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黄琪轩:国家安全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变迁 安全紧迫性的降低,该国政府会下放部分权力来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当一国国际安全 环境较为宽松的时候,国家的发展模式往往是比较分权化、市场化和外向的。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相对集中管理、以计为主要调节手段、相对封闭的现代化模式,是当时中 国政府基于安全的考虑、为保障经济的自主性做出的选择。同时,自由贸易也并非一厢情愿的事情, 出于安全考虑,西方世界加强了对中国的封锁,这也迫使中国做出这样的选择。而这一模式的变迁, 离不开国际安全环境的变迁。下一部分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三、国际安全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前面论及,当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会更加强调中央政府的 集中调节、计划的积极作用,也更加强调自力更生。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现代化模式很大程度上就是 当时国际安全环境的产物。 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走向统一。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国家构建方面, 新中国都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而当时的中国作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一员,其实力增长被西方 国家看作是强有力的挑战。尤其随着中国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惊人 的成就,抗美援朝又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不断上升的实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中国的遏制 不断加深,中美关系比较紧张。1955年,艾森豪威尔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特别咨文,要求国会授权 总统在必要的时候动用美国军队来保障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安全。1958年,中国军队炮击金门,美国 调来舰船,以增援台湾海峡第七舰队,美国海军还登陆了台湾海峡。如果说,这一时期中国的威胁主 要来自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那么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则是腹背受敌,安全形势更为严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持续恶化。1962年5月,苏联策动了伊犁暴乱,迫使中 国边境6万多公民越境到苏联。1964年4月21日,苏联的《真理报》称中国为“叛徒”,同年苏联的《真理 报》以及苏联外长宣称:中苏同盟条约并不保证在战争的时候,苏联会援助中国。从1964年起,苏联在 中国北部边境大规模增兵。1965年3月,在莫斯科会议上,中苏两党关系公开破裂。1969年3月“珍宝 岛”事件,中苏在边境发生武装冲突。1969年9月,国际社会又盛传苏联对中国设在新疆罗布泊的核试 验基地有空袭的计划。当时,中国领导人提出对美国和苏联的霸权要“两面开弓”,“两个拳头打人”, 这就是当时安全情势的反映。中国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抗,彼时的安全形势严峻程度可想而知。 面对当时的安全环境,中国领导人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认为战争不可避 免。在1969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是:美帝国主义和苏修 社会帝国主义“妄想重新瓜分世界,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我们决不可因为胜利而放松自己 的革命警惕性,决不可以忽视美帝、苏修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危险性。我们要作好充分准备,准备 他们大打,准备他们早打,准备他们打常规战争,也准备他们打核大战。总而言之,我们要有准备© 国际安全局势塑造了当时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有只争朝 夕的执着,除了领导人的民族责任感外,还离不开建国后中国严峻的国际安全环境。在资本主义国 家的包围下,没有现代化就难以确保社会主义的存续。“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 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 业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 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 础,是不能巩固的”。®中国当时的发展模式离不开国际安全的背景。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中央加强了经济计划,以保证紧缺资源的供给:为了建设现代国防,中央更 强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而相对忽视轻工业的发展:为了有效建设现代工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15安全紧迫性的降低,该国政府会下放部分权力来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当一国国际安全 环境较为宽松的时候,国家的发展模式往往是比较分权化、市场化和外向的。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相对集中管理、以计划为主要调节手段、相对封闭的现代化模式,是当时中 国政府基于安全的考虑、为保障经济的自主性做出的选择。同时,自由贸易也并非一厢情愿的事情, 出于安全考虑,西方世界加强了对中国的封锁,这也迫使中国做出这样的选择。而这一模式的变迁, 离不开国际安全环境的变迁。下一部分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三、国际安全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前面论及,当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会更加强调中央政府的 集中调节、计划的积极作用,也更加强调自力更生。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现代化模式很大程度上就是 当时国际安全环境的产物。 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走向统一。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国家构建方面, 新中国都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而当时的中国作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一员,其实力增长被西方 国家看作是强有力的挑战。尤其随着中国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惊人 的成就,抗美援朝又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不断上升的实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中国的遏制 不断加深,中美关系比较紧张。1955年,艾森豪威尔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特别咨文,要求国会授权 总统在必要的时候动用美国军队来保障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安全。1958年,中国军队炮击金门,美国 调来舰船,以增援台湾海峡第七舰队,美国海军还登陆了台湾海峡。如果说,这一时期中国的威胁主 要来自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那么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则是腹背受敌,安全形势更为严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持续恶化。1962年5月,苏联策动了伊犁暴乱,迫使中 国边境6万多公民越境到苏联。1964年4月21日,苏联的《真理报》称中国为“叛徒”,同年苏联的《真理 报》以及苏联外长宣称:中苏同盟条约并不保证在战争的时候,苏联会援助中国。从1964年起,苏联在 中国北部边境大规模增兵。1965年3月,在莫斯科会议上,中苏两党关系公开破裂。1969年3月“珍宝 岛”事件,中苏在边境发生武装冲突。1969年9月,国际社会又盛传苏联对中国设在新疆罗布泊的核试 验基地有空袭的计划。当时,中国领导人提出对美国和苏联的霸权要“两面开弓”“,两个拳头打人”, 这就是当时安全情势的反映。中国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抗,彼时的安全形势严峻程度可想而知。 面对当时的安全环境,中国领导人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认为战争不可避 免。在1969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是:美帝国主义和苏修 社会帝国主义“妄想重新瓜分世界,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我们决不可因为胜利而放松自己 的革命警惕性,决不可以忽视美帝、苏修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危险性。我们要作好充分准备,准备 他们大打,准备他们早打,准备他们打常规战争,也准备他们打核大战。总而言之,我们要有准备”輦輴訛 国际安全局势塑造了当时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有只争朝 夕的执着,除了领导人的民族责任感外,还离不开建国后中国严峻的国际安全环境。在资本主义国 家的包围下,没有现代化就难以确保社会主义的存续。“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 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 业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 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 础,是不能巩固的”。輦輵訛中国当时的发展模式离不开国际安全的背景。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中央加强了经济计划,以保证紧缺资源的供给;为了建设现代国防,中央更 强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而相对忽视轻工业的发展;为了有效建设现代工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黄琪轩:国家安全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变迁 1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