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还在遭受着外族人的入侵,统一的信仰尚未形成。而就在此时,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已然 处在发达的城邦文明时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正在进行着人性、政治的哲学思考,毕达哥拉 斯和他的弟子们在推导着各种各样的数学定理,阿基米德不久之后也将开始对浩瀚天空的观 察与研究。 这就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它向来注重对人类自身、对现实世界、对所处社会的观察、感 悟与思考。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的西方式的智慧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它是科学的探索, 内蕴着哲性的思考和求真的努力。 如果说中国文明是情感和诗性的文明,印度文明是信仰和神性的文明,那么西方文明便 是科学和理性的文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是一块多山少田、狭小贫瘠的土地,远不像中 国和印度文明的发源地那样延绵于大河之岸,土地广袤,沃野千里。自然和生存环境的恶劣 促使希腊人更多地去思索自身和周围的世界,以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营造更好的生存环 境 哲性”是思辨,古希腊的先哲们反省自身和社会,思考真善美,思考政治和法度,他 们期求通过这种反思促进人和所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为生存而对自身提出的要求;“求 真”是科学,古希腊的科学家们发现自然中存在着诸多神奇与奥妙,并尽力去挖掘探索,他 们认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这是为生存而对外界付出的努 力 西方人所认为的真正的智慧就存在于这种为了整个社会的更好生活和未来而进行的不 懈的哲思与求真之中。 纵观历史,西方有太多太多的智者。而如果要于其中选择一位作为代表的话,亚里士多 德无疑是合适人选。亚里士多德一生穷思好学,精硏晢学、科学、政治学,孜孜不倦探求真 理,被马克思誉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影响施及几乎所有在他之后的哲学家, 而他的一句名言“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更是揭示了他毕生遵奉的信旨之所在。亚 里士多德为知识而生,用毕生的努力践行了“哲思”和“求真”,获得智慧的真谛,无愧于 位真正的智者。 探索科学,专注于“哲思”和“求真”,以思辨性思维思我当思人类社会之问题,以理 性之精神求索自然空间之奥秘,这大约就是西方智慧的内涵之所在 四、智慧与审美:相异的智慧观折射出不同的美学情思 审美是一种充分运用智慧的活动,在不同的智慧观的影响下人们自然会获得对生命情调 不一样的感悟并由此生发出不一样的美学情思。中国、印度和西方不一样的智慧引导着处于 这三种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进行着对生命情调的不同感悟,收获着不一样的美学情思,并因之 而进行着不同的对美的创造。这里我们不妨以文学和绘画这两种极富智慧力的创作为切入点 而对中印西相异的美感追求进行审视 中国的智慧讲求向善与境界,而两者之中又更为侧重境界。境界越高,越是有智慧,越 是有美感。这一点在文学和绘画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文人在文学创作和作画的过程中 无时无刻不在追寻着他们心中所认为的高境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这是对人生彻悟、放旷通达的高境界;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醒来“不知周 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是对生死彻悟,物我合一的高境界。中国人绘画 以纸墨为具,不尚重彩,巧思布局,泼墨之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水风月只求其神备 不求其形似,而清净、渺远、旷达之境界俱显,正如方东美所言:“中国人之视宇宙多舍其 形体而穷其妙用,纵有执著形质者,亦且就其体以寻绎其用。”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美学情4 还在遭受着外族人的入侵,统一的信仰尚未形成。而就在此时,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已然 处在发达的城邦文明时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正在进行着人性、政治的哲学思考,毕达哥拉 斯和他的弟子们在推导着各种各样的数学定理,阿基米德不久之后也将开始对浩瀚天空的观 察与研究。 这就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它向来注重对人类自身、对现实世界、对所处社会的观察、感 悟与思考。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的西方式的智慧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它是科学的探索, 内蕴着哲性的思考和求真的努力。 如果说中国文明是情感和诗性的文明,印度文明是信仰和神性的文明,那么西方文明便 是科学和理性的文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是一块多山少田、狭小贫瘠的土地,远不像中 国和印度文明的发源地那样延绵于大河之岸,土地广袤,沃野千里。自然和生存环境的恶劣 促使希腊人更多地去思索自身和周围的世界,以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营造更好的生存环 境。 “哲性”是思辨,古希腊的先哲们反省自身和社会,思考真善美,思考政治和法度,他 们期求通过这种反思促进人和所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为生存而对自身提出的要求;“求 真”是科学,古希腊的科学家们发现自然中存在着诸多神奇与奥妙,并尽力去挖掘探索,他 们认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然,才能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这是为生存而对外界付出的努 力。 西方人所认为的真正的智慧就存在于这种为了整个社会的更好生活和未来而进行的不 懈的哲思与求真之中。 纵观历史,西方有太多太多的智者。而如果要于其中选择一位作为代表的话,亚里士多 德无疑是合适人选。亚里士多德一生穷思好学,精研哲学、科学、政治学,孜孜不倦探求真 理,被马克思誉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影响施及几乎所有在他之后的哲学家。 而他的一句名言“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更是揭示了他毕生遵奉的信旨之所在。亚 里士多德为知识而生,用毕生的努力践行了“哲思”和“求真”,获得智慧的真谛,无愧于 一位真正的智者。 探索科学,专注于“哲思”和“求真”,以思辨性思维思我当思人类社会之问题,以理 性之精神求索自然空间之奥秘,这大约就是西方智慧的内涵之所在。 四、智慧与审美:相异的智慧观折射出不同的美学情思 审美是一种充分运用智慧的活动,在不同的智慧观的影响下人们自然会获得对生命情调 不一样的感悟并由此生发出不一样的美学情思。中国、印度和西方不一样的智慧引导着处于 这三种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进行着对生命情调的不同感悟,收获着不一样的美学情思,并因之 而进行着不同的对美的创造。这里我们不妨以文学和绘画这两种极富智慧力的创作为切入点 而对中印西相异的美感追求进行审视。 中国的智慧讲求向善与境界,而两者之中又更为侧重境界。境界越高,越是有智慧,越 是有美感。这一点在文学和绘画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文人在文学创作和作画的过程中 无时无刻不在追寻着他们心中所认为的高境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这是对人生彻悟、放旷通达的高境界;庄子梦见自己化为蝴蝶,醒来“不知周 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是对生死彻悟,物我合一的高境界。中国人绘画, 以纸墨为具,不尚重彩,巧思布局,泼墨之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水风月只求其神备, 不求其形似,而清净、渺远、旷达之境界俱显,正如方东美所言:“中国人之视宇宙多舍其 形体而穷其妙用,纵有执著形质者,亦且就其体以寻绎其用。”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美学情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