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名内分泌学家道尔纳(他有关性取向的研究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60年代在动物实 验中发现,鼠胚胎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存在雄性激素,特别是睾丸酮的缺乏,能够影响个体 后天的性行为方式。他认为,如果男性(雄性)胎儿不是受到高浓度的睾丸激素的影响,而 主要受到来自母体卵巢中的雌激素的影响,胎儿大脑就会女性化,使胎儿成为同性爱类型。 与之相反,在高浓度睾丸激素影响下的男性胎儿则发育成异型爱类型。女性(雌性)胎儿如 果受到高浓度睾丸激素的影响,胎儿也会发育成同性爱类型。 为了确定胎儿期的性激素水平是否影响个体未来与性取向有关的行为,维兰尼等分别测 量了同性爱者的激素水平,并将两者加以比较。他们发现,男同性爱者尿中的睾丸酮较异性 爱对照组为少,而女同性爱这尿中的睾丸酮较异性爱对照组为多。这似乎可以解释为性取向 与激素水平有关。但目前任然难以确定,究竞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爱,还是同性爱 者的心理及行为引起了继发的激素水平变化。 3.出生排序的影响 有关学者通过与大量同性爱者的长期接触发现,他们通常是多子女家庭中排行最小的一 个。Blanchard等(1996年)分析了302名男同性爱者,发现兄长的数目与同性爱的发生呈 正相关,与姐姐、妹妹、弟弟的数目无关,与出生时父母的年龄无关。Bogaert(2003年) 的调查也证实了兄长数目与男同性爱的发生呈正相关,且每增加一个哥哥,男同性爱发生的 可能性就平均增加38%,但这种相关随出生时父母年龄的增加而减小。 Bm(1996年)解释了这种“兄弟效应”,他说兄长们会使具有女性气质的弟弟更加感觉 和意识到他与其他男性不同,如果这个男孩不具有女性气质,则兄长的数目不会或很少影响 弟弟的性取向。兄弟排序与同性爱性取向有关的另一种常见的解释是一种免疫假说:母亲每 生一个男性胎儿,体内的Y连锁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Y抗原的免疫性就增强一次,产生 的H-Y抗体就增多一点,即母体产生的抗H-Y抗原的抗体随兄长数目增加而逐渐增多,此 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了胎儿的性取向。这种学说也恰好和性取向与姐姐的数目无 关相符。在女性,未发现同性爱与异性爱人群在兄弟数目上有差异,这也是和免疫假说相一 致的。 4.脑解剖结构 还有人研究了不同性取向者大脑的差异。研究发现,男同性爱者大脑前联合(BNA) 中缝平面比男性异性爱者大34%,比女性异性爱者大18%,:异性爱男性下丘脑前部参与男 性性行为方式的间质神经元(NAH-3)数量两倍于同性爱男性。这一发现支持了以往学者 们提出的NAH-3与个体性别无关而与个体性取向有关的假说。 (二)后天说 1.心理学因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无论是谁天生都具有两性的素质,但在后天发展过程中是向异性 爱发展,还是向同性爱发展,最终由幼儿的经验所决定。社会生活中许多事实表明,人在幼 年时期性别角色尚未形成,如果在性问题上受到某种影响或强烈刺激,就会造成某种心理变 化,例如,幼年时性角色的错误认定对孩子性心理定势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比波(1962年)综合了许多精神分析学家的临床资料指出,导致同性爱的主要原因来 自以下家庭双亲模式:一个疏远和具有敌意的父亲和贬低丈夫的母亲或一个强悍的母亲和较 弱的父亲。 儿童期的交往对同性爱的形成也有影响。性利科学家的研究还发现一条规律:不到青春期 发育年龄的孩子,异性之间有种排斥力,往往是男孩同男孩一起玩,女孩也不爱同男孩玩,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他们各自酝酿着男性的或女性的气质,像是在积蓄以后异性恋的驱力, 因为异性恋的本质是男女肉体、灵魂的互补。因此,人如果在儿童时期环境特殊,孩子总是 和异性小孩玩耍,他们就会缺乏自己这个性别应该具有的气质,到了长大以后,心理上仍需名内分泌学家道尔纳(他有关性取向的研究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90 年代)60 年代在动物实 验中发现,鼠胚胎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存在雄性激素,特别是睾丸酮的缺乏,能够影响个体 后天的性行为方式。他认为,如果男性(雄性)胎儿不是受到高浓度的睾丸激素的影响,而 主要受到来自母体卵巢中的雌激素的影响,胎儿大脑就会女性化,使胎儿成为同性爱类型。 与之相反,在高浓度睾丸激素影响下的男性胎儿则发育成异型爱类型。女性(雌性)胎儿如 果受到高浓度睾丸激素的影响,胎儿也会发育成同性爱类型。 为了确定胎儿期的性激素水平是否影响个体未来与性取向有关的行为,维兰尼等分别测 量了同性爱者的激素水平,并将两者加以比较。他们发现,男同性爱者尿中的睾丸酮较异性 爱对照组为少,而女同性爱这尿中的睾丸酮较异性爱对照组为多。这似乎可以解释为性取向 与激素水平有关。但目前任然难以确定,究竟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爱,还是同性爱 者的心理及行为引起了继发的激素水平变化。 3.出生排序的影响 有关学者通过与大量同性爱者的长期接触发现,他们通常是多子女家庭中排行最小的一 个。Blanchard 等(1996 年)分析了 302 名男同性爱者,发现兄长的数目与同性爱的发生呈 正相关,与姐姐、妹妹、弟弟的数目无关,与出生时父母的年龄无关。Bogaert(2003 年) 的调查也证实了兄长数目与男同性爱的发生呈正相关,且每增加一个哥哥,男同性爱发生的 可能性就平均增加 38%,但这种相关随出生时父母年龄的增加而减小。 Bem(1996 年)解释了这种“兄弟效应”,他说兄长们会使具有女性气质的弟弟更加感觉 和意识到他与其他男性不同,如果这个男孩不具有女性气质,则兄长的数目不会或很少影响 弟弟的性取向。兄弟排序与同性爱性取向有关的另一种常见的解释是一种免疫假说:母亲每 生一个男性胎儿,体内的 Y 连锁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Y 抗原的免疫性就增强一次,产生 的 H-Y 抗体就增多一点,即母体产生的抗 H-Y 抗原的抗体随兄长数目增加而逐渐增多,此 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了胎儿的性取向。这种学说也恰好和性取向与姐姐的数目无 关相符。在女性,未发现同性爱与异性爱人群在兄弟数目上有差异,这也是和免疫假说相一 致的。 4.脑解剖结构 还有人研究了不同性取向者大脑的差异。研究发现,男同性爱者大脑前联合(BNA) 中缝平面比男性异性爱者大 34%,比女性异性爱者大 18%,;异性爱男性下丘脑前部参与男 性性行为方式的间质神经元(INAH-3)数量两倍于同性爱男性。这一发现支持了以往学者 们提出的 INAH-3 与个体性别无关而与个体性取向有关的假说。 (二)后天说 1.心理学因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无论是谁天生都具有两性的素质,但在后天发展过程中是向异性 爱发展,还是向同性爱发展,最终由幼儿的经验所决定。社会生活中许多事实表明,人在幼 年时期性别角色尚未形成,如果在性问题上受到某种影响或强烈刺激,就会造成某种心理变 化,例如,幼年时性角色的错误认定对孩子性心理定势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比波(1962 年)综合了许多精神分析学家的临床资料指出,导致同性爱的主要原因来 自以下家庭双亲模式:一个疏远和具有敌意的父亲和贬低丈夫的母亲或一个强悍的母亲和较 弱的父亲。 儿童期的交往对同性爱的形成也有影响。性科学家的研究还发现一条规律:不到青春期 发育年龄的孩子,异性之间有种排斥力,往往是男孩同男孩一起玩,女孩也不爱同男孩玩,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他们各自酝酿着男性的或女性的气质,像是在积蓄以后异性恋的驱力, 因为异性恋的本质是男女肉体、灵魂的互补。因此,人如果在儿童时期环境特殊,孩子总是 和异性小孩玩耍,他们就会缺乏自己这个性别应该具有的气质,到了长大以后,心理上仍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