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二、经济区域 1.定义: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 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2.特点(与地理学区域比较》 ①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②不能无限划分 ③不是周定不变的: ④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3.非平衔、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非平衡性:子系统及其单元的功能、作用不是同等、均匀的 非线性:各子系统的增长不成比例、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加 性和与之相关的放大作用 开放性: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又向外界耗 散物质、能量,并传递信息:且各子系统是相互 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 第三节 区域经济 一、区域经济的含义 构、社会结构的创新 量和投入一产出效益 的提高。 2.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①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稳定的增长: ②居民生活环境不新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③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④)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特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⑤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⑥社会事业和社会保意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⑦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⑧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二、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1.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上落后、政治上不稳定以外,区域发展上的不平 衡,呈现典型的区域发展的“二元性”。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想从经济上解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对称,平衡二元经济 的利益冲突,但在调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却没突破。 惠之一,20世纪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城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回经济研究中时论得最热烈的话 4.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①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②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 ③存在两个相反有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 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 ④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造成的人均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5.弊处: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一、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 地域分工理论 二、经济区域 1.定义: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 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2.特点(与地理学区域比较): ①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②不能无限划分; ③不是固定不变的; ④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3. 非平衡、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非平衡性:子系统及其单元的功能、作用不是同等、均匀的。 非线性:各子系统的增长不成比例、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加 性和与之相关的放大作用。 开放性: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又向外界耗 散物质、能量,并传递信息;且各子系统是相互            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 第三节 区域经济 一、区域经济的含义 1.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 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 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2.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 ①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稳定的增长; ②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③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④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⑤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⑥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⑦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⑧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二、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1.二次世界大战后, 众多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上落后、政治上不稳定以外,区域发展上的不平 衡,呈现典型的区域发展的"二元性"。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想从经济上解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对称,平衡二元经济 的利益冲突,但在调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却没突破。 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研究中讨论得最热烈的话 题之一。 4.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①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②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 ③存在两个相反有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 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 ④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造成的人均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5.弊处: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一、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