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心理科学进展2011,Vol.19,No.8,1115-112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0L:10.3724/SPJ.1042.2011.01115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 安慰剂效应研究实验设计的历史和发展 张文彩1袁立壮2陆运青2罗劲,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2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石家庄050024)(心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与认知实验室,北京100048) 摘要安慰剂处理从最初作为研究某种真实治疗效应的控制条件,已演变为研究者直接关注的研究目标, 其实验范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双盲随机设计关注真实的治疗是否优于安慰剂处理,欺骗设计直接比较安慰 剂处理效应和自然历史效应的差异,关注安慰剂效应本身:公开隐藏设计通过计算公开治疗效应和隐藏治疗 效应之差来估计安慰剂效应的大小;平衡范式可同时观察安慰剂效应和真实治疗效应:强化范式通过条件性 强化获得加强的安慰剂效应,是研究其作用机制的优化方案:本课题组建立的迁移强化范式,研究安慰剂效 应从痛觉到情绪的迁移,是强化范式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安慰剂效应;实验范式;安慰剂预期 分类号B845,R395 安慰剂效应是指由治疗的象征性意义而不是 互信相悖(Finniss,.Kaptchuk,Miller,,&Benedetti, 特定的药物学或生理学特性引起的心理生理变 2011)。同时,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使用心理生理 化。尽管安慰剂不含有任何治疗疾病的特异性物 学、神经生物学和脑成像等多种研究手段,在疼 质或方法,但是病人使用它们之后病情经常会有 痛、抑郁症、帕金森症和负性情绪等领域积极探 显著的改善。安慰剂这种强大的效力在近年来已 索了安慰剂效应的心理生物机制。这些不同领域 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因为安慰剂拥有“神 的证据都证明,安慰剂效应是真实存在的心理生 奇效力”,以至于在最近一项美国全国调查中发 物学现象(Price,Finniss,&Benedetti,2008; 现,美国医生常常给患者开一些并没有特异性疗 Zubieta Stohler,2009). 效的药物,目的只是为了满足患者的治疗愿望, 安慰剂效应现象的提出起源于医疗实践。在 诱发安慰剂反应(Tilburt,.Emanuel,Kaptchuk, 医学实践中,实施某种治疗之后患者体验到的病 Curlin,&Miller,2008)。甚至有研究者进一步讨论 情好转可能有多种原因:可能是实施的治疗确实 了临床上使用安慰剂如何突破医学伦理困境一尽 发挥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也有可能是病情随时间 管安慰剂有着强大的效力,但它是在病人不知情 历程发生的自然改善,即便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 的情况下使用的,这种行为与病患知情权、医患 这种改善也会发生,还可能是患者对治疗者或药 物本身的作用非常信赖,由此产生的心理安慰作 用缓解了病情,因此这种改善并不是由治疗本 收稿日期:2011-04-07 身引起的。所以,只有在自然历史因素和安慰剂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rant2010CB833904)、 效应得到控制的条件下,才能得出某种治疗确 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Grants2008AA022604)、 实有效的结论。传统的临床实验并不关心安慰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Grants30970890and 效应的心理神经机制。设定安慰剂条件只是为了 30770708)、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人才科研基 金(Grant Y0cX451S01)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检验一种新药物的有效性,甚至安慰剂效应被 (Grant KSCX2-EW-J-8)等项目支持。 看做干扰药物作用检验的一种麻烦。随着对安慰 通讯作者:罗劲,E-mail:luoj@psych.ac.cn 剂效应的认识更加深入,安慰剂效应及其心理 1115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8, 1115–112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1.01115 1115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 安慰剂效应研究实验设计的历史和发展* 张文彩 1 袁立壮 2 陆运青 2 罗 劲 1,3 (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 2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石家庄 050024) (3 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与认知实验室, 北京 100048) 摘 要 安慰剂处理从最初作为研究某种真实治疗效应的控制条件, 已演变为研究者直接关注的研究目标, 其实验范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双盲随机设计关注真实的治疗是否优于安慰剂处理; 欺骗设计直接比较安慰 剂处理效应和自然历史效应的差异, 关注安慰剂效应本身; 公开隐藏设计通过计算公开治疗效应和隐藏治疗 效应之差来估计安慰剂效应的大小; 平衡范式可同时观察安慰剂效应和真实治疗效应; 强化范式通过条件性 强化获得加强的安慰剂效应, 是研究其作用机制的优化方案; 本课题组建立的迁移强化范式, 研究安慰剂效 应从痛觉到情绪的迁移, 是强化范式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 安慰剂效应; 实验范式; 安慰剂预期 分类号 B845;R395 安慰剂效应是指由治疗的象征性意义而不是 特定的药物学或生理学特性引起的心理生理变 化。尽管安慰剂不含有任何治疗疾病的特异性物 质或方法, 但是病人使用它们之后病情经常会有 显著的改善。安慰剂这种强大的效力在近年来已 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因为安慰剂拥有“神 奇效力”, 以至于在最近一项美国全国调查中发 现, 美国医生常常给患者开一些并没有特异性疗 效的药物, 目的只是为了满足患者的治疗愿望, 诱发安慰剂反应 (Tilburt, Emanuel, Kaptchuk, Curlin, & Miller, 2008)。甚至有研究者进一步讨论 了临床上使用安慰剂如何突破医学伦理困境—尽 管安慰剂有着强大的效力, 但它是在病人不知情 的情况下使用的, 这种行为与病患知情权、医患 收稿日期: 2011-04-07 * 97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rant 2010CB833904)、 863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Grants 2008AA0226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Grants 30970890 and 30770708)、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人才科研基 金(Grant Y0CX451S01)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Grant KSCX2-EW-J-8)等项目支持。 通讯作者: 罗劲, E-mail: luoj@psych.ac.cn 互信相悖(Finniss, Kaptchuk, Miller, & Benedetti, 2011)。同时, 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使用心理生理 学、神经生物学和脑成像等多种研究手段, 在疼 痛、抑郁症、帕金森症和负性情绪等领域积极探 索了安慰剂效应的心理生物机制。这些不同领域 的证据都证明, 安慰剂效应是真实存在的心理生 物学现象 (Price, Finniss, & Benedetti, 2008; Zubieta & Stohler, 2009)。 安慰剂效应现象的提出起源于医疗实践。在 医学实践中, 实施某种治疗之后患者体验到的病 情好转可能有多种原因:可能是实施的治疗确实 发挥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也有可能是病情随时间 历程发生的自然改善, 即便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 这种改善也会发生; 还可能是患者对治疗者或药 物本身的作用非常信赖, 由此产生的心理安慰作 用缓解了病情, 因此这种改善并不是由治疗本 身引起的。所以, 只有在自然历史因素和安慰剂 效应得到控制的条件下, 才能得出某种治疗确 实有效的结论。传统的临床实验并不关心安慰剂 效应的心理神经机制。设定安慰剂条件只是为了 检验一种新药物的有效性, 甚至安慰剂效应被 看做干扰药物作用检验的一种麻烦。随着对安慰 剂效应的认识更加深入, 安慰剂效应及其心理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