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抽样调查》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教材电子讲义教案(共十章)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40,文件大小:3.79MB,团购合买
第一章 抽样调查概述 第二章 抽样调查基本原理 第三章 简单随机抽样 第四章 分层抽样 第五章 比估计与回归估计 第六章 整群抽样 第七章 等距抽样 第八章 多阶抽样 第九章 二重抽样 第十章 非抽样误差及其控制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一章抽样调查概述 第一节抽样调查的意义和特点 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大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规 划及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小到一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管理决策,都离不开对各种信 息资源的依赖。而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大致可分成两大类型, 是定性化的信息,如各种文字性质的消息、新闻、报告等情报材料;二是定量化的信息,如 各种数字性质的图、表等指标资料。前者可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体而获取,后者则主要通过统 计调查整理而形成。抽样调査是现代统计调查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抽样调查的概念 关于抽样调查的定义大体上可以区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抽样调查包括非概率抽 样与概率抽样,狭义概念仅指概率抽样。本书取狭义的理解,将抽样调查定义为是按照一定 的程序和方法,从所要研究现象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组成样本,通过对样 本的调查,获得样本资料,计算出有关的样本指标(统计量),依一整套专门的方法据以对相 应的总体指标(参数)作出估计和推算,并有效控制抽样误差的一种统计方法。抽样调查所依 据的概率原理属于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现代统计学的基础。抽样的方法不仅对 统计推断、统计检验以及统计决策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还构成了其他应用 性学科如计量经济学、管理会计学等的方法论基础 所谓随机原则就是在抽选调查单位的过程中,完全排除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以保证 使现象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一定的可能性被选中。换句话讲,哪些单元能够被选作调查 单位纯属偶然因素的影响所致。这里需说明几点:①随机并非“随意”。随机是有严格的科学 含义的,可用概率来描述,而“随便”仍带有人为的或主观的因素,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②随机原则不等于等概率原则:③随机原则一般要求总体中每个单元均有一个非零的概率被 抽中;④抽样概率对总体参数的估计有影响。同时,按随机原则抽样可以保证被抽中的单元 在总体中均匀分布,不致出现系统性、倾向性偏差:在随机原则下,当抽样数目达到足够多 时,样本就会遵从大数定律而呈正态分布,样本单位的标志值才具有代表性,其平均值才会 接近总体平均值;按随机原则抽样,才可能实现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的目的。因此,随机原 则是抽样调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这里,“可能性”就是常说的机会,对“可能性”大小所作的数值度量在数理统计学中 被称作概率,它常常是用统计的频率来近似度量的 二、抽样调查的阶段划分与职业规范 由上述抽样调查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将抽样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抽样设计阶段,即从现象总体中抽选样本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要在对现 象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之上编制出尽可能完善的抽样框,选择最适合的抽样方式方法, 确定出最佳的样本容量,以充分保证所选样本对整个总体的代表性,从而增强抽样推断的效 果。同时,还要作好问卷设计和试调查等 第二阶段为调查阶段,即对所选中的样本进行调查,搜集样本资料的阶段。在这一过程 中,要解决好调査具体方法的选择,即确定是用走访调査、电话调査、邮寄调査,还是其他 有关方法以搜集所需资料,还要设计出对拒访和无回答(包括样品无回答和项目无回答)的 预防和处理措施,以及对数据质量的检査、控制措施与评价方法等内容。其基本目标是获取 准确的资料,为抽样推断的可靠性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为数据处理和估计推断阶段,即依样本资料对所需要的总体资料进行科学地估 计推算的阶段,是抽样调查工作的最后一个、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涉

第一章 抽样调查概述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意义和特点 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大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规 划及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小到一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管理决策,都离不开对各种信 息资源的依赖。而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大致可分成两大类型,一 是定性化的信息,如各种文字性质的消息、新闻、报告等情报材料;二是定量化的信息,如 各种数字性质的图、表等指标资料。前者可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体而获取,后者则主要通过统 计调查整理而形成。抽样调查是现代统计调查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 关于抽样调查的定义大体上可以区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抽样调查包括非概率抽 样与概率抽样,狭义概念仅指概率抽样。本书取狭义的理解,将抽样调查定义为是按照一定 的程序和方法,从所要研究现象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组成样本,通过对样 本的调查,获得样本资料,计算出有关的样本指标(统计量),依一整套专门的方法据以对相 应的总体指标(参数)作出估计和推算,并有效控制抽样误差的一种统计方法。抽样调查所依 据的概率原理属于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现代统计学的基础。抽样的方法不仅对 统计推断、统计检验以及统计决策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还构成了其他应用 性学科如计量经济学、管理会计学等的方法论基础。 所谓随机原则就是在抽选调查单位的过程中,完全排除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以保证 使现象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一定的可能性被选中。换句话讲,哪些单元能够被选作调查 单位纯属偶然因素的影响所致。这里需说明几点:①随机并非“随意”。随机是有严格的科学 含义的,可用概率来描述,而“随便”仍带有人为的或主观的因素,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②随机原则不等于等概率原则;③随机原则一般要求总体中每个单元均有一个非零的概率被 抽中;④抽样概率对总体参数的估计有影响。同时,按随机原则抽样可以保证被抽中的单元 在总体中均匀分布,不致出现系统性、倾向性偏差;在随机原则下,当抽样数目达到足够多 时,样本就会遵从大数定律而呈正态分布,样本单位的标志值才具有代表性,其平均值才会 接近总体平均值;按随机原则抽样,才可能实现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的目的。因此,随机原 则是抽样调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这里,“可能性”就是常说的机会,对“可能性”大小所作的数值度量在数理统计学中 被称作概率,它常常是用统计的频率来近似度量的。 二、抽样调查的阶段划分与职业规范 由上述抽样调查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将抽样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抽样设计阶段,即从现象总体中抽选样本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要在对现 象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之上编制出尽可能完善的抽样框,选择最适合的抽样方式方法, 确定出最佳的样本容量,以充分保证所选样本对整个总体的代表性,从而增强抽样推断的效 果。同时,还要作好问卷设计和试调查等。 第二阶段为调查阶段,即对所选中的样本进行调查,搜集样本资料的阶段。在这一过程 中,要解决好调查具体方法的选择,即确定是用走访调查、电话调查、邮寄调查,还是其他 有关方法以搜集所需资料,还要设计出对拒访和无回答(包括样品无回答和项目无回答)的 预防和处理措施,以及对数据质量的检查、控制措施与评价方法等内容。其基本目标是获取 准确的资料,为抽样推断的可靠性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为数据处理和估计推断阶段,即依样本资料对所需要的总体资料进行科学地估 计推算的阶段,是抽样调查工作的最后一个、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涉

及到对推断总体资料的各种方法(估计量)进行比较、选择,估计误差的计算与控制,缺失 数据的处理,以及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分析结果。其核心是不断提高推断结果的可靠性,圆 满完成抽样调查的各项任务 这表明,抽样调查工作的出发点是现象的总体,其目的也是要了解总体的有关方面特征, 但在具体认识过程中是以样本作为核心的,绝大部分的工作也是围绕样本展开的。然其工作 的结果绝不仅仅停留在对样本的认识之上,而是最终上升到对整个总体的更高层次的认识和 把握,也就是以总体作为全部工作的归宿点。 另外任何工作都有一定的职业规范,抽样调査也不例外。在抽样调查中,首先,要注意 尊重并保护被调査者的隐私杈,调査结果只能用于综合分析,而不应给被调査者造成不必要 的麻烦和伤害。其次,要诚实地分析调查资料,不能为得出某个事先期望的结论而随意地改 动资料。第三,要做一个具有职业水平的工作者,做出来的东西既要有能让普通人看懂的主 要信息,也要有能让专家看出其内涵的内容。第四,当从有些调查结果得不出好的结论时, 应诚实地加以说明,而不应含糊其词。最后,抽样调查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 进行,不做违反社会公众利益的调查 三、抽样调查的特点 抽样调查作为一种非全面调查方法,同全面调查相比,具有一系列特点,即使同其他的 各种非全面调查比较,它仍呈现出明显的特色 首先,按随机原则抽选调査单位是抽样调查的一大特色。同属非全面调查的典型调查和 重点调査,在调査单位的具体选定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调查组织者的主观意识的影 响,因而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由此使得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的科学性受到影响。而抽样调查 按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则完全排除了主观意识的干扰,使调查单位的选择建立在较为客 观的基础之上,从而确立了它的科学性。因此,按随机原则抽样既是抽样调查的特色所在, 同时又是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其次,可以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资料是抽样调查的又一基本特征。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用样本推断总体是抽样调査的一个重要阶段,实质上这也是进行抽样调查的最终目的之所在。 能够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资料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査,以少量的 投入,即可取得以前只能用普査才能取得的同样的效果,得到所希望了解的现象总体的全面 资料,从而节约大量的调査费用,这也是抽样调查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 其三,抽样调査的速度快、周期短、精度高。由于只调査一部分单位的情况,因此其调 查登记及汇总处理的工作量较之全面调查要小得多,所需时间也大大缩短,这为调查速度的 加快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由此调查的时效性得以加强。同时,在调查单位减少后,由于 工作量相应地减少,则可以较严格地挑选和培训调査员,调査和数据处理的质量比较容易控 制,因此可能取得更准确的结果。所以,更能满足统计调査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 其四,在抽样推断之前可以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随着抽样推断理论的不断发展,误差 分布理论日趋成熟,与此同时,抽样误差计算和控制的方法也逐步得以完善,而且关于抽样 调查的误差问题的讨论也扩展到了对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非抽样误差的深入研究。这是抽样 调查的又一重要特色 其五,抽样技术灵活多样。在过去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抽样调查在其理论飞速发展的 同时,抽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抽样技术体系。各种不同的 抽样技术可以分别适用于不同现象的抽样过程,也可在同一现象的抽样中结合运用,从而保 证获得最好的抽样效果 其六,抽样调査的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是对社会现象的调查、还是经济问题的研究,或 者是自然现象的了解,都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凡是可以运用全面调 查的场合,都可以使用抽样调查,凡不能使用全面调查的场合,一般也能利用抽样调查方法

及到对推断总体资料的各种方法(估计量)进行比较、选择,估计误差的计算与控制,缺失 数据的处理,以及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分析结果。其核心是不断提高推断结果的可靠性,圆 满完成抽样调查的各项任务。 这表明,抽样调查工作的出发点是现象的总体,其目的也是要了解总体的有关方面特征, 但在具体认识过程中是以样本作为核心的,绝大部分的工作也是围绕样本展开的。然其工作 的结果绝不仅仅停留在对样本的认识之上,而是最终上升到对整个总体的更高层次的认识和 把握,也就是以总体作为全部工作的归宿点。 另外任何工作都有一定的职业规范,抽样调查也不例外。在抽样调查中,首先,要注意 尊重并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权,调查结果只能用于综合分析,而不应给被调查者造成不必要 的麻烦和伤害。其次,要诚实地分析调查资料,不能为得出某个事先期望的结论而随意地改 动资料。第三,要做一个具有职业水平的工作者,做出来的东西既要有能让普通人看懂的主 要信息,也要有能让专家看出其内涵的内容。第四,当从有些调查结果得不出好的结论时, 应诚实地加以说明,而不应含糊其词。最后,抽样调查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 进行,不做违反社会公众利益的调查。 三、抽样调查的特点 抽样调查作为一种非全面调查方法,同全面调查相比,具有一系列特点,即使同其他的 各种非全面调查比较,它仍呈现出明显的特色。 首先,按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是抽样调查的一大特色。同属非全面调查的典型调查和 重点调查,在调查单位的具体选定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调查组织者的主观意识的影 响,因而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由此使得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的科学性受到影响。而抽样调查 按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则完全排除了主观意识的干扰,使调查单位的选择建立在较为客 观的基础之上,从而确立了它的科学性。因此,按随机原则抽样既是抽样调查的特色所在, 同时又是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其次,可以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资料是抽样调查的又一基本特征。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用样本推断总体是抽样调查的一个重要阶段,实质上这也是进行抽样调查的最终目的之所在。 能够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资料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以少量的 投入,即可取得以前只能用普查才能取得的同样的效果,得到所希望了解的现象总体的全面 资料,从而节约大量的调查费用,这也是抽样调查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抽样调查的速度快、周期短、精度高。由于只调查一部分单位的情况,因此其调 查登记及汇总处理的工作量较之全面调查要小得多,所需时间也大大缩短,这为调查速度的 加快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由此调查的时效性得以加强。同时,在调查单位减少后,由于 工作量相应地减少,则可以较严格地挑选和培训调查员,调查和数据处理的质量比较容易控 制,因此可能取得更准确的结果。所以,更能满足统计调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 其四,在抽样推断之前可以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随着抽样推断理论的不断发展,误差 分布理论日趋成熟,与此同时,抽样误差计算和控制的方法也逐步得以完善,而且关于抽样 调查的误差问题的讨论也扩展到了对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非抽样误差的深入研究。这是抽样 调查的又一重要特色。 其五,抽样技术灵活多样。在过去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抽样调查在其理论飞速发展的 同时,抽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抽样技术体系。各种不同的 抽样技术可以分别适用于不同现象的抽样过程,也可在同一现象的抽样中结合运用,从而保 证获得最好的抽样效果。 其六,抽样调查的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是对社会现象的调查、还是经济问题的研究,或 者是自然现象的了解,都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凡是可以运用全面调 查的场合,都可以使用抽样调查,凡不能使用全面调查的场合,一般也能利用抽样调查方法

进行调查研究。关于抽样的具体应用情况在后面有关章节的论述中还要进一步涉及,在此从 最后,同其他调查方式相比,抽样调查的技术性更强,因此,一般需要有统计学的专家 作指导,并且要求统计专家不仅要有适当的抽样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应有抽样的实践经验。 四、抽样调查的作用 抽样调查除具有十分明显的特色之外,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其一,抽样调査能够解决全面调査所无法解决的现象的调査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对某 些现象常常可能一方面需要了解其全面情况,另一方面又由于现象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无法通 过全面调査获取资料。此时,只有使用抽样调査。该类现象主要有:(1)产品质量的破坏性检 验。如轮胎的里程寿命试验,青砖的抗折耐压试验,炮弹的杀伤力试验,弹簧的抗拉强度试 验等等。(2)无限总体的调查:无限总体因其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数目是无限多个,故无法 计量。如宇宙空间的星球数目、人体的细胞数目等等。(3)包括未来时序的总体,如生产过程 稳定性的检查等 其二,抽样调查适用于对理论上可以作全面调查,而实际上又难以组织全面调查的现象 进行调查。有些现象虽属于有限总体,但由于其总体范围过大,单位数目过多且过于分散, 事实上不可能作全面调查,如森林的木材蓄积量调查,大量连续作业的某些产品质量的非破 坏性检验,水稻的个粒重检验等等。还有些现象由于受时间或其他条件的制约,不能组织全 面调查,如战备物资调査,自然灾害造成损失情况的调査等等。 其三,抽样调査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同时又可以不作全面调査的现象的调查有着特殊 的作用。如前所述,抽样调查具有费用低、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这使得它比其它非全面 调查能更有效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 其四,抽样调査的结果可被用来检验和修正全面调查结果。任何调査都可能存在误差, 全面调查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全面调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参加人员多、汇总传递环节多 调査结果容易出现差错。但是,其差错到底有多大,全面调査自身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 可在全面调査之后再进行一次抽样调查,根据抽样调査结果对全面调查结果进行检査和修正, 从而提高全面调查的质量 其五,抽样调査可对工业生产过程的稳定性进行监测,从而实现质量控制。在工业产品 成批或大量连续生产过程中,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动态检测,及时提供有关 信息,变事后监督为事中控制,并通过编制质量控制图开展监控,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采 用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系统。这一应用不仅对于生产过程的控制意义重大,而且也为进一步 推广抽样调查,乃至于整个统计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第十三章讨论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其六,利用抽样调査方法还可以对总体的某些假设进行检验,以判断这些假设的真伪 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例如:一种新药在对某患者使用后效果不错,这是否意味着这种新药 的疗效就一定显著呢?单凭此还不能做出结论。因为疗效对于每个人常会受到一些随机因素 的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最好利用抽样调查结果,对这种药物的疗效是否存 在显著性的统计差异进行检验,以确定其疗效状况,并据此作出是否推广使用该药的决策。 利用抽样调查方法研究人们未来的行动决策,这是抽样方法应用上的又一重要突破 第二节抽样调查的历史发展及应用 抽样调查成为一种科学方法,是本世纪的事,然而这种统计方法的实质,人类早在实践 中已经体会到。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十九世纪末叶以前,抽样调查在统计实践中很 少运用。后来由于人们认识到了它的适宜于实践运用与理论分析、兼顾统计效果与经济效果 等优点以及推断统计理论的成熟,抽样调查才逐渐得到广泛的使用

进行调查研究。关于抽样的具体应用情况在后面有关章节的论述中还要进一步涉及,在此从 略。 最后,同其他调查方式相比,抽样调查的技术性更强,因此,一般需要有统计学的专家 作指导,并且要求统计专家不仅要有适当的抽样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应有抽样的实践经验。 四、抽样调查的作用 抽样调查除具有十分明显的特色之外,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其一,抽样调查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所无法解决的现象的调查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对某 些现象常常可能一方面需要了解其全面情况,另一方面又由于现象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无法通 过全面调查获取资料。此时,只有使用抽样调查。该类现象主要有:(1)产品质量的破坏性检 验。如轮胎的里程寿命试验,青砖的抗折耐压试验,炮弹的杀伤力试验,弹簧的抗拉强度试 验等等。(2)无限总体的调查:无限总体因其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数目是无限多个,故无法一一 计量。如宇宙空间的星球数目、人体的细胞数目等等。(3)包括未来时序的总体,如生产过程 稳定性的检查等。 其二,抽样调查适用于对理论上可以作全面调查,而实际上又难以组织全面调查的现象 进行调查。有些现象虽属于有限总体,但由于其总体范围过大,单位数目过多且过于分散, 事实上不可能作全面调查,如森林的木材蓄积量调查,大量连续作业的某些产品质量的非破 坏性检验,水稻的个粒重检验等等。还有些现象由于受时间或其他条件的制约,不能组织全 面调查,如战备物资调查,自然灾害造成损失情况的调查等等。 其三,抽样调查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同时又可以不作全面调查的现象的调查有着特殊 的作用。如前所述,抽样调查具有费用低、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这使得它比其它非全面 调查能更有效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 其四,抽样调查的结果可被用来检验和修正全面调查结果。任何调查都可能存在误差, 全面调查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全面调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参加人员多、汇总传递环节多、 调查结果容易出现差错。但是,其差错到底有多大,全面调查自身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 可在全面调查之后再进行一次抽样调查,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对全面调查结果进行检查和修正, 从而提高全面调查的质量。 其五,抽样调查可对工业生产过程的稳定性进行监测,从而实现质量控制。在工业产品 成批或大量连续生产过程中,利用抽样调查方法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动态检测,及时提供有关 信息,变事后监督为事中控制,并通过编制质量控制图开展监控,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采 用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系统。这一应用不仅对于生产过程的控制意义重大,而且也为进一步 推广抽样调查,乃至于整个统计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第十三章讨论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其六,利用抽样调查方法还可以对总体的某些假设进行检验,以判断这些假设的真伪, 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例如:一种新药在对某患者使用后效果不错,这是否意味着这种新药 的疗效就一定显著呢?单凭此还不能做出结论。因为疗效对于每个人常会受到一些随机因素 的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最好利用抽样调查结果,对这种药物的疗效是否存 在显著性的统计差异进行检验,以确定其疗效状况,并据此作出是否推广使用该药的决策。 利用抽样调查方法研究人们未来的行动决策,这是抽样方法应用上的又一重要突破。 第二节 抽样调查的历史发展及应用 抽样调查成为一种科学方法,是本世纪的事,然而这种统计方法的实质,人类早在实践 中已经体会到。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十九世纪末叶以前,抽样调查在统计实践中很 少运用。后来由于人们认识到了它的适宜于实践运用与理论分析、兼顾统计效果与经济效果 等优点以及推断统计理论的成熟,抽样调查才逐渐得到广泛的使用

、抽样调查的历史发展 关于抽样调查的历史发展,可分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考察。 1、1895年以前。抽样调査处在实践探索过程和萌芽阶段。 原始的抽样法,在人类活动中早就使用过,如古代中国人、古希腊人就知道从整体中取 出一小部分予以审味和检验,以确定物体的性质。这种平凡的举动,可以说在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以前就已存在。而有文字保留下来可以作为佐证的最早记载,则是俄国一个名叫莫罗佐 夫的贵族在1648年的庄园“记事”中,曾经讲到如何简单地运用样本田的产量来估算庄园的 总收获量 其后,政治算术学派的学者们在研究中广泛采用样本资料进行总体推算。如英国的威 廉·配第( Willian Petty)用死亡人数和瘟疫流行年份死于鼠疫的人数等,对伦敦居民人数进 行推算,或从伦敦的房屋栋数、每栋房屋平均家庭数以及每个家庭的平均人数,推算伦敦的 居民人数。格朗特( John Graunt)以伦敦市的人口为基础,研究人口现象运动的规律。荷兰的 威特( Johan de Wit)曾根据对数千人的死亡年龄进行计算,得出了人口的死亡率。凯尔斯勃 (w. Kersseboom)曾估算荷兰的人口总数和各年龄的死亡人数,从而编制出荷兰寿命表。法国 的沃邦( Vauban)推算过全国土地面积和人口总数。拉瓦锡( 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从生 产、消费与收入方面推算法国国民收入。瑞典的埃尔威斯( Pehr elvis)在人口保持平衡的假 设下,估算出全国人口数,并编成瑞典出生死亡表。瓦尔格廷( Per Wargentin)通过对历史人 口和当时人口的出生死亡记录的观察,编制成全国死亡率表。俄国的盖尔曼推算过全国农业、 工业产量和消费总额。 1766年,法国经济学家麦桑斯( Messance)在其所著《法国人口论》一书中,以部分地区 的人口清查数字为依据,推算全国人口数。1778年,法国另一位经济学家摩休(M. Moreau)在 其《法国人口研究论述》一书中,也发表了依样本出生率和死亡率推算出来的法国人口估计 数。1800年,经商出身的英国经济学家伊顿( Frederic morton eden)在《英国居民人数的估 十》中,利用平均每户居民数,出生人数以及住宅数的样本资料,估算出大不列颠的人口总 数,他的估计被第二年英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所证实 法国的数学家、统计学家拉普拉斯( Pierre Simon Laplace)于1786年在一篇关于巴黎人 口的出生、婚姻、死亡的文章中,提出根据法国特定地方的出生率来推算全国人口数。他的 建议得到法国新政府的支持。于是他在全国抽选了30个郡,共2037615人,于1802年9月 22日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发现平均每28.352845个居民每年出生一个婴儿,并由此推算出全 国总人口数为42529267人。这是由特定区域的人口数与出生率为依据,推算出全国人口数的 方法。尽管这种推算是有问题的,但这件事,在当时条件下,无论对人口统计还是对统计方 法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创造。在统计发展史上,他首创用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思想(即大样 本统计推断),为后人开创了一条局部调查的新路子,对以后抽样调查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因此,丹麦统计学家韦斯特加德(H.L. Westergaard)认为:“现代代表统计学 就是以选择出的部分资料(样本)为基础,而推导出全部资料的计算结果(抽样法),实际上 是以拉普拉斯为嚆失的。” 1835年,著名统计学家、比利时的凯特勒( 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etelet)根据所 搜集关于165个剧本的47位法国作家的资料,研究了写作与年龄的关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剧本的创作才能出现在21岁以后,30~35岁是精力旺盛时期,50~55岁是成熟时期,此后 便日渐衰退一一—特别是在剧本的价值方面。在这里,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抽样方 1846年,俄国数学家奥斯特罗格拉茨基院士发表论文,主张在产品质量检验中用抽样法, 这样可节省95%的繁重工作。 1846年至1847年,英国农场主莱威斯( John Lawes)与青年农业技师吉尔贝特(Heny

一、抽样调查的历史发展 关于抽样调查的历史发展,可分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考察。 1、1895 年以前。抽样调查处在实践探索过程和萌芽阶段。 原始的抽样法,在人类活动中早就使用过,如古代中国人、古希腊人就知道从整体中取 出一小部分予以审味和检验,以确定物体的性质。这种平凡的举动,可以说在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以前就已存在。而有文字保留下来可以作为佐证的最早记载,则是俄国一个名叫莫罗佐 夫的贵族在 1648 年的庄园“记事”中,曾经讲到如何简单地运用样本田的产量来估算庄园的 总收获量。 其后,政治算术学派的学者们在研究中广泛采用样本资料进行总体推算。如英国的威 廉·配第(Willian Petty)用死亡人数和瘟疫流行年份死于鼠疫的人数等,对伦敦居民人数进 行推算,或从伦敦的房屋栋数、每栋房屋平均家庭数以及每个家庭的平均人数,推算伦敦的 居民人数。格朗特(John Graunt)以伦敦市的人口为基础,研究人口现象运动的规律。荷兰的 威特(Joham de Witt)曾根据对数千人的死亡年龄进行计算,得出了人口的死亡率。凯尔斯勃 (W.Kersseboom)曾估算荷兰的人口总数和各年龄的死亡人数,从而编制出荷兰寿命表。法国 的沃邦(Vauban)推算过全国土地面积和人口总数。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从生 产、消费与收入方面推算法国国民收入。瑞典的埃尔威斯(Pehr Elvius)在人口保持平衡的假 设下,估算出全国人口数,并编成瑞典出生死亡表。瓦尔格廷(Per Wargentin)通过对历史人 口和当时人口的出生死亡记录的观察,编制成全国死亡率表。俄国的盖尔曼推算过全国农业、 工业产量和消费总额。 1766 年,法国经济学家麦桑斯(Messance)在其所著《法国人口论》一书中,以部分地区 的人口清查数字为依据,推算全国人口数。1778 年,法国另一位经济学家摩休(M.Moheau)在 其《法国人口研究论述》一书中,也发表了依样本出生率和死亡率推算出来的法国人口估计 数。1800 年,经商出身的英国经济学家伊顿(Frederic Morton Eden)在《英国居民人数的估 计》中,利用平均每户居民数,出生人数以及住宅数的样本资料,估算出大不列颠的人口总 数,他的估计被第二年英国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所证实。 法国的数学家、统计学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于 1786 年在一篇关于巴黎人 口的出生、婚姻、死亡的文章中,提出根据法国特定地方的出生率来推算全国人口数。他的 建议得到法国新政府的支持。于是他在全国抽选了 30 个郡,共 2037615 人,于 1802 年 9 月 22 日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发现平均每 28.352845 个居民每年出生一个婴儿,并由此推算出全 国总人口数为 42529267 人。这是由特定区域的人口数与出生率为依据,推算出全国人口数的 方法。尽管这种推算是有问题的,但这件事,在当时条件下,无论对人口统计还是对统计方 法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创造。在统计发展史上,他首创用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思想(即大样 本统计推断),为后人开创了一条局部调查的新路子,对以后抽样调查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因此,丹麦统计学家韦斯特加德(H.L.Westergaard)认为:“现代代表统计学 就是以选择出的部分资料(样本)为基础,而推导出全部资料的计算结果(抽样法),实际上 是以拉普拉斯为嚆失的。” 1835 年,著名统计学家、比利时的凯特勒(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etelet)根据所 搜集关于 165 个剧本的 47 位法国作家的资料,研究了写作与年龄的关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剧本的创作才能出现在 21 岁以后,30~35 岁是精力旺盛时期,50~55 岁是成熟时期,此后 便日渐衰退——特别是在剧本的价值方面。在这里,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抽样方 法。 1846 年,俄国数学家奥斯特罗格拉茨基院士发表论文,主张在产品质量检验中用抽样法, 这样可节省 95%的繁重工作。 1846 年至 1847 年,英国农场主莱威斯(John Lawes)与青年农业技师吉尔贝特(Heny

Gilbert)在卢桑姆斯坦特德农业实验站设置样本区,来试验过磷酸盐与氮肥等各种化学肥料 对收获量的影响。直到1879年,他们根据五块地段(33英亩)的小麦产量来估计全部英格兰 与威尔士从1852年至1879年每亩产量的变化。1866年,俄国的拉扎列夫斯基通过样本调查, 对典型农户的家庭收入作了详细观察。 在抽样调查的实践方面,美国的赖特( Ccrrdl Davidson Wright)的贡献是值得一提的。 他主要领导举办了这样几次调查:①1873年,根据贫民生活改善协会400个志愿调查员的报 告,估计了纽约市的失业人数;②1873~1879年经济危机时期,他借助于马萨诸塞州19个 城市的警察署和与375个城镇的财产评估人员的通信,查询失业人数,他估计失业者为28,508 人,纠正了当时对失业人数过高的估计。③20世纪初,马萨诸塞州一年一次的工商业抽样调 查,以及此后举办的两年一次的全国工商业抽样调查也是在赖特领导下举办的。赖特从事抽 样调查的实际经验,后来给凯尔倡导的代表性调查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在抽样调查发展史上,挪威的凯尔( Anders nicolai kiaer)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对 抽样调查的贡献,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方面,就当时的条件而言,都是十分卓越的。因 此,马来西亚统计学家尤葆生( You Poh seng)在《抽样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的考察》一文 中评价到:“凯尔的工作,可以视为统计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是离开人口普查而用抽样方 法搜集社会资料的第一人,并为抽样理论奠定了基础。”凯乐所组织的抽样调査实践中,比较 有影响的有:①1891年的挪威国民收入与财富的代表性调查。在这次调查中,可能代表全国 国民收入和财富情况的许多城市、乡区和村落被选出来。在这些区域内按某个年龄、各种社 会阶层、各种婚姻情况以及某种字母起首姓名等标识,把居民的有关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从 这些记录来推断出挪威全国国民收入和财富。②1894年,他主持在挪威全国范围进行关于劳 工退休年金和疾病保险制度的抽样调查,是抽样调查史上一次成功的先例。这次调查根据 1891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确定比例,在城乡分别采用不同的抽取方法抽查了2万人和6万人进 行调查,并且特别强调了所抽选人口的分布状况以增强其代表性。③1895年,为弄清挪威成 年男子的收入按不同的职业、年龄和社会地位的分布情况,凯尔和汉森(E. Hanssen)等组织了 抽样调查 以上列举的事实表明,在1895年以前,抽样调查的实践应用已经在许多领域展开,这些 都为抽样调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宝贵经验。但这时的抽样调查仍处于探索过 程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因此,德国统计学家詹森(A. Jenson) 认为:“到十九世纪最后十年的中期为止,也就是到1895年为止,抽样调查在实际中几乎并 未实行过。”理由是象尤葆生所指出的:“那时负责使用这种方法的统计学家们,既不说明他 们如何抽取样本,也不提所遭遇的困难,以及克服这些困难应采取的途径,由于这些事实, 我们就无法决定是否可以把它们恰当地称为抽样调查 2、1895~1925年。抽样调查逐步得以确认的过程。 凯尔在坚持抽样调査实践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对抽样调査的方法和理论进行硏究。总结 实践经验,他认为,一次成功的抽样调查应具备两个条件,即正确的代表性和单位的合理选 择。因为“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不取决于观察数量的多寡,而取决于取得正确代表性的方法 1895年,国际统计学会(ISI)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召开第五次大会。会上,凯尔提出关 于代表性调查的报告——《对代表性调查的研究和经验》,试图阐明代表性调查的意义,在于 搜集非普査所能提供的详细资料。但同时他也十分小心地强调指出,他并无把这种调查作为 普査或任何通常的调査之意,更无认为这种调査可以取代普査之意,他只是想用“代表性调 查”来表示某种特殊类型的调查而已。他将代表性调查定义为“根据抽样设计,从总体的正 常‘代表’中合理地收集数据”,他强调所调查的样本应是总体的一个“代表”。在这次大会 上,围绕着凯尔的报告,出现了激烈的辩论。德国社会统计学派权威梅尔( Georg Von Mayr) 国际统计学会秘书长、意大利最高统计会议主席博迪欧( Luigi bodio)和瑞典的米利叶

Gilbert)在卢桑姆斯坦特德农业实验站设置样本区,来试验过磷酸盐与氮肥等各种化学肥料 对收获量的影响。直到 1879 年,他们根据五块地段(33 英亩)的小麦产量来估计全部英格兰 与威尔士从 1852 年至 1879 年每亩产量的变化。1866 年,俄国的拉扎列夫斯基通过样本调查, 对典型农户的家庭收入作了详细观察。 在抽样调查的实践方面,美国的赖特(Ccrrdl Davidson Wright)的贡献是值得一提的。 他主要领导举办了这样几次调查:①1873 年,根据贫民生活改善协会 400 个志愿调查员的报 告,估计了纽约市的失业人数;②1873~1879 年经济危机时期,他借助于马萨诸塞州 19 个 城市的警察署和与375个城镇的财产评估人员的通信,查询失业人数,他估计失业者为28,508 人,纠正了当时对失业人数过高的估计。③20 世纪初,马萨诸塞州一年一次的工商业抽样调 查,以及此后举办的两年一次的全国工商业抽样调查也是在赖特领导下举办的。赖特从事抽 样调查的实际经验,后来给凯尔倡导的代表性调查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在抽样调查发展史上,挪威的凯尔(Anders Niscolai Kiaer)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对 抽样调查的贡献,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方面,就当时的条件而言,都是十分卓越的。因 此,马来西亚统计学家尤葆生(You Poh Seng)在《抽样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的考察》一文 中评价到:“凯尔的工作,可以视为统计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是离开人口普查而用抽样方 法搜集社会资料的第一人,并为抽样理论奠定了基础。”凯乐所组织的抽样调查实践中,比较 有影响的有:①1891 年的挪威国民收入与财富的代表性调查。在这次调查中,可能代表全国 国民收入和财富情况的许多城市、乡区和村落被选出来。在这些区域内按某个年龄、各种社 会阶层、各种婚姻情况以及某种字母起首姓名等标识,把居民的有关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从 这些记录来推断出挪威全国国民收入和财富。②1894 年,他主持在挪威全国范围进行关于劳 工退休年金和疾病保险制度的抽样调查,是抽样调查史上一次成功的先例。这次调查根据 1891 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确定比例,在城乡分别采用不同的抽取方法抽查了 2 万人和 6 万人进 行调查,并且特别强调了所抽选人口的分布状况以增强其代表性。③1895 年,为弄清挪威成 年男子的收入按不同的职业、年龄和社会地位的分布情况,凯尔和汉森(E.Hanssen)等组织了 抽样调查。 以上列举的事实表明,在 1895 年以前,抽样调查的实践应用已经在许多领域展开,这些 都为抽样调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宝贵经验。但这时的抽样调查仍处于探索过 程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因此,德国统计学家詹森(A.Jenson) 认为:“到十九世纪最后十年的中期为止,也就是到 1895 年为止,抽样调查在实际中几乎并 未实行过。”理由是象尤葆生所指出的:“那时负责使用这种方法的统计学家们,既不说明他 们如何抽取样本,也不提所遭遇的困难,以及克服这些困难应采取的途径,由于这些事实, 我们就无法决定是否可以把它们恰当地称为抽样调查。” 2、1895~1925 年。抽样调查逐步得以确认的过程。 凯尔在坚持抽样调查实践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对抽样调查的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总结 实践经验,他认为,一次成功的抽样调查应具备两个条件,即正确的代表性和单位的合理选 择。因为“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不取决于观察数量的多寡,而取决于取得正确代表性的方法。” 1895 年,国际统计学会(ISI)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召开第五次大会。会上,凯尔提出关 于代表性调查的报告——《对代表性调查的研究和经验》,试图阐明代表性调查的意义,在于 搜集非普查所能提供的详细资料。但同时他也十分小心地强调指出,他并无把这种调查作为 普查或任何通常的调查之意,更无认为这种调查可以取代普查之意,他只是想用“代表性调 查”来表示某种特殊类型的调查而已。他将代表性调查定义为“根据抽样设计,从总体的正 常‘代表’中合理地收集数据”,他强调所调查的样本应是总体的一个“代表”。在这次大会 上,围绕着凯尔的报告,出现了激烈的辩论。德国社会统计学派权威梅尔(Georg Von Mayr), 国际统计学会秘书长、意大利最高统计会议主席博迪欧(Luigi Bodio)和瑞典的米利叶

( Guillaume edmund millie)等人,反对凯尔的观点。他们认为,普査方法是不容动摇的。 法国的切森( Emile cheysson)、德国的施莫勒(G. Schmoller)等为代表性调查辩护,但他们或 称其为是一种专题论述法,或将其当作全面调查不便时的补充,没有给抽样调查以足够的理 解和重视。 1897年,在俄国圣·彼得堡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统计学会大会上,凯尔又作了长篇发言, 全面阐述了代表性调査的思想,为代表性调查进行辩解。他明确指出:代表性调查是一种局 部调查,是对遍布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大量单位进行观察,因而它的总和成为整个国家或地区 的一个缩影。这些单位不是任意选出的,而是在过去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抽选的, 在安排观察单位的分布时,要考虑务使其调査结果能够经得起多方面的考验。至于类型调査, 他认为,即使人们知道各个类型所代表的个体在全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也还不足以得出可 以信赖的结果。因为总体中不仅包含各种平均的类型,也包含各种极端的情况。而代表性调 査由于既不忽略“类型”,也不忽略与“类型”有差别的现象,故至少也能获得近似全面的调 査结果。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了代表性调査的价值。认为只要这些调查具有代表性,就好 比以被观察的全部单位构成一幅“照片”,“这照片把总体的各部分按其真实的比例复制出来。” 尽管如此,国际统计学会仍未能采纳凯尔的主张。但同意组成一个小组委员会专门讨论这 问题 在1899年的国际统计学大会上,凯尔发表了《论代表性和类型方法》的报告,同时又在 《统计文汇》发表《论代表性调査》的论文,叙述了挪威统计局进行代表性调查的情况,并 重申了他在国际统计学会的主张。 1901年,国际统计学会第八届大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在会上凯尔发表《再论代表 性和类型方法》的论文,继续以挪威的经验宣讲代表性调查的意义。同时,由于德国的博尔 基威茨( Ladislaus von bortkiewicz)“论检查的方法”的发表,指出对代表性可以进行检验, 从而为抽样误差的计算奠定了基础,也为凯尔的论据增加了说服力。所以不少学者和统计学 家们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了 1903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统计学会上,凯尔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研究代表性方 法的小组委员会“建议采用代表性方法。但在公布结果时,将选择观察单位的条件加以详细 说明”。国际统计学会并且建议,可在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利用抽样法 1910年,英国的鲍利(A.L. Bowley)在其所著《统计学基础教程》一书中,首次增加“抽 样法”一章,介绍了抽样方法在商业、矿业和工业中的应用。 923年,英国的R·A·费暄( Ronald ay lmer Fisher)首次提出“方差分析”,并认为用 这种方法可以估计抽样误差。为保证误差估计值的有效性,还引入了“随机化”原则。从此 使抽样调查理论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 1924年,国际统计学会常设理事会指定由英国的鲍利等六人组成研究委员会,进一步研 究代表性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问题。1925年在罗马的第十六届大会上,该委员会提出报告 肯定了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同时还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一篇是詹森所写《代表性方法的实 践》,介绍了抽样法的应用:另一篇是鲍利的《抽样精确度的测定》,阐述了抽样法的原理 但在这次大会上,仍把“目的抽样( Purposive Sampling)”作为与随机抽样( Random Sampling) 相并列的一种抽样方法。 从1895年到1925年,经过30年的反复讨论,代表性方法,即抽样方法,才得到人们的 最终承认。在这一过程中,凯尔以其坚持不懈的努力,被称为抽样调查的先驱者是当之无愧 的。而鲍利则从抽样理论上有力地支持了代表性调查的主张,从而对抽样调查的初步发展作 出了贡献。同时,在此期间,英国统计学家戈塞特(W.S. Gosset)在从事实验研究的过程中, 借助于从弄乱的卡片中抽样、计算、积累经验的频数分布,并运用正态误差理论,建立起“小 样本理论”,亦即所谓的学生“t分布”。其标志是他于1908~1909年发表的《平均数的概差》

(Guillaume Edmund Milliet)等人,反对凯尔的观点。他们认为,普查方法是不容动摇的。 法国的切森(Emile Cheysson)、德国的施莫勒(G.Schmoller)等为代表性调查辩护,但他们或 称其为是一种专题论述法,或将其当作全面调查不便时的补充,没有给抽样调查以足够的理 解和重视。 1897 年,在俄国圣·彼得堡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统计学会大会上,凯尔又作了长篇发言, 全面阐述了代表性调查的思想,为代表性调查进行辩解。他明确指出:代表性调查是一种局 部调查,是对遍布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大量单位进行观察,因而它的总和成为整个国家或地区 的一个缩影。这些单位不是任意选出的,而是在过去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抽选的, 在安排观察单位的分布时,要考虑务使其调查结果能够经得起多方面的考验。至于类型调查, 他认为,即使人们知道各个类型所代表的个体在全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也还不足以得出可 以信赖的结果。因为总体中不仅包含各种平均的类型,也包含各种极端的情况。而代表性调 查由于既不忽略“类型”,也不忽略与“类型”有差别的现象,故至少也能获得近似全面的调 查结果。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了代表性调查的价值。认为只要这些调查具有代表性,就好 比以被观察的全部单位构成一幅“照片”,“这照片把总体的各部分按其真实的比例复制出来。” 尽管如此,国际统计学会仍未能采纳凯尔的主张。但同意组成一个小组委员会专门讨论这一 问题。 在 1899 年的国际统计学大会上,凯尔发表了《论代表性和类型方法》的报告,同时又在 《统计文汇》发表《论代表性调查》的论文,叙述了挪威统计局进行代表性调查的情况,并 重申了他在国际统计学会的主张。 1901 年,国际统计学会第八届大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在会上凯尔发表《再论代表 性和类型方法》的论文,继续以挪威的经验宣讲代表性调查的意义。同时,由于德国的博尔 基威茨(Ladislaus von Bortkiewiez)“论检查的方法”的发表,指出对代表性可以进行检验, 从而为抽样误差的计算奠定了基础,也为凯尔的论据增加了说服力。所以不少学者和统计学 家们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了。 1903 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统计学会上,凯尔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研究代表性方 法的小组委员会“建议采用代表性方法。但在公布结果时,将选择观察单位的条件加以详细 说明”。国际统计学会并且建议,可在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利用抽样法。 1910 年,英国的鲍利(A. L.Bowley)在其所著《统计学基础教程》一书中,首次增加“抽 样法”一章,介绍了抽样方法在商业、矿业和工业中的应用。 1923 年,英国的 R·A·费暄(Ronald Aylmer Fisher)首次提出“方差分析”,并认为用 这种方法可以估计抽样误差。为保证误差估计值的有效性,还引入了“随机化”原则。从此, 使抽样调查理论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 1924 年,国际统计学会常设理事会指定由英国的鲍利等六人组成研究委员会,进一步研 究代表性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问题。1925 年在罗马的第十六届大会上,该委员会提出报告, 肯定了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同时还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一篇是詹森所写《代表性方法的实 践》,介绍了抽样法的应用;另一篇是鲍利的《抽样精确度的测定》,阐述了抽样法的原理。 但在这次大会上,仍把“目的抽样(Purposive Sampling)”作为与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 相并列的一种抽样方法。 从 1895 年到 1925 年,经过 30 年的反复讨论,代表性方法,即抽样方法,才得到人们的 最终承认。在这一过程中,凯尔以其坚持不懈的努力,被称为抽样调查的先驱者是当之无愧 的。而鲍利则从抽样理论上有力地支持了代表性调查的主张,从而对抽样调查的初步发展作 出了贡献。同时,在此期间,英国统计学家戈塞特(W.S.Gosset)在从事实验研究的过程中, 借助于从弄乱的卡片中抽样、计算、积累经验的频数分布,并运用正态误差理论,建立起“小 样本理论”,亦即所谓的学生“t 分布”。其标志是他于 1908~1909 年发表的《平均数的概差》

《相关系数的概差》和《论非随机样本平均数的分布》等三篇论文。 在抽样调查的理论得以逐步公认的同时,抽样的实践活动继续得以深入发展。 1896年,俄国的毕舍霍诺夫首次采用机械抽样从事家计调查。1911年,美国的麦瑟( Mercer) 和霍尔(Ha1)在田间试验中,通过抽取大量小地块的办法来减少实验误差,他们的报告引起 各国的注意,从而导致多种机械抽样方法的诞生。1919年,美国伊里诺州卫生保险委员会将 抽样法用于调査硏究芝加哥工人家庭的生计状况。1920年,丹麦统计部门利用典型抽样,调 查全国人口及财富分配情况,其结果很圆满。1924年,美国的休哈特( Walter a. Shewhart)用 统计抽样法创立了一种事先可以预防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图,从而为工业品质量管理学科奠 定了基础。早在1917年,美国接受休哈特的建议,用抽样法解决了大量军需品的规格要求的 确定问题。等等 3、1925年以后。抽样调査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 实践方面,1929年,前苏联在对集体农庄庄员的负债和贷款情况调查时,采用了整群抽 样方法。1929~1936年间,中国调查土地利用情况,由美国的巴克主持,采用了多阶抽样方 法。1935~1936年,美国举办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抽样调査,即“消费品购买量调查” 这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抽样方法,如机械抽样、再次抽样、分层抽样、定额抽样等。1937年 印度统计学院在抽样调査中采用所谓“探测式”抽样法,即从小到大逐渐扩大调査规模,直 到最后包括整个区域。1937年美国的失业情况调查,采用了比估计和区间估计法,1938年的 失业调查采用了多阶段抽样,1942年各阶段进一步采用非等概率抽样,并提出控制非抽样误 差。1940年,美国在人口调查中,首次采用比较复杂的抽样方案。 理论方面,1925年费暄的《研究人员用统计方法》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由戈塞特 (W.S. Gosset)开始的“小样本理论”(又叫“学生分布”)最后得以完成。从而使统计学由“描 述”向“推断”发展。小样本的思想是:应该从小处着手,只要精心设计小样本,用实验与 推断的方法便可得到精确的结论。费暄从理论上证明了小样本的分布。他还提出了t检验, 编制了““学生’t分布概率表”,拓宽了t分布的应用,同时,由于费暄的努力,使1900年 英国的皮尔逊( Karl Pearson)提出的“卡方检验法”也能适用于小样本。1938年,费暄又同 耶茨(F. Yates)合编“F分布显著性水平表”,为t分布和F分布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便利 1927年,蒂皮特(L.H.C. Tippet)按费暄的随机化原则制作发表了《随机数字表》,使随 机抽样便于进行 1927~1929年英国生物统计学家克拉汉(E.F. Claphan)与威沙特( John Wishart)合 作,连续发表《利用抽样方法估计各类产量》和《抽样技术的研究》等论文,介绍儒萨姆斯 特农业试验场的经验,主要是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计算各种类型的抽样单位所具有的抽样误差。 接着,卡弗( Carver)于1930年把组合分析理论应用到抽样误差的估计上来,促进了抽样 理论的发展。他认为,借助于这一新理论可将任何抽样方式或设计的误差估计值计算出来。 1934年,内曼(J. Neyman)发表“论代表性方法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论文,从理论上分析 批判了目的抽样法。他指出,我们不应该相信目的抽样,因为目的抽样或代表性抽样实质上 是一种分层抽样,但常会导致入选单位在各层间极不均匀的分布,从而引起较大的偏差,他 认为,应用概率抽样方法,利用已知的总体信息,采用科学的分层等技巧,可以大大提高抽 样精度。内曼的经典论文,使目的抽样的缺点暴露无遗,促使统计学家们从目的抽样的迷雾 中转向概率抽样。同时,他还对分层随机抽样进行了改进,提出样本最优分配原理,从而为 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奠定了基础 1935年,费暄的《实验设计》一书出版,提出了著名的实验设计原理,以及他的方差分 析技术与卡弗提出的组合分析技术的结合,使抽样理论的总的轮廓基本确定。 1940~1950年间,内曼又提出“区间估计理论”亦称“置信区间估计理论”,为抽样推 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系数的概差》和《论非随机样本平均数的分布》等三篇论文。 在抽样调查的理论得以逐步公认的同时,抽样的实践活动继续得以深入发展。 1896 年,俄国的毕舍霍诺夫首次采用机械抽样从事家计调查。1911 年,美国的麦瑟(Meicer) 和霍尔(Hall)在田间试验中,通过抽取大量小地块的办法来减少实验误差,他们的报告引起 各国的注意,从而导致多种机械抽样方法的诞生。1919 年,美国伊里诺州卫生保险委员会将 抽样法用于调查研究芝加哥工人家庭的生计状况。1920 年,丹麦统计部门利用典型抽样,调 查全国人口及财富分配情况,其结果很圆满。1924 年,美国的休哈特(Walter A.Shewhat)用 统计抽样法创立了一种事先可以预防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图,从而为工业品质量管理学科奠 定了基础。早在 1917 年,美国接受休哈特的建议,用抽样法解决了大量军需品的规格要求的 确定问题。等等。 3、1925 年以后。抽样调查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 实践方面,1929 年,前苏联在对集体农庄庄员的负债和贷款情况调查时,采用了整群抽 样方法。1929~1936 年间,中国调查土地利用情况,由美国的巴克主持,采用了多阶抽样方 法。1935~1936 年,美国举办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抽样调查,即“消费品购买量调查”, 这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抽样方法,如机械抽样、再次抽样、分层抽样、定额抽样等。1937 年, 印度统计学院在抽样调查中采用所谓“探测式”抽样法,即从小到大逐渐扩大调查规模,直 到最后包括整个区域。1937 年美国的失业情况调查,采用了比估计和区间估计法,1938 年的 失业调查采用了多阶段抽样,1942 年各阶段进一步采用非等概率抽样,并提出控制非抽样误 差。1940 年,美国在人口调查中,首次采用比较复杂的抽样方案。 理论方面,1925 年费暄的《研究人员用统计方法》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由戈塞特 (W.S.Gosset)开始的“小样本理论”(又叫“学生分布”)最后得以完成。从而使统计学由“描 述”向“推断”发展。小样本的思想是:应该从小处着手,只要精心设计小样本,用实验与 推断的方法便可得到精确的结论。费暄从理论上证明了小样本的分布。他还提出了 t 检验, 编制了“‘学生’t 分布概率表”,拓宽了 t 分布的应用,同时,由于费暄的努力,使 1900 年 英国的皮尔逊(Karl Pearson)提出的“卡方检验法”也能适用于小样本。1938 年,费暄又同 耶茨(F.Yates)合编“F 分布显著性水平表”,为 t 分布和 F 分布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便利。 1927 年,蒂皮特(L.H.C.Tippet)按费暄的随机化原则制作发表了《随机数字表》,使随 机抽样便于进行。 1927~1929 年英国生物统计学家克拉汉(E.F.Claphan)与威沙特(John Wishart)合 作,连续发表《利用抽样方法估计各类产量》和《抽样技术的研究》等论文,介绍儒萨姆斯 特农业试验场的经验,主要是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计算各种类型的抽样单位所具有的抽样误差。 接着,卡弗(Carver)于 1930 年把组合分析理论应用到抽样误差的估计上来,促进了抽样 理论的发展。他认为,借助于这一新理论可将任何抽样方式或设计的误差估计值计算出来。 1934 年,内曼(J.Neyman)发表“论代表性方法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论文,从理论上分析 批判了目的抽样法。他指出,我们不应该相信目的抽样,因为目的抽样或代表性抽样实质上 是一种分层抽样,但常会导致入选单位在各层间极不均匀的分布,从而引起较大的偏差,他 认为,应用概率抽样方法,利用已知的总体信息,采用科学的分层等技巧,可以大大提高抽 样精度。内曼的经典论文,使目的抽样的缺点暴露无遗,促使统计学家们从目的抽样的迷雾 中转向概率抽样。同时,他还对分层随机抽样进行了改进,提出样本最优分配原理,从而为 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奠定了基础。 1935 年,费暄的《实验设计》一书出版,提出了著名的实验设计原理,以及他的方差分 析技术与卡弗提出的组合分析技术的结合,使抽样理论的总的轮廓基本确定。 1940~1950 年间,内曼又提出“区间估计理论”亦称“置信区间估计理论”,为抽样推 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抽样调査的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有建树的人物之中,印度统计学家马哈拉诺比斯 (P.C. Mahalanobis)的贡献是值得重视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认识到:在统计调查中同 时考虑到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是必要的。从1935年起,他就应用了许多现在已普遍使用的 方法,如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集体抽样、两阶抽样、多阶抽样等。1944年, 他提出一项缜密的关于区域或网格抽样方法的理论,并进一步介绍“费用函数”、“方差函数” 的概念,用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抽样观察时作最合理、最经济的设计。此外,还提出探测式 的抽样方法。利用“交叉子样本的抽样方法”可使在抽样调查中计算抽样方差比较容易,这 也是他的主要贡献之一。 总之,随着田间实验和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调査的蓬勃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后关于抽 样调查方法的论著很多,主要有:科克伦(W.G. Cochran)的《抽样技术》(1953年),汉森 M.G. Hanson)、赫维茨(W.N. Hurwitz)、马多(W.G. Madow)合著的《抽样调查的原理和方法》 (1960年),戴明(W.E. Deming)著《抽样原理》(1955年),基什①L.Kish)著《抽样调查》(1965 等 需指出的是,联合国统计局在设计抽样方法和推广抽样调查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 献。1947年,联合国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统计抽样分会”,由马哈拉诺比斯任主席,推动 各国开展抽样调査。1950年3月,联合国统计局发行了《当前各国抽样调查要况》,介绍了 印度抽样调査的六个实例,以及1952~1953年印度所进行的45次抽样调查的经验。1960年 出版《统计抽样方法简要手册》第一卷《抽样调査理论基础》,向世界各国政府推荐了行之有 效的22种社会经济的抽样方法。1972年,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抽样调查理 论基础》一书,推荐的抽样方法由22种增加到32种,并出版《统计抽样方法简要手册》第 卷《抽样设计的计算机程序》。进入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统计局又开始在世界各地成立 统计硏修所,培养大批统计人才,促进联合国抽样方法的实施,协助发展中国家采用多主题 抽样方法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的抽样调查史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抽样调査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民意测验以及 自然科学等各种领域,已成为搜集统计资料的最主要的方法之 1949年以前,抽样调查在我国的应用次数很少,有关抽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不多见, 介绍抽样知识的著作则更少。抗战期间,清华大学陈达教授主持的国情普查研究所曾在云南 环湖户籍示范区进行人口普查,具体工作由戴世光负责,普查后又用抽样方法抽査部分人口 以核对其准确性,这是中国首次在自己的学者主持下按现代抽样方式进行的调查,是一次有 益的尝试 1949年以后,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计划管理的需要,新中国于1952年8月成立了 国家统计局,直属于国务院,组织管理有关的统计事务。从此,我国的统计事业开始进入 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也为大规模应用抽样调查提供了可能 考察我国抽样调查的应用可从思想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 (一)思想认识方面。 早在1955年2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薛暮桥同志谈到调查统计方法的改 进问题时指出:要善于利用重点调查和抽样方法,对于分散的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小商 小贩等这些对象,除某些指标可以普査外,一般都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或把普査和抽 样调查结合进行。后又在1956年2月的第五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指出,科 学的估算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并不拒绝估算。相反只有善于运用科学的估算方 法,才能及时掌握大量的、复杂的、正在变化着的现象。从统计方法讲,全面调查、机械汇 总是最简单的方法,抽样调查是从部分推算全体,是比较复杂的方法,我们已经开始学,但 还没有学会。这次会议同时决定,系统地总结和推广统计工作的先进经验,包括抽样调查的

在抽样调查的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有建树的人物之中,印度统计学家马哈拉诺比斯 (P.C.Mahalanobis)的贡献是值得重视的。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他就认识到:在统计调查中同 时考虑到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是必要的。从 1935 年起,他就应用了许多现在已普遍使用的 方法,如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集体抽样、两阶抽样、多阶抽样等。1944 年, 他提出一项缜密的关于区域或网格抽样方法的理论,并进一步介绍“费用函数”、“方差函数” 的概念,用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抽样观察时作最合理、最经济的设计。此外,还提出探测式 的抽样方法。利用“交叉子样本的抽样方法”可使在抽样调查中计算抽样方差比较容易,这 也是他的主要贡献之一。 总之,随着田间实验和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调查的蓬勃发展,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关于抽 样调查方法的论著很多,主要有:科克伦(W.G.Cochran)的《抽样技术》(1953 年),汉森 (M.G.Hanson)、赫维茨(W.N.Hurwitz)、马多(W.G.Madow)合著的《抽样调查的原理和方法》 (1960 年),戴明(W.E.Deming)著《抽样原理》(1955 年),基什(L.Kish)著《抽样调查》(1965 年)等。 需指出的是,联合国统计局在设计抽样方法和推广抽样调查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 献。1947 年,联合国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统计抽样分会”,由马哈拉诺比斯任主席,推动 各国开展抽样调查。1950 年 3 月,联合国统计局发行了《当前各国抽样调查要况》,介绍了 印度抽样调查的六个实例,以及 1952~1953 年印度所进行的 45 次抽样调查的经验。1960 年 出版《统计抽样方法简要手册》第一卷《抽样调查理论基础》,向世界各国政府推荐了行之有 效的 22 种社会经济的抽样方法。1972 年,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抽样调查理 论基础》一书,推荐的抽样方法由 22 种增加到 32 种,并出版《统计抽样方法简要手册》第 二卷《抽样设计的计算机程序》。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联合国统计局又开始在世界各地成立 统计研修所,培养大批统计人才,促进联合国抽样方法的实施,协助发展中国家采用多主题 抽样方法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我国的抽样调查史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抽样调查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民意测验以及 自然科学等各种领域,已成为搜集统计资料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1949 年以前,抽样调查在我国的应用次数很少,有关抽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不多见, 介绍抽样知识的著作则更少。抗战期间,清华大学陈达教授主持的国情普查研究所曾在云南 环湖户籍示范区进行人口普查,具体工作由戴世光负责,普查后又用抽样方法抽查部分人口 以核对其准确性,这是中国首次在自己的学者主持下按现代抽样方式进行的调查,是一次有 益的尝试。 1949 年以后,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计划管理的需要,新中国于 1952 年 8 月成立了 国家统计局,直属于国务院,组织管理有关的统计事务。从此,我国的统计事业开始进入一 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也为大规模应用抽样调查提供了可能。 考察我国抽样调查的应用可从思想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 (一)思想认识方面。 早在 1955 年 2 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薛暮桥同志谈到调查统计方法的改 进问题时指出:要善于利用重点调查和抽样方法,对于分散的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小商 小贩等这些对象,除某些指标可以普查外,一般都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或把普查和抽 样调查结合进行。后又在 1956 年 2 月的第五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指出,科 学的估算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并不拒绝估算。相反只有善于运用科学的估算方 法,才能及时掌握大量的、复杂的、正在变化着的现象。从统计方法讲,全面调查、机械汇 总是最简单的方法,抽样调查是从部分推算全体,是比较复杂的方法,我们已经开始学,但 还没有学会。这次会议同时决定,系统地总结和推广统计工作的先进经验,包括抽样调查的

经验等。 1957年6月,《统计工作》杂志发表社论《积极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抽样调查,广泛收 集统计资料》。社论指出:为反映我国这种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及其变化情况,我们就不能完 全依靠全面的定期统计报表,如果这样做,势必劳民伤财,不能以少量的人力和财力而收到 更大的效果,只有组织科学的抽样调查,才能事半功倍。同期,印度的马哈拉诺比斯教授作 为印度政府统计顾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统计抽样分会主席被邀请访问中国,举行了多场关 于抽样调査的学术报告,并介绍了印度的抽样调查经验。后来,国家统计局编印出版了《印 度马哈拉诺比斯教授访华报告集》,以推广抽样调查的应用 1957年9月,薛暮桥在第六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又强调,要通过各种科学的调査统计 方法来收集和提供各方面的统计资料。谈到调查方法时,他认为:抽样调查也是统计观察中 的一项重要武器。抽样调査是非全面调査中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根据 调查总体的某一部分来推断整个总体。抽样调查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样本,如何保证样本的 代表性。抽样调査不仅适用于农产品收获量调查和家庭收支情况调査,也可以用于其它各种 调査。我们要学习数理统计有关抽样调查的基本知识,学习其它国家抽样调查的理论和经验。 1960年前后,许宝騄在北京大学主持了一个有关抽样调查的研讨班。根据其讲义整理出 版的《抽样论》至今仍在我国统计界有很大影响。 1963年3月国家《统计工作试行条例》颁布,关于统计方法,《条例》规定:“统计部门 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统计调査方法,包括全面调査、重点调查、抽样调 査、典型调查等等。国民经济的基本情况应当通过统计报表进行全面调查,不必要或不能进 行全面调查的项目可充分运用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农业统计要将依靠农村人民公社 全面地逐级报和调査队在农村中进行的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结合起来。 后来,抽样调査因被视为“以偏概全”而一度遭否定,受到批判,直到“文革”结束。 1980年12月,薛暮桥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讲到:“我们必须以全面统计报表为主,把 抽样调查作为我们统计报表的补充,只有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不行的,只有全面统计没有 抽样调查也不行。” 1981年9月,国务院在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改革统计工作的报告》的通知中 要求统计部门“认真改进工作,完善统计标准,在搞好全面报表的同时,大力开展抽样调查 和典型调査,努力提高数字的准确性,搞好综合平衡统计,加强经济分析和统计监督,使统 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后,在统计工作中开始采取抽样调查和典型调 查的方法,对全面统计数字进行验证,如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实行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相 结合的方法,有的以抽样调查数字为基础核定数字,有的以抽样调查的数字为依据,去修订 全面统计的数字。 1983年11月,在第三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上,与会者就抽样调查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关于标志排队等距抽样的方法,一般认为是一种便于组织推广、经济有效、适用我国国情的 方法,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方法不够科学,难以保证抽样的随机性。有些同志对农村抽样调查 提出改进意见,如应有目的地搜集和利用己知信息,有意识地放弃简单随机抽样,运用与所 研究现象高度相关的标志进行分析,以缩小抽样误差,节约调查费用:应改变目前抽样调查 资料大多是单项指标,且不分地区、县、市的情况,使其能同时完成多项指标,同时满足各 地区、县、市的需要等等 1986年,由王一夫同志主编的《新中国统计史稿》出版,书中在总结建国以来统计工作 的经验时,对于抽样调查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评价。认为:统计抽样调查方法是现代应用数 学的一项科学成果在统计上的应用。这种方法具有许多特点,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 是产品质量破坏性检验;二是不宜或不应作全面调查现象的调查;三是全面调查后的抽样汇 总:四是对全面调查原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统计史上,抽样调

经验等。 1957 年 6 月,《统计工作》杂志发表社论《积极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抽样调查,广泛收 集统计资料》。社论指出:为反映我国这种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及其变化情况,我们就不能完 全依靠全面的定期统计报表,如果这样做,势必劳民伤财,不能以少量的人力和财力而收到 更大的效果,只有组织科学的抽样调查,才能事半功倍。同期,印度的马哈拉诺比斯教授作 为印度政府统计顾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统计抽样分会主席被邀请访问中国,举行了多场关 于抽样调查的学术报告,并介绍了印度的抽样调查经验。后来,国家统计局编印出版了《印 度马哈拉诺比斯教授访华报告集》,以推广抽样调查的应用。 1957 年 9 月,薛暮桥在第六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又强调,要通过各种科学的调查统计 方法来收集和提供各方面的统计资料。谈到调查方法时,他认为:抽样调查也是统计观察中 的一项重要武器。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根据 调查总体的某一部分来推断整个总体。抽样调查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样本,如何保证样本的 代表性。抽样调查不仅适用于农产品收获量调查和家庭收支情况调查,也可以用于其它各种 调查。我们要学习数理统计有关抽样调查的基本知识,学习其它国家抽样调查的理论和经验。 1960 年前后,许宝騄在北京大学主持了一个有关抽样调查的研讨班。根据其讲义整理出 版的《抽样论》至今仍在我国统计界有很大影响。 1963 年 3 月国家《统计工作试行条例》颁布,关于统计方法,《条例》规定:“统计部门 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统计调查方法,包括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 查、典型调查等等。国民经济的基本情况应当通过统计报表进行全面调查,不必要或不能进 行全面调查的项目可充分运用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农业统计要将依靠农村人民公社 全面地逐级报和调查队在农村中进行的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结合起来。” 后来,抽样调查因被视为“以偏概全”而一度遭否定,受到批判,直到“文革”结束。 1980 年 12 月,薛暮桥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讲到:“我们必须以全面统计报表为主,把 抽样调查作为我们统计报表的补充,只有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不行的,只有全面统计没有 抽样调查也不行。” 1981 年 9 月,国务院在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改革统计工作的报告》的通知中, 要求统计部门“认真改进工作,完善统计标准,在搞好全面报表的同时,大力开展抽样调查 和典型调查,努力提高数字的准确性,搞好综合平衡统计,加强经济分析和统计监督,使统 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后,在统计工作中开始采取抽样调查和典型调 查的方法,对全面统计数字进行验证,如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实行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相 结合的方法,有的以抽样调查数字为基础核定数字,有的以抽样调查的数字为依据,去修订 全面统计的数字。 1983 年 11 月,在第三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上,与会者就抽样调查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关于标志排队等距抽样的方法,一般认为是一种便于组织推广、经济有效、适用我国国情的 方法,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方法不够科学,难以保证抽样的随机性。有些同志对农村抽样调查 提出改进意见,如应有目的地搜集和利用已知信息,有意识地放弃简单随机抽样,运用与所 研究现象高度相关的标志进行分析,以缩小抽样误差,节约调查费用;应改变目前抽样调查 资料大多是单项指标,且不分地区、县、市的情况,使其能同时完成多项指标,同时满足各 地区、县、市的需要等等。 1986 年,由王一夫同志主编的《新中国统计史稿》出版,书中在总结建国以来统计工作 的经验时,对于抽样调查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评价。认为:统计抽样调查方法是现代应用数 学的一项科学成果在统计上的应用。这种方法具有许多特点,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一 是产品质量破坏性检验;二是不宜或不应作全面调查现象的调查;三是全面调查后的抽样汇 总;四是对全面调查原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统计史上,抽样调

査虽曾多次被否定,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加以肯定,抽样调査的应用范围还应该进一步扩大 但是,他也认为抽样调查在原则上不能代替全民和集体单位现行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 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统计 调查方法体系也在不断进行改革。1994年2月,全国统计工作会议深入研究了统计调查体制 的改革问题。国家统计局张塞局长在讲话中指出:“从今年开始,政府统计系统将改变过去的 全面调查为主的方法,而采用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随后,又经国务院批准 确定了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即: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 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査、科学推算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 法体系。在1996年5月15日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又以法律的形式 对此作了规定。至此,抽样调查在我国的应用才得以最终确立 (二)实践运用方面。 1955年,国家为了研究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优越性,开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情 况的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1956年1月,国家统计局颁发了“全国职工家计调查方案”,开始建立了全国统一的 经常性的职工家计调査工作。1956年的调查方案规定,调查在27个大中城市进行,调查对 象是10个工业部门的国营、公私合营企业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职员家庭,全国共抽选 6000户。调査采用机械抽样法,先由国家统计局抽选调查企业,并将中选企业名单和调査户 数通知各城市统计部门,然后由各城市统计部门在中选调査企业抽选调查职工,被选中的职 工其家庭即为经常调查户,逐日记载家庭现金收支帐。1957年起,国家统计局改变了只考虑 全国代表性的做法,要求全国的代表性建立在各地代表性的基础上。为此,调查城市扩大到 32个,调查部门拓展到工业、商业、文教、机关四个部门,调查户数增至7000户 1955年1月,国家统计局颁发了1954年农民家计调查方案和进行农民家计调查工作的 决定,要求各地进行一次性的1954年度农民家计调查工作。并确定采取抽样方法在全国选择 1.5万至2万户做为调查对象。调查户的抽选首先采用机械抽样法在省内选调查乡,然后在 调査乡内再划分合作社社员户和非合作社社员户,按类型比例与机械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选 调査户。1956年部分地区在一次性农户家计调査的基础上,开始建立经常性登记调查,1957 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经常性的农民家计调查 1962年初,周恩来总理指示:农产量调查也要搞抽查。并要求国家统计局试办全国性从 上到下的农产量抽查工作。按照这一指示,经国务院批准,1962年末到1963年初,全国农 产量调查总队和各省、区分队纷纷成立,并于1963年开展了农作物产量抽样调查试点工作 试点是在全国150个县、1500个生产大队、4万个地块进行的,共调查了50万个样本点,在 此基础上,1964年按全国统一的《农产量抽样调查方案》又对全国各省、区的主要农作物的 潘种面积、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进行了选点抽样调査,并以抽样调查获取的资料推算出了全国 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数字,由于数字比较准确、及时,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后来,因种种原 因,全国农产量调查队又于1967年被撤销。 “文革”期间,抽样调查被否定,抽样调査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79年以后才得到恢复, 抽样调查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 1979年,国家统计局制定并颁发试行了农村经济调查方案。要求各地采用分层排队、等 距抽样的方法抽选固定的、有代表性的调查点。规定各省、市、区按20%到25%的比例抽选 调查县,每个调查县抽选三个到四个公社,每个调查公社选一个接近该公社平均收入水平的 基本核算单位作为调查队,每个调查队抽选10户社员家庭作为调查户。到1983年,已形成 了农经调查网,共抽选了600多个县、31000多农户进行实际调查。 198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职工家庭生活抽样调査。1985年起进一步扩大为城市住 户调查

查虽曾多次被否定,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加以肯定,抽样调查的应用范围还应该进一步扩大。 但是,他也认为抽样调查在原则上不能代替全民和集体单位现行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 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统计 调查方法体系也在不断进行改革。1994 年 2 月,全国统计工作会议深入研究了统计调查体制 的改革问题。国家统计局张塞局长在讲话中指出:“从今年开始,政府统计系统将改变过去的 全面调查为主的方法,而采用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随后,又经国务院批准, 确定了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即: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 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 法体系。在 1996 年 5 月 15 日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又以法律的形式 对此作了规定。至此,抽样调查在我国的应用才得以最终确立。 (二)实践运用方面。 1955 年,国家为了研究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优越性,开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情 况的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1956 年 1 月,国家统计局颁发了“全国职工家计调查方案”,开始建立了全国统一的、 经常性的职工家计调查工作。1956 年的调查方案规定,调查在 27 个大中城市进行,调查对 象是 10 个工业部门的国营、公私合营企业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职员家庭,全国共抽选 6000 户。调查采用机械抽样法,先由国家统计局抽选调查企业,并将中选企业名单和调查户 数通知各城市统计部门,然后由各城市统计部门在中选调查企业抽选调查职工,被选中的职 工其家庭即为经常调查户,逐日记载家庭现金收支帐。1957 年起,国家统计局改变了只考虑 全国代表性的做法,要求全国的代表性建立在各地代表性的基础上。为此,调查城市扩大到 32 个,调查部门拓展到工业、商业、文教、机关四个部门,调查户数增至 7000 户。 1955 年 1 月,国家统计局颁发了 1954 年农民家计调查方案和进行农民家计调查工作的 决定,要求各地进行一次性的 1954 年度农民家计调查工作。并确定采取抽样方法在全国选择 1.5 万至 2 万户做为调查对象。调查户的抽选首先采用机械抽样法在省内选调查乡,然后在 调查乡内再划分合作社社员户和非合作社社员户,按类型比例与机械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选 调查户。1956 年部分地区在一次性农户家计调查的基础上,开始建立经常性登记调查,1957 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经常性的农民家计调查。 1962 年初,周恩来总理指示:农产量调查也要搞抽查。并要求国家统计局试办全国性从 上到下的农产量抽查工作。按照这一指示,经国务院批准,1962 年末到 1963 年初,全国农 产量调查总队和各省、区分队纷纷成立,并于 1963 年开展了农作物产量抽样调查试点工作。 试点是在全国 150 个县、1500 个生产大队、4 万个地块进行的,共调查了 50 万个样本点,在 此基础上,1964 年按全国统一的《农产量抽样调查方案》又对全国各省、区的主要农作物的 播种面积、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进行了选点抽样调查,并以抽样调查获取的资料推算出了全国 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数字,由于数字比较准确、及时,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后来,因种种原 因,全国农产量调查队又于 1967 年被撤销。 “文革”期间,抽样调查被否定,抽样调查工作被迫中断,直到 1979 年以后才得到恢复, 抽样调查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 1979 年,国家统计局制定并颁发试行了农村经济调查方案。要求各地采用分层排队、等 距抽样的方法抽选固定的、有代表性的调查点。规定各省、市、区按 20%到 25%的比例抽选 调查县,每个调查县抽选三个到四个公社,每个调查公社选一个接近该公社平均收入水平的 基本核算单位作为调查队,每个调查队抽选 10 户社员家庭作为调查户。到 1983 年,已形成 了农经调查网,共抽选了 600 多个县、31000 多农户进行实际调查。 1980 年 4 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职工家庭生活抽样调查。1985 年起进一步扩大为城市住 户调查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40页,可试读3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