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可能安定的。因为论据是普遍公认 的基本道理,所以说服力很强。第2段则概括历代君主善始不能善终的普遍现象,深入剖 析原因作为论据,因论据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所以是切中要害的。特别是文中借 鉴古人的有关论述而用其语意,论说载舟覆舟的道理,劝戒唐太宗“知止”、“自牧”“宏 德”,更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警戒作用。 文中提出的“十思”,在当时是作为治国方略提出的,但是,其中所讲的一些道理,到 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如戒奢侈,戒骄躁,戒放纵,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勤 勉于事等等。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精华,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 唐代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本文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 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好读书,有大志。隋朝末年为避战乱曾一度出 家当道士,仍潜心读书,留意世事政治。后参加李密义军,又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一生先 后上疏言事二百多次。有时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史以“诤臣”称之。后迁秘书监, 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 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 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文学上他崇尚质朴纯正, 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 名篇,对后世的论文、奏议文影响很大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录有《魏征集》,已佚。《全唐文》存有 其文3卷,共30多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约30多首 【时代背景】 魏征作为一代名臣,他从隋朝的迅速灭亡中清醒地看到人民的力量,“民本”思想是他 政治思想的核心。而唐初,唐太宗也常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节私 欲,明赏罚,听取下级劝谏。到了贞观中期,经济逐渐恢复,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加以对 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 伤财,在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中,再也不能爽快地采纳谏言。魏征在贞观十 年三至七月,“频频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为“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 劳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90 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可能安定的。因为论据是普遍公认 的基本道理,所以说服力很强。第 2 段则概括历代君主善始不能善终的普遍现象,深入剖 析原因作为论据,因论据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所以是切中要害的。特别是文中借 鉴古人的有关论述而用其语意,论说载舟覆舟的道理,劝戒唐太宗“知止”、“自牧”、“宏 德”,更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警戒作用。 文中提出的“十思”,在当时是作为治国方略提出的,但是,其中所讲的一些道理,到 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如戒奢侈,戒骄躁,戒放纵,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勤 勉于事等等。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精华,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 唐代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本文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 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好读书,有大志。隋朝末年为避战乱曾一度出 家当道士,仍潜心读书,留意世事政治。后参加李密义军,又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一生先 后上疏言事二百多次。有时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史以“诤臣”称之。后迁秘书监, 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 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 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文学上他崇尚质朴纯正, 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 名篇,对后世的论文、奏议文影响很大。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录有《魏征集》,已佚。《全唐文》存有 其文 3 卷,共 30 多篇。《全唐诗》存其诗 1 卷,约 30 多首。 【时代背景】 魏征作为一代名臣,他从隋朝的迅速灭亡中清醒地看到人民的力量,“民本”思想是他 政治思想的核心。而唐初,唐太宗也常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节私 欲,明赏罚,听取下级劝谏。到了贞观中期,经济逐渐恢复,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加以对 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 劳民伤财,在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中,再也不能爽快地采纳谏言。魏征在贞观十一 年三至七月,“频频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为“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 劳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