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相关系数的概差》和《论非随机样本平均数的分布》等三篇论文。 在抽样调查的理论得以逐步公认的同时,抽样的实践活动继续得以深入发展。 1896年,俄国的毕舍霍诺夫首次采用机械抽样从事家计调查。1911年,美国的麦瑟( Mercer) 和霍尔(Ha1)在田间试验中,通过抽取大量小地块的办法来减少实验误差,他们的报告引起 各国的注意,从而导致多种机械抽样方法的诞生。1919年,美国伊里诺州卫生保险委员会将 抽样法用于调査硏究芝加哥工人家庭的生计状况。1920年,丹麦统计部门利用典型抽样,调 查全国人口及财富分配情况,其结果很圆满。1924年,美国的休哈特( Walter a. Shewhart)用 统计抽样法创立了一种事先可以预防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图,从而为工业品质量管理学科奠 定了基础。早在1917年,美国接受休哈特的建议,用抽样法解决了大量军需品的规格要求的 确定问题。等等 3、1925年以后。抽样调査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 实践方面,1929年,前苏联在对集体农庄庄员的负债和贷款情况调查时,采用了整群抽 样方法。1929~1936年间,中国调查土地利用情况,由美国的巴克主持,采用了多阶抽样方 法。1935~1936年,美国举办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抽样调査,即“消费品购买量调查” 这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抽样方法,如机械抽样、再次抽样、分层抽样、定额抽样等。1937年 印度统计学院在抽样调査中采用所谓“探测式”抽样法,即从小到大逐渐扩大调査规模,直 到最后包括整个区域。1937年美国的失业情况调查,采用了比估计和区间估计法,1938年的 失业调查采用了多阶段抽样,1942年各阶段进一步采用非等概率抽样,并提出控制非抽样误 差。1940年,美国在人口调查中,首次采用比较复杂的抽样方案。 理论方面,1925年费暄的《研究人员用统计方法》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由戈塞特 (W.S. Gosset)开始的“小样本理论”(又叫“学生分布”)最后得以完成。从而使统计学由“描 述”向“推断”发展。小样本的思想是:应该从小处着手,只要精心设计小样本,用实验与 推断的方法便可得到精确的结论。费暄从理论上证明了小样本的分布。他还提出了t检验, 编制了““学生’t分布概率表”,拓宽了t分布的应用,同时,由于费暄的努力,使1900年 英国的皮尔逊( Karl Pearson)提出的“卡方检验法”也能适用于小样本。1938年,费暄又同 耶茨(F. Yates)合编“F分布显著性水平表”,为t分布和F分布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便利 1927年,蒂皮特(L.H.C. Tippet)按费暄的随机化原则制作发表了《随机数字表》,使随 机抽样便于进行 1927~1929年英国生物统计学家克拉汉(E.F. Claphan)与威沙特( John Wishart)合 作,连续发表《利用抽样方法估计各类产量》和《抽样技术的研究》等论文,介绍儒萨姆斯 特农业试验场的经验,主要是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计算各种类型的抽样单位所具有的抽样误差。 接着,卡弗( Carver)于1930年把组合分析理论应用到抽样误差的估计上来,促进了抽样 理论的发展。他认为,借助于这一新理论可将任何抽样方式或设计的误差估计值计算出来。 1934年,内曼(J. Neyman)发表“论代表性方法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论文,从理论上分析 批判了目的抽样法。他指出,我们不应该相信目的抽样,因为目的抽样或代表性抽样实质上 是一种分层抽样,但常会导致入选单位在各层间极不均匀的分布,从而引起较大的偏差,他 认为,应用概率抽样方法,利用已知的总体信息,采用科学的分层等技巧,可以大大提高抽 样精度。内曼的经典论文,使目的抽样的缺点暴露无遗,促使统计学家们从目的抽样的迷雾 中转向概率抽样。同时,他还对分层随机抽样进行了改进,提出样本最优分配原理,从而为 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奠定了基础 1935年,费暄的《实验设计》一书出版,提出了著名的实验设计原理,以及他的方差分 析技术与卡弗提出的组合分析技术的结合,使抽样理论的总的轮廓基本确定。 1940~1950年间,内曼又提出“区间估计理论”亦称“置信区间估计理论”,为抽样推 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系数的概差》和《论非随机样本平均数的分布》等三篇论文。 在抽样调查的理论得以逐步公认的同时,抽样的实践活动继续得以深入发展。 1896 年,俄国的毕舍霍诺夫首次采用机械抽样从事家计调查。1911 年,美国的麦瑟(Meicer) 和霍尔(Hall)在田间试验中,通过抽取大量小地块的办法来减少实验误差,他们的报告引起 各国的注意,从而导致多种机械抽样方法的诞生。1919 年,美国伊里诺州卫生保险委员会将 抽样法用于调查研究芝加哥工人家庭的生计状况。1920 年,丹麦统计部门利用典型抽样,调 查全国人口及财富分配情况,其结果很圆满。1924 年,美国的休哈特(Walter A.Shewhat)用 统计抽样法创立了一种事先可以预防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图,从而为工业品质量管理学科奠 定了基础。早在 1917 年,美国接受休哈特的建议,用抽样法解决了大量军需品的规格要求的 确定问题。等等。 3、1925 年以后。抽样调查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 实践方面,1929 年,前苏联在对集体农庄庄员的负债和贷款情况调查时,采用了整群抽 样方法。1929~1936 年间,中国调查土地利用情况,由美国的巴克主持,采用了多阶抽样方 法。1935~1936 年,美国举办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抽样调查,即“消费品购买量调查”, 这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抽样方法,如机械抽样、再次抽样、分层抽样、定额抽样等。1937 年, 印度统计学院在抽样调查中采用所谓“探测式”抽样法,即从小到大逐渐扩大调查规模,直 到最后包括整个区域。1937 年美国的失业情况调查,采用了比估计和区间估计法,1938 年的 失业调查采用了多阶段抽样,1942 年各阶段进一步采用非等概率抽样,并提出控制非抽样误 差。1940 年,美国在人口调查中,首次采用比较复杂的抽样方案。 理论方面,1925 年费暄的《研究人员用统计方法》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由戈塞特 (W.S.Gosset)开始的“小样本理论”(又叫“学生分布”)最后得以完成。从而使统计学由“描 述”向“推断”发展。小样本的思想是:应该从小处着手,只要精心设计小样本,用实验与 推断的方法便可得到精确的结论。费暄从理论上证明了小样本的分布。他还提出了 t 检验, 编制了“‘学生’t 分布概率表”,拓宽了 t 分布的应用,同时,由于费暄的努力,使 1900 年 英国的皮尔逊(Karl Pearson)提出的“卡方检验法”也能适用于小样本。1938 年,费暄又同 耶茨(F.Yates)合编“F 分布显著性水平表”,为 t 分布和 F 分布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便利。 1927 年,蒂皮特(L.H.C.Tippet)按费暄的随机化原则制作发表了《随机数字表》,使随 机抽样便于进行。 1927~1929 年英国生物统计学家克拉汉(E.F.Claphan)与威沙特(John Wishart)合 作,连续发表《利用抽样方法估计各类产量》和《抽样技术的研究》等论文,介绍儒萨姆斯 特农业试验场的经验,主要是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计算各种类型的抽样单位所具有的抽样误差。 接着,卡弗(Carver)于 1930 年把组合分析理论应用到抽样误差的估计上来,促进了抽样 理论的发展。他认为,借助于这一新理论可将任何抽样方式或设计的误差估计值计算出来。 1934 年,内曼(J.Neyman)发表“论代表性方法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论文,从理论上分析 批判了目的抽样法。他指出,我们不应该相信目的抽样,因为目的抽样或代表性抽样实质上 是一种分层抽样,但常会导致入选单位在各层间极不均匀的分布,从而引起较大的偏差,他 认为,应用概率抽样方法,利用已知的总体信息,采用科学的分层等技巧,可以大大提高抽 样精度。内曼的经典论文,使目的抽样的缺点暴露无遗,促使统计学家们从目的抽样的迷雾 中转向概率抽样。同时,他还对分层随机抽样进行了改进,提出样本最优分配原理,从而为 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奠定了基础。 1935 年,费暄的《实验设计》一书出版,提出了著名的实验设计原理,以及他的方差分 析技术与卡弗提出的组合分析技术的结合,使抽样理论的总的轮廓基本确定。 1940~1950 年间,内曼又提出“区间估计理论”亦称“置信区间估计理论”,为抽样推 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