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在汉语里,表示充分条件假言联结词的有:“如果,那么”、“如果,则”、“假如 便、”,“若是,就”、“倘若,便”、“只要,就”、“那怕,也”,“就算,也”等等。 在用日常语言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时,有时可以将联结词省略。例如: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前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是否是后件所断定的事 物情况的充分条件。如果是,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假言命题 之真,并不要求它的支命题都真。有的假言命题的前后件都假,但整个命题还是真的 例如:“如果语言能直接生产物质财富,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是最富有的了”。该命题 的前后件都是假的,但整个命题却是真的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情况,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即从假言命题的前件 与后件的真假来分析。所谓前件(或后件)真,就是说,前件(或后件)所断定的事物 情况存在;所谓前件(或后件)假,就是说,前件(或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不存在 因此,所谓前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是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的充分条件,就等于说,如 果前件是真的,后件就一定是真的;如果前件是假的,后件则可真可假。因此,一个充 分条件假言命题当其为真时,前件与后件就有三种真假情况:①前件真,后件也真:② 前件假,后件真:③前件假,后件也假。而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假时,其前件 和后件的真假情况就只能是:前件真,后件假 因此,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值和它的前、后件逻辑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真 值表来表示: T F TFTT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就是前件为后件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所谓必要条件,就是:如果某条件不出现,就一定不能导致某后果;而如果某条 件出现,后果的情况不定,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或者说,p不出现,q也就不出 现;而如果p出现,q则不定,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这样,p就是q的必要条件 即:无p必无q,有p未必有q。例如: (1)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2)除非通过考试,否则不予录取 这两例都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其逻辑形式可以表达为: 只有p才q,写成:p←q。“←”读作“反蕴涵”,或“蕴涵于 在汉语中,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只有,才”、“必须,才”、“不,就 不”、“除非,才”、“没有,就没有”、“仅当,才”等等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前件是否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如果是,就是真 的;反之,就是假的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情况,也可以从它的前件与后件真假方面来加以说明。 就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来说,当其前件假时,后件一定是假的:但当其前件真时,其 后件却可真可假。因此,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真时,其前件与后件就有以下三种真假 情况:①前件真,后件真:②前件假,后件假:③前件真,后件假。当一个必要条件假 言命题为假时,它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真 因此,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值与前、后件逻辑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真8 在汉语里,表示充分条件假言联结词的有:“如果,那么”、“如果,则”、“假如, 便、”,“若是,就”、“倘若,便”、“只要,就”、“那怕,也”,“就算,也”等等。 在用日常语言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时,有时可以将联结词省略。例如: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前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是否是后件所断定的事 物情况的充分条件。如果是,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假言命题 之真,并不要求它的支命题都真。有的假言命题的前后件都假,但整个命题还是真的。 例如:“如果语言能直接生产物质财富,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是最富有的了”。该命题 的前后件都是假的,但整个命题却是真的。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情况,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即从假言命题的前件 与后件的真假来分析。所谓前件(或后件)真,就是说,前件(或后件)所断定的事物 情况存在;所谓前件(或后件)假,就是说,前件(或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不存在。 因此,所谓前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是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的充分条件,就等于说,如 果前件是真的,后件就一定是真的;如果前件是假的,后件则可真可假。因此,一个充 分条件假言命题当其为真时,前件与后件就有三种真假情况:①前件真,后件也真;② 前件假,后件真;③前件假,后件也假。而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假时,其前件 和后件的真假情况就只能是:前件真,后件假。 因此,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值和它的前、后件逻辑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真 值表来表示: p q p→q T T T T F F F T T F F T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就是前件为后件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所谓必要条件,就是:如果某条件不出现,就一定不能导致某后果;而如果某条 件出现,后果的情况不定,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或者说,p 不出现,q 也就不出 现;而如果 p 出现,q 则不定,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这样,p 就是 q 的必要条件。 即:无 p 必无 q,有 p 未必有 q。例如: (1)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2)除非通过考试,否则不予录取。 这两例都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其逻辑形式可以表达为: 只有 p,才 q ,写成:p←q。“←”读作“反蕴涵”,或“蕴涵于”。 在汉语中,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只有,才”、“必须,才”、“不,就 不”、“除非,才”、“没有,就没有”、“仅当,才”等等。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前件是否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如果是,就是真 的;反之,就是假的。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情况,也可以从它的前件与后件真假方面来加以说明。 就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来说,当其前件假时,后件一定是假的;但当其前件真时,其 后件却可真可假。因此,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真时,其前件与后件就有以下三种真假 情况:①前件真,后件真;②前件假,后件假;③前件真,后件假。当一个必要条件假 言命题为假时,它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真。 因此,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值与前、后件逻辑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