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这是因为,刚是阳的本质特征,是由动、进取、创造等元素组成的协合力,具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强 大动力。…阳刚之用可归纳为三点:第一,刚是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首先表现在刚的不可或缺性 创立非凡业绩,造就辉煌人生,离不开体阳运刚。……第二,刚是自求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刚是 突破困境的主要力量。说到底,刚在美学上最根本的特点,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主体性精神,“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最为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意识的话可以看作倜易》的灵魂。”因此,尚 刚却正是儒家思想中极为强烈的入世精神的一个契机和切入点,故孔子就十分重视“刚'的作用,并 做了很多论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语·公冶长》)、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可以看出,“刚'蛋然有缺点(这种缺点是过于“刚"而未容纳 “”长所造成的),但孔子对于刚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其中在《路篇篇中两次把刚祝为仅 次于他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和“行”。当然,孔子的思想在总体上毕竞又是保守的,如果是在 刚柔并济的基础上突出“刚'的作用,那么它就转变为积极而值得肯定的因素了。 刚柔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来,则刚就体现为人的主体性精神的突露,体现为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 正是在此意义上,宗白华才指出:“惕易传"儒家经典,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如惕经》有六个字 刚健、笃实、辉光’就代表了我们民族一种很健全的美学思想。”《易传巢美学奠定的这种审美意识, 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因为“倜易》种尚大尚力尚刚的美学崇尚是与它人与天地 参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同样体现出了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政治力量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 对于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尤为重要,尤其有着可资借鉴的伟大的现实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周易》 就是讲创新的书,易学就是研究创新的学问。更为重要的是,易学中倡导变革、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对 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至深至巨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无数杰出人士在其启迪和激励下, 积极投身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实践,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中华 民族创新精神是基于一种忧患意识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这种意识、这种精神主要来源于易 学。从根本上来说,惕传》美学的这种创新精神、牡美特色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以人的主体性精 神为内在动力,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升期的精神风貌和美学风貌,而这正是我们当前这个伟大的 时代所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品格。而在古代诸多范畴之中,嚎豪放”乃是最具主体性精神者,其内涵是不 受现实既有的僵化或过时的法度、规律的束缚,主体在融入和改造现实的过程中以气的积聚的形式加强 了自身的素养(“嚎”),为其突破这些僵化或过时的法度、规律提供了一个基本前提,并最终以自由、创 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放”)。这样一个深具动态的生成流程,正是嚎放继承和发扬易传》美学创新 精神的一种典型体现,是惕易传渼学精神在美学范畴中的一个完美结晶。 、小结 中华民族新的审美理想的重建,无疑极为需要“豪放精神和美学风貌。张少康先生认为,中国 古代美学的主要精神是“建立在“政’、民本'思想上的,追求实现先进社会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 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也就是为民请命’、怨愤著书'和不平则鸣'的精神,它体现了 我们中华民族坚毅不屈、顽强斗争的性格和先进分子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宋词中的“放',尤 ①张增田《倜易)的刚与柔》,载倜易研究》19%6年第4期 ②陈望衡仲国古典美学史》上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③宗白华镁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3页。 ④胡健湯传》美学思想》载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⑧张涛埸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载倜易研究》2007年第2期 ⑧张少康徒历史发展必由之路—论以古代文论为母体建设当代文艺学》,载伩学评论》1997年第2期 C1994-2010ChinaAcademicou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cnki.ner这是因为 ,“刚是阳的本质特征 ,是由动、进取、创造等元素组成的协合力 ,具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强 大动力。……阳刚之用可归纳为三点 :第一 ,刚是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首先表现在刚的不可或缺性 , 创立非凡业绩 ,造就辉煌人生 ,离不开体阳运刚。……第二 ,刚是自求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 ,刚是 突破困境的主要力量。”①说到底 ,“刚 ”在美学上最根本的特点 ,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主体性精神 ,“‘天 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最为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意识的话可以看作《周易 》的灵魂。”②因此 ,尚 “刚 ”却正是儒家思想中极为强烈的入世精神的一个契机和切入点 ,故孔子就十分重视“刚 ”的作用 ,并 做了很多论述 :“子曰 :‘吾未见刚者。’或对曰 :‘申枨。’子曰 :‘枨也欲 ,焉得刚 ?’”(《论语 ·公冶长 》)、 “刚、毅、木、讷 ,近仁。”(《论语 ·子路 》)可以看出 ,“刚 ”虽然有缺点 (这种缺点是过于“刚 ”而未容纳 “柔 ”之长所造成的 ) ,但孔子对于“刚 ”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 ,其中在《子路 》篇中两次把“刚 ”视为仅 次于他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仁 ”和“中行 ”。当然 ,孔子的思想在总体上毕竟又是保守的 ,如果是在 刚柔并济的基础上突出“刚 ”的作用 ,那么它就转变为积极而值得肯定的因素了。 刚柔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来 ,则刚就体现为人的主体性精神的突露 ,体现为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 正是在此意义上 ,宗白华才指出 :“《易传 》是儒家经典 ,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如《易经 》中有六个字 : ‘刚健、笃实、辉光 ’,就代表了我们民族一种很健全的美学思想。”③《易传 》美学奠定的这种审美意识 , 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 ,因为“《周易 》这种尚大尚力尚刚的美学崇尚是与它‘人与天地 参 ’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 ,同样体现出了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政治力量的精神风貌 ”④,这种精神风貌 , 对于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尤为重要 ,尤其有着可资借鉴的伟大的现实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 ,《周易 》 就是讲创新的书 ,易学就是研究创新的学问。更为重要的是 ,易学中倡导变革、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 ,对 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至深至巨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无数杰出人士在其启迪和激励下 , 积极投身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实践 ,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中华 民族创新精神是基于一种忧患意识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而这种意识、这种精神主要来源于易 学。”⑤从根本上来说 ,《易传 》美学的这种“创新 ”精神、“壮美 ”特色和深沉的忧患意识 ,以人的主体性精 神为内在动力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升期的精神风貌和美学风貌 ,而这正是我们当前这个伟大的 时代所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品格。而在古代诸多范畴之中 ,“豪放 ”乃是最具主体性精神者 ,其内涵是不 受现实既有的僵化或过时的法度、规律的束缚 ,主体在融入和改造现实的过程中以气的积聚的形式加强 了自身的素养 (“豪 ”) ,为其突破这些僵化或过时的法度、规律提供了一个基本前提 ,并最终以自由、创 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放 ”)。这样一个深具动态的生成流程 ,正是“豪放 ”继承和发扬《易传 》美学创新 精神的一种典型体现 ,是《易传 》美学精神在美学范畴中的一个完美结晶。 三、小结 中华民族新的审美理想的重建 ,无疑极为需要“豪放 ”的精神和美学风貌。张少康先生认为 ,中国 古代美学的主要精神是“建立在‘仁政 ’、‘民本 ’思想上的 ,追求实现先进社会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 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 ,也就是‘为民请命 ’、‘怨愤著书 ’和‘不平则鸣 ’的精神 ,它体现了 我们中华民族坚毅不屈、顽强斗争的性格和先进分子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 ”⑥。宋词中的“豪放 ”词 ,尤 59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张增田《〈周易 〉的刚与柔 》,载《周易研究 》1996年第 4期。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 》上卷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第 26页。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1年 ,第 43页。 胡健《论〈易传 〉的美学思想 》,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 5期。 张涛《易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 》,载《周易研究 》2007年第 2期。 张少康《走历史发展必由之路 ──论以古代文论为母体建设当代文艺学 》,载《文学评论 》1997年第 2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