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65 士与中国文化 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面应忧戎。 注引《晋阳秋》,说和峤的“憔悴哀毁,不逮戎也”。意思是王戎比和峤更 孝。如果阮、裴的故事表示自然与名教各得其所,那么王、和的故事则 说明自然高于名教,也就是“情”比“礼”更重要。义据《典略》(《潜确居 类书》卷七十引),“世谓伯鸾死孝,叔鸾生孝”。足证这种风气确与戴良 有关系,虽然“生孝”、“死孝”的用法恰好颠倒了。我们无法判断这些个 别做事的真实性[9],但其中所显示的“情”与“礼”竞赛的风气是十分可 信的。 崇尚自然的人既以“情”比“礼”更重要,父子之间的关系便不须注 重“尊卑”之别,而当以上引《抱朴子》所谓“亲至”为主了。胡毋辅之和 他的儿子谦之的关系最足以说明这种“亲至”的情形。《晋书》卷四九本 传说: 谦之字子光。才学不及父,而傲纵过之。至酣醉,常呼其父 字,辅之亦不以介意,谈者以为狂。铺之正酣饮,谦之阀而厉声曰: 彦国(按:辅之字)年老,不得为尔!将令我尻背东璧。辅之欢笑, 呼入与共饮。 儿子直呼父字,照儒家礼法观念说,可谓忤逆之极。但父亲却不以为 意,反而欢笑。这在近代西方社会不算稀奇,但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则 真足骇人听闻。其实我}如果知道此时的人伦关系讲究的是“亲至”而 不是“尊卑”,则这种情况也并无不可理解之处。《世说新语·伤逝》篇 说: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问:孩抱中物,何 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 其言,更为之恸。 注云“一说是E夷甫丧子,山简吊之”。(参看《晋书》卷四十三《王我附 从弟衍传》及《粱书》卷一十五《徐勉传》)不论是王戎还是王衍,总之魏 晋名士的父子关系已远越出儒家礼法之外。此外如王导和长子悦的关 系(见《晋书》卷六十五《王悦传》)及郗愔临其子超之殡,“一恸几绝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