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5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 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大部分企业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为了摆脱西方的政治孤立与经济封锁,中国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避免对西方的经济与技术依赖:也正是出于安全考虑,中 央加强了三线建设:为了迅速筹集资金来源,政府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这 种比较集中控制的模式能有效地从农业提取资金,为中国的现代化服务。集中化、以计划为导向的、 相对封闭的发展模式离不开当时的安全环境,在技术领域也是如此。那段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尤 其是与国防相关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研究指出,当时中国对技术研究的军事化走向来 源于建国后到六十年代末期,中国面临巨大的外部威肋。®这一模式不仅体现在经济技术领域,也 体现在政治领域。中国的政治具有全能主义的倾向,而“全能主义政治是应付全面危机的一种对 策”。®全能模式在建国前是从事社会革命的需要,而建国后延续下来也一定程度上源于国家安全 的考虑。可以看到,在后来的时期,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改变,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开始逐步调整。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中国外交的一个转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 中美关系的迅速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逐步融入世 界经济:中国的安全环境也相对改善。而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正是在这一时期 提出的。邓小平在1983年说:“大战打不起来。”1985年,邓小平又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重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此时,中国的领导人 已经把以往“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重新界定为“和平与发展”。 由于国际安全环境的转变,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开始有了重大的转变。国家对与安全相关领域的 建设不如前一时期迫切,同时为了更好融入世界经济,中国逐渐弱化了经济的计划管理模式:随之 而来的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开始转变,民营经济开始兴起:另一方面,国际安全环境的改 善让中国开始重视轻工业的发展,单方面重视重工业的方针得到纠偏:以往对西部三线为代表的国 防工业的建设逐步转向对沿海开放城市与工业的扶持:市场发展的需要又促使了中央让利放权,地 方政府财政自主权扩大。同时,中央也将更多的国有企业下放为地方管辖,地方政府控制的国企数 量增多。安全环境的变迁也减少了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中国完全依赖自身建设工业的意愿下 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量工业项目被放弃,代之以技术引进。国产大飞机项目就是在那个时期下 马。此时,集中从农业提取资金的必要性降低,农业从原来的“统购统销”转变到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的联产承包,乡镇企业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政府对经济集中控制程度降低的同时,中国也开始 更多依赖世界市场。这一时期,国际直接投资开始大幅度涌入,跨国公司也开始在中国设厂,①国际 贸易开始大规模增加。® 总之,国际安全环境的变迁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发生了相应变化,从一个相对集中管理、以 计划为主要调节手段、相对封闭的现代化模式转变为一个相对分权、以市场为主要调节手段、国际 化的经济发展模式。⑧ 四、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与发展模式的调整 既然比较缓和的国际安全环境能让一国转变为相对分权、以市场为主要调节手段、国际化的现 代化模式。那么,如果国际环境又有所变化,变得比较严峻的时候,以往的现代化模式也会做出相应 的调整来应对。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国际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这成为中国发 展模式调整的动因。 1991年“8·19”事件以后,苏联迅速走向解体。1991年,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签署独联体协 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的解体改变了国际安全格局,中国现代化的业绩开始具有政治意义,日 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199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修改计算世界各国财富的方法,它开 16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大部分企业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为了摆脱西方的政治孤立与经济封锁,中国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避免对西方的经济与技术依赖;也正是出于安全考虑,中 央加强了三线建设;为了迅速筹集资金来源,政府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这 种比较集中控制的模式能有效地从农业提取资金,为中国的现代化服务。集中化、以计划为导向的、 相对封闭的发展模式离不开当时的安全环境,在技术领域也是如此。那段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尤 其是与国防相关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研究指出,当时中国对技术研究的军事化走向来 源于建国后到六十年代末期,中国面临巨大的外部威胁。輦輶訛这一模式不仅体现在经济技术领域,也 体现在政治领域。中国的政治具有全能主义的倾向,而“全能主义政治是应付全面危机的一种对 策”。輦輷訛全能模式在建国前是从事社会革命的需要,而建国后延续下来也一定程度上源于国家安全 的考虑。可以看到,在后来的时期,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改变,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开始逐步调整。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中国外交的一个转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 中美关系的迅速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逐步融入世 界经济;中国的安全环境也相对改善。而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正是在这一时期 提出的。邓小平在1983年说:“大战打不起来。”1985年,邓小平又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重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輧輮訛。此时,中国的领导人 已经把以往“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重新界定为“和平与发展”。 由于国际安全环境的转变,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开始有了重大的转变。国家对与安全相关领域的 建设不如前一时期迫切,同时为了更好融入世界经济,中国逐渐弱化了经济的计划管理模式;随之 而来的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开始转变,民营经济开始兴起;另一方面,国际安全环境的改 善让中国开始重视轻工业的发展,单方面重视重工业的方针得到纠偏;以往对西部三线为代表的国 防工业的建设逐步转向对沿海开放城市与工业的扶持;市场发展的需要又促使了中央让利放权,地 方政府财政自主权扩大。同时,中央也将更多的国有企业下放为地方管辖,地方政府控制的国企数 量增多。安全环境的变迁也减少了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中国完全依赖自身建设工业的意愿下 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量工业项目被放弃,代之以技术引进。国产大飞机项目就是在那个时期下 马。此时,集中从农业提取资金的必要性降低,农业从原来的“统购统销”转变到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的联产承包,乡镇企业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政府对经济集中控制程度降低的同时,中国也开始 更多依赖世界市场。这一时期,国际直接投资开始大幅度涌入,跨国公司也开始在中国设厂,輧輯訛国际 贸易开始大规模增加。輧輰訛 总之,国际安全环境的变迁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发生了相应变化,从一个相对集中管理、以 计划为主要调节手段、相对封闭的现代化模式转变为一个相对分权、以市场为主要调节手段、国际 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輧輱訛 四、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与发展模式的调整 既然比较缓和的国际安全环境能让一国转变为相对分权、以市场为主要调节手段、国际化的现 代化模式。那么,如果国际环境又有所变化,变得比较严峻的时候,以往的现代化模式也会做出相应 的调整来应对。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国际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这成为中国发 展模式调整的动因。 1991年“8·19”事件以后,苏联迅速走向解体。1991年,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签署独联体协 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的解体改变了国际安全格局,中国现代化的业绩开始具有政治意义,日 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199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修改计算世界各国财富的方法,它开 第 5 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0 年 16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