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意识”的字面含义)。它与工人们自发产生的工团意识之间的距离使得它跳出 了物化意识的控制,具有超越的品格,而它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之间的必然 联系又使之具有了“一种无可争辩的实际客观性”。关于前者,卢卡奇不需 要特别费力地进行说明,他在对物化意识的批判中早已清楚地洞见到了这一状 况:后者对于卢卡奇来说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挑战 究竟该如何说明无产阶级意识与无产阶级、与整个历史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 关联?笔者认为,在这个关键点上,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思想给了他直接 的启发:它让卢卡奇摆脱了关于两个世界之间的对立的思想,在一个世界的内部 对立中谋求超越的可能道路。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思想使得他认识到,他要 走的这条道路是自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以来的人本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之上, 他才又反过头来在黑格尔的著作中读出了辩证法的真正内涵(其超越了黑格尔的 体系的内涵)。费而巴哈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以人及其对象为哲学的出发点,把 所谓的超越的宗教世界还原为人的对象世界,于是我们眼前只剩下了人的世界 马克思在其拜物教批判中,则进一步指出我们与眼前的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 对立其实是我们与我们自己的造物之间的对立,因而我们只能在这个惟一的世界 中寻找变革的道路 到这里,卢卡奇又意识到了他之前的具有宗教色彩的革命的乌托邦立场的 不切实际性(他的这一立场主要体现在《策略与伦理》等文字中)。在《历史与 阶级意识》中,为了表明他与这种立场的根本区别,卢卡奇还特别以布洛赫的 《作为革命的神学家的托马斯·闵采尔》为例,专门批判了宗教的革命的乌托 邦。“当恩斯特·布洛赫认为在宗教和社会经济革命的这种结合中可以找到一条 深化‘纯经济’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时,他就是忽略了这种深化恰恰没有顾及 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深刻之处。当布洛赫把经济看作客观的事物,而灵魂、 内在的等东西必然与之相对立时,他就是忽视了恰恰是真正的社会革命才能变革 人的具体而现实的生活,他就是忽视了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经济学的东西无非就是 关于这种现实生活的对象性形式的体系。……决不能抓住它们(指革命的教派, 译者注)的这种弱点,它们的这种找不到变革现实的阿基米德点的无能,…… 并在这些东西中发现某种深刻性。”在这里,他特别强调,我们根本不需要在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2页20 意识” 的字面含义) 。它与工人们自发产生的工团意识之间的距离使得它跳出 了物化意识的控制, 具有超越的品格,而它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之间的必然 联系又使之具有了“一种无可争辩的实际客观性”31 。关于前者, 卢卡奇不需 要特别费力地进行说明, 他在对物化意识的批判中早已清楚地洞见到了这一状 况;后者对于卢卡奇来说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挑战。 究竟该如何说明无产阶级意识与无产阶级、与整个历史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 关联?笔者认为, 在这个关键点上,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思想给了他直接 的启发:它让卢卡奇摆脱了关于两个世界之间的对立的思想,在一个世界的内部 对立中谋求超越的可能道路。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思想使得他认识到,他要 走的这条道路是自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以来的人本主义的道路, 在此基础之上, 他才又反过头来在黑格尔的著作中读出了辩证法的真正内涵(其超越了黑格尔的 体系的内涵)。费而巴哈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以人及其对象为哲学的出发点,把 所谓的超越的宗教世界还原为人的对象世界,于是我们眼前只剩下了人的世界。 马克思在其拜物教批判中,则进一步指出我们与眼前的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 对立其实是我们与我们自己的造物之间的对立,因而我们只能在这个惟一的世界 中寻找变革的道路。 到这里, 卢卡奇又意识到了他之前的具有宗教色彩的革命的乌托邦立场的 不切实际性(他的这一立场主要体现在《策略与伦理》等文字中)。在《历史与 阶级意识》中, 为了表明他与这种立场的根本区别, 卢卡奇还特别以布洛赫的 《作为革命的神学家的托马斯·闵采尔》为例, 专门批判了宗教的革命的乌托 邦。“当恩斯特·布洛赫认为在宗教和社会经济革命的这种结合中可以找到一条 深化‘纯经济’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时,他就是忽略了这种深化恰恰没有顾及 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深刻之处。当布洛赫把经济看作客观的事物,而灵魂、 内在的等东西必然与之相对立时,他就是忽视了恰恰是真正的社会革命才能变革 人的具体而现实的生活,他就是忽视了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经济学的东西无非就是 关于这种现实生活的对象性形式的体系。……决不能抓住它们(指革命的教派, 译者注)的这种弱点,它们的这种找不到变革现实的阿基米德点的无能,……, 并在这些东西中发现某种深刻性。”在这里, 他特别强调, 我们根本不需要在 3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12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