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 Guillaume edmund millie)等人,反对凯尔的观点。他们认为,普査方法是不容动摇的。 法国的切森( Emile cheysson)、德国的施莫勒(G. Schmoller)等为代表性调查辩护,但他们或 称其为是一种专题论述法,或将其当作全面调查不便时的补充,没有给抽样调查以足够的理 解和重视。 1897年,在俄国圣·彼得堡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统计学会大会上,凯尔又作了长篇发言, 全面阐述了代表性调査的思想,为代表性调查进行辩解。他明确指出:代表性调查是一种局 部调查,是对遍布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大量单位进行观察,因而它的总和成为整个国家或地区 的一个缩影。这些单位不是任意选出的,而是在过去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抽选的, 在安排观察单位的分布时,要考虑务使其调査结果能够经得起多方面的考验。至于类型调査, 他认为,即使人们知道各个类型所代表的个体在全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也还不足以得出可 以信赖的结果。因为总体中不仅包含各种平均的类型,也包含各种极端的情况。而代表性调 査由于既不忽略“类型”,也不忽略与“类型”有差别的现象,故至少也能获得近似全面的调 査结果。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了代表性调査的价值。认为只要这些调查具有代表性,就好 比以被观察的全部单位构成一幅“照片”,“这照片把总体的各部分按其真实的比例复制出来。” 尽管如此,国际统计学会仍未能采纳凯尔的主张。但同意组成一个小组委员会专门讨论这 问题 在1899年的国际统计学大会上,凯尔发表了《论代表性和类型方法》的报告,同时又在 《统计文汇》发表《论代表性调査》的论文,叙述了挪威统计局进行代表性调查的情况,并 重申了他在国际统计学会的主张。 1901年,国际统计学会第八届大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在会上凯尔发表《再论代表 性和类型方法》的论文,继续以挪威的经验宣讲代表性调查的意义。同时,由于德国的博尔 基威茨( Ladislaus von bortkiewicz)“论检查的方法”的发表,指出对代表性可以进行检验, 从而为抽样误差的计算奠定了基础,也为凯尔的论据增加了说服力。所以不少学者和统计学 家们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了 1903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统计学会上,凯尔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研究代表性方 法的小组委员会“建议采用代表性方法。但在公布结果时,将选择观察单位的条件加以详细 说明”。国际统计学会并且建议,可在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利用抽样法 1910年,英国的鲍利(A.L. Bowley)在其所著《统计学基础教程》一书中,首次增加“抽 样法”一章,介绍了抽样方法在商业、矿业和工业中的应用。 923年,英国的R·A·费暄( Ronald ay lmer Fisher)首次提出“方差分析”,并认为用 这种方法可以估计抽样误差。为保证误差估计值的有效性,还引入了“随机化”原则。从此 使抽样调查理论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 1924年,国际统计学会常设理事会指定由英国的鲍利等六人组成研究委员会,进一步研 究代表性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问题。1925年在罗马的第十六届大会上,该委员会提出报告 肯定了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同时还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一篇是詹森所写《代表性方法的实 践》,介绍了抽样法的应用:另一篇是鲍利的《抽样精确度的测定》,阐述了抽样法的原理 但在这次大会上,仍把“目的抽样( Purposive Sampling)”作为与随机抽样( Random Sampling) 相并列的一种抽样方法。 从1895年到1925年,经过30年的反复讨论,代表性方法,即抽样方法,才得到人们的 最终承认。在这一过程中,凯尔以其坚持不懈的努力,被称为抽样调查的先驱者是当之无愧 的。而鲍利则从抽样理论上有力地支持了代表性调查的主张,从而对抽样调查的初步发展作 出了贡献。同时,在此期间,英国统计学家戈塞特(W.S. Gosset)在从事实验研究的过程中, 借助于从弄乱的卡片中抽样、计算、积累经验的频数分布,并运用正态误差理论,建立起“小 样本理论”,亦即所谓的学生“t分布”。其标志是他于1908~1909年发表的《平均数的概差》(Guillaume Edmund Milliet)等人,反对凯尔的观点。他们认为,普查方法是不容动摇的。 法国的切森(Emile Cheysson)、德国的施莫勒(G.Schmoller)等为代表性调查辩护,但他们或 称其为是一种专题论述法,或将其当作全面调查不便时的补充,没有给抽样调查以足够的理 解和重视。 1897 年,在俄国圣·彼得堡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统计学会大会上,凯尔又作了长篇发言, 全面阐述了代表性调查的思想,为代表性调查进行辩解。他明确指出:代表性调查是一种局 部调查,是对遍布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大量单位进行观察,因而它的总和成为整个国家或地区 的一个缩影。这些单位不是任意选出的,而是在过去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抽选的, 在安排观察单位的分布时,要考虑务使其调查结果能够经得起多方面的考验。至于类型调查, 他认为,即使人们知道各个类型所代表的个体在全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也还不足以得出可 以信赖的结果。因为总体中不仅包含各种平均的类型,也包含各种极端的情况。而代表性调 查由于既不忽略“类型”,也不忽略与“类型”有差别的现象,故至少也能获得近似全面的调 查结果。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了代表性调查的价值。认为只要这些调查具有代表性,就好 比以被观察的全部单位构成一幅“照片”,“这照片把总体的各部分按其真实的比例复制出来。” 尽管如此,国际统计学会仍未能采纳凯尔的主张。但同意组成一个小组委员会专门讨论这一 问题。 在 1899 年的国际统计学大会上,凯尔发表了《论代表性和类型方法》的报告,同时又在 《统计文汇》发表《论代表性调查》的论文,叙述了挪威统计局进行代表性调查的情况,并 重申了他在国际统计学会的主张。 1901 年,国际统计学会第八届大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在会上凯尔发表《再论代表 性和类型方法》的论文,继续以挪威的经验宣讲代表性调查的意义。同时,由于德国的博尔 基威茨(Ladislaus von Bortkiewiez)“论检查的方法”的发表,指出对代表性可以进行检验, 从而为抽样误差的计算奠定了基础,也为凯尔的论据增加了说服力。所以不少学者和统计学 家们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了。 1903 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统计学会上,凯尔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研究代表性方 法的小组委员会“建议采用代表性方法。但在公布结果时,将选择观察单位的条件加以详细 说明”。国际统计学会并且建议,可在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利用抽样法。 1910 年,英国的鲍利(A. L.Bowley)在其所著《统计学基础教程》一书中,首次增加“抽 样法”一章,介绍了抽样方法在商业、矿业和工业中的应用。 1923 年,英国的 R·A·费暄(Ronald Aylmer Fisher)首次提出“方差分析”,并认为用 这种方法可以估计抽样误差。为保证误差估计值的有效性,还引入了“随机化”原则。从此, 使抽样调查理论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 1924 年,国际统计学会常设理事会指定由英国的鲍利等六人组成研究委员会,进一步研 究代表性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问题。1925 年在罗马的第十六届大会上,该委员会提出报告, 肯定了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同时还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一篇是詹森所写《代表性方法的实 践》,介绍了抽样法的应用;另一篇是鲍利的《抽样精确度的测定》,阐述了抽样法的原理。 但在这次大会上,仍把“目的抽样(Purposive Sampling)”作为与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 相并列的一种抽样方法。 从 1895 年到 1925 年,经过 30 年的反复讨论,代表性方法,即抽样方法,才得到人们的 最终承认。在这一过程中,凯尔以其坚持不懈的努力,被称为抽样调查的先驱者是当之无愧 的。而鲍利则从抽样理论上有力地支持了代表性调查的主张,从而对抽样调查的初步发展作 出了贡献。同时,在此期间,英国统计学家戈塞特(W.S.Gosset)在从事实验研究的过程中, 借助于从弄乱的卡片中抽样、计算、积累经验的频数分布,并运用正态误差理论,建立起“小 样本理论”,亦即所谓的学生“t 分布”。其标志是他于 1908~1909 年发表的《平均数的概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