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 总论壑 激”和行为“反应”之间,是“刺激”和“反应”的“中介”。 看了那张海报,是不是所有的校旅游协会会员都会准时去国旗广场集中乘车呢?不一 定。也许在看了那张海报以后,有的会员会有另外的个人想法:“哟,星期五我还要回家 与家人团聚过‘五一’呢,我都三个月没有回家啦,正好利用这个·五一’假期和家人聚 聚。协会的这次活动就请个假算了,还是回家吧!”如果你这样想,你的行为“反应”就 是不去国旗广场,而是按自己的原定计划,周末回家过“五一”。由此可见,人对“刺激” 的“反应”固然与“刺激”有关,但并不是由“刺激”直接决定的,其是作为“中介”的 心理活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中有一个流派叫“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科学 研究应该从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开始,但是人的心理是无法观察的,所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不应该是人的“心理”,而应该是人的“行为”。他们的观点受到许多人的批评,但我们不 能因此就否定他们对心理学所做的贡献。在“控制论”产生以后,有人认为行为主义心理 学家实际上是在用“控制论”的“黑箱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如果说人的心理是一个无法 打开的“黑箱”,那就只能通过它的“输入”和“输出”(也就是“刺激”和“反应”)去 进行研究。 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曾提出一个“行为公式”: B=f (P,E) 公式中的B代表行为,P代表人,E代表环境,「代表函数关系。 公式的含义就是: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它会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也会 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库尔特·勒温用这个公式来揭示:人(P)、人所处的环境(E)和人的行为(B)都 是可以改变的“变量”。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规律性,这就是B会随着P的改 变而改变,也会随着E的改变而改变。换句话说,B是“因变量”,而P和E是“自变量”。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互相依赖的因 素群。” “行为公式”看起来很简单,却为我们解释人的行为和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提供了一 条清晰的思路。 0.2.2除了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之外,人有时会主动地作用于环境 实际上,环境对人的“刺激”往往是由人的行为所引起的。这就是说,“刺激”可以 是“反应”的前因,也可以是“反应”的后果。 一些心理学家把人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 “被动”的,而“操作性行为”是“主动”的。 例如:旅游巴士的司机开车快到十字路口的时候,看见红灯亮了,于是他赶紧刹 车一这就是一种“应答性行为”。经过一天的游览,游客晚上回到酒店客房,他们会自 觉地伸手去按墙上的电源开关,客房的吊灯随之也就亮了,如果游客不按开关,吊灯就不 会亮一在这里,游客伸手按开关就是一种“操作性行为” 在前一个例子里,红灯亮,给了旅游巴士司机一个“刺激”,这个“刺激”是司机刹 车的“前因”;在后一个例子里,客房内的吊灯亮,也给了游客一个“刺激”,但这个“刺 激”不是游客按开关的“前因”,而是游客按开关的“后果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