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虚极静笃天门归根复命知常袭常袭明习明玄同 玄通不行而知前识静观玄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绝圣弃智正言若反大音 大象大巧三宝以德报怨见赢抱朴知足常足知足不辱小国寡民无欲 少私寡欲有为无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绝仁弃义神器不为而成铸鼎象物 、道体论 (一)道是什么? 《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 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问题。“道”又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且是事物本体、本源和 规律的总称,从而形成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1.道作为万物的基始和本原 (1)老子明白地指出“道”道在天地之先,是创造天地万物的根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道者,万物之奥”,“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清 楚地看出.“始”、“母”、“奧”、“宗”、“渊”这几个概念的含义在这里是完全一致的,老子使用这样 几个概念,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道”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或始基这一重要的思想。 (2)道生成万物的具体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 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道生万物”的“生”,不能理解为“生殖”,而应理解为“成”,即生成、分化、演化、发展。 道生一是这个演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里的“道生一”,不应理解为“道”首先生出个“一”,事 实上,这个“一”乃是对道体本身的描述:“道”是一个绝对的、独立的存在,具体的事物都是有对 待的、有偶的,“道”却是无对待的、无偶的。按照老子的描述,“道”是一个“混而为一”的、混 沌未分的“混成”之物,其中蕴涵着一切的可能。那么既然“道”就是“一”,为什么还要说“道生 ”呢?我们认为,一来这是为了行文的需要、以便和下文的几个“生”字相一致,二来是为了给无 形质的“道”化生出有形质的万物做个过渡和铺垫。 生二:“道”在自身中早已潜在地蕴涵有阴和阳两种相反相成的要素或性质,由于这种内在矛盾机 制的作用,“道”在“周行而不殆”的运动中便分离为阴阳二气。相对于阴阳二气。由“道”化分为 阴阳二气,标志着抽象的、无形质的“道”演化为具体的、有形质的万物的开始,是“道”创生万 物过程的第一步展开。 “二生三“是演化过程的第三个阶段。阴阳二气产生之后,并不是互不相干的,相互作用是它们的 本质属性。阴阳交感、二气和合、天地氤氲,预示着演生出万物的无限生机。这里的“三”.从动态 上来看,是指的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从静态上来看,指是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所生成的 和合之气。这种和合之气还不是“道”创生的具体事物,它只标示着“道”孕育着万物的一种饱满 的状态,万物在‘道”的母体中可以说已是呼之即出了。“二生三”是“道”创生万物过程的进一步 展开,是“道”向万物的又一层落实,至此,“道生万物”的过程虽然尚未实现,但却只有一步之遥 了 “三生万物”是演化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阴阳二气交感氤氲的和合之气所含能量的释放,其结果 便是万物的生成。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负阴而抱阳 都是阴阳两种性质的统一体。至此,“道生万物”的逻辑过程已完全展开,“道’经过了一层层的落 实,终于完成了创生万物的历程。 (3)“道”又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万物有生亦有灭.最后都要向“道”复归.万物向“道”的复归,老于又称之为“归根”、“复命” “复归于朴”。他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归于朴”:“朴”是未经雕琢的原木,与“朴”相对的“器”则是雕琢而成的器物。这里的“朴” 指代形而上之“道”,“器”指代形而下之万物。“朴散则为器”指的是无形质的“道”落实为有形质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虚极 静笃 天门 归根 复命 知常 袭常 袭明 习明 玄同 玄通 不行而知 前识 静观 玄览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绝圣弃智 正言若反 大音 大象 大巧 三宝 以德报怨 见赢抱朴 知足常足 知足不辱 小国寡民 无欲 少私寡欲 有为 无为 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 绝仁弃义 神器 不为而成 铸鼎象物 一、道体论 (一)道是什么? 《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 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问题。“道”又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且是事物本体、本源和 规律的总称,从而形成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1.道作为万物的基始和本原 (1)老子明白地指出“道” 道在天地之先,是创造天地万物的根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又说“道者,万物之奥”,“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清 楚地看出.“始”、“母”、“奥”、“宗”、“渊”这几个概念的含义在这里是完全一致的,老子使用这样 几个概念,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道”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或始基这一重要的思想。 (2)道生成万物的具体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 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道生万物”的“生”,不能理解为“生殖”,而应理解为“成”,即生成、分化、演化、发展。 道生一是这个演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里的“道生一”,不应理解为“道”首先生出个“一”,事 实上,这个“一”乃是对道体本身的描述:“道”是一个绝对的、独立的存在,具体的事物都是有对 待的、有偶的,“道”却是无对待的、无偶的。按照老子的描述,“道”是一个“混而为一”的、混 沌未分的“混成”之物,其中蕴涵着一切的可能。那么既然“道”就是“一”,为什么还要说“道生 一”呢?我们认为,一来这是为了行文的需要、以便和下文的几个“生”字相一致,二来是为了给无 形质的“道”化生出有形质的万物做个过渡和铺垫。 一生二:“道”在自身中早已潜在地蕴涵有阴和阳两种相反相成的要素或性质,由于这种内在矛盾机 制的作用,“道”在“周行而不殆”的运动中便分离为阴阳二气。相对于阴阳二气。由“道”化分为 阴阳二气,标志着抽象的、无形质的“道”演化为具体的、有形质的万物的开始,是“道”创生万 物过程的第一步展开。 “二生三“是演化过程的第三个阶段。阴阳二气产生之后,并不是互不相干的,相互作用是它们的 本质属性。阴阳交感、二气和合、天地氤氲,预示着演生出万物的无限生机。这里的“三”.从动态 上来看,是指的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从静态上来看,指是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所生成的 和合之气。这种和合之气还不是“道”创生的具体事物,它只标示着“道”孕育着万物的一种饱满 的状态,万物在‘道”的母体中可以说已是呼之即出了。“二生三”是“道”创生万物过程的进一步 展开,是“道”向万物的又一层落实,至此,“道生万物”的过程虽然尚未实现,但却只有一步之遥 了。 “三生万物”是演化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阴阳二气交感氤氲的和合之气所含能量的释放,其结果 便是万物的生成。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负阴而抱阳”), 都是阴阳两种性质的统一体。至此,“道生万物”的逻辑过程已完全展开,“道’经过了一层层的落 实,终于完成了创生万物的历程。 (3)“道”又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万物有生亦有灭.最后都要向“道”复归.万物向“道”的复归,老于又称之为“归根”、“复命”、 “复归于朴”。他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归于朴”:“朴”是未经雕琢的原木,与“朴”相对的“器”则是雕琢而成的器物。这里的“朴” 指代形而上之“道”,“器”指代形而下之万物。“朴散则为器”指的是无形质的“道”落实为有形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