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互补,就会爱上同性,成为同性爱者。因此,有位学者断言:8岁时有一个最要好的异性朋 友的孩子,当他(她)到26岁时会有一个最要好的同性爱友。 2.社会学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绝大部分的行为并非属于本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 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是人社会化的结果。所谓学习”过程,主要是指一种行为发生后,周围 的环境对这种行为的奖励或惩罚而引起行为者在心理方面的肯定或压抑的过程:广义地说, 也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潜移默化的适应过程。“学习理论认为,人在开始阶段,既与 同性也与异性接触,如果和同性的交往以至性取向受到“奖励”,就会导致这种行为的强化, 使人的性定向趋于同性爱:如果异性恋的尝试受到挫折,也会削弱异性爱的定向形成而使同 性爱易于产生。反之,对同性爱行为的“惩罚”和对异性爱行为的“奖励”则使人的性定向趋 向于异性爱。 所谓“奖励”的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内容:同性的爱情关系带来的愉快感觉:导致生殖器刺 激的同性肉体亲昵活动:以同性为目标的性幻想引起的性唤起。由于异性爱的挫折而易于产 生同性爱的因素可能有:早期异性间的性活动受到的“惩罚”而产生的负罪感:缺乏参与异性 间性活动的机会:有过创伤性的异性间的性活动经历,例如有过被强煎或乱轮经历的女孩, 在成年之后可能对异性间的性活动反感,而对同性性关系在感情上更能接受。 同性爱还和性能量的释放途径有关系。人的性能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要释放,如 果没有正常的途径释放,那么就可能以异常的途径释放:如果缺乏异性爱的环境,也可能转 向同性爱。例如“境遇性同性恋”,如果事过境迁,这种两性相对隔绝的环境改变了,这种 同性爱状况也容易得到改变。 二、同性爱的特点 (一)外在特征 在同性爱这一概念出现之前很久,许多敏锐的观察家注意到,一些同性爱者具有与异性 爱者所不同的某些共有的外在特征。一些主流媒体,特别是在港台早期的商业电影里,同性 爱者的形象不是举止妖娆的“娘娘腔”,便是清宫戏里的太监形象。事实是否如此呢?现在研 究完全否定了把男同性爱者与女性气质等同、把女同性爱者与安兴气质等同的观念。柯乐尼 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明确指出,“企图指出同性爱者在人格、行为和病理上的存在划一特 征”的观念是错误的。调查表明,在男性中,12的同性爱者与34的异性爱者有典型的阳刚 之气,1/2的同性爱者与14的异性爱者与上述特征不一致:在女性中,1/5的同性爱者与 13的异性爱者具有典型的温柔(阴柔)气质。 单纯就描述同性爱者的外在个性而言,注意到男同性爱者中的一些人是柔弱的,但也有 很多人是大胆放肆的:有些人厌恶女性,但还有许多人积极的同女性交往。正因为大多数同 性爱者的外在特征与异性爱者并无显著不同,所以他们的性取向一旦暴露,常使周围持传统 认识的异性爱者感到极度震惊。一些学者对同性爱者的性别气质进行了深入研究。鲁宾孙等 (1982年)对美国多个地区的男同性爱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别气质进行了研究,研究工 具采用“性角色量表”等。研究表明,男同性爱者的性别气质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但他 们无论是在青年期还是中、老年期,都可以较好的把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协调的组合在一起。 鲁宾孙指出,把同性爱者视为具有异性气质的人这一陈旧观点,缺乏事实依据。 达尔特等(1989年)则对以往报道的涉及近两千名男女同性爱者存在异性化倾向的情 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提示,同性爱者在性别气质方面与异性爱者存在某些差异是可 能。出现差异的原因有二,其中之一是由于大众社会对社会标准性角色观念这一特殊倾向的 体现。 除对同性爱者的性别气质之外,有的学者还对同性爱者的其他个性进行了研究。伯纳德 (1982年)对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相匹配的117名男同性爱者与83名男异性爱者,互补,就会爱上同性,成为同性爱者。因此,有位学者断言:8 岁时有一个最要好的异性朋 友的孩子,当他(她)到 26 岁时会有一个最要好的同性爱友。 2.社会学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绝大部分的行为并非属于本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 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是人社会化的结果。所谓“学习”过程,主要是指一种行为发生后,周围 的环境对这种行为的奖励或惩罚而引起行为者在心理方面的肯定或压抑的过程;广义地说, 也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潜移默化的适应过程。“学习”理论认为,人在开始阶段,既与 同性也与异性接触,如果和同性的交往以至性取向受到“奖励”,就会导致这种行为的强化, 使人的性定向趋于同性爱;如果异性恋的尝试受到挫折,也会削弱异性爱的定向形成而使同 性爱易于产生。反之,对同性爱行为的“惩罚”和对异性爱行为的 “奖励”则使人的性定向趋 向于异性爱。 所谓“奖励”的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内容:同性的爱情关系带来的愉快感觉;导致生殖器刺 激的同性肉体亲昵活动;以同性为目标的性幻想引起的性唤起。由于异性爱的挫折而易于产 生同性爱的因素可能有:早期异性间的性活动受到的“惩罚”而产生的负罪感;缺乏参与异性 间性活动的机会;有过创伤性的异性间的性活动经历, 例如有过被强煎或乱轮经历的女孩, 在成年之后可能对异性间的性活动反感,而对同性性关系在感情上更能接受。 同性爱还和性能量的释放途径有关系。人的性能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要释放,如 果没有正常的途径释放,那么就可能以异常的途径释放;如果缺乏异性爱的环境,也可能转 向同性爱。例如 “境遇性同性恋”,如果事过境迁,这种两性相对隔绝的环境改变了,这种 同性爱状况也容易得到改变。 二、同性爱的特点 (一)外在特征 在同性爱这一概念出现之前很久,许多敏锐的观察家注意到,一些同性爱者具有与异性 爱者所不同的某些共有的外在特征。一些主流媒体,特别是在港台早期的商业电影里,同性 爱者的形象不是举止妖娆的“娘娘腔”,便是清宫戏里的太监形象。事实是否如此呢?现在研 究完全否定了把男同性爱者与女性气质等同、把女同性爱者与安兴气质等同的观念。柯乐尼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晚期明确指出,“企图指出同性爱者在人格、行为和病理上的存在划一特 征”的观念是错误的。调查表明,在男性中,1/2 的同性爱者与 3/4 的异性爱者有典型的阳刚 之气,1/2 的同性爱者与 1/4 的异性爱者与上述特征不一致;在女性中,1/5 的同性爱者与 1/3 的异性爱者具有典型的温柔(阴柔)气质。 单纯就描述同性爱者的外在个性而言,注意到男同性爱者中的一些人是柔弱的,但也有 很多人是大胆放肆的;有些人厌恶女性,但还有许多人积极的同女性交往。正因为大多数同 性爱者的外在特征与异性爱者并无显著不同,所以他们的性取向一旦暴露,常使周围持传统 认识的异性爱者感到极度震惊。一些学者对同性爱者的性别气质进行了深入研究。鲁宾孙等 (1982 年)对美国多个地区的男同性爱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别气质进行了研究,研究工 具采用“性角色量表”等。研究表明,男同性爱者的性别气质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但他 们无论是在青年期还是中、老年期,都可以较好的把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协调的组合在一起。 鲁宾孙指出,把同性爱者视为具有异性气质的人这一陈旧观点,缺乏事实依据。 达尔特等(1989 年)则对以往报道的涉及近两千名男女同性爱者存在异性化倾向的情 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提示,同性爱者在性别气质方面与异性爱者存在某些差异是可 能。出现差异的原因有二,其中之一是由于大众社会对社会标准性角色观念这一特殊倾向的 体现。 除对同性爱者的性别气质之外,有的学者还对同性爱者的其他个性进行了研究。伯纳德 (1982 年)对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相匹配的 117 名男同性爱者与 83 名男异性爱者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