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思在于追求境界。 印度的智慧讲求神性与入圣,而两者之中又更为偏重神性。印度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和生 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围绕着他们神圣的宗教信仰而进行,在印度人看来,他们的今生不过是前 生的果报,只有虔诚地对待真神,才能获得来生的幸福。在这种信仰型智慧的支配下,他们 的文化成果中亦处处充满神话色彩。从文学的最初源头《吠陀》到中古时代的《戒日王传》 从寓言故事集《佛生本经》到印地语文学中的《摩罗功行录》,都是或写宗教教义,或书 神传奇,或集神佛故事的作品。印度的绘画内容更是以他们信仰的各种大小尊神为主,如印 度教的主神毗湿奴、湿婆等,色彩鲜明艳丽,画中诸神形貌美丽,穿着奢华,印度人似乎在 用这种方式表达着他们对信仰的美好期望和对神的崇敬膜拜之情。这样可以看出,印度人的 美学情思在于表现神性 西方的智慧讲求哲思与求真,而两者之中又更为注重求真。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 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大约可以反映出西方求索真理的风尚和传统。西 方人视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和自然界的未知真理为天赋之责任,并愿意将自身所有的聪明才 智尽用于其上而以此为荣。柏拉图的《理想国》思考着真善美的本质和社会的完美建构问题 莎士比亚的戏剧则以现实的反观求索着人性和社会深处的面貌。西方的绘画以油画为代表 而油画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其细腻逼真一丝不苟的写实风格。不管是描摹人物,还是勾勒风景 西方的油画总是将作画对象最真实的一面艺术地而又丝毫不失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处处 透着如他们思维一般的严谨理性,生动真实。不难发现,西方人的美学情思就在于捕捉真实。 智慧与审美有着紧密的联系,智慧观影响美学情思,美学情思亦能反映智慧观。透过中 印西的文学和绘画作品中折射出的美学情思,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和彻底地解悟三种不同的智 慧类型:中国向善与境界的智慧,印度神性与入圣的智慧,西方哲思与求真的智慧。 五、结语:智慧无高下,中西本一家 求索真善都一样,智慧原来却不同。我相信人性本善,所以我也相信不管是中国人、印 度人抑或是西方人,大家从文明开始的那一刻,都在追寻着正真的善与美,锻炼着自己的思 维与智慧,这是大家相同想通的部分;不一样的是,由于天时地理的影响,不同地方的人们 在理解人生和所处世界时所用的具体方法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这就产生智慧的不同。而这不 同之中,蕴含的恰是文化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它生动而有力地表现着文化的多样性。解 析中印西的不同智慧,是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是对世界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 也是我们对曾经的传承和对未来的开启。 自由与平等,是东西方共同认可的普世价值和理念。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文化皆是平 等的:而智慧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亦有理由相信智慧的平等。中国奉“道”,延续境界 的智慧;印度崇“神”,传承神性的智慧;西方尊“理”,维护求真的智慧。这些智慧有差别, 但没有优劣;有不同,但没有正误。不同的智慧代表的只是文化理解方式上的不同,它蕴含 的是全世界对真善美的一致的追求和信仰——智慧无高下,中西本一家。我想说,可以超越 时空、地域而存在的,不仅仅有爱与微笑,还有智慧。我期望,现在以及未来,人们可以运 用自己的智慧,去理解对方的智慧,进而感悟不同的文化,对其他的文化少一分轻视淡漠之 意,多一分敬畏尊重之心,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刘梦溪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第22422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55 思在于追求境界。① 印度的智慧讲求神性与入圣,而两者之中又更为偏重神性。印度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和生 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围绕着他们神圣的宗教信仰而进行,在印度人看来,他们的今生不过是前 生的果报,只有虔诚地对待真神,才能获得来生的幸福。在这种信仰型智慧的支配下,他们 的文化成果中亦处处充满神话色彩。从文学的最初源头《吠陀》到中古时代的《戒日王传》, 从寓言故事集《佛生本经》到印地语文学中的《摩罗功行录》,都是或写宗教教义,或书天 神传奇,或集神佛故事的作品。印度的绘画内容更是以他们信仰的各种大小尊神为主,如印 度教的主神毗湿奴、湿婆等,色彩鲜明艳丽,画中诸神形貌美丽,穿着奢华,印度人似乎在 用这种方式表达着他们对信仰的美好期望和对神的崇敬膜拜之情。这样可以看出,印度人的 美学情思在于表现神性。 西方的智慧讲求哲思与求真,而两者之中又更为注重求真。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 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大约可以反映出西方求索真理的风尚和传统。西 方人视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和自然界的未知真理为天赋之责任,并愿意将自身所有的聪明才 智尽用于其上而以此为荣。柏拉图的《理想国》思考着真善美的本质和社会的完美建构问题, 莎士比亚的戏剧则以现实的反观求索着人性和社会深处的面貌。西方的绘画以油画为代表, 而油画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其细腻逼真一丝不苟的写实风格。不管是描摹人物,还是勾勒风景, 西方的油画总是将作画对象最真实的一面艺术地而又丝毫不失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处处 透着如他们思维一般的严谨理性,生动真实。不难发现,西方人的美学情思就在于捕捉真实。 智慧与审美有着紧密的联系,智慧观影响美学情思,美学情思亦能反映智慧观。透过中 印西的文学和绘画作品中折射出的美学情思,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和彻底地解悟三种不同的智 慧类型:中国向善与境界的智慧,印度神性与入圣的智慧,西方哲思与求真的智慧。 五、结语:智慧无高下,中西本一家 求索真善都一样,智慧原来却不同。我相信人性本善,所以我也相信不管是中国人、印 度人抑或是西方人,大家从文明开始的那一刻,都在追寻着正真的善与美,锻炼着自己的思 维与智慧,这是大家相同想通的部分;不一样的是,由于天时地理的影响,不同地方的人们 在理解人生和所处世界时所用的具体方法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这就产生智慧的不同。而这不 同之中,蕴含的恰是文化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它生动而有力地表现着文化的多样性。解 析中印西的不同智慧,是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是对世界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 也是我们对曾经的传承和对未来的开启。 自由与平等,是东西方共同认可的普世价值和理念。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文化皆是平 等的;而智慧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亦有理由相信智慧的平等。中国奉“道”,延续境界 的智慧;印度崇“神”,传承神性的智慧;西方尊“理”,维护求真的智慧。这些智慧有差别, 但没有优劣;有不同,但没有正误。不同的智慧代表的只是文化理解方式上的不同,它蕴含 的是全世界对真善美的一致的追求和信仰——智慧无高下,中西本一家。我想说,可以超越 时空、地域而存在的,不仅仅有爱与微笑,还有智慧。我期望,现在以及未来,人们可以运 用自己的智慧,去理解对方的智慧,进而感悟不同的文化,对其他的文化少一分轻视淡漠之 意,多一分敬畏尊重之心,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① 刘梦溪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第 224~225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 6 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