析——兼论“市民社会” 理论的现代意义[J]江海学刊(南京),2000.(4) 17]【20]都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J]人文杂志(西安1, 2000,(3) [8]都建兴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J]哲学研 究(北京),1997,(4) 111]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套研究的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总15) [13]童世骏第三个向度——与政治、经济关系微妙的“市民 社会[J]欧洲(北京),1995.(3);陈晏清,王新生市民社 会观念的"-Zi代演变厦其意义[J]南开学报(天津),2001, (6) 【14]【15]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弓l论【J]马克思 主义与现实(北京),2000,(1) [16]夏维中市民社会:中国近期难圃的梦[J]中国社会科学 季刊(香港),1993,(总5) [17]方朝晖时90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J].天津社 会科学(天津),1999。(5) [19]储建国.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J]武汉大学学 报(武汉),1999.(1) [21]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洁国家:法洁的基础和界限[J]法 学研究(北京),2001,(3). [22]王名等中国社目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3]何增科市民社会:民主化的希望还是偶像——80年代 以来团外市民社会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香港),1998,(总22) [24]李凡静悄悄的革命:中国当代市民社会[M】香港:明 镜出版社.1998. 一96一 (责任编辑高寿仙) 万方数据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评述 田万方数据 ANFANG DATA 文献链接 作者: 李熠煜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因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刊名: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PKUCSSCI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年,卷(期): 2004(2) 被引用次数: 17次 参考文就(19条) 1.李凡静悄悄的革命:中因当代市民社会1998 2.何增科市民社会:民主化的希望还是偶像一80年代以来国外市民社会研究述评1998(22) 3.王名中因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2001 4.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期刊论文]-法学研究2001(03) 5.储建国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1999(01) 6.方朝晖对90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1999(05) 7.夏维中市民社会:中国近期难圆的梦1993(05) 8.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2000(01) 9.陈晏清:王新生市民社会观念的当代演变及其意义[期刊论文]-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 10.童世骏第三个向度-一与政治、经济关系微妙的”市民社会1995(03) 11.邓正来因家与社会-一中因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1996(15) 12.郁建兴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1997(04) 13.郁建兴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期刊论文]-人文杂志2000(03) 14.王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探析一兼论”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期刊论文]-江海学刊2000(04) 15.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一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1994(08) 16.胡承槐“市民社会"及其历史地位1999(11) 17.方朝晖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1994(05) 1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2000 19.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1992(01) 引证文就(18条) L.连水兴作为“新社会运动“"的环保传播及其意义一一种公民社会的理论视角[期刊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1(1) 2.周书焕重探公民社会的涵义与特征[期刊论文]-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4) 3.连水兴公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的大众传播研究[期刊论文]-当代传播2010(4) 4.陈林珊浅析我因政治民主化的演变路径与构建方略一基于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的视角[期刊论文]-发展研究 2010(12) 5.胡传明.李艳艳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逻辑结构与互动一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期刊论文]-南昌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⑤) 6.崔华华.郭媛媛论大众传媒在构建公民社会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当代传播2009(4) 7.路鹏中因公民社会研究进程"两段论”之考证[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09(⑨)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评述 作者: 李熠煜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刊名: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年,卷(期): 2004(2) 被引用次数: 17次 参考文献(19条) 1.李凡 静悄悄的革命:中国当代市民社会 1998 2.何增科 市民社会:民主化的希望还是偶像—80年代以来国外市民社会研究述评 1998(22) 3.王名 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 2001 4.马长山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期刊论文]-法学研究 2001(03) 5.储建国 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 1999(01) 6.方朝晖 对90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 1999(05) 7.夏维中 市民社会:中国近期难圆的梦 1993(05) 8.何增科 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 2000(01) 9.陈晏清;王新生 市民社会观念的当代演变及其意义[期刊论文]-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10.童世骏 第三个向度--与政治、经济关系微妙的"市民社会 1995(03) 11.邓正来 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 1996(15) 12.郁建兴 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 1997(04) 13.郁建兴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期刊论文]-人文杂志 2000(03) 14.王岩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探析—兼论"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期刊论文]-江海学刊 2000(04) 15.邓正来 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 1994(08) 16.胡承槐 "市民社会"及其历史地位 1999(11) 17.方朝晖 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 1994(05) 18.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 2000 19.邓正来;景跃进 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 1992(01) 引证文献(18条) 1.连水兴 作为"新社会运动"的环保传播及其意义——一种公民社会的理论视角[期刊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11(1) 2.周书焕 重探公民社会的涵义与特征[期刊论文]-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0(4) 3.连水兴 公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的大众传播研究[期刊论文]-当代传播 2010(4) 4.陈林珊 浅析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演变路径与构建方略——基于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的视角[期刊论文]-发展研究 2010(12) 5.胡传明.李艳艳 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逻辑结构与互动——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期刊论文]-南昌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5) 6.崔华华.郭媛媛 论大众传媒在构建公民社会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当代传播 2009(4) 7.路鹏 中国公民社会研究进程"两段论"之考证[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9(9)

8.自玉娟我国公民社会的特征及影响其政治性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南北桥2008(4) 9.周国文”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哲学动态2006(3) 10.刘明涛和谐社会:中因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期刊论文]-宁夏党校学报2006(4) 11.刘淑影.于芳论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培育[期刊论文]-北方论丛2006(2) 12.张宏树.刘毅媒介素养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期刊论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④) 13.周自豪.张文彬公民社会与正确对待社会冲突[期刊论文]-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6) 14.杨新欣公民社会兴起下的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5 15.庞俊来市民社会的伦理研究一基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思考[学位论文]硕士2005 16.林燕凌我因非政府组织研究一兼论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学位论文]博士2005 17.王世荣.王晓敏全球化视野下加快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现实思考[期刊论文]-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18.连水兴作为”新社会运动“的环保传播及其意义一一种公民社会的理论视角[期刊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jxzxyxb200402024.aspx

8.闫玉娟 我国公民社会的特征及影响其政治性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南北桥 2008(4) 9.周国文 "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哲学动态 2006(3) 10.刘明涛 和谐社会:中国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期刊论文]-宁夏党校学报 2006(4) 11.刘淑影.于芳 论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培育[期刊论文]-北方论丛 2006(2) 12.张宏树.刘毅 媒介素养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期刊论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 13.周自豪.张文彬 公民社会与正确对待社会冲突[期刊论文]-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5(6) 14.杨新欣 公民社会兴起下的我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5.庞俊来 市民社会的伦理研究——基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思考[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6.林燕凌 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兼论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7.王世荣.王晓敏 全球化视野下加快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现实思考[期刊论文]-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18.连水兴 作为"新社会运动"的环保传播及其意义——一种公民社会的理论视角[期刊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jxzxyxb200402024.aspx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