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为。在实行民主政治的初期,这种行为更值得关注。 这里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选民在什么时候会理智地选择弃权,什么时候又会 接受利益集团的“收买”。为了参加选举,选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候选方案 (人),这记为成本C:一项集体行动方案的实施,又能给大家带来某些好处,譬如选出一名 班长组织班级活动,对全班同学都有利,这种共同的收益记为D:由于特定方案(候选人) 当选,对我个人的收益影响不一样,小刘喜欢文艺活动,她当选之后准备每周组织一次舞会 或卡拉OK,恰巧这些我都不喜欢,反倒是小陈的体育活动方案更合我意。小陈当选给我个 人带来的不同于共同收益的额外收益,记为B。但是小陈能否当选,我没有把握,只能估计 其可能性,这记为P(0<P<=。综合以上的各种情况,我能从这次选举活动中得到的净收 益为:R=P·B十D—C。由于每个人都是经济人,此时我会精明地进行计算,只有在净收益 R大于或等于零时,我才会参与投票,否则宁可弃权。当我面临R<0而打算选择弃权时, 如果班上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们告诉我,只要我投票选小刘,他们就请我上馆子“撮”一顿 在上馆子“撮”一顿不仅足以补偿我选小刘而不选小陈的损失,并且使我此时的净收益增加 到大于零时,我自然就接受“收买”而选小刘了。 多数投票规则下,集体决策要比全体一致同意情形容易做出。因为顾及大多数人的偏好 总比照顾全体偏好要相对好办些,所以人们在多数投票规则下,作出集体决策所需花费的时 间、精力等代价(即集体决策成本)大大降低了。但是单个选民,特别是那些预期到自己的 选票可能被否决的参与者,因为集体决策结果与他们个体的偏好差异很大,从而使多数投票 规则强加给他们的外在成本(即集体决策结果与个人愿望不一致时对个人的损失)增加了 采用多数投票规则,最终的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完全依赖于投票过程的次序, 不同的投票次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这被称为连续的周期多数现象(详见“周期多 数现象”)。周期多数现象的存在可以使社会成员做出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决策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两类选择问题,~类是个人选择,一类是集体选择。集 体选择行为,特别是一些与外在效应的管理和公共物品的供给相关的各级政府行为的集体选 择问题,正是公共选择理论家们的兴趣所在。在一个每人都有选择与不选择自由的民主社会 中,集体选择是通过投票规则进行的。通常所用的有一致同意规则、多数规则与加权投票规 则等。当所需作出的集体决策对每一参与个体都很重要,而且这种重要性程度相等且参与人 数不太多时,一致同意规则比较适用,否则,当参与人数很多时,多数规则更有利于集体决 策的作出。如果集体决策对每个成员的影响程度不一样,采用加权投票制以承认各参与个体 的差别则更合理些。每种规则都有利有弊,有不同的适用前提与效果,这产生了对规则的选 择问题,这种选择是通过对每种规则,于特定的集体选择问题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进行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任何时候集体决策结果都存在而且是唯一的,“周期多数现象’筹 集体决策结果不确定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3、经济人与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以人的“自利”为出发点来解释人类行为,特别是政治家的行为。它认为, 人,无论是处于什么地位,不管是国家领袖,还是企业经理,或者是自由市场上摆摊的小商 贩,买菜的老太太,他们的行为动机都是~样的,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为目标。在这 部分中,我们讨论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上几类经济人(消费者、雇员、生产组织者、投票者 /选民、代理者与政府和部门政治家)的行为特点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 基础,随后我们介绍关于公共选择理论起源的一些背景知识。 2·1经济人及其影响为。在实行民主政治的初期,这种行为更值得关注。 这里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选民在什么时候会理智地选择弃权,什么时候又会 接受利益集团的“收买”。为了参加选举,选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候选方案 (人),这记为成本 C;一项集体行动方案的实施,又能给大家带来某些好处,譬如选出一名 班长组织班级活动,对全班同学都有利,这种共同的收益记为 D;由于特定方案(候选人) 当选,对我个人的收益影响不一样,小刘喜欢文艺活动,她当选之后准备每周组织一次舞会 或卡拉 OK,恰巧这些我都不喜欢,反倒是小陈的体育活动方案更合我意。小陈当选给我个 人带来的不同于共同收益的额外收益,记为 B。但是小陈能否当选,我没有把握,只能估计 其可能性,这记为 P(0<P<l=。综合以上的各种情况,我能从这次选举活动中得到的净收 益为:R=P·B+D—C。由于每个人都是经济人,此时我会精明地进行计算,只有在净收益 R 大于或等于零时,我才会参与投票,否则宁可弃权。当我面临 R<0 而打算选择弃权时, 如果班上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们告诉我,只要我投票选小刘,他们就请我上馆子“撮”一顿, 在上馆子“撮”一顿不仅足以补偿我选小刘而不选小陈的损失,并且使我此时的净收益增加 到大于零时,我自然就接受“收买”而选小刘了。 多数投票规则下,集体决策要比全体一致同意情形容易做出。因为顾及大多数人的偏好, 总比照顾全体偏好要相对好办些,所以人们在多数投票规则下,作出集体决策所需花费的时 间、精力等代价(即集体决策成本)大大降低了。但是单个选民,特别是那些预期到自己的 选票可能被否决的参与者,因为集体决策结果与他们个体的偏好差异很大,从而使多数投票 规则强加给他们的外在成本(即集体决策结果与个人愿望不一致时对个人的损失)增加了。 采用多数投票规则,最终的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完全依赖于投票过程的次序, 不同的投票次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这被称为连续的周期多数现象(详见“周期多 数现象”)。周期多数现象的存在可以使社会成员做出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决策。 小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两类选择问题,~类是个人选择,一类是集体选择。集 体选择行为,特别是一些与外在效应的管理和公共物品的供给相关的各级政府行为的集体选 择问题,正是公共选择理论家们的兴趣所在。在一个每人都有选择与不选择自由的民主社会 中,集体选择是通过投票规则进行的。通常所用的有一致同意规则、多数规则与加权投票规 则等。当所需作出的集体决策对每一参与个体都很重要,而且这种重要性程度相等且参与人 数不太多时,一致同意规则比较适用,否则,当参与人数很多时,多数规则更有利于集体决 策的作出。如果集体决策对每个成员的影响程度不一样,采用加权投票制以承认各参与个体 的差别则更合理些。每种规则都有利有弊,有不同的适用前提与效果,这产生了对规则的选 择问题,这种选择是通过对每种规则,于特定的集体选择问题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进行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任何时候集体决策结果都存在而且是唯一的,“周期多数现象’筹 集体决策结果不确定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3、经济人与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以人的“自利”为出发点来解释人类行为,特别是政治家的行为。它认为, 人,无论是处于什么地位,不管是国家领袖,还是企业经理,或者是自由市场上摆摊的小商 贩,买菜的老太太,他们的行为动机都是~样的,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为目标。在这一 部分中,我们讨论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上几类经济人(消费者、雇员、生产组织者、投票者 /选民、代理者与政府和部门政治家)的行为特点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 基础,随后我们介绍关于公共选择理论起源的一些背景知识。 2·1 经济人及其影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