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 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 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 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二程文集》卷二《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 2·05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圣贤之言,不得已也。盖有是言,则是 理明;则天下之理有阙焉。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则生人之道有不足 矣。圣贤之言虽欲已,得乎?然其包涵尽天下之理,亦甚约也。后之人始执 卷,则以文章为先。平生所为,动多于圣人。然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阙, 乃无用之赘言也。不止赘而已,既不得其要,则离真失正,反害于道必矣 来书所谓欲使后人见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夫子“疾没世而名不 称”焉者,疾没身无善可称云尔,非谓疾无名也。名者可以厉中人。君子所 存,非所汲汲。 《二程文集》卷九《答朱长文书》 2·06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致 知也。求知所至而后至之,知之在先,故可与几。所谓“始条理者知之事也。” 知终终之,力行也。既知所终,则力进而终之,守之在后,故之,力行也。 既知所终,则力进而终之,守之在后,故可与存义,所谓“终条理者圣人之 事也。”此学之始终也。 《程氏易传·乾传》 2·07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敬立而内直,义形而外方。 义形于外,非在外也。敬义既立,其德盛矣不期而大矣。德不孤也,无所用 而不用,无所施而不利,孰为疑乎? 《程氏易传·坤传》 2·08动以天为无妄,动以人欲则妄矣。《无妄》之义大矣哉!虽无邪 心,苟不合正理,则妄也,乃邪心也。既己无妄,不宜有往,往则妄也。故 无妄”之“彖”曰:“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程氏易传·无妄传》 2·09《咸》之《象》曰:“君子以虚受人。”传曰:中无私主,则无感 不通。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其九四曰:“贞 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传曰:感者人之动也,故《咸》皆就人 身取象。四当心位而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 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无不应 者,亦贞而已矣。贞者虚中无我之谓也。若往来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 则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动,所不及者不能感也。以有系于私心,既主于一隅 事,岂能廓然无所不通乎? 《程氏易传·咸传》 2·10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伊川先生谓方道辅曰: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得其 门,无远之不到也。求人其门不由经乎?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 之蔽,人人皆是。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 之糟粕耳。觊足下由经以求道,勉之又勉,异日见卓尔有立于前,然后不知 手之舞足之蹈,不加勉而不能自止也 程颐《手帖》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 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 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 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二程文集》卷二《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 2·05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圣贤之言,不得已也。盖有是言,则是 理明;则天下之理有阙焉。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则生人之道有不足 矣。圣贤之言虽欲已,得乎?然其包涵尽天下之理,亦甚约也。后之人始执 卷,则以文章为先。平生所为,动多于圣人。然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阙, 乃无用之赘言也。不止赘而已,既不得其要,则离真失正,反害于道必矣。 来书所谓欲使后人见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夫子“疾没世而名不 称”焉者,疾没身无善可称云尔,非谓疾无名也。名者可以厉中人。君子所 存,非所汲汲。 ——《二程文集》卷九《答朱长文书》 2·06 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致 知也。求知所至而后至之,知之在先,故可与几。所谓“始条理者知之事也。” 知终终之,力行也。既知所终,则力进而终之,守之在后,故之,力行也。 既知所终,则力进而终之,守之在后,故可与存义,所谓“终条理者圣人之 事也。”此学之始终也。 ——《程氏易传·乾传》 2·07 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敬立而内直,义形而外方。 义形于外,非在外也。敬义既立,其德盛矣不期而大矣。德不孤也,无所用 而不用,无所施而不利,孰为疑乎? ——《程氏易传·坤传》 2·08 动以天为无妄,动以人欲则妄矣。《无妄》之义大矣哉!虽无邪 心,苟不合正理,则妄也,乃邪心也。既己无妄,不宜有往,往则妄也。故 “无妄”之“彖”曰:“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程氏易传·无妄传》 2·09《咸》之《象》曰:“君子以虚受人。”传曰:中无私主,则无感 不通。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其九四曰:“贞 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传曰:感者人之动也,故《咸》皆就人 身取象。四当心位而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 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无不应 者,亦贞而已矣。贞者虚中无我之谓也。若往来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 则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动,所不及者不能感也。以有系于私心,既主于一隅 一事,岂能廓然无所不通乎? ——《程氏易传·咸传》 2·10 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伊川先生谓方道辅曰: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得其 门,无远之不到也。求人其门不由经乎?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 之蔽,人人皆是。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 之糟粕耳。觊足下由经以求道,勉之又勉,异日见卓尔有立于前,然后不知 手之舞足之蹈,不加勉而不能自止也。 ——程颐《手帖》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