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胡守芬主编的 《德育原理》(1989)认为“德育即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 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孙喜亭《教育原理》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 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 品质的过程”。内化比转化更趋合理,但由于内化说仍然是主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的内化,这与主张道德个体自身自主建构的“内化”说仍有很大区别。它是转化 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没有突破转化理论本身对德育对象考虑不够的根本缺陷。 3、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认为,“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 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社会主义学校 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条件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 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社会主 义思想品德规范,发展其品德心理,培养品德能力的教育过程。”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外因必 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德育过程一方面是一种价值性的外部环境或影响,但这 一影响的前提条件是德育对象接受这一影响的内因。德育过程实际上是德育对象 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 综合各家之说,我们不妨给德育下这样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 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适 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和活动,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 使他们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受到良好的影响,并在价值理解、情感体验和 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德育是环境与生长的统 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既要考虑德育的外部环境,又要充分考虑 德育对象,这样德育才能合乎现代教育所必须的民主精神和德育自身的规律,从 而产生真正的德育功效。 思想教育主要指对事物的思想观点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 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政治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 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 规范的教育。 有人主张将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归于德育的范畴,这就牵强了。法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