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总序3 中做了比较透彻的介绍。应该说,介绍西方国际政治学说的核心观念, 或本源性思考,是这套书的~大特色。中国读者和青年学生可以通过阅 读这套书了解西方的这一领域学说的核心部分,如果仅仅停留在阅读一 些介绍性的著作上是达不到这一点的。当然,介绍性的著作亦必不 可少。 实际上,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人很容易迷失。牛津大学国际关系 讲座教授亚当·罗伯茨1991年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 都不应忘记以现代面目出现的思想体系常常不过是古老主题的变种”。 为了加强他的观点,他还引用了法国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德·托克维尔 的一段名言: “有多少道德体系和政治体系经历了被发现、被忘却、被重新发现、 被再次忘却、过了不久又被发现这一连续过程,而每一次被发现都给世 界带来魄力和惊奇,好像它们是全新的,充满了智慧。之所以会如此, 并不是由于人类精神的多产,面是由于人类的无知,这种情况简直令人 难以置信。” 罗伯茨教授指出,德·托克维尔的讽刺性评论特别适用于国际关系 领域。他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这样“特别适用”,但当我们读了这一套 书后,倒是不妨去深想这个“百年命题”。 与此相关的,这套书的作者都是在西方被公认的“大家”成“大师 级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多具欧洲背景。这与上面所提及的近现代国 际关系史的发展是承接的。他们代表着欧洲从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并走 上向全世界扩张道路的实践的理论思考。国际关系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总 结,而不能只在书斋中进行概念上的自我循环。这些作者对历史和现实 的深切关注,是他们的著作能够站住脚的根本,即他们思考的出发点和 归宿都是国际政治实践,而他】的贡献是将这些实践变成一种历史 哲学。 复杂纷繁的世事一旦被透彻筒洁的方式提高到哲学境界,它们便走 出了粗俗和原始,便具有了知识美感。更何况作者们所提出的历史暂学 命题对后人仍有意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人 用诗的语言所表达的,也许就是这个意境。 担纲这一套书翻译工作的主力是中国国际关系领域中已具成就的中 年学者,还有一批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他们都有多次赴欧美日发达国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