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前闻5描评訖2019年第5期 等研究了利用大数据挖掘发现社交媒体上假新闻的方法,朱塞佩·博纳克索等硏究了通过机器学习 提升算法发现假新闻的技术,拉米·巴利等研究了利用AI系统鉴别信息来源准确性和个人政治偏 见的方法。斯·古哈、欧·巴雷拉、斯宾塞·布莱尔等则硏究了利用事实核査机制对抗假新闻。假 新闻治理的第三步就是利用法律来进行有效治理。2017年,耶鲁大学法学院信息社会项目和弗洛伊 德·艾布拉姆斯言论自由研究所联合研讨会的报告、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法律与政策实验室发布的 《假新闻与误导信息》、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的安德里·亚伦达等都深刻探讨了假新闻立法问 题。但一些学者也对于由科技公司来判断或政府立法管制假新闻持谨慎态度,弗莱明·罗斯与雅各 姆尚贾马就列举西方历史事实说明由政府立法管制假新闻的危险。2假新闻治理的第四步就是 提升民众媒体素养。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 次阐述了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布瑞恩·豪斯认为,要对抗假新闻必须教授民众批判性思维 与媒体素养课程(3,麦基与雅各布森也认为鼓励公众参与打击假新闻很重要,他们首次提出元素养 概念,认为“元素养”是一种根本的、自我参照的综合框架,它需要人们对信息产生的背景有更强烈的 批判意识,并改善自己的阅读习惯。总体来看,虽然学者们对假新闻治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立场 有差异,但他们普遍认为提升民众媒体素养以及更多的信息源有助于民众识别假新闻。目前学界关 于假新闻治理的困境主要聚焦于立法管控与言论自由原则之间紧张关系的处理,虽然多数研究者基 本都赞成用法律来治理假新闻,但他们也大多表达了对立法介入言论自由的疑虑,主张立法要谨慎。 大卫·戈德伯格、迈克尔·多夫、西德尼·塔洛等都深入探讨了此问题。迈克尔·切尔托夫的观点 非常具有代表性:“随着呼吁抵制·假新闻’的增加,重要的是不要过度反应和破坏我们的第一修正 案的价值观。第一修正案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抽象的‘真相'而设计的。实际上,它是在一个没有‘客 观’或‘专业化’媒体的时代被采纳的……正如布兰代斯大法官所说,我们最好的武器仍然是宪法保 证的‘更多言论 此外,假新闻研究绝不是寓于一域的单纯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挑战,需要多学 科交叉研究,集思广益。因此,信息瀑布、互动仪式链、标签化、心理图式、符号、社会认同、道德恐慌 区块链等多学科领域的经典理论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假新闻研究中来,并迸发出新的理论活力。 国外假新闻研究的评价 与假新闻泛滥成灾、肆虐全球、“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相应,假新闻的研究热潮从2016年迄今虽 然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但受关注度之高、各界参与之广、研究成果之丰、争论之激烈、影响之深远都是 新闻研究史上所鲜见的。尽管假新闻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成果丰硕,但其研究特色与局限性也十分 鲜明。 (-)国外假新闻研究的特色 国外假新闻研究特色鲜明,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研究火热,其中,尤以美国相关 研究成果最丰硕(见图2),其中,涉及2016年美国大选的研究成果又最显著。这与假新闻伴随2016 年美国大选而火热、与美国是假新闻重灾区的事实密切相关,更与美国拥有最先进的网络科技与最 强大的科技公司、拥有最雄厚的网络传播学术研究实力不无关系。反观之,假新闻也对很多发展中 国家造成了不小伤害,但相关研究却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对假新闻的治理成效。 是,研究历史悠远,但以2016年为分水岭,研究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2016年之前,假新闻研究多集 中于“政治讽刺”“新闻风格”等另类批判主题,基本以间接研究为主,受关注度不高;当然,关于“谣 言”“媒体传播”等传播机理硏究也为假新闻硏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16年美国大选后,假新 闻研究开始聚焦政治性假新闻,且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性研究,成为研究热点。三是,研究著作丰富 跨学科研究是主流,研究体系已经建立。林奇的《我们的互联网》、蔡美儿的《政治部落》、戴维·萨 普特的《过载:从脸书、谷歌到假新闻、过滤气泡》、泰纳·布赫的《如果……那么:算法权力与政治》、等研究了利用大数据挖掘发现社交媒体上假新闻的方法,朱塞佩·博纳克索等研究了通过机器学习 提升算法发现假新闻的技术,拉米·巴利等研究了利用 AI 系统鉴别信息来源准确性和个人政治偏 见的方法。 斯·古哈、欧·巴雷拉、斯宾塞·布莱尔等则研究了利用事实核查机制对抗假新闻。 假 新闻治理的第三步就是利用法律来进行有效治理。 2017 年,耶鲁大学法学院信息社会项目和弗洛伊 德·艾布拉姆斯言论自由研究所联合研讨会的报告、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法律与政策实验室发布的 《假新闻与误导信息》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的安德里·亚伦达等都深刻探讨了假新闻立法问 题。 但一些学者也对于由科技公司来判断或政府立法管制假新闻持谨慎态度,弗莱明·罗斯与雅各 ·姆尚贾马就列举西方历史事实说明由政府立法管制假新闻的危险。 [27] 假新闻治理的第四步就是 提升民众媒体素养。 1933 年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 一书中首 次阐述了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布瑞恩·豪斯认为,要对抗假新闻必须教授民众批判性思维 与媒体素养课程[28] ,麦基与雅各布森也认为鼓励公众参与打击假新闻很重要,他们首次提出元素养 概念,认为“元素养”是一种根本的、自我参照的综合框架,它需要人们对信息产生的背景有更强烈的 批判意识,并改善自己的阅读习惯。 [29]总体来看,虽然学者们对假新闻治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立场 有差异,但他们普遍认为提升民众媒体素养以及更多的信息源有助于民众识别假新闻。 目前学界关 于假新闻治理的困境主要聚焦于立法管控与言论自由原则之间紧张关系的处理,虽然多数研究者基 本都赞成用法律来治理假新闻,但他们也大多表达了对立法介入言论自由的疑虑,主张立法要谨慎。 大卫·戈德伯格、迈克尔·多夫、西德尼·塔洛等都深入探讨了此问题。 迈克尔·切尔托夫的观点 非常具有代表性:“随着呼吁抵制‘假新闻’ 的增加,重要的是不要过度反应和破坏我们的第一修正 案的价值观。 第一修正案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抽象的‘真相’而设计的。 实际上,它是在一个没有‘客 观’或‘专业化’媒体的时代被采纳的……正如布兰代斯大法官所说,我们最好的武器仍然是宪法保 证的‘更多言论’ 。” [30] 此外,假新闻研究绝不是寓于一域的单纯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挑战,需要多学 科交叉研究,集思广益。 因此,信息瀑布、互动仪式链、标签化、心理图式、符号、社会认同、道德恐慌、 区块链等多学科领域的经典理论都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假新闻研究中来,并迸发出新的理论活力。 三、国外假新闻研究的评价 与假新闻泛滥成灾、肆虐全球、“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相应,假新闻的研究热潮从 2016 年迄今虽 然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但受关注度之高、各界参与之广、研究成果之丰、争论之激烈、影响之深远都是 新闻研究史上所鲜见的。 尽管假新闻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成果丰硕,但其研究特色与局限性也十分 鲜明。 (一)国外假新闻研究的特色 国外假新闻研究特色鲜明,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研究火热,其中,尤以美国相关 研究成果最丰硕(见图 2) ,其中,涉及 2016 年美国大选的研究成果又最显著。 这与假新闻伴随 2016 年美国大选而火热、与美国是假新闻重灾区的事实密切相关,更与美国拥有最先进的网络科技与最 强大的科技公司、拥有最雄厚的网络传播学术研究实力不无关系。 反观之,假新闻也对很多发展中 国家造成了不小伤害,但相关研究却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对假新闻的治理成效。 二 是,研究历史悠远,但以 2016 年为分水岭,研究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6 年之前,假新闻研究多集 中于“政治讽刺” “新闻风格”等另类批判主题,基本以间接研究为主,受关注度不高;当然,关于“谣 言” “媒体传播”等传播机理研究也为假新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6 年美国大选后,假新 闻研究开始聚焦政治性假新闻,且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性研究,成为研究热点。 三是,研究著作丰富, 跨学科研究是主流,研究体系已经建立。 林奇的《我们的互联网》 、蔡美儿的《政治部落》 、戴维·萨 普特的《过载:从脸书、谷歌到假新闻、过滤气泡》 、泰纳·布赫的《如果……那么:算法权力与政治》 、 ·64· 2019 年第 5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