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哲学研究新愿维◆ 杜会关系根据费氏的描述,中国是一个熟人杜 础。 会,没有陌生人的杜会。也就是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 通过上述对中西社会信任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的比 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 较、分析,我们发现:中西社会信任结构是信任结构的 老是乡[()。这同时说明,中国人交往的范围是地方 两种历史形式,或者说,中西社会信任之间有着结构性 性、区域性的。中国人通常使用“熟人”和“生人”来建 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两者功能、作用的差别:中西信任 构信任模式。费氏曾指出,“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 结构在社会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不能简 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 单地以一种信任结构来评价另一种信任结构,亦不能 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 轻易地设想用一种替代另一种;信任结构是与社会结 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 构相一致的,是“嵌人”社会的,这就是说,中西信任结 的可靠性。”((,比较起来,西方社会是个陌生人社 构各自是中西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把它们割裂、 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范围较广,是一种普遍性交往, 分离开来对待;信任结构的转型是与社会结构的转型 一般不会熟悉到中国乡土社会这样程度。这种陌生的 对应的,传统信任结构的改造,抑或现代信任结构的创 根源显然在于西方社会的原子化和团体化。所以,西 建超越不了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进程。就前面提出的问 方社会信任不是建立于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而是建 题来说,目前仅仅给出了一种探索性的解释。应用信 立于通行或普适的社会契约。 任链、信任圈和信任网分析信任结构,比较中西社会信 文化观念韦伯将中国社会的低信任度归因于儒 任,这里所作的只是初步、粗略的探讨。关于链式、圈 家伦理,西方社会的高信任度归因于新教伦理。他说: 式和网式信任结构的许多方面尚待进一步深化、细化 “儒家君子只顾虑表面的‘自制',对别人普遍不信任, 和精确化。譬如,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应用三种结构 这种不信任阻碍了一切信贷和商业活动的发展;与此 解读信任结构的缺失和信任结构的演变,就是探讨信 相对的是清教徒对教友的信任,特别是从经济上信任 任结构、中西社会信任的重要角度,亦是今后的研究方 教友的无条件的、不可动摇的正当性,因为它是受宗教 向。 制约的。”()福山亦有类似观点。儒家伦理的核心 [参考文献] 是“五伦观念”(“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五伦 常”)和“等差之爱”(“亲亲、仁民、爱物”和“推己及 [1]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社会学 人”)。在此情境下生长的信任结构必然是具有选择性 研究,199(2) 和方向性的,链式和圈式的形成在乎情理之中。然而, [2]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伦理宗教,特别是新教的伦理与禁欲教派的伟大业绩 [3]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 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 就是挣断了宗族纽带,建立了信仰和伦理的生活方式 [4]中国杜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共同体对于血缘共同体的优势,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对于家族的优势。”在新教伦理的孕育下,西方社会信 [5]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 任建立在每一个个人伦理品质的基础上,其结果自然 究,1999(2). 是客观、平等、普适的信任结构。 [6]李新春.信任、忠诚与家族主义困境[J].管理世界,2002(6) 法律秩序依照费氏的说明,传统中国社会是一 [7]张小路.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及其建设[J].河北学刊,2004 个礼治社会,西方社会是法治社会。费氏认为,单从行 (3). 为规范一点说,礼和法律无异,它们不相同的地方是, [8]王绍光,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J].社会学研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的是传 究,2002(3). 统®)。也许在一定意义上,礼治和法治不过是社会 [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法律秩序的不同形式,但不同的法律秩序无疑会造成 [10]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 不同的社会秩序及其信任模式。礼治所遵循的社会规 [J].经济研究,2002(10). 范是传统化、伦理化和血缘化的,由此所建构起的信任 [11]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结构囿于有限的范围和空间。法治则是集体的意志和 普遍的服从,而这显然是网式信任结构发展的重要基 47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公学研究断. 维 . 杜会关系 根据费氏的描述 ,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 会 ,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 也就是说 ,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 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 、 死于斯的社会 , 常态的生活是终 老是乡图‘P7) 。 这同时说明 , 中国人交往的范围是地方 性 、 区域性的 。 中国人通常使用 “ 熟人 ” 和 “ 生人 ” 来建 构信任模式 。 费氏曾指出 , “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 任 。 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 , 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 , 因 为这是规矩… …乡土社会 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 视 ,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 的可靠性 。 ” t,] (即》比较起来 , 西方社会是个陌生人社 会 ,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范围较广 , 是一种普遍性交往 , 一般不会熟悉到中国乡土社会这样程度 。 这种陌生的 根源显然在于 西方社会的原子化和团体化 。 所以 , 西 方社会信任不 是建立于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 , 而是建 立于通行或普适的社会契约 。 文化观念 韦伯将中国社会的低信任度归因于儒 家伦理 , 西方社会的高信任度归因于新教伦理 。 他说 : “ 儒家君子只顾虑表面的 ‘ 自制 ’ , 对别人普遍不信任 , 这种不信任阻碍了一切信贷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与此 相对的是清教徒对教友的信任 , 特别是从经济上信任 教友的无条件的 、不可动摇的正当性 , 因为它是受宗教 制约的 。 ’, [川‘阴, 福山亦有 . 类似观点 。 儒家伦理的核心 是 “ 五伦观念,’( “ 君 臣 、父子 、 夫妇 、 兄弟 、 朋友之五伦 常,’) 和 “ 等差之爱 ” ( “ 亲亲 、 仁 民 、 爱物 ” 和 “ 推 己及 人,’) 。 在此情境下生长的信任结构必然是具有选择性 和方向性的 , 链式和圈式的形成在乎情理之中 。 然而 , “ 伦理宗教 , 特别是新教的伦理与禁欲教派的伟大业绩 就是挣断了宗族纽带 , 建立 了信仰和伦理的生活方式 共同体对于血缘共同体的优势 ,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 对于家族的优势 。 ” 在新教伦理的孕育下 , 西方社会信 任建立在每一个个人伦理品质的基础上 , 其结果 自然 是客观 、平等 、普适的信任结构 。 法律秩序 依照 费氏的说明 ,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 个礼治社会 , 西方社会是法治社会 。 费氏认为 , 单从行 为规范一点说 , 礼和法律无异 , 它们不相同的地方是 , 法律 是 靠 国家 的权 力 来 推 行 的 , 维 持 礼 的 是 传 统t,] (咧 。 也许在一定意义上 , 礼治和法治不 过是社会 法律秩序的不同形式 , 但不同的法律秩序无疑会造成 不同的社会秩序及其信任模式 。 礼治所遵循的社会规 范是传统化 、伦理化和血缘化的 , 由此所建构起的信任 结构囿于有限的范围和空 间 。 法治则是集体的意志和 普遍的服从 , 而这显然是 网式信任结构发展的重要基 础 。 通过上过织寸中西社会信任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的比 较 、 分析 , 我们发现 : 中西社会信任结构是信任结构的 两种历史形式 , 或者说 , 中西社会信任之间有着结构性 不 同 , 这种不 同导致两者功能 、 作用的差别; 中西信任 结构在社会 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 不能简 单地以一种信任结构来评价另一种信任结构 , 亦不能 轻易地设想用一种替代另一种; 信任结构是与社会结 构相一致的 , 是 “ 嵌人 ” 社会 的 , 这就是说 , 中西信任结 构各 自是中西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 不能把它们割裂 、 分离开来对待; 信任结构的转型是与社会结构的转型 对应的 , 传统信任结构的改造 , 抑或现代信任结构的创 建超越不了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进程 。 就前面提出的问 题来说 , 目前仅仅给出了一 种探索性的解释 。 应用信 任链 、 信任圈和信任网分析信任结构 , 比较中西社会信 任 , 这里所作的只是初步 、粗略的探讨 。 关于链式 、 圈 式和网式信任结构的许多方面 尚待进一步深化 、 细化 和精确化 。 譬如 , 在社会转型 的背景下应用三种结构 解读信任结构的缺失和信任结构的演变 , 就是探讨信 任结构 、 中西社会信任的重要角度 , 亦是今后的研究方 向 。 〔参 考 文 献〕 【1 彭泅清 . 信任的建立机制 : 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 【J] . 社会学 研究 , 1舅习(2 ) . 【2] 郑也夫 . 信任论【M 〕 . 北京 : 中国广播电视 出版社 渭刃1 . 〔3 ]李伟民 , 梁玉成 . 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 : 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 特征 〔J] . 社会学研究渭X犯(3) .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 究所 词典编辑室 . 现代汉语 词典 【2]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渭】万 . 【5] 王飞雪 , 山岸俊男 . 信任的中 、 日 、 美比较研究【J] . 社会学研 究 , 1望魏〕(2 ) . 〔6 ]李新春 . 信任 、 忠诚与家族主义困境【J] . 管理世界 浑从犯 (6) . 【7 〕张小路 . 现代社会 诚信体系及其建设 【J] . 河北 学刊 月汉抖 (3 ) . 【8] 王绍光 , 刘欣 . 信任的基础 : 一种理性的解释 【J] . 社 会学 研 究 , 加m (3 ) . 【9] 费孝通 .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l望招 . 【10 」张维迎 , 柯荣住 . 信任及其解释 : 来 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 【J] . 经济研究 , 万X反(10) . 【川 马克斯 · 韦伯 . 孺教与道教【M〕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l卯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