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乏,公德需求低,形成了“重家族内的私德,不重社会的公德公益”的文化传 统。结果造成中国社会一种“差异格局”:与己关系近的就关心,关系远的就 不关心或少关心:结果有些事从来就没人关心,整个社会普遍缺乏公德心。这 种义化传统表现在学校德育中,就是重视私德教育,忽视社会公德教育。改革 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居民社会生活口益丰富多样,乡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乡交流口趋频繁,中国人过公共生活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多,社会公德教育 已经提上议事口程。 (3)道德层次与德育 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是道德教育的三种基本层次。道德理想是 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 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 以变通的道德要求。比如,遵守交通“规则”,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绿灯,这 看起来应该是人人都应该遵守、不能违背的规则。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如急 诊车上有病人的时候,不允许他们违规通过就是对生命的漠视,这就是“一般 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原则。 道德规则教育,也可称为道德底线教育,坚持的是对人道德的最低要求: 而道德理想教育主张的则是对人的最高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是以 道德理想为主导地位的,其原因之一是,我国历史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是孟子 “性善论”的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尽善尽美、希望不断进步的,所以就 应该确定更高的目标让他们去追求,哪怕这些目标是他们难以做到的,而不去 考虑是否应去限制他们不去做最不道德的事情。实施的是一种提倡道德理想为 主的教育,忽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教育,一味拔高要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 够塑造出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种教育的后果,便形成了“小学里抢 着擦黑板、中学里值口生擦黑板、大学里教授擦黑板”的现象。“求乎其上、 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的思想,使整个社会自觉不自觉地树立起道 德高标的要求,相信所有人都会去竞相追寻这种境界。在极端情况下,出现了 “理想泛滥,规则不足”的局面。 (二)德育过程理解在概念上的反映 对于德育过程理解上的不同也影响人们对德育概念的界定。有代表性的几种 观点主要是: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 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