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王继超等:一种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一粒子蜂群算法 ·875· 仿真实验在matlab2014平台下进行,运行环境为 群算法(文献[9]的信息交互算法)和粒子蜂群算法进 winl0系统下ntel(R)Core(TM)i5-4200M处理器,4G 行对比,不同函数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的内存,2.5G主频.在不同参数值的情况下分别对测 4.1 Sphere函数 试函数进行优化,目的是求取目标函数的最小值,并将 仿真实验分别测试了五种算法在不同维数下的 仿真程序运行30次后统计平均结果.本文分别将经典 最优解、最优解平均值、最优解方差、平均耗时和耗 人工蜂群算法、P人工蜂群算法(文献[7]的混合算 时方差,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加粗表示五种对比算 法)、I人工蜂群算法(文献[8]的改进算法)、S人工蜂 法在每项指标中的最优值. 表2 Sphere函数的测试结果 Table 2 Test results of the Sphere function 维数 优化算法 最优解 最优解平均值 最优解方差 平均耗时/s 耗时方差/s2 人工蜂群算法 2.78×10-16 5.91×10-16 3.03×10-2 2.75 1.72×10-3 P人工蜂群算法 4.84×10-n 1.98×10-6 5.86×10-2 2.90 1.14×10-3 I人工蜂群算法 3.18×10-17 6.04×10-17 3.36×10-2 2.53 1.07×10-3 S人工蜂群算法 7.00×10-7 9.85×10-17 7.83×10-12 2.69 2.05×10-3 粒子蜂群算法 2.46×10-7 3.47×10-n 1.89×10-2 2.23 2.31×10-3 人工蜂群算法 1.67×10-1 7.20×10-0 4.14×10-10 3.10 1.94×10-3 P人工蜂群算法 1.26×10-16 7.36×10-5 2.59×10-1 3.34 1.62×10-3 I人工蜂群算法 7.69×10-7 5.44×10-6 1.83×10-1 3.79 2.07×10-3 S人工蜂群算法 1.62×10-4 7.15×10-18 9.19×10-2 3.15 3.72×10-3 粒子蜂群算法 4.01×10-n 1.53×10-16 7.08×10-1 2.82 1.47×10-3 人工蜂群算法 2.22×10-3 4.02×10-3 1.20×10-5 3.92 1.92×10-3 P人工蜂群算法 8.17×10-3 9.87×10-3 3.44×10-5 3.69 1.94×10-3 I人工蜂群算法 1.33×10-5 6.99×10-5 5.63×10-5 3.89 1.48×10-3 S人工蜂群算法 4.22×10-7 5.49×10-7 1.96×10-5 3.41 1.82×10-3 粒子蜂群算法 2.80×10-0 6.49×10-10 1.15×10-5 2.91 2.11×10-3 由表2可以看出:(1)五种算法最优解方差和 由表3可以看出,5维和30维情况下,粒子蜂 耗时方差基本上在同一个数量级且较小,说明这五 群算法解的方差的平均值为五种算法中最高,说明 种算法均比较稳定:(2)在收敛精度(最优解平均 其种群分散度最大,解的搜索范围最广,达到了趋优 值)方面,粒子蜂群算法优于其他算法,5维和10维 度概念提出的预期目的:10维情况下粒子蜂群算法 时有一定的优势,30维时表现突出,比人工蜂群算 解的方差的平均值同样高于P人工蜂群算法、I人 法高了5个数量级,比P人工蜂群算法、I人工蜂群 工蜂群算法和S人工蜂群算法,虽低于人工蜂群算 算法和S人工蜂群算法高了3个数量级:(3)在耗 法,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人工蜂群算法的收敛精度 时方面,粒子蜂群算法为五种算法中最低 与其余四种算法相比差了5个数量级,因此不具可 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五种算法的收敛趋势,图 比性 1列出了30次仿真实验中五种算法最优解随迭代 4.2 Rosenbrock函数 代数变化的收敛曲线.其中,D表示维数:ABC表示 五种算法在不同维数下的最优解、最优解平均 人工蜂群算法;PABC表示P人工蜂群算法;IABC 值、最优解方差、平均耗时和耗时方差,测试结果如 表示I人工蜂群算法:SABC表示S人工蜂群算法; 表4所示. PBC表示粒子蜂群算法. 由表4可以看出:(1)五种算法最优解方差和 由图1可以看出,无论在低维还是高维情况下, 耗时方差均处在同一数量级且较小,粒子蜂群算法 粒子蜂群算法的最优值下降速度都是最快的 又是五种算法中最高的,说明PBC在测试Rosenbro- 为了进一步说明粒子蜂群算法对种群分散度的 ck函数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在收敛精度方面, 影响,表3列出了五种算法在不同维数下30次仿真 粒子蜂群算法优于人工蜂群算法、P人工蜂群算法 实验解的方差的平均值 和S人工蜂群算法,仅次于I人工蜂群算法,分析其王继超等: 一种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粒子蜂群算法 仿真实验在 matlab2014 平台下进行,运行环境为 win10 系统下 Intel(R)Core(TM)i5鄄鄄4200M 处理器,4 G 的内存,2郾 5 G 主频. 在不同参数值的情况下分别对测 试函数进行优化,目的是求取目标函数的最小值,并将 仿真程序运行30 次后统计平均结果. 本文分别将经典 人工蜂群算法、P 人工蜂群算法(文献[7]的混合算 法)、I 人工蜂群算法(文献[8]的改进算法)、S 人工蜂 群算法(文献[9]的信息交互算法)和粒子蜂群算法进 行对比,不同函数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4郾 1 Sphere 函数 仿真实验分别测试了五种算法在不同维数下的 最优解、最优解平均值、最优解方差、平均耗时和耗 时方差,测试结果如表 2 所示,加粗表示五种对比算 法在每项指标中的最优值. 表 2 Sphere 函数的测试结果 Table 2 Test results of the Sphere function 维数 优化算法 最优解 最优解平均值 最优解方差 平均耗时/ s 耗时方差/ s 2 人工蜂群算法 2郾 78 伊 10 - 16 5郾 91 伊 10 - 16 3郾 03 伊 10 - 12 2郾 75 1郾 72 伊 10 - 3 P 人工蜂群算法 4郾 84 伊 10 - 17 1郾 98 伊 10 - 16 5郾 86 伊 10 - 12 2郾 90 1郾 14 伊 10 - 3 5 I 人工蜂群算法 3郾 18 伊 10 - 17 6郾 04 伊 10 - 17 3郾 36 伊 10 - 12 2郾 53 1郾 07 伊 10 - 3 S 人工蜂群算法 7郾 00 伊 10 - 17 9郾 85 伊 10 - 17 7郾 83 伊 10 - 12 2郾 69 2郾 05 伊 10 - 3 粒子蜂群算法 2郾 46 伊 10 - 17 3郾 47 伊 10 - 17 1郾 89 伊 10 - 12 2郾 23 2郾 31 伊 10 - 3 人工蜂群算法 1郾 67 伊 10 - 11 7郾 20 伊 10 - 10 4郾 14 伊 10 - 10 3郾 10 1郾 94 伊 10 - 3 P 人工蜂群算法 1郾 26 伊 10 - 16 7郾 36 伊 10 - 15 2郾 59 伊 10 - 11 3郾 34 1郾 62 伊 10 - 3 10 I 人工蜂群算法 7郾 69 伊 10 - 17 5郾 44 伊 10 - 16 1郾 83 伊 10 - 11 3郾 79 2郾 07 伊 10 - 3 S 人工蜂群算法 1郾 62 伊 10 - 14 7郾 15 伊 10 - 13 9郾 19 伊 10 - 12 3郾 15 3郾 72 伊 10 - 3 粒子蜂群算法 4郾 01 伊 10 - 17 1郾 53 伊 10 - 16 7郾 08 伊 10 - 11 2郾 82 1郾 47 伊 10 - 3 人工蜂群算法 2郾 22 伊 10 - 3 4郾 02 伊 10 - 3 1郾 20 伊 10 - 5 3郾 92 1郾 92 伊 10 - 3 P 人工蜂群算法 8郾 17 伊 10 - 3 9郾 87 伊 10 - 3 3郾 44 伊 10 - 5 3郾 69 1郾 94 伊 10 - 3 30 I 人工蜂群算法 1郾 33 伊 10 - 5 6郾 99 伊 10 - 5 5郾 63 伊 10 - 5 3郾 89 1郾 48 伊 10 - 3 S 人工蜂群算法 4郾 22 伊 10 - 7 5郾 49 伊 10 - 7 1郾 96 伊 10 - 5 3郾 41 1郾 82 伊 10 - 3 粒子蜂群算法 2郾 80 伊 10 - 10 6郾 49 伊 10 - 10 1郾 15 伊 10 - 5 2郾 91 2郾 11 伊 10 - 3 由表 2 可以看出:(1)五种算法最优解方差和 耗时方差基本上在同一个数量级且较小,说明这五 种算法均比较稳定;(2) 在收敛精度(最优解平均 值)方面,粒子蜂群算法优于其他算法,5 维和 10 维 时有一定的优势,30 维时表现突出,比人工蜂群算 法高了 5 个数量级,比 P 人工蜂群算法、I 人工蜂群 算法和 S 人工蜂群算法高了 3 个数量级;(3) 在耗 时方面,粒子蜂群算法为五种算法中最低. 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五种算法的收敛趋势,图 1 列出了 30 次仿真实验中五种算法最优解随迭代 代数变化的收敛曲线. 其中,D 表示维数;ABC 表示 人工蜂群算法;PABC 表示 P 人工蜂群算法;IABC 表示 I 人工蜂群算法;SABC 表示 S 人工蜂群算法; PBC 表示粒子蜂群算法. 由图 1 可以看出,无论在低维还是高维情况下, 粒子蜂群算法的最优值下降速度都是最快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粒子蜂群算法对种群分散度的 影响,表 3 列出了五种算法在不同维数下 30 次仿真 实验解的方差的平均值. 由表 3 可以看出,5 维和 30 维情况下,粒子蜂 群算法解的方差的平均值为五种算法中最高,说明 其种群分散度最大,解的搜索范围最广,达到了趋优 度概念提出的预期目的;10 维情况下粒子蜂群算法 解的方差的平均值同样高于 P 人工蜂群算法、I 人 工蜂群算法和 S 人工蜂群算法,虽低于人工蜂群算 法,但从表 1 中可以看出人工蜂群算法的收敛精度 与其余四种算法相比差了 5 个数量级,因此不具可 比性. 4郾 2 Rosenbrock 函数 五种算法在不同维数下的最优解、最优解平均 值、最优解方差、平均耗时和耗时方差,测试结果如 表 4 所示. 由表 4 可以看出:(1) 五种算法最优解方差和 耗时方差均处在同一数量级且较小, 粒子蜂群算法 又是五种算法中最高的,说明 PBC 在测试 Rosenbro鄄 ck 函数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在收敛精度方面, 粒子蜂群算法优于人工蜂群算法、P 人工蜂群算法 和 S 人工蜂群算法,仅次于 I 人工蜂群算法,分析其 ·87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