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但从它为孔门所记的角度看,又可以加上“子曰”。这部分为不同弟子所记录,由于每个人 的习惯不同,所以有的加上了“子曰”,有的没有加“子曰”。 其三,关于孟子“无一言及于孔子传《易》之事”的问题。孔子“晚而好《易》后,思想发生了 重大变化,主要是在《易经》和早期《易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易说,对此,就连子贡这样的 高足都难以接受(见下文)。所以,作为孔子数传后学的孟子不言孔子传《易》之事,完全是情理 之中的。 其四,关于汲冢竹书没有《易传》的问题。古人把哪些书作为随葬品,取决于各种具体情 况。汲冢中有《易经》而无《彖》、《象》、《文言》、《系辞》,不足以证明其时其地没有《彖》、《象》 《文言》、《系辞》这就象马王堆帛书中有《易经》而无《彖》、《象》、《文言》,不是以证明其时其地 没有《彖》、《象》、《文言》一样。所以杜预“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远国”,已属臆测,而 崔氏以为“弟子能传其书者莫如子夏”更是无稽之谈。何以知道子夏一定接受了孔子易说 其五,关于“穆姜答史之言与今《文言》篇首略同而词小异”的问题。首先,今本《文言》原由 古《文言》供文等三部分组成,故不存在各部分之间文势是否相宜的问题。第二,《文言》此处的 “元”是“四德”之言,与身体之“元”毫不相干,故谓之“善之大”,十分合理。第三,杨伯峻先生 说:“合与洽通,……合礼即洽礼也。合洽二字本可通用。合与洽皆合和、调协之意。”这样 不可谓“若云‘嘉会足以合体’,则于文为复”。另外,“嘉会”二字亦非不可解,它们不过是上文 “嘉之会”的简称。高亨先生说:“嘉之会犹言美之集合。心第四,《文言》在分别阐述了“元、亨 利、贞”四德之后,便总而言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如此则文义一 贯,何可谓“与上下文义了不相蒙”?既然崔氏的几条理由都有问题,那么他所得出的“作《传》 者采之鲁史而失其义的结论便难成立。 其六,关于“君子思不出其位”为《论语》和《名胜象》共载的问题。,古人引前人之语往往迳 采,不说明来源(其实今人也往往如此)。我认为,曾子引《象》文,正属这种情况。至于崔氏说 “《传》之名言甚多,曾子亦未必独节此语而述之”,这条理由更显牵强。自古以来引《易传》者不 计其数,多为片言只语,哪有遍引其所有名言之理?因此,应该肯定是曾子采自《象》传 冯友兰先生论证《易传》非孔子所作,而是战国时期作品的主要理由是《易传》的思想与今 本《论语》不合。冯先生这种否定孔子与《易传》关系的方法,影响很大,至今仍为不少学者所 运用 应该指出,《彖》、《象》等为孔子之前的早期《易传》,它们当然未必合孔子思想,这是另一回 事。但如果以今本《易传》中的孔子易说不合今本《论语》为由而否定其与孔子的关系,那就值 得辨析了。 事实上,今本《论语》中的“天”是否为冯先生所说的“完全系一有意志的上帝,一主宰之 天”,尚未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早在西周初期,人们就对天命鬼神观念发生了怀疑,而 孔子思想正是在西周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可以说是人文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人 文主义的前提是对天命鬼神观念的否定。因此,要说建立了一套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的孔子相 信天命,并把天当作有意志的上帝,恐不合情理。另外,《论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阳货》)中的“天”字显然不能理解为“一有意志的上帝,一主宰之天”,显然是冯 先生所说的“一种宇宙力量”。至于冯先生说“一人之思想本可以变动,但决不能同时对于宇宙 及人生持两种极端相反之见解”,恐亦未必允当。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如康有为、吴虞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nr.cnki.ner曰”;但从它为孔门所记的角度看 ,又可以加上“子曰”。这部分为不同弟子所记录 ,由于每个人 的习惯不同 ,所以有的加上了“子曰”,有的没有加“子曰”。 其三 ,关于孟子“无一言及于孔子传《易》之事”的问题。孔子“晚而好《易》”后 ,思想发生了 重大变化 ,主要是在《易经》和早期《易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易说 ,对此 ,就连子贡这样的 高足都难以接受(见下文) 。所以 ,作为孔子数传后学的孟子不言孔子传《易》之事 ,完全是情理 之中的。 其四 ,关于汲冢竹书没有《易传》的问题。古人把哪些书作为随葬品 ,取决于各种具体情 况。汲冢中有《易经》而无《彖》《、象》《、文言》《、系辞》,不足以证明其时其地没有《彖》《、象》、 《文言》《、系辞》,这就象马王堆帛书中有《易经》而无《彖》《、象》《、文言》,不足以证明其时其地 没有《彖》《、象》《、文言》一样。所以 ,杜预“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远国”,已属臆测 ,而 崔氏以为“弟子能传其书者莫如子夏”,更是无稽之谈。何以知道子夏一定接受了孔子易说 ? ⑧ 其五 ,关于“穆姜答史之言与今《文言》篇首略同而词小异”的问题。首先 ,今本《文言》原由 古《文言》佚文等三部分组成 ,故不存在各部分之间文势是否相宜的问题。第二《, 文言》此处的 “元”是“四德”之首 ,与身体之“元”毫不相干 ,故谓之“善之大”,十分合理。第三 ,杨伯峻先生 说“: 合与洽通 , ……合礼即洽礼也。合洽二字本可通用。合与洽皆合和、调协之意。”⑨这样 , 不可谓“若云‘嘉会足以合体’,则于文为复”。另外“, 嘉会”二字亦非不可解 ,它们不过是上文 “嘉之会”的简称。高亨先生说“: 嘉之会犹言美之集合。”λυ第四《, 文言》在分别阐述了“元、亨、 利、贞”四德之后 ,便总而言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如此则文义一 贯 ,何可谓“与上下文义了不相蒙”? 既然崔氏的几条理由都有问题 ,那么他所得出的“作《传》 者采之鲁史而失其义”的结论便难成立λϖ。 其六 ,关于“君子思不出其位”为《论语》和《名胜象》共载的问题。,古人引前人之语往往迳 采 ,不说明来源(其实今人也往往如此) 。我认为 ,曾子引《象》文 ,正属这种情况。至于崔氏说 “《传》之名言甚多 ,曾子亦未必独节此语而述之”,这条理由更显牵强。自古以来引《易传》者不 计其数 ,多为片言只语 ,哪有遍引其所有名言之理 ? 因此 ,应该肯定是曾子采自《象》传。 冯友兰先生论证《易传》非孔子所作 ,而是战国时期作品的主要理由是《易传》的思想与今 本《论语》不合。λω冯先生这种否定孔子与《易传》关系的方法 ,影响很大 ,至今仍为不少学者所 运用。 应该指出《, 彖》《、象》等为孔子之前的早期《易传》,它们当然未必合孔子思想 ,这是另一回 事。但如果以今本《易传》中的孔子易说不合今本《论语》为由而否定其与孔子的关系 ,那就值 得辨析了。 事实上 ,今本《论语》中的“天”是否为冯先生所说的“完全系一有意志的上帝 ,一主宰之 天”,尚未定论 ,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早在西周初期 ,人们就对天命鬼神观念发生了怀疑 ,而 孔子思想正是在西周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 ,可以说是人文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人 文主义的前提是对天命鬼神观念的否定。因此 ,要说建立了一套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的孔子相 信天命 ,并把天当作有意志的上帝 ,恐不合情理。另外《, 论语》“天何言哉 ? 四时行焉 ,百物生 焉 ,天何言哉”《( 阳货》) 中的“天”字显然不能理解为“一有意志的上帝 ,一主宰之天”,显然是冯 先生所说的“一种宇宙力量”。至于冯先生说“一人之思想本可以变动 ,但决不能同时对于宇宙 及人生持两种极端相反之见解”,恐亦未必允当。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如康有为、吴虞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