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汝绪华:国外假新闻研究:缘起、进展与评价 63 对较低的人群中”。雨果·默西尔与丹·斯佩贝尔则研究了“为什么事实都无法改变我们的认 知”,“人类不会随便相信他人。如果将他人的观点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人观点的缺陷。 然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却盲目相信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假新闻杜撰的故事只要符合 我们的一般想象,便会很容易上当。詹姆斯·博恩、戈登·彭尼库克、扎伊·范·巴维尔等也对此进 行了极有启发的研究。二是,假新闻影响机制的阐释性理论。网络假信息泛滥是假新闻发酵的网络 环境,赖安·霍利迪、约翰逊等研究了“内容农场”①现象,何晓飞等则研究了网络水军问题。那么 网络假信息泛滥又是如何影响受众的呢?华莱士在《互联网心理学》中阐述了互联网交往中的“向边 缘移动”现象,一个个体最初可能是带着相对中立的观点看某个问题的,但与别人就此在网络讨论 后,他可能从中间的地段向边缘移动。受众为什么会“向边缘移动”?艾里·帕雷瑟认为算法把人们 不喜欢、不感兴趣的内容过滤掉,喜欢的内容放进来,限制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并将这种现象称为 “过滤气泡”[。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信息乌托邦》中分别提出了“回音室效应”与“信息茧房 理论,“信息茧房”是回音室效应形成的关键。处在信息茧房中的受众会不断地在回音室效应作祟下 强化自我认同,想当然地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重复虚假陈述增加了它的可信度, 赋予它一种斯蒂芬·科尔伯特所说的‘真实效应的幻觉’”[ (五)假新闻的危害研究 假新闻首先损害真相,影响受众认知与思考。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一书中曾言:“人人 都能在网络上找到一个扩声器,发出和受过良好教育及训练的人一样高扬的声音,哪怕他的观点再 愚不可及。”互联网就是一堆未经把门的谣言、流言与谎言的集合,它把我们的注意力切割成碎 片,终结了那些长线的深入的思考。对此,林奇在《我们的互联网》一书中探讨了“失控的真相 针见血地指出:“知道的多了,智慧却少了”2。皮尤研究中心的巴塞尔、米切尔与霍尔科姆证实了 这一点,其研究显示假新闻对受众造成了认知困惑,同时又会塑造受众偏见。詹姆斯·鲍尔、马修 德·安科纳等硏究了后真相时代新的真相战争以及如何反击问题。假新闻泛滥对一个国家的社会、 政治与经济都会造成严重伤害。麻省理工教授马歇尔·范·阿尔斯泰和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在《电 子社区:是全球村,还是网络巴尔干国家?》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信息地域化割裂”问题,指出了互联 网空间的“巴尔干化”现象。蔡美儿则用“政治部落”2一词来形容受众政治立场的分裂与极化问 题。2016年美国大选是假新闻泛滥的重灾区,因此,假新闻对美国大选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研 究领域,迈克·马休斯、威廉·古德斯皮德等学者的研究揭示了假新闻在美国大选中是如何作祟的。 假新闻还会威胁民主进程,范迪克与哈克等研究成果分析了假新闻对民主的威胁。戴维·朗西曼直 言:假新闻“使得扎克伯格对美国民主的威胁比特朗普更大”3。假新闻同样会影响经济运作,麻省 理工学院教授斯南·阿拉尔通过2018年亚马逊税务假新闻事件分析了假新闻对经济与企业的影 响。训假新闻更是世界和平的威胁,马克·琼斯研究了卡塔尔危机中的黑客攻击,机器人和信 息战。251 (六)对假新闻治理的策賂与困境研究 面对海量资讯,假新闻治理的第一步就是探索能够全面描述假新闻各方面的方法,对症下药, 不同于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类虚假信息:基于意见(例如,虚假评论)和基于事实(例如,虚假 新闻和恶作剧),斯里坎·库马尔和尼尔·沙阿认为表征虚假信息在社交平台上的扩散以及欺骗读 者成功的原因对于开发有效的检测算法和早期检测工具至关重要,他们创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来描 述跨越虚假信息的各个方面,即(i)参与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者,(ⅱ)成功欺骗读者背后的理由,(ⅲ) 量化虚假信息的影响,(i)测量不同维度的特征,(v)为检测虚假信息而开发的算法。21假新闻治理 的第二步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发现、识别假新闻或利用事实核查机制予以筛选。苏凯、艾米·斯利瓦 D所谓内容农场是指以取得网络流量为主要目标,图谋网络广告等商业利益的网站或网络公司对较低的人群中” [16] 。 雨果·默西尔与丹·斯佩贝尔则研究了“为什么事实都无法改变我们的认 知” ,“人类不会随便相信他人。 如果将他人的观点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人观点的缺陷。 然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却盲目相信自己的观点” 。 [17] 很多时候,假新闻杜撰的故事只要符合 我们的一般想象,便会很容易上当。 詹姆斯·博恩、戈登·彭尼库克、扎伊·范·巴维尔等也对此进 行了极有启发的研究。 二是,假新闻影响机制的阐释性理论。 网络假信息泛滥是假新闻发酵的网络 环境,赖安·霍利迪、约翰逊等研究了“内容农场” ①现象,何晓飞等则研究了网络水军问题。 那么, 网络假信息泛滥又是如何影响受众的呢? 华莱士在《互联网心理学》中阐述了互联网交往中的“向边 缘移动”现象,一个个体最初可能是带着相对中立的观点看某个问题的,但与别人就此在网络讨论 后,他可能从中间的地段向边缘移动。 受众为什么会“向边缘移动” ? 艾里·帕雷瑟认为算法把人们 不喜欢、不感兴趣的内容过滤掉,喜欢的内容放进来,限制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并将这种现象称为 “过滤气泡” [18] 。 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 《信息乌托邦》中分别提出了“回音室效应”与“信息茧房” 理论,“信息茧房”是回音室效应形成的关键。 处在信息茧房中的受众会不断地在回音室效应作祟下 强化自我认同,想当然地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重复虚假陈述增加了它的可信度, 赋予它一种斯蒂芬·科尔伯特所说的‘真实效应的幻觉’ ” [19] 。 (五)假新闻的危害研究 假新闻首先损害真相,影响受众认知与思考。 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一书中曾言:“人人 都能在网络上找到一个扩声器,发出和受过良好教育及训练的人一样高扬的声音,哪怕他的观点再 愚不可及。” [20]互联网就是一堆未经把门的谣言、流言与谎言的集合,它把我们的注意力切割成碎 片,终结了那些长线的深入的思考。 对此,林奇在《我们的互联网》 一书中探讨了“失控的真相” ,一 针见血地指出:“知道的多了,智慧却少了” [21] 。 皮尤研究中心的巴塞尔、米切尔与霍尔科姆证实了 这一点,其研究显示假新闻对受众造成了认知困惑,同时又会塑造受众偏见。 詹姆斯·鲍尔、马修· 德·安科纳等研究了后真相时代新的真相战争以及如何反击问题。 假新闻泛滥对一个国家的社会、 政治与经济都会造成严重伤害。 麻省理工教授马歇尔·范·阿尔斯泰和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在《电 子社区:是全球村,还是网络巴尔干国家?》 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信息地域化割裂” 问题,指出了互联 网空间的“巴尔干化”现象。 蔡美儿则用“政治部落” [22] 一词来形容受众政治立场的分裂与极化问 题。 2016 年美国大选是假新闻泛滥的重灾区,因此,假新闻对美国大选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研 究领域,迈克·马休斯、威廉·古德斯皮德等学者的研究揭示了假新闻在美国大选中是如何作祟的。 假新闻还会威胁民主进程,范迪克与哈克等研究成果分析了假新闻对民主的威胁。 戴维·朗西曼直 言:假新闻“使得扎克伯格对美国民主的威胁比特朗普更大” [23] 。 假新闻同样会影响经济运作,麻省 理工学院教授斯南·阿拉尔通过 2018 年亚马逊税务假新闻事件分析了假新闻对经济与企业的影 响。 [24]假新闻更是世界和平的威胁,马克·琼斯研究了卡塔尔危机中的黑客攻击,机器人和信 息战。 [25] (六)对假新闻治理的策略与困境研究 面对海量资讯,假新闻治理的第一步就是探索能够全面描述假新闻各方面的方法,对症下药。 不同于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类虚假信息:基于意见(例如,虚假评论)和基于事实(例如,虚假 新闻和恶作剧) ,斯里坎·库马尔和尼尔·沙阿认为表征虚假信息在社交平台上的扩散以及欺骗读 者成功的原因对于开发有效的检测算法和早期检测工具至关重要,他们创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来描 述跨越虚假信息的各个方面,即( i)参与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者,( ii)成功欺骗读者背后的理由,( iii) 量化虚假信息的影响,( iv)测量不同维度的特征,( v)为检测虚假信息而开发的算法。 [26] 假新闻治理 的第二步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发现、识别假新闻或利用事实核查机制予以筛选。 苏凯、艾米·斯利瓦 汝绪华:国外假新闻研究:缘起、进展与评价 ·63· ①所谓内容农场是指以取得网络流量为主要目标,图谋网络广告等商业利益的网站或网络公司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