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上海精神医学2009年第21卷第2期 。117 。综述 愤怒与攻击行为的脑电生理学研究进展 韩慧琴陈兴时谢斌 近年来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导致暴力犯罪率逐 C实质上是针对应激、情绪刺激敏感的自主神经系统 年增长,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目前,对人类攻击性行 的测量,因此℃可以作为对有害的或者诱发事件的应激反 为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生物、社会环境和认知因素三个方面, 应性指标,多数暴力攻击研究集中于病态人格暴力犯结果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相关因素一愤怒的角度对攻击行为进 表明:①刺激或者条件反射情况下皮肤导电水平下降对后 行阐述。大量研究表明:攻击与暴力是情绪失调的结果,个 抑刺激的皮肤传导恢复时间延长:②功能性磁共振显示的前 体越是对负性情绪调节不完善,越是具有攻击与暴力的危 额叶皮质区减少与皮肤传导定向反应减慢显著相关[网, 险。本文就愤怒与攻击行为的基础生理学及脑电生理学研 HR与SC活性可以反映诱发情境或中性情境下的自动 究进展进行综述。 唤醒及反应程度。研究显示轻度攻击或反社会青少年的静 息状态心率较非攻击行为青少年低。青少年暴力犯较非暴力 1愤怒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犯低这与一系列的实验室攻击行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 愤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在个体受到威胁 脑电波不同频率的成分与意识清醒的程度密切相关。 或侵犯的情况下有保护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愤怒表达并 大多数研究发现暴力惯犯者的EG呈慢波化倾向一6与α 不一定会导致攻击行为,Averill对大学生的一项研究表 波活动度低、B波的潜伏期延长、日波活动度高,代表大脑皮 明,愤怒通常是非攻击性的,只有1%的愤怒会导致对他人 层不成熟的慢波化倾向被解释为大脑的低激活状态或皮层 直接的身体攻击。但愤怒失控则会引起攻击、对立、破坏等 的不完全成熟或脑功能损伤或皮层警觉度水平下降,最 行为。强烈的愤怒情绪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攻击也可以看作 近研究发现:冲动性攻击者的前额叶波与0波减少,这与 是这种强烈情绪状态的外在表现是一种认知紊乱的反映 以往的冲动性攻击行为个体的慢波活动增加似乎是有冲突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预测评估暴力犯罪的依据!。 的,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与愤怒联系最为密切的攻击行为可能是“冲动性”攻击 22脑电生理学一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ated poten 行为或“情绪性”攻击行为。Blckbim等1报告82%的冲 tals ERP)测量 动性暴力罪犯在施暴前均能体验到无法抑制的愤怒。 RP可以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是对 Dav dsor19指出,攻击水平较高者尤其是高冲动性攻击者存 客观事件进行认知加工时产生的脑电变化,已被广泛应用于 在情绪调节的缺陷,Lw等1研究具攻击性的儿童在情绪 大脑认知和感知领域的研究.ERP技术可以毫秒级的高时 调节上的神经机制后发现:不同攻击型儿童的皮层激活模式 间分辨率反映大脑认知加工的活动过程,而且其多电极记录 不同,但总体上情绪自我调节的皮层激活度、神经功能活性 也兼顾了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可以提高研究的精确性。为 及行为灵活度均降低,究其原因冲动控制本身是大脑执行 面孔认知或表情识别研究带来更丰富直观的证据。 控制的重要成分,也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 情绪加工是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基础上产生的。基于 MR的研究得出基本一致的结果:灏上沟参与面孔的动态 2生理学 加工一面部表情、眼动、语气,杏仁核与眶额叶皮质参与面 21基础生理学 部表情的快速评估与激活,前扣带回、前额叶皮质与躯体感 情绪的生理唤醒是情绪反应的一个重要成分,这些生理 觉区参与觉察情绪表达的意识阈下的思维和行为的控制。 变化主要包括躯体动作、交感和副交感等自主神经系统活 情感性攻击与愤怒及增加的生理唤醒度相关特别地与大脑 动。情绪发生时心率、皮肤电等生理指标在强度、峰值、时间 边缘系统的活动度与敏感度增加有关,然而,MR对情 过程发生的变化尽管没有针对具体情绪的固定模式但存 绪刺激的脑部血液动力学反映相对低。对于情绪加工处理的 在一定普遍性和规律性.故可作为情绪唤醒水平的指标⑨, 时间过程了解相对少,因此RP可以作为R的补充。 常用的生理测量指标是皮肤导电性(n conductivit SC, 关于面部表情加工的RP研究发现:无论给予何种情 心率及皮层脑电图(electoencephapgra四EFG)I等. 绪刺激,都存在早期和晚期启动效应。早期加工成份大约在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7BA17山3)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200030通信作者:谢斌。Dma1bnx%4@8ma司am ?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综述 · 愤怒与攻击行为的脑电生理学研究进展 韩慧琴 陈兴时 谢 斌 近年来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导致暴力犯罪率逐 年增长, 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 目前 , 对人类攻击性行 为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生物、社会环境和认知因素三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相关因素———愤怒的角度对攻击行为进 行阐述。 大量研究表明:攻击与暴力是情绪失调的结果, 个 体越是对负性情绪调节不完善, 越是具有攻击与暴力的危 险。 本文就愤怒与攻击行为的基础生理学及脑电生理学研 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愤怒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愤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 在个体受到威胁 或侵犯的情况下有保护作用, 具有积极的意义。 愤怒表达并 不一定会导致攻击行为, Averill[ 1] 对大学生的一项研究表 明, 愤怒通常是非攻击性的, 只有 10%的愤怒会导致对他人 直接的身体攻击。 但愤怒失控则会引起攻击、对立、破坏等 行为。 强烈的愤怒情绪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攻击也可以看作 是这种强烈情绪状态的外在表现, 是一种认知紊乱的反映,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预测评估暴力犯罪的依据[ 2] 。 与愤怒联系最为密切的攻击行为可能是 “冲动性”攻击 行为或“情绪性 ”攻击行为。 Blackbum等[ 3]报告 82%的冲 动性暴 力罪犯在 施暴前均 能体验 到无法抑 制的愤 怒 。 Davidson[ 4]指出, 攻击水平较高者尤其是高冲动性攻击者存 在情绪调节的缺陷。 Lewis等[ 5]研究具攻击性的儿童在情绪 调节上的神经机制后发现:不同攻击型儿童的皮层激活模式 不同, 但总体上情绪自我调节的皮层激活度、神经功能活性 及行为灵活度均降低 。究其原因, 冲动控制本身是大脑执行 控制的重要成分, 也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 2 生理学 2.1 基础生理学 情绪的生理唤醒是情绪反应的一个重要成分, 这些生理 变化主要包括躯体动作、交感和副交感等自主神经系统活 动。 情绪发生时心率、皮肤电等生理指标在强度、峰值、时间 过程发生的变化, 尽管没有针对具体情绪的固定模式, 但存 在一定普遍性和规律性, 故可作为情绪唤醒水平的指标[ 6] 。 常用的生理测量指标是皮肤导电性(skinconductivity, SC), 心率及皮层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7]等。 SC实质上是针对应激、情绪刺激敏感的自主神经系统 的测量, 因此 SC可以作为对有害的或者诱发事件的应激反 应性指标。 多数暴力攻击研究集中于病态人格暴力犯, 结果 表明:①刺激或者条件反射情况下皮肤导电水平下降, 对后 抑刺激的皮肤传导恢复时间延长;②功能性磁共振显示的前 额叶皮质区减少与皮肤传导定向反应减慢显著相关 [ 8] 。 HR与 SC活性可以反映诱发情境或中性情境下的自动 唤醒及反应程度。 研究显示轻度攻击或反社会青少年的静 息状态心率较非攻击行为青少年低, 青少年暴力犯较非暴力 犯低, 这与一系列的实验室攻击行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8] 。 脑电波不同频率的成分与意识清醒的程度密切相关。 大多数研究发现暴力惯犯者的 EEG呈慢波化倾向— δ与 α 波活动度低、β 波的潜伏期延长、θ波活动度高, 代表大脑皮 层不成熟的慢波化倾向被解释为大脑的低激活状态或皮层 的不完全成熟或脑功能损伤或皮层警觉度水平下降 [ 9] 。 最 近研究发现:冲动性攻击者的前额叶 δ波与 θ波减少, 这与 以往的冲动性攻击行为个体的慢波活动增加似乎是有冲突 的, 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 10] 。 2.2 脑电生理学———事件相关电位 (eventrelatedpoten￾tials, ERP)测量 ERP可以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 是对 客观事件进行认知加工时产生的脑电变化, 已被广泛应用于 大脑认知和感知领域的研究。 ERP技术可以毫秒级的高时 间分辨率反映大脑认知加工的活动过程, 而且其多电极记录 也兼顾了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 可以提高研究的精确性, 为 面孔认知或表情识别研究带来更丰富直观的证据。 情绪加工是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基础上产生的。 基于 fMRI的研究得出基本一致的结果:颞上沟参与面孔的动态 加工———面部表情、眼动 、语气, 杏仁核与眶额叶皮质参与面 部表情的快速评估与激活, 前扣带回、前额叶皮质与躯体感 觉区参与觉察情绪表达的意识阈下的思维和行为的控制。 情感性攻击与愤怒及增加的生理唤醒度相关, 特别地与大脑 边缘系统的活动度与敏感度增加有关[ 11] 。 然而, fMRI对情 绪刺激的脑部血液动力学反映相对低, 对于情绪加工处理的 时间过程了解相对少, 因此 ERP可以作为 fMRI的补充。 关于面部表情加工的 ERP研究发现:无论给予何种情 绪刺激, 都存在早期和晚期启动效应。早期加工成份大约在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7BAI17B03)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200030;通信作者:谢 斌, Email:binxie64@gmail.com 上海精神医学 2009年第 21卷第 2期 · 117·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