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刘武: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2.3基因交流 支持上述连续进化学说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人类的连续进化及与境外古人类之间的隔离 状态并不排除其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吴新智,1990)。以上中国古人类的共 同特征也可见于其他地区的古人类群体,但其出现率往往低于中国人群或其表现特点与中 国标本有差别。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世界各地的古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外,东亚和其他 地区之间的基因交流也是与此有关的重要因素。如铲形门齿也可见于欧洲尼人,扁平的面 部也表现于欧洲的 Ste inhe m和 A rago人。马坝人高而圆的眼眶与尼人相似而与中国其他 化石不同。这些可能反映了区域间的基因交流或拥有共同的祖先 2.4旧石器文化的证据 最近,国内学者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技术类型的继承和发展、与 西方旧石器文化模式的差别及可能存在的与外界文化的交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 析与总结(李炎贤,1993,林圣龙,1996)。这些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东亚地区人类演 化过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为论证蒙古人种的起源模式提供 了有价值的佐证。 林圣龙根据 G. Clark将世界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的5种技术模式,对中西方旧石器文 化中的技术修理模式进行了比粳研究。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充分显示了 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中西方整个旧石器文化属于不同的传统(林圣龙 1996)。按照 G. clark的5种模式分类标准,模式Ⅰ技术或称之为奥杜韦技术,其典型特征 是有与初级产品共生的简陋的石核制品(如砍砸器),并常有随意修整的石片(如刮削器和 石锥);模式Ⅱ技术(阿舍利技术)的典型特征是有大的两面器,特别是手斧或薄刃斧,模 式Ⅲ技术,即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称作“中石器时代”,而在欧洲 称为莫斯特文化。其典型特征是有一系列的边刮器和单面加工尖状器,在石器制作中使用 石核修理技术,模式Ⅳ技术,也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晩期技术。典型特征是石叶工业,共生 的石器有端刮器、雕刻器和石锥等,模式Ⅴ技术是中石器时代的典型技术。典型特征是细 石器,用它们来组成复合工具。 G. clark的分类体系是根据世界旧石器文化的技术发展的总 趋势制定的,从而避免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分期法,也便于地区间的比较。 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综合研究(张森水,1989,李炎贤,1989)表明其主要 特征是:(1)使用锤击法、砸击法和碰钻法,极少修理石核,(2)有些工业以石片为主有 些工业则以砾石石器为主;(3)常见的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4)石器规 范化程度较差。据此,林圣龙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属于G. Clark的模式Ⅰ技术。关 于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是否经历过模式Ⅱ技术仍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中国旧石器时 代早期存在一些与欧洲和非洲手斧文化相似的石器工业,表明早期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可能性(黄慰文,1987)。但也有人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没有真正的手斧(林圣龙 1995)。对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大荔、周口店第15地点、许家窑等重要地点的综 合研究显示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1)打制石器主要使用锤击法和砸击法,(2)修理 石核技术很不发达,特别是缺乏勒瓦娄技术,(3)软锤技术缺乏或很不发达,(4)石器组合 大都以刮削器为主。但没有西方同时期工业中较普遍存在的勒瓦娄尖状器和莫斯特刮削器 林圣龙认为“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相比,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无论在技术还是在石 器类型方面的变化都不是很大。正因为如此,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文化之间分分界 9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ip//www.cnki.net213 基因交流 支持上述连续进化学说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人类的连续进化及与境外古人类之间的隔离 状态并不排除其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吴新智, 1990)。以上中国古人类的共 同特征也可见于其他地区的古人类群体, 但其出现率往往低于中国人群或其表现特点与中 国标本有差别。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世界各地的古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外, 东亚和其他 地区之间的基因交流也是与此有关的重要因素。如铲形门齿也可见于欧洲尼人, 扁平的面 部也表现于欧洲的 Steinheim 和A rago 人。马坝人高而圆的眼眶与尼人相似而与中国其他 化石不同。这些可能反映了区域间的基因交流或拥有共同的祖先。 214 旧石器文化的证据 最近, 国内学者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技术类型的继承和发展、与 西方旧石器文化模式的差别及可能存在的与外界文化的交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 析与总结 (李炎贤, 1993; 林圣龙, 1996)。这些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东亚地区人类演 化过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 这些研究成果也为论证蒙古人种的起源模式提供 了有价值的佐证。 林圣龙根据 G1C lark 将世界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的 5 种技术模式, 对中西方旧石器文 化中的技术修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充分显示了 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中西方整个旧石器文化属于不同的传统 (林圣龙, 1996)。按照 G1C lark 的 5 种模式分类标准, 模式É 技术或称之为奥杜韦技术, 其典型特征 是有与初级产品共生的简陋的石核制品 (如砍砸器) , 并常有随意修整的石片 (如刮削器和 石锥); 模式Ê 技术 (阿舍利技术) 的典型特征是有大的两面器, 特别是手斧或薄刃斧; 模 式Ë 技术, 即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称作“中石器时代”, 而在欧洲 称为莫斯特文化。其典型特征是有一系列的边刮器和单面加工尖状器, 在石器制作中使用 石核修理技术; 模式Ì 技术, 也称之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典型特征是石叶工业, 共生 的石器有端刮器、雕刻器和石锥等; 模式Í 技术是中石器时代的典型技术。典型特征是细 石器, 用它们来组成复合工具。G1C lark 的分类体系是根据世界旧石器文化的技术发展的总 趋势制定的, 从而避免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分期法, 也便于地区间的比较。 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综合研究 (张森水, 1989; 李炎贤, 1989) 表明其主要 特征是: (1) 使用锤击法、砸击法和碰钻法, 极少修理石核; (2) 有些工业以石片为主; 有 些工业则以砾石石器为主; (3) 常见的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 (4) 石器规 范化程度较差。据此, 林圣龙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属于 G1C lark 的模式É 技术。关 于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是否经历过模式Ê 技术仍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中国旧石器时 代早期存在一些与欧洲和非洲手斧文化相似的石器工业, 表明早期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可能性 (黄慰文, 1987)。但也有人认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没有真正的手斧 (林圣龙, 1995)。对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大荔、周口店第 15 地点、许家窑等重要地点的综 合研究显示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1) 打制石器主要使用锤击法和砸击法; (2) 修理 石核技术很不发达, 特别是缺乏勒瓦娄技术; (3) 软锤技术缺乏或很不发达; (4) 石器组合 大都以刮削器为主。但没有西方同时期工业中较普遍存在的勒瓦娄尖状器和莫斯特刮削器。 林圣龙认为“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相比,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无论在技术还是在石 器类型方面的变化都不是很大。正因为如此,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文化之间分分界 1 期 刘 武: 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 · 95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