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为学大要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2·01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 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 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 于今名。 周敦颐《通书·志学》 2·02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 而己者,陋矣 周敦颐《通书·陋》 2·03或问: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 六艺,三千弟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伊川先生曰:学 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欤?曰:然。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 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 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 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 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然学之道,必先明诸 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 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 僻之心无自生矣。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 “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此其好之笃 学之之道也。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 中。其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假 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后人未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 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 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 《二程文集》卷八《颜子所好何学论》 2·04横渠先生问于明道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 明道先生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认外物之外, 牵己而从之,是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 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 可遽云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 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曰:“贞吉悔 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苟现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 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 大率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 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 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子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天事则定,定则 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卷二为学大要 圣希天 贤希圣 士希贤 2·01 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 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 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 于今名。 ——周敦颐《通书·志学》 2·02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 而己者,陋矣。 ——周敦颐《通书·陋》 2·03 或问: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 六艺,三千弟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伊川先生曰:学 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欤?曰:然。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 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 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 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 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然学之道,必先明诸 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 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 僻之心无自生矣。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 “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此其好之笃、 学之之道也。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 中。其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假 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后人未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 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 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 ——《二程文集》卷八《颜子所好何学论》 2·04 横渠先生问于明道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 明道先生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认外物之外, 牵己而从之,是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 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 可遽云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 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曰:“贞吉悔 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苟现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 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 大率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 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 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子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天事则定,定则 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